“双减”政策下课外体育供给升级的作用机制与路径——基于TOE理论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Upgrading Extracurricular Sports Supply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Based on TOE Theory
摘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课外体育供给的质量提升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探讨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外体育供给升级的作用机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旨在揭示技术、组织和环境要素的协同作用,并阐明三者如何共同推动课外体育供给的高质量发展。技术要素通过数字化工具的引入,为课外体育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数字化平台、可穿戴设备等技术不仅提高了供给的精准度,还推动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组织层面,明确的责任链条和规范化的管理流程确保了供给体系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外部环境通过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等方式,为课外体育供给提供了持续性的保障,增强了供给的可持续性与长效性。三者的协同作用打破了传统供给模式中的瓶颈,推动了供给质量的持续优化。研究表明,课外体育供给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技术、组织和环境要素的深度协同。通过系统化的机制设计与要素耦合,学校能够提升供给质量,并为“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支持。本文提出,学校应进一步强化技术、组织与环境要素的协同机制,通过持续的内外部合作,确保课外体育供给的稳定性与高效性。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provision has become a critical task in the education sector. Based on the 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TO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 paths for upgrading extracurricular sports provision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and to elucidate how these three factors joint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provision. Technolog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digital tools,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Technologies such as digital platforms and wearable devices not only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provision but also promote the shift from experience-driven to data-driven approaches. At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clear chains of responsibility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processes ensure the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provision syste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rough policy support and fiscal subsidies, provides continuous support for extracurricular sports provision, enhancing its sustainability and long-term effectiveness.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hese three factors break through bottlenecks in the traditional provision model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supply quality.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provision depends on the deep synergy of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Through systematic mechanism design and factor coupling, school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vision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school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technic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ensure the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provision through continu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operation.
文章引用:黄谦. “双减”政策下课外体育供给升级的作用机制与路径——基于TOE理论[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888-89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915

1. 引言

“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规范管理与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在课后服务体系建设中,体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部等部门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强化体育锻炼,丰富体育项目供给,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1]。在这一政策导向下,课外体育不仅承载着释放学业负担、促进全面发展的功能,也成为学校提升育人质量、回应家长期待与社会关切的重要抓手。特别是随着数字化工具的普及与教育治理方式的更新,课外体育供给正面临由数量扩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契机。如何通过系统化设计和组织化推进,实现课外体育供给的结构优化与效能提升,已成为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基于此,本文引入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探究“双减”政策常态化背景下课外体育供给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旨在揭示技术如何提供能力基础,组织如何转化为实施路径,环境如何形成制度与资源支撑,并进一步探讨三者协同作用对供给绩效的影响。从而丰富课外体育领域的理论解释框架,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跨域支撑。并为学校优化课外体育供给路径、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引,从而推动“双减”政策目标在体育育人领域的有效落实。

2. “双减”政策下课外体育供给升级的作用机制

2.1. 技术维度:供给升级的能力基础

技术维度是课外体育供给升级的核心起点。数字化排程系统与考勤平台提升了课外体育课程的管理透明度和可视化程度,可穿戴设备与场地传感器则为学生运动强度与负荷水平提供客观数据支持,保障安全与科学性。同时,教学资源库和体育应用程序为项目的快速复制与本地化调整提供了便利条件。技术的相对优势与兼容性直接影响其采纳意愿,复杂性与可用性决定推广效率,而成果的可观察性则关系到家校之间的共识与持续投入[2]。总体而言,技术不仅降低了事务性成本,更通过数据反馈推动供给模式从经验驱动向证据驱动转型。

2.2. 组织维度:实施能力的关键载体

组织维度是技术转化为实际供给效能的中枢环节。明确的目标体系与分层供给框架确保活动紧扣学生体质和技能发展的核心指标;跨部门协作与岗位分工提升流程效率,标准化作业程序和安全预案为活动运行提供可复制的操作路径。教师发展与专业胜任力建设决定了活动的科学性和风险控制水平,而领导支持与资源配置形成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校内评价体系与激励措施,组织维度将外部政策和技术要素内化为日常运行中的制度与流程,是供给升级的关键承载体。

2.3. 环境维度:制度与资源的外部支撑

环境维度为课外体育供给升级提供外部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政策法规明确了发展方向与底线要求,财政补贴和专项经费为活动开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学校与社区、俱乐部的合作拓展了场地与师资边界。与此同时,标准与准入机制确保了第三方服务质量,家长期待与社会舆论则在外部层面对学校形成压力与激励。此外,极端天气与公共事件构成外部不确定性,推动学校在制度层面建立灵活预案。环境维度通过资源供给、规范约束和社会认同三重路径影响组织选择与执行力度,为供给升级创造必要条件。

2.4. 机制耦合与作用链条

技术、组织与环境三维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耦合互动共同推动课外体育供给的优化升级。技术要素为供给提供可量化和可调控的基础,组织要素通过流程整合与制度固化实现落地,环境要素则提供制度支撑与资源保障。三者之间的作用链条表现为,要素条件影响组织能力,组织能力进一步决定供给绩效,最终体现在覆盖率、运动强度达标率、项目多样性、安全水平与公平效率等关键指标。技术与组织的匹配度决定转化效率,政策资源与合作网络增强组织执行力,而不确定性则可能削弱技术优势。整体机制揭示出课外体育供给升级是一个“要素–能力–绩效”的系统过程,强调在具体学校情境下实现技术适配、组织优化与环境协同的同步推进。

3. “双减”政策下课外体育供给升级的现实挑战

3.1. 数字化工具在供给实践中的局限

随着“双减”政策推动课外体育进入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阶段,数字化工具被寄予厚望。出勤管理平台、负荷监测设备和场地感知系统等手段,为课外体育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工具的推广与应用效果远未达到预期,主要体现在基础条件、专业能力与伦理约束等三个层面。基础条件方面,不同地区学校间的差距尤为突出。部分发达地区的学校能够较好地利用智能设备和数字平台,开展实时监测和个性化干预;但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受限于经费不足和网络环境不佳,数字化手段往往难以全面落地,形成了典型的“数字鸿沟”。这种不平衡不仅导致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也削弱了政策整体成效。专业能力方面,教师群体的培训与技术掌握度不足成为核心瓶颈。大量体育教师在职前与在岗培训中鲜少系统接触运动监测设备或数据平台,缺乏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维度上的数据解读能力。结果是设备虽已配备,却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支持[3]。例如,教师难以将心率、负荷等监测指标与个体化教学处方相结合,导致技术潜能未能充分转化为教学质量提升。伦理约束方面,学生运动数据的采集与使用涉及隐私和安全问题。尽管数据能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依据,但家长和学校对于数据存储、共享与再利用的担忧,显著降低了技术的接受度与推广深度。如何在提升科学化水平的同时保障学生权益,仍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

3.2. 组织运行机制的制度化缺失

课外体育供给能否实现从数量扩展到质量提升,取决于学校是否具备将外部政策与技术资源有效转化为稳定运行机制的能力。在现实中,结构困境在于组织运行体系缺乏制度化与常态化的保障。多数学校在课外体育的组织过程中,依然沿用临时性、项目化的运作模式,缺乏与“双减”政策目标相匹配的制度化安排。活动往往依靠个人教师的自主组织或短期项目的支持来维系,缺乏稳定的流程与标准,导致一旦外部支持减弱或人员调整,原有供给就容易中断。这样的组织运行逻辑,使学校难以在课外体育中形成持续性和可复制的实施经验[4]。这一困境背后,反映出组织能力与政策导向之间的脱节。政策层面强调课外体育的普及与质量,但在学校内部,缺乏将政策转化为日常管理与长期目标的有效路径。体育部门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协同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致使场地调度、课程衔接与安全保障都缺乏明确的制度支撑。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缺乏制度化的运行模式不仅影响供给的连续性,也直接削弱了质量提升的可能[5]。由于缺乏稳定的评价机制和责任链条,教师在课外体育中的投入往往得不到系统性认可,积极性和创新性难以保持。最终,学校层面的组织困境表现为“政策目标清晰–组织执行摇摆”的断裂,成为制约课外体育供给升级的关键瓶颈。

3.3. 外部资源支持的持续性不足

课外体育供给的升级不仅依赖于学校内部的制度和能力,更有赖于政策、经费和社会资源的外部支撑。然而在现实中,外部资源虽然在政策文件和战略规划中被频繁强调,但在实际落实中却存在明显的断层,表现为支持措施难以沉淀为校内的持续性能力。从宏观层面看,政策对课外体育的方向与目标有清晰表述,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与长效保障机制[6]。一些地区能够在专项经费推动下短期提升供给规模,但资金的间歇性与不均衡性,使得学校难以形成稳定的投入预期。缺乏连续的财政支持,直接导致设备更新、场地改造与项目拓展的可持续性不足。

在中观层面,学校与社区、俱乐部等外部组织的合作仍停留在项目化与活动化的阶段,缺少制度化安排。合作关系多依赖个人联系或临时协议,导致资源整合缺乏稳定性和深度。一旦合作方发生调整,原有资源供给就可能中断,使得学校在外部支撑上的依赖风险进一步加剧。更为关键的是,社会认同与家庭期望与学校的实际供给之间存在落差。政策倡导强调“全面发展”,但部分家长仍将学业成绩置于首位,对体育投入的价值认同不足。学校在外部舆论压力下,往往削弱对课外体育的优先保障。社会认同度的不足,使得外部支持即便存在,也难以真正沉淀为学校层面的制度与能力[7]。这种外部支撑落实不足的困境,导致课外体育供给的升级缺乏稳定的制度性依托。政策目标与校内执行之间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无保障的落差,使得学校在资源、合作与认同方面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不仅削弱了“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供给的连续性,也阻碍了其从短期扩展走向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可能。

3.4. 要素协同效应的闭环缺位

课外体育供给升级的过程并非单一要素的改进,而是技术、组织与环境三方面协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在现实中,三类要素之间缺乏有效耦合,呈现出要素间联动不足与作用链条断裂的突出困境。技术优势需要组织吸收,组织能力需要环境支撑,而环境支持也依赖组织反馈形成正向循环。然而现实中,三者关系常表现为割裂:技术单向引入,组织孤立运行,环境短期推动,缺乏协同共振[8] [9]。结果是供给升级的路径呈现间歇性与不连续性,难以形成可持续的质量提升。这种障碍不仅限制了供给升级的整体效率,也削弱了“双减”政策在实践层面的持久效应[10]。唯有通过机制设计实现三要素的深度耦合,才能真正打破整体受限的困境。

4. “双减”政策下课外体育供给升级的推进路径

4.1. 数字化赋能的深度应用

在课外体育供给升级的进程中,数字化赋能的核心路径在于推动技术工具全面融入教学与管理流程,并转化为稳定的组织能力。现有实践表明,部分学校已将智能排程系统、出勤监测平台和运动强度传感器应用于日常课外体育,这不仅提升了排程与考勤的效率,也使运动过程实现了可追踪与可量化。这些现象表明,数字化技术已不再是“外部附加”,而是逐渐成为供给实践的内生要素。

推动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数字化能够通过三方面实现深度赋能。第一,制度化嵌入。通过将数据采集与反馈纳入学校的考核体系与日常管理流程,数字化不再依赖教师个人习惯,而成为组织运行的必备环节,从而提升工具的使用率与规范性。第二,教师能力提升。通过系统培训和专业发展,使教师能够基于心率、负荷等运动指标科学制定个性化处方,实现由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的转变。第三,数据安全保障。通过建立严格的隐私保护与合规使用机制,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与使用的边界,增强家校对数字化应用的信任度,为持续推广提供社会认同。这一路径所产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在学生层面,数据反馈强化了自我认知与行为调控,使其能够在课外运动中形成目标导向的参与模式。教师层面,数字化能力的提升使教学干预更加精准,教学效果更具科学性与可复制性。学校层面,长期积累的数据资产不仅为质量评估提供客观依据,也为政策对接和资源申请提供量化支撑,推动供给从“经验驱动”迈向“证据驱动”。更为关键的是,数字化嵌入带来的信任机制和制度保障,使技术优势能够转化为持久的组织能力,从而为“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供给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点。

4.2. 组织治理体系的制度重塑

课外体育供给能否实现提质增效,取决于组织能否通过制度化责任链条将外部政策要求转化为内部的稳定运行逻辑。当前的学校实践已经呈现出制度建设的萌芽,一些学校设立了课外体育专门小组,尝试将项目排布、师资调配与场地使用纳入常态管理流程。这种现象表明,组织治理体系的制度重塑正在成为推动供给升级的核心路径。通过责任链条的稳定化,学校才能将零散的政策执行转化为持续的组织能力。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消除对个别教师自发性的依赖,使供给过程具备连续性与可预测性。当责任从校务层面明确到具体岗位,课外体育的运行不再依赖临时协调,而是嵌入到固定流程之中。通过这种制度化的责任分配,学校在跨部门协同、师资培训和安全监管上形成了长期机制,从而保证供给能够在不同学期和政策周期中保持一致性与稳定性。

制度重塑带来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在学校层面,责任链条的确立确保了资源配置与管理流程的连续性,避免了因临时性措施导致的供给中断。在教师层面,制度化运行为其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与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持久的专业能力。在学生层面,制度稳定性带来的是供给的可靠性,使其能够在长期的连续参与中逐步形成体质提升与技能发展的正向循环。总体而言,组织治理体系的制度重塑使课外体育由“项目化执行”转向“制度化运行”,不仅提升了管理的规范性与透明度,也使学校能够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形成可持续的供给模式。

4.3. 外部支持机制的长效构建

课外体育供给的持续提升离不开外部环境的长期支持。近年来,财政补贴、场地开放和社区协同等外部资源在部分地区逐渐常态化,学校能够借助政府专项资金改善设施条件,也能够通过与社会俱乐部合作拓展活动内容。这些实践现象表明,外部资源已经开始超越短期补充的功能,逐渐向长效机制转化,为课外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外部支点。推动外部支持机制长效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自身资源与能力存在天然局限,唯有将政策、资金与社会力量嵌入供给链条,才能形成可持续的运行格局。政策的稳定供给能够为学校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并通过考核与激励确保执行强度。财政支持与社会资本的参与不仅缓解了学校的经费压力,还为师资培训和项目多样化提供了物质条件。社区组织和社会俱乐部的合作则拓展了活动的时空边界,使课外体育能够突破校园局限,形成更具开放性与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因此,外部支持机制的长效构建,不仅是课外体育资源扩容的外部条件,更是推动供给升级内生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将政策导向、财政投入与社会协同制度化嵌入学校运行,课外体育才能在“双减”背景下实现从外部驱动到内生发展的跃升,进而走向稳定、均衡与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4.4. 要素协同效应的闭环构建

课外体育供给的高质量提升需要技术、组织与环境三者的有机协同,推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共振。技术层面,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的层面,而要深度嵌入学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之中,成为提升供给质量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数据反馈和智能分析,技术工具应为教学决策、资源配置以及学生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使其不仅仅服务于单一的教学环节,而是贯穿于供给的各个环节,促进供给的整体提升。组织需要建立清晰的责任链条和规范化的管理流程,确保技术与外部资源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有效整合;组织层面,内部各部门的协同是推动课外体育供给稳定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常态化的跨部门合作,才能确保资源的高效使用和供给目标的一致性。制度化的管理流程将确保供给在不同学期、不同政策周期中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临时性措施带来的供给中断与质量波动;外部资源的长期支持也是要素协同闭环的重要保障,其中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应当制度化,避免短期项目带来的资源浪费。社区、俱乐部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也应从临时协议向长期合作转变,确保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在多方支持下持续进行。通过建立政策支持、社会资本与学校管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可以有效推动学校在技术应用、课程创新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持续优化。

5. 结语

通过要素协同效应的闭环构建,学校能够有效促进课外体育供给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推动从数量扩展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技术工具、组织流程的规范化及外部资源的长期支持形成了三者有机结合的协同机制,为课外体育供给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外体育供给不仅依赖于规模的扩展,质量提升才是核心目标。通过技术、组织与环境三要素的深度耦合,学校能够突破传统供给模式的瓶颈,推动供给质量的持续优化,实现从经验驱动到证据驱动的转变。有望确保课外体育供给的长效性和高效性,为“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谢沂楠.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2021-07-24.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025-09-09.
[2] 李磊, 李恬, 刘斌. 体育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机理、挑战与突破路向——基于TOE理论视角[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23-29.
[3] 张希凡, 郑旗.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基于TOE理论的定性比较分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5, 33(2): 110-113+131.
[4] 李乐虎, 凌晨, 高奎亭. “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课外体育培训治理的困境与突破[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5, 51(3): 136-144.
[5] 王柯. 数智赋能青少年课外体育服务供给的价值、困境与路径[J]. 湖北体育科技, 2024, 43(4): 80-84+98.
[6] 孙哲, 王松. “双减”政策助推学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多维逻辑、时代价值与实践向度[J]. 教育科学, 2024, 40(1): 57-63.
[7] 张朋. “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生态的缺陷及其弥补[J]. 教学与管理, 2024(1): 50-54.
[8] 安丰学, 陈玉军, 王茂杨, 等. “双减”政策下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加法”的探索[J]. 青少年体育, 2023(12): 124-126.
[9] 闫静, 温雨竹, 袁凤梅, 等.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课外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与纾解[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3, 39(5): 13-22.
[10] 赵洪波, 胡顺鼎. 学校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0, 19(2):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