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电影中色彩心理及象征性分析研究
A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and Symbolic Analysis of Color in Black Comedy Films
DOI: 10.12677/arl.2025.144062, PDF, HTML, XML,   
作者: 江宣凝, 鲁秋霜, 张臣军, 谷 雨:祥明大学研究生院,韩国 首尔
关键词: 黑色幽默电影色彩色彩心理KSCABlack Comedy Film Colour Color Psychology KSCA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黑色幽默电影中色彩的象征性与心理效应,以及色彩在影片叙事中的作用。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色彩已成为传递人物心理、社会情境及讽刺性信息的重要视觉元素。黑色幽默电影通过鲜明或非日常化的色彩运用,强化人物性格、情绪状态及情境的矛盾与讽刺性,从而增强观众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共鸣。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梳理色彩心理学相关理论,并选取国内外四部黑色幽默电影作为分析对象,运用“韩国标准色彩分析程序(KSCA)”对影片主要画面进行色彩分析,重点考察色彩的明度、饱和度及配色关系。研究通过对单色及配色影像的比例与组合进行归纳,揭示黑色幽默电影中色彩与叙事结构及情感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色彩在电影艺术中作为心理与叙事媒介的功能,并为黑色幽默电影的创作与分析提供参考。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ymbolism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color in black comedy films, as well as its role in cinematic narr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technology, color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visual element for conveying characters’ psychology, social contexts, and satirical messages. In black comedies, the use of vivid or non-conventional colors serves to emphasize character traits, emotional states,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r ironies of situations, thereby enhancing the audience’s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The study conduct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ories of color psychology and selects four black comedy films from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s as analytical cases. Using the Korean Standard Color Analysis (KSCA) method, the research examines the main visual frames of the films, focusing on brightness, saturation, and color relationships. By analyzing the proportions and combinations of monochromatic and composite color schemes, the study reveals the close interrelation between color, narrative structures, and emotional contexts in black comedy films. Th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olor as both a psychological and narrative medium in cinema and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for the creation and analysis of black comedy films.
文章引用:江宣凝, 鲁秋霜, 张臣军, 谷雨. 黑色幽默电影中色彩心理及象征性分析研究[J]. 艺术研究快报, 2025, 14(4): 397-410.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5.14406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色彩作为影像中最具力量的视觉元素和情感传递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观众愈发关注电影中色彩所具有的心理表达与象征意义,由此,色彩逐渐成为强化影片各个场景中情感与叙事元素的重要工具。尤其在黑色幽默电影中,色彩心理学被创造性地运用,以有效传达人物的心理状态、社会情境以及影片所蕴含的讽刺性信息。黑色幽默往往辛辣地揭示社会矛盾与不合理之处,而色彩在这一过程中则承担着传递叙事核心语境的重要角色。

电影本质上是一种视觉艺术,能够激发观众潜意识的心理反应,而色彩正是赋予其深层意义、引导情感沉浸的重要媒介。色彩不仅能象征性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情绪状态与社会地位,还能进一步强化电影的主题与氛围。特别是在黑色幽默电影中,对比鲜明或非日常化的色彩运用,往往突出人物或情境的讽刺性与矛盾性。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黑色幽默电影中色彩的象征性与心理效果,并探讨这些色彩如何与影片的叙事形成协调与共鸣。例如,在黑色幽默电影《冰血暴(Fargo)》中,白茫茫的雪地与鲜红的血迹形成强烈对比,既表现了人物走向毁灭的命运,也突出了现实的冷酷无情,从而为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由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黑色幽默电影在传递独特情感与社会信息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色彩的心理作用与象征意义来实现艺术与叙事的深化。

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在研究范围与方法部分,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对色彩的情感与心理效应相关理论进行探讨,其后选取国内外四部黑色幽默电影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为了提取各影片叙事结构与关键场景中出现的色彩元素,本研究将运用“韩国标准色彩分析程序(KSCA)”对主要画面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重点考察色彩的明度、饱和度以及配色关系,从而归纳色彩所引发的情感反应,并系统化地呈现黑色幽默电影中空间演绎与色彩意象的类型。

首先,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掌握色彩与人类感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各案例影片中出现的主要色彩。其后,对单色与配色影像的比例与组合进行比较,探讨其与电影叙事结构及情感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2. 理论考察

2.1. 黑色幽默电影的概念与起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区域逐渐由乡村转向城市。人们原本淳朴、憨厚的形象逐渐消退,而更多地通过语言、行为等其他方式加以体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以理解为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市民逐渐养成了符合人文环境的言行举止。例如,男性会展现出符合身份的绅士风度,女性则保持端庄优雅的姿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仍然会对某些事情感到不满,甚至与他人发生争执。但城市居民往往不会直接、外露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他们发现他人的不当行为或与他人发生冲突时,通常会在维持礼仪、秩序和礼貌的同时,借助带有讽刺意味的冷嘲式表达(sarcasm)来回应。若将这种冷嘲表达方式视作一种艺术手法,它便可被解读为黑色幽默[1]

黑色幽默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40年,当时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出版了《黑色幽默选集》(Anthologie de l’humour noir)一书,由此开始出现了“黑色幽默”“黑色喜剧”等说法。随后,这一概念与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小说和戏剧、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与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的小说,以及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欧仁·尤内斯库(Eugène Ionesco)等人所追求的“反戏剧”传统紧密相连,并逐渐发展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2]

电影自世界上首次出现时,便被设定为一种记录现实情境的媒介。人们通过银幕上呈现的影像,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真实场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并因此产生了新奇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现逐渐为大众所熟悉。然而,纪录片式的电影由于缺乏趣味性,且影像所带来的冲击力逐渐减弱,因此多样化的电影类型相继诞生。

本研究所探讨的黑色幽默,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不仅在电影艺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对现实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追溯黑色幽默电影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其最早的形式出现在戏剧舞台上,例如纽约百老汇代表性的剧作《Born Yesterday》,该作品刻画了小市民在社会中所经历的不适应与矛盾。此类以社会讽刺为核心的黑色幽默题材逐渐拓展至电影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影像表达方式。

关于黑色幽默的定义,一般而言,它是指在危险或不幸的处境中,通过讽刺与幽默来表现的喜剧作品。其叙事结构常常将阴郁、恐怖的主题与滑稽、荒诞的元素相结合,从而形成既令人发笑,又蕴含社会批判与深刻讽刺意味的独特风格。可以说,黑色幽默虽然属于喜剧的一种,目的依然是引发笑声,但它所运用的却是揭示人类与世界矛盾和荒谬的悖论性幽默,以此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的不合理与人性的荒诞[2]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对普通人而言已变得遥远,但对于生活在都市人文环境中的市民而言,不幸与痛苦依然存在,而这正是黑色幽默所关注的素材来源。其主题通常起源于诸如死亡或生死问题、性话题、社会与政治问题等领域。

2.2. 黑色幽默电影的形式特征

黑色幽默电影的特点在于:通过展现现代人生活中的悲惨与荒谬一面,揭示对人类社会的不信任与绝望,同时以黑暗、愤世嫉俗的视角看待人类荒诞的现实,将伦理、规范,甚至恐惧与神圣对象进行戏谑化。正因如此,黑色幽默不同于其他类型电影,它能够毫不犹豫地突破常规界限,直面社会与人性的矛盾与荒诞。

黑色幽默电影的笑点可以定义为:通过讽刺、夸张化、模仿等手法引发的笑声,这种笑声不同于明快、愉悦的笑,而是通过苦涩的幽默带来情感的宣泄(catharsis)。许多包含黑色幽默元素的电影,往往带有探讨社会问题的意图。黑色幽默由于其对世界持有偏颇视角的荒诞特性,常常承载对社会现象、政治与社会议题的批判性信息。经典的黑色幽默多以喜剧传统为基础,隐晦地讽刺人类社会,而进入现代后,其尖锐讽刺的强度显著增强。观众在观看黑色幽默电影时,不仅会受到心理与认知上的刺激,还可能对影片中潜在呈现的社会问题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与思想共鸣[3]

喜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虽然本质上总能带给观众笑声,但其表现内容往往与现实有所不同。黑色幽默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观众的笑声,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心理上的不适感与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促使观众通过电影所传达的主题,开始反思社会和政治问题,并激发其对社会问题解决的积极参与。因此,黑色幽默手法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也对政治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解决产生潜在影响[4]

2.3. 色彩心理学的理论探讨

色彩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色彩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影响的学科。它探讨色彩如何影响人的情感、认知、思维及行为,并解释不同色彩如何作用于个体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该领域涵盖了从基础视觉感知理论到复杂的情绪与心理状态的研究,广泛应用于心理学、艺术、设计、营销等多个学科领域。

色彩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可追溯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时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色彩对人类情感与心理的影响。其中,沃尔夫冈·冯·歌德(Wolfgang von Goethe)的《色彩论》(Zur Farbenlehre)是早期探讨色彩心理效应的重要著作之一,书中论述了色彩对人类情绪的作用。随后,色彩理论家马克斯·卢舍(Max Lüscher)进一步发展了色彩心理学,提出了著名的卢舍色彩测试(Lüscher Color Test),用于探索个体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心理学不断发展,其理论与实践应用不断丰富,为理解色彩在艺术表现、尤其是电影中的情感传达与心理影响提供了坚实基础。20世纪中叶,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以及跨学科方法的应用,研究者开始更系统地探讨色彩与人类行为及情绪之间的关系。

色彩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色彩的情感效应、色彩偏好、色彩与行为的关系以及色彩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色彩的情感效应指特定色彩可能引发的情绪反应。例如,红色通常与热情和活力相关,而蓝色则带来平静与安定感。色彩偏好则研究个体对特定色彩的喜好,这种偏好可能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的综合作用。色彩与行为的关系关注色彩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决策,例如在购物环境中,不同色彩的运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色彩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则强调色彩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所承载的特定含义,这种意义会影响人们对色彩的认知与情感反应[5]

色彩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色彩的象征意义。不同文化和社会对色彩的理解及其赋予的意义各不相同。例如,在许多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纯洁与无辜,而在部分亚洲文化中,白色则与哀悼和死亡相关。这种文化差异表明,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和解读色彩时,需要考虑特定文化背景与传统的影响[5]。色彩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及关键词见表1

在色彩心理学中,色彩通常被分为暖色系和冷色系两大类。暖色系包括红色、黄色和橙色,这些色彩被认为能够激发爱情、愤怒、温暖与舒适等情绪;冷色系则包括蓝色、绿色和紫色,通常与平静、冷漠、悲伤或专注相关。色彩所引发的具体情绪和心理反应会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色彩心理学强调色彩感知与效果的相对性和多样性。提取色彩心理学中的色调分类及象征意义关键词见表2

Table 1. Core concepts of color psychology

1. 色彩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分类

色彩

象征意义

色彩的感情效果

红色

热情、活力

蓝色

平静、安全感

在不同文化中色彩的象征性

白色

西方文化

纯粹、无罪

亚洲文化

悲哀、死亡

色彩偏好

由个人的经验,文化背景,社会影响共同作用。

色彩和行动的关联

颜色用于影响消费者的认识和行动,营造特定情况的氛围,传达特定感情和信息。

Table 2. Hue classification and symbolism in color psychology

2. 色彩心理学中的色调分类及象征意义

区分

色彩

象征意义

暖色调

红色、黄色、橙色

爱、愤怒、温暖、安乐

冷色调

蓝色、绿色、紫色

平静、冷漠、悲伤,专心

2.4. 电影与色彩的关系

在电影的黑白时代,由于色彩的使用受到限制,画面的视觉构成都主要依赖于明暗的程度。然而,随着色彩被引入电影,原本未被重视的色彩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虽然现实中一般的色彩心理理论并没有被准确地直接应用到电影中,但在电影整体构成中,色彩所占据的地位却极为重要。这是因为色彩的心理效果与电影在大银幕上放映所产生的独特视觉结构相结合,能够与整个故事情节相互联系,从而发挥象征性的作用。大多数人熟知的典型色彩象征都被应用到电影之中。例如,黄色象征希望,红色代表爱情与激情,白色象征纯洁,绿色意味着清纯与和平,蓝色则传递智慧与冷静。这样的色彩“对话”在电影中往往成为重要的连接纽带[6]

导演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往往通过象征性的色彩而得以相互呼应。随着色彩被引入电影,色彩开始在相当程度上代言人类的希望与绝望、爱情与离别,以及生与死的多样故事。所谓影像,可以说是将光与声音机械地汇集并加以表现的综合艺术。影像以人类能够共享的美学体验为基础,因此,它的影响力在本质上区别于迄今为止的任何其他传播工具。在影像之中,媒介语言的概念始于对形式、明暗、音响等元素的事先规划。

电影中的色彩,被导演作为与观众沟通的一种元素,既可以成为剧情推进的暗示,也可以作为象征性的手段。这样的色彩被视为观众更有效理解电影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观众在观看画面色彩时,会产生情感上的变化,而通过电影中特定色彩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观众便能够与导演进行交流。在电影中,色彩计划与其他媒介相比,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变量。例如,即便是同一种色彩,不同观众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同时还受到演员表演力、前后情节关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即便如此,我们似乎达成了一种不言自明的“约定”,能够通过特定色彩在心理上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假设在某个特定场景中设置了不同的色彩方案,那么如果场景能够恰当地反映色彩心理,观众便会在导演的引导与预设下产生情感的变化,而这种情感变化将更有效地帮助观众理解整部电影。相反,不当的色彩处理则可能成为妨碍信息传达的因素。因此,恰当的色彩规划实际上构成了导演向观众传递明确信息的重要实现方式。此外,在有限而昏暗的影院空间中,色彩效果为观众创造了一个专注凝视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这也使得色彩的心理作用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7]

2.5. 色彩与人类情感的关系

色彩的心理作用取决于色彩的三要素,即色相、明度与饱和度。一般而言,暖色系中明亮而鲜明的色彩会使人感受到活力与积极性;而冷色系或中性色系中沉闷、暗淡的色彩则传达出静态氛围,使人心情柔和并带来安定感,同时也可能引发消极的情绪[8]

暖色具有刺激效果,冷色则具有镇静效果;明亮的光会使人兴奋,而黑暗则能使心境安定。因此,在运用色彩时,色彩的搭配、变化以及排列顺序,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实际上,包括视觉在内的人类一切感官,对于特定刺激都不会保持不变地作出固定反应。然而,总体而言,明亮的光、嘈杂的声音以及其他一切刺激感官的事物,往往与红色及暖色系的色彩联系最为紧密;相对地,昏暗的光、宁静的氛围以及其他一切能使感官平静的事物,则多与蓝色及冷色系的色彩有效地关联[9]

这些一般性的色彩心理理论,同样可以积极地引入并应用于电影之中。例如,为了产生刺激效果,如果运用暖色调,就会使血压与心跳频率升高;相反,如果采用冷色调的色彩规划,则会使血压与心跳频率降低,从而呈现镇静的效果。至于色彩所带来的确切影响,还可能因光线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此外,在特定情境下,不同的心理变量也会共同作用,使得同一种色彩可能引发相互矛盾的心理变化。提取色彩塑造的氛围和人类心理的象征意义关键词见表3

Table 3. Color-induced atmosphere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symbolism

3. 色彩塑造的氛围和人类心理的象征意义

颜色

氛围

象征意义

红色(red)

激情、愤怒、挑战、生动感、兴奋

幸福感、爱情忠诚、爱情的情感升华、力量、罪恶、欲望、红色情结、无限的热情、攻击性

蓝色(blue)

冷静、疏远、安全感、安静、希望、冷漠、忧郁的情感

伟大、悲伤、柔和、真理、真诚、调和、幸福、冷静、信赖

黄色(yellow)

活力、愉快、明快、机智、理解力、直觉力

智慧、冷静、阳光、希望、和平、自由、永恒的完成、独创性、未来、过去联系

橙色(orange)

亲切感、自我表现、反抗

秋天、社会深度、能量、胜利、谦逊、悲剧

绿色(green)

绿色、大自然、舒适、愉悦

自然、安全、和平、真理、永恒、忍耐、牺牲、从容

黑色(black)

悲伤、恐惧、拒绝、忧郁

沉重、庄重、压迫、黑暗、力量、保护、神秘、绝望、死亡、宿命

紫色(purple)

悲伤、忧郁、危险

胜利、谦逊、悲剧

棕色(brown)

消极、拒绝、抵触、忧郁

丰饶、秋天、谦逊、挫折

白色(white)

明亮、中立、公正、永恒、沉默、自由

纯洁、女性性、纯净、清白、悲剧

淡紫色(purple)

高贵、纤细、退隐、权力、逃避

高贵、怀旧情结、优雅、柔和、悲伤、失落、根源

3. 案例分析

3.1. 案例选择标准及理由

案例选择的标准是从国内外黑色幽默电影中,选取曾获得国际知名奖项的作品,如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剪辑奖,以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奖等。这些作品大多在观众评分中达到8.0以上。基于上述标准,最终选定了四部黑色幽默电影作为分析案例。通过这样的选择标准,所选电影作品具有代表性,并且具备较高的分析价值。电影海报见图1。运用KACA分析的四个案例见表4~7

1) 《寄生虫》(Parasite)

韩国电影《寄生虫》通过黑色幽默手法探讨社会阶级、家庭关系及贫富差距。影片通过金家与朴家的对比,展现了居住条件、生活方式及社会互动的差异。影片以幽默讽刺的方式呈现令人不安的情境,同时揭示家庭关系的复杂动态。其独特的故事结构和社会批判,使观众在愉悦观影的同时反思社会问题,获得国际影坛及观众的双重认可。

2) 《我不是药神》(Dying to Survive)

《我不是药神》基于真实事件改编,通过现实主义题材和喜剧化手法呈现社会问题。影片讲述陆勇因经济困境购买印度仿制药替患者代购的经历,反映慢性病群体面临的药物负担问题。该片突破现实主义电影在商业化市场中的困境,票房与口碑双丰收,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3) 《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韦斯·安德森导演的影片以三层叙事结构展开,讲述大堂经理古斯塔夫与徒弟泽罗·穆斯塔法卷入家族遗产纠纷、名画追踪及战争变迁的故事。影片通过酒店这个微观空间反映半个世纪欧洲的社会变迁,并以离奇事件和独特美学风格呈现幽默与讽刺。

4) 《洛丽塔》(Lolita)

1997年美法合拍电影《洛丽塔》改编自纳博科夫同名小说,讲述47岁的文学教授亨伯特对少女洛丽塔的痴迷及其引发的伦理冲突。影片通过父母、恋人及逃避爱情的三角关系,呈现道德困境与心理复杂性,延续黑色幽默与讽刺的文学风格。

Figure 1. Case study movie posters

1. 案例电影海报

3.2. 案例分析

在前文对黑色幽默电影的理论特征与色彩心理学基础进行梳理之后,本章将进入实证性的案例分析环节。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四部国内外黑色幽默电影进行逐一解读,可以更具体地呈现色彩在叙事、情感营造及象征意义中的作用。为了确保分析的系统性与客观性,本研究采用韩国标准色彩分析程序(KSCA),对影片中的关键场景进行色彩提取与量化分析,并结合色彩心理学理论进行阐释。此举不仅有助于揭示不同影片中色彩元素的心理暗示与象征功能,还能进一步比较各案例在表现社会讽刺、人物心理及叙事推进方面的异同,从而为后续的综合分析与结论提供坚实依据。

Table 4.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lor in the film “Parasite”

4. 寄生虫(Parasite)色彩心理分析

电影

名场面截图

场面

说明

该场景为主角一家通过卑劣的手段寄生在富人家中工作。富人一家外出旅行后,主角一家聚在一起,享受着豪华别墅的空间。画面上方的冷色象征贫困阶层,室内的暖色则象征富裕阶层。虽然他们暂时坐在代表富裕阶层的暖色环境中,但从画面比例来看,贫穷的部分仍然多于富裕的部分。这幅画讽刺性地揭示了贫困阶层与富裕阶层之间巨大的鸿沟。

KSCA

色彩

数据

在该电影场景中,KS 5BG 2/1 (墨绿色)占据最高比例,为56.6%;其次是KS 8.75GY 2/4 (黑绿色),比例为20.15%;第三为KS 2.5Y 3/4 (深棕色),比例为2.58%;第四为KS 10YR 6/8 (浅黄褐色),比例为0.01%。

I.R.I Monochrome IMAGE SCALE

I.R.I Color matching IMAGE SCALE

使用色彩的象征性和心理意义

- 墨绿色:

① 营造出一种贫困与压抑的氛围,直观反映了主人公家庭所处的生活困境。

② 富裕阶层对贫困阶层的轻蔑态度,则通过色彩表现为情感上的冷漠与疏离。

③ 当主人公短暂沉浸于富裕阶层的生活时,该色彩象征其内心所产生的嫉妒与心理张力。

- 深棕色与浑浊的黄褐色:

此类色彩意象象征富裕阶层所拥有的优越物质条件与崇高社会地位,从而强化了贫富阶层之间显著的社会差异。

Table 5.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lor in the film “Dying to Survive”

5. 《我不是药神》(Dying to Survive)色彩心理分析

电影

名场面截图

场面

说明

该场景表现了主人公以非法途径向贫困的白血病患者提供走私药品的情节。在此过程中,因药价问题双方发生冲突。影片画面整体以冷色调为主,营造出紧张而对立的氛围,同时凸显出患者群体对主人公的怀疑与不信任。这种色彩运用不仅强化了情境的张力,也揭示了社会底层群体在生存困境中所面临的焦虑与不安。

KSCA

色彩

数据

在该电影场景中,KS 7.5G 2/2 (黑绿色)占据最高比例,为58.74%;其次为KS 10GY 7/1 (亮灰绿色),比例为3.9%;第三为KS 2.5G 3/2 (暗灰绿色),比例为3.88%;第四为KS 7.5BG 6/2 (灰青绿色),比例为2.27%。此外,患者的服装主要呈现KS 8.75B 2/4 (深蓝色),占1.11%。

I.R.I Monochrome IMAGE SCALE

I.R.I Color matching IMAGE SCALE

使用色彩的象征性和心理意义

- 墨绿色:该色彩常被用于表现主人公的抑郁与无力感,在其出售药品的过程中,强化了其所遭遇的困境与内心的艰难处境。

- 暗灰绿色:该色彩突显了主人公作为普通人,在面对道德、法律与人情之间冲突时所产生的复杂心理,使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到其矛盾与挣扎。

- 亮灰绿色:在此场景中占据次高比例,象征着患者所怀有的生命希望,成为沉重氛围中的另一层次视觉意涵。

- 灰青绿色:用于患者的口罩与服装,象征其自我保护的心理状态,以及对外部他人的防备与隔阂。

蓝色:该色彩意象传达出患者群体的心理压抑,折射出其在病痛与社会困境中的无力感。

Table 6.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lor in the film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6. 《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色彩心理分析

电影

名场面截图

场面

说明

该场景中,Madame D请求Gustave 陪同回家,但遭到了拒绝。最终,主人公与Gustave一同送别了紧张且惶恐不安的Madame D。而这一情节的发展直接引出了Madame D的死亡,为后续叙事奠定了转折性的基础。

KSCA

色彩

数据

在该电影场景中,KS 7.5R 4/14 (红色)占据最高比例,为62.45%;其次为KS 8.75RP 2/4 (暗紫色),比例为15.88%;第三为KS 7.5R 7/6 (浅粉红色),比例为3.56%。此外,角色服装主要呈现KS 6.25YR 7/6,其比例为1.53%。

I.R.I Monochrome IMAGE SCALE

I.R.I Color matching IMAGE SCALE

使用色彩的象征性和心理意义

- 红色:

① 在凶杀等暴力场景中,红色画面的安排营造紧张且压抑的氛围。

② 象征角色的热情、勇气和果断等性格特征。

- 黑紫色:Gustave穿着紫色西装,以体现他的高贵气质。

- 暗紫红色:侍者的制服在小型社会中象征特定身份和责任,表示维持餐厅秩序并坚持专业服务。

- 淡粉色:象征人们对美好浪漫生活的向往。

- 黄色:黄色裙子象征Madame D与Gustave之间的爱情。

Table 7.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lor in the film “Lolita”

7. 《洛丽塔》(Lolita)色彩心理分析

电影

名场面截图

场面

说明

这一场景是主人公带着小女孩躲避追踪的画面。在路上,小女孩任性行事,差点发生交通事故。主人公责备小女孩,而小女孩感到委屈。

KSCA

色彩

数据

在该电影场景中,KS 5BG 2/1 (带绿色调的黑色))占据最高比例,为93.48%;其次为 KS 5PB 5/4 (暗蓝色),比例为3.11%;第三为KS 10R 5/2 (灰褐色),比例为1.69%;第四为KS 7.5PB 6/4 (浅紫色),比例为0.97%。此外,唇膏颜色为KS 10R 4/8 (亮赤褐色),其比例为0.15%。

I.R.I Monochrome IMAGE SCALE

I.R.I Color matching IMAGE SCALE

使用色彩的象征性和心理意义

- 绿色的黑色:象征罗丽塔的反叛。

- 浑浊的蓝色:电影中亨伯特(Humbert)的服装多为浑浊蓝色,象征他的孤独与忧郁的性格特征。

- 灰褐色:象征亨伯特与罗丽塔爱情的禁忌与诱惑。

- 明亮的红褐色:① 口红传统上象征成熟女性的魅力与成熟,但罗丽塔作为未成年少女使用

红色口红,体现其早熟。② 当罗丽塔与亨伯特发生冲突时,也成为反抗的象征。

晦暗的紫色:象征罗丽塔的神秘与诱惑。

3.3. KSCA色彩分析数据及色彩心理分析

案例1电影《寄生虫》的主色为KS 5BG 2/1 (墨绿色)占据最高比例,为56.6%;其次是KS 8.75GY 2/4 (黑绿色),比例为20.15%;再次为KS 2.5Y 3/4 (深棕色),比例为2.58%;最后为KS 10YR 6/8 (浅黄褐色),比例为0.01%。该电影中使用的暗绿色系作为背景色,传达了现代感与冷峻、坚硬的象征意象。主角服装所用的深褐色系,则体现了高雅与静态的象征意象。该电影中色彩的象征性与心理意义可归纳如下:首先,墨绿色营造了反映主角家庭生活困境的贫穷与压抑氛围,同时也反映了富人对穷人的轻视及情感上的冷漠。其次,在主角们暂时享受富人生活时,用于表达他们的嫉妒心理。颜色与人类情感的关系中,绿色通常可表达思念、舒适、愉悦、自然、安全、和平、嫉妒、平静、自私及懒惰等情感。然而,《寄生虫》中主要场景所使用的墨绿色,呈现出的心理感受与原本颜色心理学所传达的情感略有相反之处。第三,浑浊的黄褐色象征富人拥有的优越物质生活及高社会地位,从而表现出贫富阶层间的巨大差距。

案例2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主色为KS 7.5G 2/2 (黑绿色),占比最高,为58.74%;亮灰绿色KS 10GY 7/1占3.9%;辅色KS 2.5G 3/2 (深灰绿色)占3.88%,KS 7.5BG 6/2 (灰青绿色)占2.27%;强调色为患者服装KS 8.75B 2/4占1.11%。该电影中,整体氛围所使用的黑绿色系传达了现代感与冷峻、坚硬的象征意象。角色的面具与服装所使用的蓝色系,则体现了轻快与静态的象征意象。该电影中色彩的象征性与心理意义可归纳如下:首先,电影中使用的黑绿色常用于表达主角的忧郁与迷茫,呈现主角在贩药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内心困境。其次,深灰绿色则表现主角作为普通人,在面对道德与认可的冲突时所感受到的复杂心理,使观众深切体会到其内心的挣扎。第三,场景中明亮的灰绿色所占比例居第二,象征患者仍存的生存希望。第四,患者所佩戴的青绿色面具与服装象征其自我保护心理,以及对他人的心理防备。颜色与人类情感的关系中,绿色通常可表达思念、舒适、愉悦、自然、安全、和平、嫉妒、平静、自私及懒惰等情感。然而,《我不是药神》中主要场景所使用的黑绿色与深灰绿色呈现出的心理感受,与原本颜色心理学所传达的情感略有相反之处。第五,场景中使用的蓝色象征患者的心理压抑。

案例3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主色为KS 7.5R 4/14 (红色),占比最高,为62.45%;辅色KS 8.75RP 2/4 (黑紫色)占15.88%,KS 8.75R 2/6占11.58%;强调色为KS 7.5R 7/6 (暗粉色)占3.56%,角色服装KS 6.25YR 7/6占1.53%。该电影中,背景所使用的红色系传达了动态感与活力的象征意象。角色服装所使用的紫色系,则体现了华丽与冷峻的象征意象。角色裙装所使用的黄色系,则呈现出柔和的象征意象。该电影中色彩的象征性与心理意义可归纳如下:首先,在涉及谋杀等暴力场景中,红色的布局营造了紧张与压抑的氛围,同时象征角色的热情、勇气与果断等性格特征。其次,古斯塔夫(Gustave)穿着黑紫色西装,表达了其高雅与精致的气质。第三,浑浊的紫红色用于服务生制服,象征在小型社会中某种特定身份与责任,体现维持餐厅秩序与坚持专业服务的象征意义。第四,晦暗的粉色象征人们对美好与浪漫生活的向往。第五,黄色裙装象征Madame D与Gustave之间的爱情。

案例4电影《洛丽塔》的主色为KS 7.5R 4/14 (红色),占比最高,为62.45%;辅色KS 8.75RP 2/4 (黑紫色)占15.88%,KS 8.75R 2/6占11.58%;强调色为KS 7.5R 7/6 (暗粉色)占3.56%,角色服装KS 6.25YR 7/6占1.53%。该电影中,背景所使用的浑浊蓝色系传达了现代感与冷峻、坚硬的象征意象。角色使用的口红红色系则体现了动态感与活力的象征意象。该电影中色彩的象征性与心理意义可归纳如下:首先,带绿色的黑色象征洛丽塔的反叛,同时也暗示了故事的不良结局。其次,电影中亨伯特(Humbert)的服装多为浑浊蓝色,象征其孤独与忧郁的性格特征。第三,明亮的红褐色口红传统上象征成熟女性的魅力与成熟,但洛丽塔作为未成年少女使用红色口红,象征其早熟。同时,当洛丽塔与亨伯特发生冲突时,也成为反抗的象征。第四,灰褐色象征亨伯特与洛丽塔爱情的禁忌与诱惑。第五,晦暗的紫色象征洛丽塔的神秘与诱惑。

3.4. 讨论

通过对《寄生虫》《我不是药神》《布达佩斯大饭店》《洛丽塔》四部影片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黑色幽默电影中色彩使用虽各具文化与叙事背景,却呈现出一些共性策略。首先,暗色系(墨绿色、黑绿色、深蓝色等)往往承担叙事的底色,用以表现社会压抑、阶层矛盾或个体心理的困境。其次,鲜明的强调色(红色、亮黄、粉色等)则多在关键冲突或情感张力的节点出现,成为象征性极强的视觉信号。这种“暗底 + 亮点”的组合,构成了黑色幽默电影惯用的色彩语法:在压抑中制造张力,在讽刺中释放情绪。

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色彩策略亦呈现差异。例如,《寄生虫》与《我不是药神》均通过绿色系传递社会困境,但前者侧重阶级冷漠的隐喻,后者则凸显群体焦虑与生命困境;而《布达佩斯大饭店》与《洛丽塔》更多使用红、紫、粉色,强化戏剧化与讽刺的荒诞感。这说明黑色幽默电影的色彩并非单一公式,而是根据文化背景与叙事需求而灵活调度。

然而,本研究亦存在局限。首先,样本量仅四部影片,难以全面代表黑色幽默电影的多样性。其次,研究方法依赖KSCA色彩分析与文本解释,难以捕捉观众真实的感知与心理效应,缺乏实验数据支撑。最后,文化差异可能影响色彩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在西方更多象征激情,而在东亚可能同时带有权力或危险的意味,这对跨文化分析提出挑战。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三个方向:其一,结合观众实验(如眼动追踪、生理指标测量)来验证色彩对心理与情绪的真实影响;其二,扩大样本,涵盖更多地域与类型的黑色幽默电影,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趋同与差异;其三,在全球化与流媒体传播的背景下,黑色幽默电影的色彩语言是否逐渐走向一致化,或者仍然保持地域性的独特性,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4. 结论

综上所述,黑色幽默电影中色彩并不仅仅是情绪氛围的点缀,而是叙事策略和社会批判的重要媒介。暗色系奠定压抑基调,鲜明的强调色则在关键节点释放讽刺与张力,从而使观众在笑声与不适之间产生复杂的心理体验。不同影片案例展现了文化语境下色彩运用的差异,但总体均体现出通过色彩来揭示社会矛盾、塑造人物心理和强化讽刺意涵的共通逻辑。

因此,可以认为,色彩是黑色幽默电影构建叙事张力与社会批判的核心视觉语言。未来若能结合跨学科方法与跨文化比较,进一步揭示黑色幽默电影的色彩语法及其全球化趋势,将有助于更深入理解这一电影类型的艺术机制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Beon, S.U. (2021) The Possibility of ‘Bong Joon-ho Genre’: Chronotope Narrative Strategy of Film Parasite.
https://www-riss-kr.libproxy.smuc.ac.kr/link?id=T1592320
[2] Lee, T. (2014) The Analysis of the Irony Technique for Black Comedy Genre Film—With the Cohen Brother’s Recent Films. KOAJ Korea Open Access Journals, 14, 603-61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2021) A Study in the Expressions of Irony in the Black Comedy Film <Parasite>.
https://www-riss-kr.libproxy.smuc.ac.kr/link?id=T15923206
[4] Wit, E. and McClure, J. (2024) Statistics for Microarrays: Design, Analysis, and Inference. 5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Ltd.
[5] Kim, G.C. (2004) Jang Byeong-won. Film Dictionary.
https://www-riss-kr.libproxy.smuc.ac.kr/link?id=M9551830
[6] Kwak, M. (2006) A Study on the Function of Colors as a Meaning Carrier in the Movies-The Film “Scandle” Was Used as the Main Study Material.
https://www-riss-kr.libproxy.smuc.ac.kr/link?id=A75235071
[7] Ha, Y.D. (2004) Traditional Korean Colors and Color Psychology. Myongji Publishing, 44.
[8] Korean Art Research Institute (1997) Visual Design. Sigongsa, 9-15.
[9] Oh, S.J. (2015) Color Therapy.
https://www-riss-kr.libproxy.smuc.ac.kr/link?id=M1386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