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聚焦辽宁省农村教育,深入剖析其改革与发展状况。通过对教育资金、教学质量、教育环境等现状的调研,揭示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家校合作存在障碍、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以及学术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融合、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探索性策略,旨在为推动辽宁省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助力区域农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rural educ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tatus. Through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funds,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etc., it reveals such problems a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erfect educational system, obstacles in home-school cooperation, relatively backward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prominent academic and mental health issues. Based on this, a series of exploratory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novating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with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to help realiz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rural education.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1]。农村教育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与质量,直接关乎该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培育更多优秀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然而,目前辽宁省农村地区在教育领域面临着诸多困境。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教育信息化程度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探寻推进辽宁省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路径与策略。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展开论述,旨在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深厚的文化支撑。
2. 研究现状
2.1. 教育资源配置
辽宁省虽然实施了系列重大工程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投入资金近60.2亿元,全面改善了4000余所学校的办学条件,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据统计,部分农村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不足50%,而城市学校基本达到100%。农村教师数量不足且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如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相对匮乏。近五年辽宁累计招聘特岗教师1265人,但相比城市,农村地区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仍较弱,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流失率约为10%~15%,高于城市教师流失率[2]。辽宁持续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五年来累计培训校长教师超过12万人次,但农村教师接受高质量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其整体素质提升速度较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2. 辽宁省教育结构
在2021~2023年期间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进行着适应性调整,小学教育规模收缩明显,而高中、中等职业和特殊教育在不同程度上有发展和调整。各阶段教育在资源配置上,教职工数量与在校生规模基本保持一定的适应性,但不同教育类型和地区之间可能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分配,以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特殊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体现了社会对特殊群体教育权益的重视和保障。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调整和发展,反映出其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如表1)。
Table 1.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students by grade in Liaoning province
表1. 辽宁省各年级受教育情况
|
年份 |
学校数(所) |
教职工数(人) |
在校生数(人) |
普通高中 |
2021 |
431 |
69,266 |
609,690 |
2022 |
434 |
69,291 |
618,553 |
2023 |
436 |
68,673 |
621,038 |
初中 |
2021 |
1528 |
99,927 |
993,434 |
2022 |
1532 |
994,325 |
960,797 |
2023 |
1529 |
98,482 |
932,323 |
小学 |
2021 |
2601 |
140,647 |
1,973,326 |
2022 |
2455 |
140,268 |
1,964,323 |
2023 |
2320 |
139,545 |
1,993,743 |
中等职业教育 |
2021 |
266 |
25,364 |
267,638 |
2022 |
267 |
25,381 |
276,285 |
2023 |
264 |
26,235 |
265,921 |
特殊教育 |
2021 |
86 |
2271 |
16,242 |
2022 |
86 |
2304 |
2041 |
2023 |
86 |
2340 |
5433 |
数据来源:2020年至2024年中国统计年鉴。
2.3. 辽宁省教育经费总体趋势
通过表2可以看出,辽宁省教育经费投入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占比较大且也在逐年增长,不同教育阶段的生均经费情况各有不同。
Table 2. Educational funds in Liaoning province (2019~2023)
表2. 辽宁省2019~2023年教育经费情况
年份 |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万元) |
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 (万元) |
社会捐赠经费 (万元) |
事业收入 (万元) |
其他经费 (万元) |
合计 (万元) |
2019 |
7,812,616 |
16,567 |
2588 |
1,855,909 |
71,699 |
9,759,379 |
2020 |
8,432,161 |
18,850 |
11,624 |
2,076,463 |
54,861 |
10,593,957 |
2021 |
8,945,697 |
18,694 |
7637 |
1,925,442 |
91,130 |
10,988,599 |
2022 |
8,672,192 |
25,382 |
19,616 |
2,270,581 |
122,250 |
11,110,019 |
2023 |
9,225,509 |
9533 |
5333 |
2,264,766 |
169,365 |
11,674,506 |
数据来源:2020年至2024年中国统计年鉴。
3. 辽宁省农村教育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3.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在教学楼、宿舍、食堂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缺乏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部分学科教师短缺,如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影响了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而且,由于农村学校条件相对艰苦,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补充新鲜血液较为困难,使得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面临挑战[3]。
3.2.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部分农村学校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导致学校日常管理不够规范,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不够有序。农村教育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财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监督力度不够,难以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教育政策的有效落实。
3.3. 家校合作存在障碍
农村家长普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与学校沟通的意识,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导致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农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家长会等传统方式上,缺乏多样化的合作渠道和活动载体,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部分农村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农村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机会相对较少,教育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村人才。
3.5.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农村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和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援助渠道,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和帮助,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 对辽宁省农村教育管理的建议
4.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政府应加大对辽宁省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设立农村教育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教学设备更新和师资培训。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教育,通过捐赠、投资等方式改善农村教育条件[4]。并且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农村教师补贴制度,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加强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建立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完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2. 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加强对农村学校管理者的培训,引导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学校开展特色化办学,探索适合农村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管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完善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和亲子活动,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能力,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4.3. 促进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融合
结合辽宁省农村地区的产业特色和文化传统,调整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增加与农业生产、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相关的课程内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农村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农村学校应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振兴。
4.4.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大对辽宁省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农村学校互联网全覆盖,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工具[5]。建立农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5. 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辽宁省农村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融合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举措,逐步提升辽宁省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推动辽宁省农村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