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小班幼儿普遍年龄在3岁左右,3岁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飞跃期。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词汇量有限,加上受到年龄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存在着语义不完整的情况,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尤其重要的。作为语言领域中的一种教学形式,绘本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为广大幼儿园教师所运用。绘本中丰富有趣的图画,引人入胜的情节,简单有趣的语言,不仅让幼儿感受阅读带来的美好,同时也能够启发幼儿思考,获得初步的文学启蒙,在绘本教学中如何发展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幼儿的思考往往始于问题,提问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主动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不断使用语言与教师进行互动,不仅发展了幼儿的主动探究能力也更加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1]。那么在绘本教学中,何为有效的提问呢?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认为,有效的提问应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经验,易于幼儿理解,层层递进并具有启发性。
2. 核心概念界定
2.1. 绘本教学
绘本指的是供幼儿阅读的图书文籍,英文称“Picture Book”,其核心在于文字与图画的结合,通过鲜明的视觉图像,加上易于幼儿理解的文字,塑造了幼儿对身边事物的早期认识。而绘本教学正是将绘本融入课堂,通过阅读启发幼儿思考并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2]。
2.2. 有效提问策略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是指教师能够结合教学目标,设置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的问题情境,启发幼儿进行思考。前人的研究认为,教学中的提问是引导幼儿从产生问题到问题解决的一系列过程,在其中启发幼儿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3]。
2.3. 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
CLASS工具这里指的是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是用于观察和评估师生互动质量的系统化工具。它采用了观察法进行评估,从三大领域、10个维度(见图1)客观地反映真实的教学互动情况[4]。
Figure 1. 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
图1. 课堂互动评估系统
3. 教学案例分析:小班绘本教学《鼠小弟的小背心》实践过程分析与反思
3.1. 教学活动过程以及核心提问记录
本次教学活动开展于本幼儿园小二班,为集体活动形式开展,班级共有12名幼儿,活动时长大约为25分钟,研究者使用视频进行记录,在分析中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观察与记录。
3.1.1. 导入环节:教师运用音乐律动以及鼠小弟手偶引发幼儿兴趣,并引导幼儿观察绘本封面
(1) 提问1:今天有一位好朋友来到了我们班里,大家看一看,它是谁呢?
多名幼儿回答:是小老鼠!
(2) 提问2:请大家仔细观察封面,看看鼠小弟的表情,你觉得它是开心的吗?
幼儿1:开心!
幼儿2:它不开心!
(3) 提问3:大家再观察一下鼠小弟和其他的小老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它的身上穿了什么呢?
幼儿1:它的嘴巴很尖!
幼儿2:它穿了衣服!
教师追问: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呢?
幼儿3:是红色的衣服。
(4) 提问4:你觉得鼠小弟发生了什么事呢?究竟小老鼠遇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吧!
幼儿1:我觉得它想出去玩!
幼儿2:我觉得它会遇到猫咪想把它吃掉。
幼儿3:小老鼠肚子饿了想去吃东西。
3.1.2. 故事讲述环节:根据绘本图片内容与幼儿共同阅读
(1) 提问5:小鸭子想要穿鼠小弟的背心,你猜它会怎么跟鼠小弟说呢?
幼儿1:给我穿一下可以吗?
(2) 提问6:这个时候被小猴子看到了,小猴子在干嘛呢?
幼儿1:小猴子也想穿背心。
追问:原来小猴子也想穿背心呀,那你可以扮演小猴子,问一问小鸭子吗?
幼儿1:好的,并向小鸭子提问“背心可以借我穿一下吗?”
追问:大家认为小鸭子会同意吗?为什么呢?
幼儿2:小鸭子会同意,鼠小弟也给它穿了呀!
幼儿3:小鸭子不同意
追问:为什么它会不同意呀?
幼儿3:因为是我先拿到的。
教师:哦原来是这样呀,的确如果是我的话,也不太想要给别人穿,我们看看小鸭子会怎么做吧!
(3) 提问7:小猴子穿上了背心,大家看看它的表情,发生了什么事呢?
幼儿1:它哭了。
追问:你观察的很仔细,那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哭呢?
幼儿1:它太大了,穿不下。
幼儿2:它都动不了了。
幼儿3:它的衣服太小了。
(4) 提问8、9、10、11:海狮、狮子、马、大象他们想干什么呢?穿上了背心是什么表情呢?为什么呢?
(5) 提问12:大家仔细观察,鼠小弟的小背心有什么变化呢?(出示前后对比图)
幼儿1:变成绳子了。
幼儿2:坏掉了。
幼儿3:变大了。
追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幼儿1:因为那个大象太大了,就弄坏了。
追问:哦,是因为大象、还有前面的小动物撑大了,所以小背心坏掉了,那鼠小弟现在是什么表情呀?
幼儿2:它很伤心,它哭了。
(6) 提问13:大象来了,它用小背心和鼠小弟玩游戏,玩了什么游戏呀?鼠小弟开心吗?
幼儿1:哇,荡秋千,鼠小弟很开心。
幼儿2:它用小背心荡秋千啦!
3.1.3. 总结提炼环节:总结复述故事,提炼出分享的快乐
(1) 提问14:大家还记得都有谁穿了它的小背心吗?
幼儿1:猴子
幼儿2:大象
幼儿3:狮子
(2) 提问15:为什么它们穿了鼠小弟的背心,背心就坏掉了呢?
幼儿1:因为它们太大了。
幼儿2:因为背心太小了。
幼儿3:因为他们弄坏了。
教师出示小动物从小到大的排序图,追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幼儿1:越来越高了。
追问:哦,你发现小动物越来越大对吗?所以它们穿了背心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呀?
幼儿2:背心就坏掉了。
(3) 提问16:最后它们用什么方法让鼠小弟开心起来的呢?
幼儿1:荡秋千了!
提问17:鼠小弟把背心借给了这么多小动物,你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事情吗?有借过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吗?
幼儿1:衣服不可以借给别人的。
幼儿2:我的玩具给了xxx,它弄坏了。
追问:那你是什么心情呢?你是怎么做的呀?
幼儿2:我很生气,他送了一个新的玩具给我,我原谅他了。
追问:我相信你一定很生气,如果我的玩具被弄坏,我也会很生气,那下次我们可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玩具弄坏的情况呢?
幼儿1:要告诉他,不能弄坏。
幼儿2:要保护玩具!
教师总结:你说的非常好,或许我们可以告诉他借给他的玩具可以如何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他人的玩具哦。
3.2. 基于CLASS课堂评估系统的分析与反思
师幼互动质量是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本研究通过CLASS课堂评估系统分析了本次阅读教学活动,评估包括了3个一级维度以及10个子维度来进行,即情感支持(积极氛围、消极氛围、教师敏感性、尊重儿童)、活动组织(行为管理、课堂效率、教育学习安排)、教育支持(概念发展、反馈质量、语言示范),本研究也从以上维度对本节绘本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与反思。
3.2.1. 情感支持
在情感支持维度,整个教学活动中幼儿投入度高,师生之间有很多情感联系,教师会蹲下和孩子进行互动,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回应,幼儿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和谐,会相互之间讨论绘本中的内容。教师和幼儿的问答互动中也能够关注到幼儿的兴趣,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比如幼儿说到小鸭子不愿意借给小猴子,教师能够站在幼儿立场接纳幼儿观点,本次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情感氛围浓厚,同伴之间也能够互相支持。同时教师的提问与幼儿的回答也共同创建了积极的交流氛围,比如,在提问7中,教师问到小猴子的表情时,幼儿回答小猴子哭了,教师能够尊重幼儿并给予积极回应“你观察得真仔细”,然后再挖掘背后的原因。在回应方面,幼儿充分尊重幼儿的表达,在提问17中,教师问到在生活中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幼儿表示自己的玩具被他人弄坏,教师同理了幼儿的情绪,并进一步和幼儿一起思考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也将绘本的内容迁移到生活中。
3.2.2. 活动组织
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时间与设置符合小班幼儿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全程围绕绘本展开讨论,幼儿的关注点都在绘本故事当中,幼儿在活动中有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有序地设置了讲述以及表达环节,幼儿参与度高,活动效率也较高。
3.2.3. 教育支持
在教育支持维度,教师也进行了有效地提问,比如教师在提问中设置了开放性以及现实性问题,比如“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呢?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为什么呢?”幼儿面对开放性以及关联现实性的提问时,会更加认真思考,回答的内容也会更丰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比如幼儿提到自己的玩具借给他人被弄坏的经验,基于这个经验,我们也进行了更多的探讨。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帮助学生增进理解,但是由于一次活动的时间有限,没有邀请更多的幼儿分享自己的经验,也没有进行更多的追问,所以针对问题的探讨深入度不够,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更好地继续开展。在反馈的质量方面,教师在活动中提出了能够帮助学生参与讨论的问题,比如提问小鸭子会愿意借给小猴子吗?为什么呢?小猴子是什么表情呢?为什么呢?以及提问12中,鼠小弟的背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此类提问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参与其中,促进幼儿地学习和思考。但是在反馈回路方面做的仍然不够,在本次教学活动的问答中,通常都为一问一答的形式,两次以上的反馈回路较少,多为平行提问,比如你会怎么做呢?每个幼儿都针对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没有继续将这个反馈回路持续下去。教师在追问过程中也针对幼儿的回答进一步要求幼儿解释思考过程,比如提问12中,教师提问背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幼儿提到背心变大了,坏掉了以后,教师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的思考,关注到绘本当中有许多体型大的动物穿过以后背心被撑大弄坏了。但是此类追问的次数较少,大多数都停留在对绘本画面的解释中,比如小猴子是什么表情呢?为什么呢?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幼儿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进一步让幼儿解释自己的发现促进幼儿主动思考。在语言示范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看似非常频繁,几乎在每一页绘本阅读中,都有停留的时间进行问答环节,但是这种问答通常都为同一个维度的提问,比如“是谁来了,它在干什么呢”等等,深入生动地交流较少。在开放性提问中,本研究记录的17个核心提问当中,有11个问题为开放性问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开放性问题占比较多,但是基本围绕观察描述型问题展开,然而质量较高的开放性问题应该能够更多要求幼儿表达更为复杂的想法,能够通过思考进行推理的问题。在本次活动的提问中,比如“小猴子是什么表情,背心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仅仅根据画面的描述,更多为答案已知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出更多需要丰富词汇表达的问题以及预测推理型的问题,比如“背心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样子呢?鼠小弟再穿上会发生什么事呢”等等,促进幼儿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在追问中,教师也进行了许多的重复幼儿的语言,比如“你认为它不开心对吗”“哦,它不想借给小猴子穿”,重复幼儿的语言可以通过丰富和扩展给幼儿进行良好的语言示范,同时还可以将问题进行延伸,比如“它因为背心太紧了所以不舒服,为什么会太紧呢?”等等,通过延伸式的追问,可以从已知答案的问题帮助幼儿探寻画面背后真正的原因。
4. 存在问题总结
4.1. “记忆性问题”比例过重,幼儿缺乏思考空间
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根据图画提出一些“记忆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是根据看到或听到的内容进行重复,问题的密度高层次低,无法启发幼儿的思考。比如“这是谁呢?”“大家都记得都有谁穿了鼠小弟的背心呢”等等,这类问题幼儿不需要进一步思考,通过观察图画就能给出答案,属于已知答案的问题,此类问题不但限制了幼儿的思维活动,也局限了幼儿的语言表达。
4.2. 教师过于引导“标准答案”,幼儿缺乏主动思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提问时往往都会预设一个“标准答案”,并且不自觉地引导幼儿向着“标准答案”靠拢,比如在提问13中,教师直接根据画面提问“大象跟鼠小弟在玩什么游戏呀?它开心吗?”等等,幼儿仿佛已经不需要解读画面,就可以得出答案。但是幼儿的关注点往往与成人不同,他们的想象力更是天马行空的,这也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体现,而教师过于引导“标准答案”则会一定程度地化主动为被动,局限幼儿的主动思考[1]。此时不妨采取倾听的策略,将时间留给幼儿,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互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为教学活动带来不同的视角[5]。
4.3. 教师的问题过于零散,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师在设计绘本活动时,需要提前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则会导致教师在提问时过于零散,问题的密度很高,但却无法做到层层递进,往往会出现问题很多,但是之间并无关联,讲到哪里问到哪里,这样幼儿也难以从绘本中获得完整的学习。
4.4. 幼儿思考问题的时间较短,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小班的绘本教学活动中,由于活动时间有限,教师可能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给予幼儿的思考时间也较短,教师很快就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同时幼儿与教师的反馈回路较少,在本次活动中几乎都为一问一答。其实从理解问题到表达想法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需要时间进行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这也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契机,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教学活动的时间,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往往“慢下来”倾听,才能有所收获。
5. 小班绘本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5.1. 巧用绘本素材,启发幼儿思考
(1) 绘本的完整结构包括: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和封底,每一页都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相比于直接地介绍和讲述,教师可以适当将问题留给幼儿,运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绘本中的图画,比如:“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会发生什么事呢?”,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加深幼儿对于绘本内容的理解。比如幼儿观察到了封面的鼠小弟穿了小背心,那围绕这个小背心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可以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想象。
(2) 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在活动中创设轻松的氛围和适当的思考空间是尤为重要的,在提问的方式上,可以选择开放式问题,设置与绘本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幼儿沉浸在绘本故事中,比如“假如你是..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鼠小弟,你的背心被弄坏了,你会怎么做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不固定的,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也需要更丰富的语言来进行表达,也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这样一来,便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提出开放式问题后,应适当留白,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准备充足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对于问题有更多地探究和交流合作,有利于达到更好地提问教学效果[6]。
5.2. 巧用提问方法,激发幼儿兴趣
(1) 要做有准备的教师,在开展绘本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熟悉绘本内容,抓住其中的教育契机,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与幼儿进行互动。教师的提问应考虑小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悬念的问题,尽量避免记忆性提问,保持幼儿的活跃度。
(2) 适当融入小游戏提升幼儿兴趣。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掌握教学难点,精选问题,创新提问方式。教师可以在提问时融入小游戏,比如在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中,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实物,让幼儿动手操作,尝试和感受小背心穿在更大的动物身上的紧绷感,以及衣服被撑坏的过程,根据在真实情境中的观察提出更多现实性的问题,促进幼儿思考。
5.3. 巧设教学互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1) 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师幼互动,在绘本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出现的场景是教师掌握较多的话语权,而幼儿的表达较少,处于被动聆听的状态,这也会对幼儿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同时使教学活动的氛围较为紧张。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设置良好的师幼互动环节,以幼儿为主体,虽然幼儿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的,往往会抛出让教师难以接住的“球”,此时也更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紧扣教学目标,对于幼儿五花八门的回答进行灵活地调整。比如可以在本次活动中让幼儿进行观察,鼠小弟的小背心被弄坏了以后,让幼儿观察大象在做什么?适当地留白,给与幼儿观察的时间,再进行开放性提问,比如“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在做什么?”而不是直接给与答案的提问“鼠小弟开心吗?在玩什么游戏?”
(2) 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到层层递进。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时刻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生活经验,运用简单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提问,问题应落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小班的绘本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有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较多,而有的幼儿只是在一旁默默地聆听的现象。这正是忽略了幼儿个体差异的体现。难度过高或是超出幼儿理解范围的问题往往会影响幼儿互动的积极性,教师应在设置问题时做到难易有度,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让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和表达。比如在本次活动中,可以创设一个问题的渐进式阶梯:
1) 观察描述型问题:比如“小背心是什么颜色?”“小背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帮助幼儿理解绘本画面,对画面进行解读。
2) 推理预测型问题:比如“大象穿完了小背心会怎么样?”“鼠小弟再穿上会是什么样子呢?”促进幼儿进一步思考背后的原因。
3) 情感体验型问题:比如“如果你是鼠小弟,背心弄坏了你是什么心情?”“你在生活中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你会怎么做?”促进幼儿将绘本内容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迁移。
6.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本研究仅仅通过一次绘本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与反思,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同时,研究工具采用了CLASS课堂评估系统,聚焦于师幼互动,对于提问策略的探讨也不够深入。
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更多领域的教学活动,并采取更为丰富的研究工具,聚焦于师幼互动中的提问策略研究。
在幼儿园的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中,绘本教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提问式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要求身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不断学习、钻研科学有效的提问方式,提升专业素养,做到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和鼓励幼儿的表达,让童言趣语充满课堂,齐享阅读之乐,启发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幼儿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