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延绵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1]。当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家高度重视和持续支持下扎实推进。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落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传承内容繁乱、传承代际中断、传承组织消散、传承场域隔绝、传承方式老旧[2]等在保护、传承等环节上的问题同样值得深入审视。2013年,“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被提出,2017年,这一表述升级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3]。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指引。
广汉保保节是广汉民间盛行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融合了踏青和拉保保等元素,成为当地人在正月期间广泛参与的一项休闲体育活动。与其他民俗体育活动相比,广汉保保节更具游戏属性,参与群体大部分为中年人,其健身目的性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在广汉地区成为人们广泛参与的娱乐活动。自2007年以来,广汉保保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保节深厚的文化价值得到人们认可,其广泛的参与性也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为此,本文以广汉保保节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深入揭示其在保护传承过程中的“创”“新”,为民俗传统体育非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2. 研究缘起与资料获取
2.1. 研究缘起
广汉市位于成都平原,距成都约23公里,辖于德阳。自2003年起,每年正月十六,大批民众聚集在广汉的房湖公园、金雁湖公园“拉保保”,“保保”是干爹的含义,而拉保保就变成了拉干爹,这种通过随机性把陌生人变为亲戚的习俗,颇为引人注目。笔者工作单位距广汉仅40分钟车程,于驻地调查可谓便利,故笔者于2025年正月驱车进入广汉市,亲身参与“拉保保”活动,并且通过访谈、观看,收集相关资料,又在广汉图书馆翻阅当地史志,文献,为研究的深入开展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拉保保在巴蜀地区甚至全国都并不罕见,可为何广汉的保保节会如此年年举办,并参与人数常达数十万,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哪些原因导致这些变化。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际关系逐渐由熟人关系转变为陌生人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来的由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关系网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街坊邻里、同事朋友为基础的新型人际关系。在这样的关系网中,拉保保在特定的时空场域中,将陌生人“拉”为“自家人”,从而建构新的关系网,从互不相识变为亲如一家,这种关系如何区别、联系与维持?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价值观念值得深思。
2.2. 资料获取
田野调查一直以来作为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将通过田野调查法,搜集调查区域的一手资料,通过对一手资料的细致分析来了解保保节的仪式过程。通过亲身参与保保节现场,感受保保节的热闹氛围,在现场观察人群行为,并通过记录他们的语言、历史记忆等来考察这一民俗体育非遗的变迁,从而探查出其“双创”之径。除了使用田野调查之外,通过查阅文献获取资料也是本研究相当重要的一环。通过进入当地图书馆查阅当地史志、档案、民俗志、地方志等,收集了《广汉文史》《广汉县志》《广汉县雒城镇志》等以地方志为主的文献。另外,德阳政府公布的政策、新闻等也为研究开展提供了重要补充材料。
3. 保保节的仪式过程
3.1. 拉人
如果说以前的保保节是“文明”的文化活动,那么现在的保保节的“拉人”活动才是保保节中最热闹,最考人力量的场面。据当地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参与保保节通常是比较文明的,一般是看上谁(谁可能是熟人,也可能是陌生人),便过去告知对方,对方同意,便算拉成。现在的保保节中的拉人环节更像是押犯人,一旦被看中,即便体力再好也抵不过五六个人合围。有的人为了能够拉到一个不错的保保,便叫上亲朋好友一起帮忙,承担“拉”任务的人一般都是身强体壮,其余的人在一旁起哄助兴,于是公园里“你追我跳”的景象由此产生。当拉成的保保给被保孩子一定的金钱或者信物之后,这种保保关系于是就被确定了下来。陌生人也由此变为“亲人”,那为什么不选择熟人或认识的人充当保保,而要选择陌生人,法国人类学家阿诺德尔的“陌生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神圣的,具备巫术–宗教性力量,并拥有超越自然之仁慈或邪恶力[4]”或许能给我们启示。从拉人场所看,公园是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来往的人基本上属于陌生人,而选择陌生人当保保则体现了一种“全凭天意”的心理。这样,公园成为父母,孩子等候地点为中心的神圣区域,进入该区域的人便自然而然的被赋予神圣性,保保对象的选择就成为了天意与人定的结合。进入现代,人际社会正加速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为了扩大交往圈子,他们非常乐意参与保保节来一进步扩展自己的社会关系,而这种拉保保建构的拟亲属关系也更容易让人们接受。
3.2. 戴帽
保保节上,拉到保保的第一件事是给保保戴上孩子的帽子,叫戴猪儿帽。据当地人所说,以前的保保节并没有戴帽这一环节,戴帽是近十几年才兴起的行为。韩非认为“戴帽是一种符号互动的表现,象征符号意义在传授双方互动建立、完善、遵守及再生产,此时,小孩的帽子已上升为具有神圣意义的符号,远离了原来日常生活的意义,作为建立联系的工具符号”[5]。通过戴帽活动,将其他潜在竞争者排除在外。同时,戴帽并非是自愿活动,而是一种带有强制性意味的行为,被拉的人会东躲西藏,拉人有的拉衣服、拽胳膊,最终被拉下的人在几人的强行控制下,戴上小孩的帽子。可以说,前面的拉人环节就是为了能将猪儿帽戴上,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消耗人们的大量体力,体力好的人也有可能挣脱。有些父母为了相中的人能被顺利拉到,还会请专业拉手帮忙,因此,整个公园里到处都是你追我逃的滑稽场景。拉保保的乐趣就在这拉上,这种略带强迫的性质正是保保节热闹、刺激的关键所在,也正是保保节延续至今更加红火的原因。现在的广汉保保节还结合了三星堆古蜀文化,邀请成功牵手的保保、宝宝们免费在三星堆博物馆参加祭祀祈福活动等。
3.3. 登记与宴请
登记是最近兴起的。被拉到的保保与父母双方达成意愿后,便会到指定地点进行登记,登记作为一种官方的确证行为,它以一种类似契约的形式将双方联结起来,使之从过去的民间自在行为变为官方认可的正式关系。宴请则是父母要准备宴席款待保保,在公园中,可以看到很多“保保宴”的广告,这是当地商家为保保特意准备的盛宴,在这一天成功拉成的保保都可以参与保保宴,甚至还衍生出一系列的郊游、文艺表演等活动。在宴请中与保保聊天,达到双方的相互了解。
4. 民俗体育非遗保保节的传承困境
4.1. 宣传力度小
当下,无论是在学校体育里还是社区体育里无不充斥着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西方现代体育活动,青少年们第一时间接触的也是这些运动项目,对民间民俗体育活动了解可谓极少,又因保保节是一种节日民俗体育活动,一年只开展一次,因此知道的人群有限。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如此发达的背景下,广汉保保节可视的宣传手段仍然是口耳相传、广告牌等较为传统的方式,而传播信息量大的诸如抖音、微信、快手等微媒体却较少被使用。
4.2. 人口流动大
保保节作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质是文化活动,其传承主体是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人群流向大城市,为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保保节的传承来看则非常不利。一方面,这种流动性加剧了保保这种拟亲属关系的割裂,虽然现在的人们可以通过微信、QQ等联系,但是长时间的不来往与走动,保保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自然淡化。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会造成保保节传承链条断裂,甚至出现无人参与现象。
4.3. 缺乏社会体育组织参与
当前,政府作为保保节传承与保护的主体,在一些列活动上都采用包办的形式,社会体育组织介入较少。众所周知,自上而下的指令式传承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活性,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而如果社会体育组织自愿参与其中,那效果将不言而喻。同时,政府的资源供给也是有限的,通过社会体育资料的参与将能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优化体育资源配套,实现民俗体育非遗保保节的可持续发展。
5. 民俗体育非遗保保节的“双创”路径
5.1. 与时俱进的诠释保保节的文化内涵
保保节作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要与时俱进的对其进行诠释并根据时代特征和人群需求注入新的文化内涵[6]。对广汉保保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指导,必须坚持民俗体育非遗中华性这一历史逻辑,在此前提下进行指导,方能不忘根本。同时,在诠释时,保保节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应该删除,如请专业职业拉手这种功利化思想应该摒弃,保保节的参与过程,主要以随机性为旨趣,这种随机性也是保保节体现其神圣的根本。
5.2. 创造具有时代特质的文化新形态
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经过历史检验而留存下来的活态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没有任何文化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任何适用于所有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形式。如前所述,广汉保保节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史,已经成为记录广汉人民育俗的宝贵财富。从原来的只有拉人、戴帽与宴请变为了现在的拉人、带帽、登记与宴请,将原来民间性质的拟亲属关系上升为官方认定的拟亲属关系,增强了拉保保的官方性。这种官方性体现为一种政府介入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对民俗体育非遗保保节的良性传承和文明历史赓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目前在人工智能、数字化、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时代,保保节想要获得广泛的传播达到活态传承,必须要将这些先进技术运用其中,扩充文化内涵形式,扩大传播渠道,这样才能有效将其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从而达到广泛传承的目的。
5.3. 围绕时代精神激活生命力
创造性转化要以激活保保节的生命力为主要目标。如何围绕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这是摆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重大难题。当前,我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面健身战略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这对保保节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借助保保节的现有元素融入新元素,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杨建营教授发明的“柔力太极球”似乎可资我们借鉴,通过将太极拳和柔力球相互结合,创造出传统文化内涵深刻的隔网对抗类运动项目[7],并收到广大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体的喜爱。由此可见,在保证保保节优秀文化基因的同时,按照时代的需求和特点,对那些至今依然具有价值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或融入新内涵,如此便是激活民俗体育非遗生命力的重要方式。此外,改变其表现形式以获得生命力的同时,还要将其适时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使其成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新手段,这样才能换发永久生机。
5.4. 吸收创新增强文化影响力
历史证明,所有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化都必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也即民俗体育非遗文化的创新性保护要坚持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坚持把自身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通过各种方式将其寓教于乐,充分展现自身的独特精神魅力。在文体旅深度融合时代,将保保节同体育康养、体育旅游与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保保节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样不仅有效增强保保节的文化影响力与感召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将富有韵味、特色和文化风格的成果向各地人们传播,使其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精神指引,实现高质量发展。
6.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始终是文化建设领域的核心议题。广汉保保节作为融合民俗风情与体育特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巴蜀地区独特的人际联结传统与育俗文化记忆,更在时代变迁中展现出强大的文化韧性——从早期民间自发的“拉保保”仪式,逐步演变为包含拉人、戴帽、登记、宴请及三星堆文化联动的复合型民俗体育活动,其发展轨迹本身就是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的生动缩影。然而,本文通过对广汉保保节的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也清晰发现,在城市化加速、文化多元化冲击的背景下,这一民俗体育非遗正面临宣传方式滞后、传承主体流失、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现实困境,这些问题既折射出我国民俗体育非遗保护的共性挑战,也凸显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对非遗活化的关键意义。未来,广汉保保节的传承发展仍需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众主体”的协同机制:政府需进一步转变职能,从“包办主导”转向“服务保障”,为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对接;社会体育组织可发挥灵活性优势,设计多元化参与场景,吸引青少年群体关注;而民众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需在参与中深化对保保节文化内涵的认知,让“陌生人变亲人”的人际温度成为抵御现代社会疏离感的文化纽带。
基金项目
德阳社科重点基地一般项目“双创”视域下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广汉保保节为例,编号(CTKY2025Y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