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结构进行深度的剖析,聚焦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结构创新的互动关系,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结构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占全国体育产业的五分之一,服务业占比达68.29%,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以“科技 + 赛事 + 服务”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实现“以赛兴城、以产促经”的良性循环。研究发现:三地存在制度差异、要素流动不畅、赛事品牌不足等问题。研究提出,应进一步深化“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制度创新,构建多层次体育产业集群,推动粤港澳体育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s its research subject, employing a combination of methodologies includ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conduct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innovation in the sports industry.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has exceeded a total scale of 700 billion yuan, accounting for one-fifth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total. The service sector represents 68.29% of the industry, indicating continuou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an innovation model centered on “technology + events + services”, which has realized a virtuous cycle of “city revitalization through events and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industry”. The study also identifies challenges such as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inefficient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insufficient branding of sports event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research proposes further advanc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under the principle of “one matter, three places; one policy, three places; one rule, three places”, building a multi-tiered sports industry cluster, and promoting higher-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1. 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粤港澳区域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1]。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正在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活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研究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占全国五分之一,服务业占比达68.29%,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研究揭示其形成了“科技 + 赛事 + 服务”的创新模式,依托港澳国际赛事经验与珠三角产业基础,通过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等契机,探索“赛事品牌–制度协同–要素融合”的系统升级。然而,三地制度差异、要素流动不畅及赛事品牌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未来需深化“一事三地”制度创新,构建多层次产业集群,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随着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进入筹办冲刺阶段,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为体育产业结构创新和建设“体育湾区”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结构创新的内在联系,探索符合大湾区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经济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三大湾区”,产业发展经济基础雄厚。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GDP总量高达1.55万亿美元,是国内人均GDP总量的12.2%,约为美国旧金山大湾区的1.78倍,已经基本齐平纽约湾区,大约占东京湾区的75% [2]。《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提议大湾区协同发展体育事业及体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将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纳入总体经济框架中[3]。体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第三产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价值,不仅可以促进相关产业链的扩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还能够通过引入创新技术和服务、加强产业间的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产业的发展,不断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4]。从产业规模看,大湾区体育产业增长势头强劲,2019年总规模首超2000亿元,2023年广东单省即达7345亿元(同比增长13%),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9000亿元;因是否纳入港澳全域数据的统计口径差异,另有预测2025年区域总规模约4000亿元。当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广东体育服务业占比已升至68.29%,呈现“服务主导、制造升级”的鲜明转型态势(表1)。
Table 1. Main indicators of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2019~2025)
表1.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主要指标(2019~2025)
指标 |
2019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5年(预测) |
体育产业总规模 |
超2000亿元 |
约6500亿元 |
7345亿元 |
9000亿元 |
体育服务业占比 |
约55% |
62.30% |
65.80% |
68.29% |
体育产业增加值 |
约800亿元 |
2130亿元 |
2343亿元 |
3000亿元 |
占GDP比重 |
1.20% |
1.65% |
1.72% |
1.85% |
体育产业主体数量 |
约4.3万家 |
5.35万家 |
5.8万家 |
6.5万家 |
数据来源: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报告整理,2025年数据采用传统时间序列模型预测。
3. 体育产业结构和特点
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是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化发展和集群化发展的空间和载体,其实践与落实使体育产业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框架中,让体育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5]。城市发展特点使体育产业呈现不同的资源禀赋,各地区产业基础构架为体育产业创造不同的物质基础[6]。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涵盖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业等多个领域。从产业结构来看,体育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已形成以服务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科技为翼,赛事为脉,如表2所示,广东体育正书写产业升级新篇。
Table 2. Economic benefit analysis of major sports event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表2. 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体育赛事经济效益分析
赛事名称 |
举办时间 |
直接经济效益 |
间接带动效应 |
创新亮点 |
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 |
2024年 |
1.2亿元 |
文旅消费3.5亿元 |
三地通关创新、数字技术应用 |
佛山“西甲”足球赛 |
2024年 |
0.8亿元 |
文旅消费10亿元 |
群众赛事商业化运营 |
珠澳大学生足球冠军赛 |
2024年 |
0.3亿元 |
青年消费1.2亿元 |
跨境校园体育交流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
2025年 |
预计50亿元 |
预计带动200亿元 |
三地联合办赛、场馆赛后利用 |
数据来源:根据南方日报、珠海网等公开报道整理。
4. 粤港澳体育产业结构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4.1. 主要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结构创新进程仍面临多重系统性挑战,具体体现在制度协同、市场机制、创新能力及公共服务等维度的结构性矛盾。
4.1.1. 制度衔接存在结构性壁垒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不断完善,人员往来和要素流动便利化程度的逐步提升,大湾区体育领域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然而,粤港澳三地存在两种制度、三个法律体系、四个中心城市的特殊制度环境,造成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着不少挑战,特别是体制机制、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瓶颈存在,制约着粤港澳三地进一步形成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效应[7]。三地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市场规制及标准体系尚未形成统一框架,抬高了跨区域协同的制度性成本。人才资质互认困境尤为突出,赛事管理规则差异同样制约协同发展,难以形成常态化区域赛事品牌。
4.1.2. 产业同质化竞争与能级短板并存,市场化配置机制尚未健全
部分城市体育产业布局缺乏精准定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足。赛事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地位不相匹配,国际顶级赛事数量偏少,品牌影响力有限。大湾区在赛事市场化运作、文体旅商融合深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尚未形成类似“一赛兴百业”的辐射效应。大湾区缺乏系统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赛事与场馆资源的市场化流转程度较低。广州等核心城市虽拥有丰富体育资源,但配置方式仍以行政主导为主,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制约了产业活力释放。
4.1.3. 创新融合深度有待拓展
尽管科技赋能初见成效,但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的融合仍停留在表层,智能体育装备、运动健康监测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存在短板。跨界融合生态尚未成熟,“体育 + 金融”“体育 + 电商”等新业态缺乏实质性突破,与上海通过赛事联动会展、旅游等产业形成的完整生态链存在差距。
4.1.4. 公共服务均衡化程度不足,消费促进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
区域内体育基础设施呈现“核心集聚、外围匮乏”的分布特征,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场馆规模与质量领先,而部分珠三角城市设施陈旧、功能单一。虽然核心场馆如广州体育馆使用率已达86%,但区域整体场馆利用率偏低,信息共享机制缺失导致资源协同效应难以发挥。体育消费潜力释放受阻,与上海4362.7元的人均体育消费水平相比,大湾区尚未建立系统性体育消费统计体系,反映出政策引导与市场培育的双重缺位。消费场景创新不足,夜间体育消费、赛事衍生消费等新业态未能形成规模,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增长动能。
4.2. 对策建议
4.2.1. 深化制度创新,构建协同发展机制
立足粤港澳“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制度背景,应系统构建“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协同机制,形成多层次体育产业联动体系。“一事三地”理念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以单一项目(“一事”)为牵引,高效整合与利用粤港澳三地(“三地”)的差异化资源优势,实现协同效应和共赢发展。其绝非简单的合作口号,而是一套需要精密设计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动设立粤港澳体育产业联盟,强化其在区域规划统筹、标准对接与资源整合方面的核心职能,建立常态化跨域协调载体。借助第十五届全运会筹办契机,将“1 + 4”联络机制升级为长效制度,完善三级协作体系,突破跨境赛事审批、通关便利、市场监管等关键环节,推广“三地三同”协作模式,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解人才流动壁垒需建立“标准–平台–培育”三位一体体系,推动体育人才评价互认,允许符合标准的港澳专业人才跨境执业。建设大湾区人才数据库与共享平台,拓展跨境服务场景;依托大湾区奥林匹克学院培育教练员、经纪人等专业人才,提升区域人才供给质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实现体育要素高效配置与价值最大化,为“体育湾区”建设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4.2.2.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立足大湾区城市功能与资源差异,构建“核心引领、多点支撑、特色发展”的体育产业空间格局。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功能城市为战略支点,强化辐射带动;推动佛山武术、东莞篮球、中山棒球等特色城市聚焦细分领域,通过差异化定位破解同质竞争,形成梯度协同、功能互补的空间体系。产业集群培育应突出“功能互补–生态共生”,构建广州赛事、深圳科技、香港金融、澳门旅游四大特色集群,完善“研发–运营–金融–消费”全链条生态。借鉴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分工协作,整合粤港澳体育博览与旅游展资源,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湾区”品牌,提升产业聚合能级。品牌建设实施“国际赛事 + 文化IP”双轮驱动。依托粤港澳国际资源优势,联合申办顶级赛事,构建协同赛事体系。深度融合岭南传统体育文化,培育兼具国际影响与文化特色的体育IP矩阵,推动“体育湾区”品牌价值全面提升。
4.2.3. 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体育科技攻关,聚焦智能装备、运动健康监测与虚拟体育等重点领域,推进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5G等技术深度融合,赋能体育训练、赛事运营及场馆管理,全面提升体育产业智能化水平。深化“体育+”产业协同,拓展与文旅、健康、教育等领域的融合路径,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广滨海特色运动项目,建设华南户外运动休闲示范区。积极发展体育健康服务,推动科学健身、运动康复等业态创新,支持电竞、飞盘等新业态,培育体育消费新增长点。借鉴成熟经验,构建区域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促进文旅商体展资源跨界整合,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强化“一赛兴百业”的辐射效应。积极推进智能体育发展,壮大电竞、线上赛事、智能骑行等数字体育规模,鼓励智能健身器材与可穿戴设备研发应用,构建体育产业新生态。
4.2.4. 提升服务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珠三角地区体育场馆质量,完善社区健身设施网络。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提升利用效率与服务水准,借鉴“核心场馆 + 区域联动”模式,构建覆盖全域的全民健身体系,扩大经常性体育锻炼群体。大力发展体育教育与培训产业,支持粤港澳高校协作开设体育专业,培育复合型体育人才。深化青少年体育工作,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夯实体育产业人才基础。推动中小学校承接社区体育服务,通过场地共享与赛事社会化运营,实现体育资源与产业协同发展。完善体育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创新夜间体育消费模式,促进“夜赛 + 夜市”联动,释放消费动能。力争至203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4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9平方米,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5. 结论与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体育服务业占比达68.29%,形成“以赛兴城、以产促经”的良性发展格局。研究表明,区域经济与体育产业结构创新存在显著正向互动,体旅文商融合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具备长期协整机制。与先进地区相比,大湾区在制造基础、湾区协同方面优势突出,但在市场机制、产业融合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以2025全运会为契机,大湾区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布局,推动产业协同与结构创新。预计至2035年,体育产业占GDP比重将达2.4%,培育一批全球竞争力企业,建成世界级体育创新高地,为全球体育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与“湾区样本”。
基金项目
广东省体育局2024年度科研项目:项目名称: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结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DSS2024N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