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汉语学术语体作为一种高度规范化的语言变体,其评价资源的使用体现了作者在严谨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平衡。语法研究中涉及语体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朱德熙(1985 [1])、胡明扬(1993 [2])、陶红印(1999 [3])、张伯江(2007 [4])等都曾强调过区分语体研究的重要意义。张弓(1963 [5]);赵德珠(1985 [6]);潘庆云(1986 [7]);黄伯荣、廖序东(2007 [8])等均对语体分类作出明确阐释,但学界未有统一标准。由于张弓对语体分类较早,其分类标准科学简洁,在语言学界获得了高认可度,是后续学者对语体分类的参照模板。因此本文主要参照张弓(1963)的分类,将语体分为口语语体、文艺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以及公文语体五类。本文研究的学术语体属于科学语体。
Martin (1996 [9])将语言的表态功能概括为“评价系统”。评价系统以词汇层为基础,其中形容词是最具有评价潜势的一类,大部分语言中的形容词都能够表示评价,因此形容词的评价意义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Biber 19991、刘慧2011 [11]、周惠2016 [12]、周红照2023 [13]等)。由于本文的考察范围是学术语体,因此主要借鉴Biber (1999)的定义,并综合考量诸位前人和时贤的研究结果,将评价性形容词定义为具有评估判断功能的形容词。
本文以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为个案,基于自建语料库2,考察其频率表现、结构模式与语义属性,揭示“一定”在学术语体中典型特征的同时探讨其如何通过模糊表达服务于学术写作的规约性。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一定”的副词用法(李成军2005 [14]、丁萍2008 [15]、张则顺等2015 [16]、孙晓芳2023 [17])与通用语体中的“一定”(如张则顺2016 [18];梁学翠、刘学保2018 [19]、凌韵梅2022 [20]),本文则强调其作为评价性形容词用法在学术语体中的特殊性,为汉语评价语言学提供实证依据。
2. “一定”的使用概说
2.1. “一定”的词性界定
“一定”在汉语学术语体中使用频率较高,它兼属形容词和副词。《现代汉语八百词》[21]中“一定”的释义如下:[形] ① 固定的。只修饰名词,通常要带“的”。② 某种程度的;适当的。只修饰名词,必带“的”。[副] ① 表示意志的坚决。② 必然,确定无疑。
《现代汉语词典》[22] (第七版)中对“一定”的释义如下:[形] ① 属性词。规定的、确定的。② 固定不变的、必然的。③ 特定的。④ 某种程度的。[副]表示坚决或确定;必定。
上述两部权威字典对“一定”的词类归属问题看法基本一致,均认为“一定”兼属形容词与副词。
评价性形容词就是具有评估判断功能的形容词(Biber 1999 [23]),其使用主要受到作者的立场、情感与态度驱动,本文考察对象是属于评价性形容词的“一定”。
2.1.1. 学术语体中“一定”的使用频率
基于自建语料库统计发现,“一定”在学术语体中出现355例,文艺语体中出现7例,口语语体中出现22例。数据表明“一定”在学术语体中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其他语体,是学术语体中中性评价性形容词的典型代表,能够展现学术语体的特点。为进一步分析“一定”在学术语体内部的分布特征,基于Becher [24] (1989)的软硬学科分类,统计其在12个学科(教育、法学、经济、建筑、机械、计算机、历史、文学、语言学、物理、数学、化学)的篇均使用频次,具体数据见表1。
Table 1. Usage of “yiding” in academic discourse (Average instances per article)
表1. 学术语体中“一定”的使用情况(篇均次)
应用型软学科 |
应用型硬学科 |
纯理型软学科 |
纯理型硬学科 |
教育 |
法学 |
经济 |
建筑 |
机械 |
计算机 |
历史 |
文学 |
语言学 |
物理 |
数学 |
化学 |
2.70 |
4.20 |
4.90 |
1.90 |
2.70 |
4.10 |
1.70 |
1.30 |
2.60 |
3.70 |
2.50 |
3.20 |
3.93 |
2.90 |
1.87 |
3.13 |
分类总计: |
应用型学科:3.42 |
纯理型学科:2.50 |
软学科:2.90 |
硬学科:3.02 |
由表1可得,“一定”在学术语体中篇均频次为2.96次/篇,在学术语体中具有典型性。在各学科门类中的出现频次呈“应用型软学科(3.93次/篇) > 纯理型硬学科(3.13次/篇) > 应用型硬学科(2.90次/篇) > 纯理型软学科(1.87次/篇)”的梯度分布。总体来看,应用型学科对“一定”的使用需求高于纯理型学科、硬学科对“一定”的使用需求高于软学科。
为验证“一定”在软硬学科和应用型/纯理型学科中的分布差异的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检验结果见表2。
Table 2. Chi-square test result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yiding” in academic discourse
表2. “一定”在学术语体内部分布的卡方检验结果
比较 |
卡方值(X2) |
自由度(df) |
P值 |
结论3 |
软学科vs硬学科 |
0.14 |
1 |
≈0.71 |
差异不显著 |
应用型vs纯理型学科 |
8.52 |
1 |
<0.01 |
差异高度显著 |
由表2卡方检验结果可知,应用型学科与纯理型学科在“一定”使用频率上的差异高度显著(P < 0.01),表明学科的应用性对“一定”的使用影响显著。而软硬学科间差异不显著(P ≈ 0.71),表明“一定”在软硬学科分野中使用较为均衡。
2.1.2. 不同时期“一定”的使用频率
为探讨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在学术语体中的动态变化,基于本文语料库(2000~2023年,共120篇论文,2000~2011年67篇,2012~2023年53篇),分先后两个时期,每个时期12年来统计“一定”在学术语体中的使用情况,统计数据见表3。
Table 3. Usage of “yiding” across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verage instances per article)
表3. “一定”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篇均次)
|
应用型学科 |
纯理型学科 |
软学科 |
硬学科 |
总计(平均) |
2000~2011 |
3.69 |
2.66 |
3.41 |
3.20 |
3.22 |
2012~2023 |
3.11 |
2.28 |
2.48 |
2.83 |
2.62 |
为直观显示两个时间段“一定”的使用趋势是否存在倾向性变化,将表3数据绘图见图1:
Figure 1. Usage frequency of “yiding” across different time periods
图1. “一定”在不同时期的使用频率
由表3、图1可知,“一定”在2000~2011年的平均使用频次(3.15次/篇)高于2012~2023年(2.67次/篇),表明学术语体中“一定”的使用频率呈缓慢下降趋势。可能因为有近年来出现更多其他评价性形容词能够代替“一定”,或近年来学术写作更倾向于简洁化表达,适量减少了“一定”的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软学科近年来对“一定”的使用下降趋势高度显著。可能因为软学科的写作风格发生简洁化或是近年来国家政策更趋向于明确表达,但“一定”的语义具有模糊性,没有明确的界限,以法学为例:
1) ……但事实上在现代许多国家言论自由无论在法规范上还是在法学理论中的确都被赋予一定的优越性……(林来梵等《论权利冲突中的权利位阶》)
2) 由此显示,即使是由不同阶层之法规范所构成的法体系,上下位阶之法规范间亦应维持一定的交互影响可能性,而非一味强调上位阶法规范的规制与指引功能。(陈爱娥《法体系的意义与功能》)
例(1)中的“优越性”与例(2)中的“交互影响可能性”的范围与界限都是模糊的,没有确切的边界,这与“一定”的模糊性特点相关,具体在后文详细论述。从法学学科来看,近年来国家立法可能更趋向于明确法律界限,因此学术论文在表达时用明确表达替代模糊表达。
2.2. “一定”的结构模式与评价机制
2.2.1. “一定(的) X”结构的分布
基于语料库考察发现,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在学术语体中出现的结构模式主要为“一定(的) X”。张则顺(2016)指出“一定(的) X”结构中“X”的性质可以分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或动词性短语。在下文中简称“一定(的) N”与“一定(的) V”结构。张文对“一定(的) X”结构中“X”的性质在通用语体语料库中统计652条语料发现,“一定(的) N”结构占87%,“一定(的) V”结构占13%。为探究“一定(的) X”结构中“X”的性质在学术语体中是否具有特殊性,对自建语料库中“X”的性质进行统计,统计数据如下:
由表4可知,“一定(的) N”结构在学术语体中占92.11%,高于通用语体的87%;“一定(的) V”结构在学术语体中占7.89%,低于通用语体的13%。以上数据反映了学术语体有其特殊性,为验证学术语体中“一定(的) X”结构分布与通用语体之间的差异的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见表6。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the “yiding (de) X” Structure in academic discourse
表4. “一定(的) X”结构在学术语体中的分布
分类 |
频次(例) |
比例(%) |
一定(的) N |
327例 |
92.11% |
一定(的) V |
28例 |
7.89% |
根据表5可知,“一定(的) X”结构在学术语体与通用语体之间分布差异显著,学术语体更倾向于使用“一定(的) N”结构。基于“一定(的) N”结构的分布规律,下节进一步分析其单名与双名组合中“的”字隐现特征,以揭示学术语体的句法偏好。
Table 5. Chi-square test result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yiding (de) X” structure in academic discourse and general discourse
表5. “一定(的) X”在学术语体与通用语体分布的卡方检验结果
比较 |
卡方值(X2) |
自由度(df) |
P值 |
结论 |
学术语体vs通用语体 |
6.22 |
1 |
≈0.01 |
差异显著 |
2.2.2. “一定(的) N”结构的分布与“的”字隐现
梁学翠、刘学保(2018)讨论了形容词“一定”与名词组合时的“的”字隐现问题,该文提到“一定(的) N”结构存在单名组合与双名组合两种情况。
A. 单名组合:
一定 + (的) + N,即后面只有一个名词,这类组合带不带“的”均可。
B. 双名组合:
一定 + (的) + N1 + (的) + N2,即后面有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类组合倾向不带“的”。双名组合时“一定”与紧邻名词强制不带“的”,第二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前是否需要带“的”取决于韵律,双音节可省略“的”,如果是多音节或多个名词组合需保留“的”。
依据梁学翠、刘学保(2018),将汉语学术语体中“一定(的) N”结构分为单名组合与双名组合分别统计,结果见表6。
Table 6. Distribution of the “yiding (de) N” structure in academic discourse
表6. “一定(的) N”结构在学术语体中的分布
分类 |
频次(例) |
比例(%) |
单名组合 |
319例 |
97.55% |
双名组合 |
8例 |
2.45% |
由表6可得,学术语体“一定(的) N”结构以单名组合为主导(97.55%),双名组合仅出现8例(2.45%)。双名组合相对单名组合复杂程度高,学术语体在使用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时通常是评估判断评价客体的“某种确定性”,本身评价就具有模糊性,单名组合能够简化语法,降低论述复杂程度,避免语言过于生涩,更符合学术写作的清晰性要求。
对学术语体“一定(的) N”结构中单名组合与双名组合的“的”字隐现问题进行统计,结果见表7。
Table 7.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de” in single-noun and double-noun combinations within the “yiding (de) N” structure
表7. “一定(的) N”结构中单名组合与双名组合的“的”字隐现统计
分类 |
“的”字隐现与否 |
频数/比例 |
单名组合 |
“的”隐 |
158 (49.53%) |
“的”现 |
161 (50.47%) |
双名组合 |
“的”隐 |
8 (100%) |
“的”现 |
0 (0%) |
由表7可知,“一定(的) N”结构在学术语体中呈规律性分布,其中单名组合中“的”字隐与“的”字现情况比例相当;双名组合中“的”字隐情况占比百分之百。可见“一定(的) N”结构中单名组合带不带“的”均可、双名组合倾向于不带“的”。
在统计“一定(的) N”结构中单名组合的“的”字隐现情况过程中发现,学术语体不同学科间存在一定差异,将统计结果列表见表8、表9。
Table 8.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de” in single-noun combinations within the “yiding (de) N” structure across specific disciplines
表8. “一定(的) N”单名组合“的”字隐现情况具体学科统计
“的”字隐现与否 |
应用型软学科 |
应用型硬学科 |
纯理型软学科 |
纯理型硬学科 |
教育 |
法学 |
经济 |
建筑 |
机械 |
计算机 |
历史 |
文学 |
语言学 |
物理 |
数学 |
化学 |
“的”隐 |
12 |
20 |
17 |
12 |
8 |
12 |
13 |
8 |
5 |
24 |
9 |
18 |
“的”现 |
12 |
19 |
27 |
4 |
12 |
26 |
1 |
5 |
20 |
12 |
11 |
12 |
Table 9.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de” in single-noun combinations within the “yiding (de) N” structure by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表9. “一定(的) N”单名组合“的”字隐现情况学科分类统计
分类 |
“的”字隐现与否 |
频数/比例 |
软学科 |
“的”隐 |
75 (47.17%) |
“的”现 |
84 (52.83%) |
硬学科 |
“的”隐 |
83 (51.88%) |
“的”现 |
77 (48.12%) |
应用型学科 |
“的”隐 |
81 (44.75%) |
“的”现 |
100 (55.25%) |
纯理型学科 |
“的”隐 |
77 (55.80“yiding” acros44.20%) |
由表8、表9可知,学术语体中“一定(的) N”结构中单名组合“的”字隐现情况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使用倾向。
综合来看,学术语体中“一定(的) N”结构中“的”字隐现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倾向,反映了不同学科在写作风格上的细微差异。表8、表9显示,应用型学科(如经济、计算机)中“的”字项的比例较高(55.25%),而纯理型学科(如物理、化学)更倾向于“的”字隐(55.80%)。这一趋势可能与学科的表达需求相关:应用型学科常涉及复杂的概念描述或修饰性表达,倾向于使用“的”来增强修辞效果。相比之下,纯理型学科更注重简洁性和逻辑严谨性,省略“的”可使表达更为直接。软/硬学科分类中“的”字隐现比例接近(软学科52.83%现,硬学科51.88%隐),表明这一分类维度对“的”字使用的影响较弱,可能因软/硬学科内部的写作风格异质性较高。这与上文表1、表2数据结合来看,无论“一定”在学术语体中的分布,还是“一定(的) N”结构中“的”字的隐现,受软/硬学科分类影响都较小。
这一趋势体现出“一定(的) N”结构中“的”字的隐现受句法复杂度与语义需求的影响,“的”字的使用可能反映了学科写作中对修辞与简洁性的不同偏好。尽管部分学科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显著性,但上述趋势提示我们,“的”字隐现可能受到学科语境、写作风格与语体规范的共同影响。
2.2.3. “一定(的) X”结构的评价机制
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在学术语体中通过“一定(的) X”结构凸显量或程度的弹性特征,为作者与读者提供了向上或向下延伸理解的空间。本小节从压制高量、提升低量、模糊限制三个维度展开“一定(的) X”结构在学术语体中的评价机制。
(一) 压制高量
在学术写作中,当作者认为“X”的程度较高,但因学术语体的特殊性不适宜直接夸赞时,常出于谦虚原则主观压制高量,选择使用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淡化高量评价。此时,“一定”可理解为“相当的”或“一定程度的”,体现含蓄的交际策略。在学术语体中,压制高量通常出现在评价自身成果时,增强论证的客观性,如:
3) 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了不同的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李明斐《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4) 国内相关实践个案近年也有所启动并取得一定成效,如笔者等完成的广州五仙门电厂、唐山焦化厂、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中江南造船厂地段等产业建筑和地段保护再利用研究……(王建国等《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
例(3)中“一定”修饰“成果”,淡化高量评价,作者后文介绍我国学者已取得的成果,此时如果使用高量正向评价可能过于高调,不符合谦虚原则。因此作者主观压制高量,采用了“一定”这个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例(4)中“一定”修饰“成效”,作者评价自身等实践个案已取得的成效时,出于谦虚原则与谨慎态度主观压制高量,使用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来代替正向评价。上述两例“一定”压制高量,平衡主观评价与客观表达,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向上理解的延伸空间。
(二) 提升低量
在学术写作中,当作者认为“X”的程度较低,但是因学术语体的特殊性不适宜直接批评时,常基于礼貌原则与面子原则主观提升低量,选择使用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缓和负面评价。此时,“一定”可理解为“少量”或“某种程度”,用以提升低量表达,体现礼貌的交际策略。在学术语体中,提升低量通常出现在评价他人成果时,避免尖锐批评,如:
5) 然而,当前应用扎根理论的教育研究中,却为营造“价值无涉”的幻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扎根理论的人文情怀缺位,具体凸显为在其应用中过于追求研究的“客观化”与“工具化”。(朱德全等《教育研究中扎根理论的价值本真与方法祛魅》)
6) 但是,标准k-ε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王福军《流体机械旋转湍流计算模型研究进展》)
例(5)作者对教育研究中扎根理论省思过程中提出“价值无涉”的幻象会造成扎根理论的人文情怀缺位,实际持批评态度,但由于在学术论文中,出于礼貌原则,如果使用批评语气直接指出该问题则过于尖锐。因此作者主观提升低量,柔化对“人文情怀缺位”的批评。例(6)作者对“标准k-ε模型”的局限性展开说明,实际此时传达的是负向评价,但因作者不可否认该模型本身具有优点,因此使用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来提升低量,以此降低批评的尖锐度。上述两例“一定”提升低量,维护学术交流的礼貌性,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向下理解的延伸空间。
(三) 模糊限制
在学术写作中,当作者无法或无需精确描述“X”的程度时,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并不对量产生高低调整,作者仅是对客观客体进行描述性评价,“一定(的) X”结构对客观事物的量或程度起模糊评估与限制作用。此时,“一定”可理解为“某种确定性”,语义外延没有明确的界限范围,适合描述抽象概念。这种情况在学术语体中占比较高,如:
7) 而这三大派别对接受和使用“中华民族”都有一定的自觉性。(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8) 从实际操作上说,荒野区域的判定标准(threshold)可依据研究目的进行确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曹越等《从全球到中国的荒野地识别:荒野制图研究综述与展望》)
例(7)中的“一定”修饰“自觉性”,未明确量级,仅表示对某种程度的模糊评估。例(8)中的“一定”修饰“灵活性”,模糊评估标准的限定范围,未明确界限与边界。上述两例“一定”模糊限制,增强论述的灵活性。
综上,“一定(的) X”结构通过压制高量、提升低量与模糊限制三种评价作用机制,体现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的弹性特征。压制高量与模糊低量分别服务于谦虚原则与礼貌原则,模糊限制则适应学术写作对抽象概念的描述需求。无论何种机制,“一定”均以适宜的模糊表达替代不适宜的精确量级,依赖语境为读者提供语用推理空间,确保高量仍被理解为高量,低量仍为低量。
3. “一定”的语义属性
3.1. 模糊性
模糊性是语言的重要特性之一,在语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刘佐艳[25] (2003)提出:所谓语义的模糊性,归根到底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它是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的特征。同时,该文从语义产生的角度将模糊语义的根源归因于由本体模糊性产生的语义模糊性、由人类的模糊认识产生的语义模糊性、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导致的语义模糊性。本文探讨的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是由语言本身特点导致的语义模糊性。
简而言之,“一定”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其标示对象的边界不明,其对量或程度的表达具有非确定性。在学术写作中,“一定”作为中性评价性形容词,通过模糊评价的语义外延以实现交际策略,有时作者借助“一定”的模糊量表达,可以规避表达不严谨带来的一系列责任。此时,作者的真实立场的传达一定程度上依赖读者的语境假设能力与推理能力,体现学术写作语言运用的精妙性。
9) 在跃迁过程中,由于粒子具有波动性,在一定条件下,粒子能够直接穿透比它动能更高的势垒而表现为隧道效应。(罗红明等《量子路径积分算法及其在大地电磁反演中的应用》)
例(9)中“在一定条件下”中的“一定”的作用机制属于模糊限制,此时作者无需对“条件”精确描述,加上“一定条件下”这一限制能够使论述更加科学严谨。作者本文描述重心并非量子跃迁产生隧道效应的条件,如果精确描述条件反而会使文章冗余、重点不清,使用“一定”能够减轻普通读者的阅读负担,赋予学术表达开放性。
3.2. 层级性
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包含了对客体属性价值量大小的评估与表达,体现明显的层级性,定位于价值量谱系的中区,平衡评价的正向与负向。举例如下:
10) 双音形容词情况比较复杂,据我们考察,双音形容词内部的构成方式对性状范畴的实现有一定的影响。(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
例(10)中“一定的影响”在学术语体中经常出现,以“一定的影响”为例,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价值量大小的层级系统:
毫无影响–基本没有影响–略有影响–有影响–有一定的影响–有显著影响–有重大影响–有决定性影响
当作者评价某物“有一定的影响”时,已经身处于这个层级体系中,并且非刻意的进行了比较,然后给予某事物“有一定的价值”这样的评价。
3.3. 相对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沈家煊2001 [26])。评价性形容词作为承载评估判断功能的语言单位,其构建的语言表达融入了评价主体的认知与态度,体现出显著的主观特征。这种语言投射的核心特性在于其相对主观性,即评价性语言不仅反映个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还受制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在学术语体中,评价性形容词的运用既展现了作者的主观立场,又通过句法和语义的规约性与学术写作的客观性要求相协调。作为评价性形容词,“一定”承载主观价值判断,体现出相对主观性。
“一定”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表达主观意图与心理动因。前文提到压制高量与提升低量两种作用机制实现委婉表达,使得作者在不明确指出观点立场的情况下能够委婉地传达出主观看法,显示出主观意图在学术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性评价性形容词“一定”在学术语体中具有高频性与典型性。相较于通用语体,学术语体更倾向于使用以单名组合为主导的“一定(的) N”结构,该结构通过压制高量、提升低量与模糊限制以弹性表达评价。并且,“一定”通过模糊性、层级性与相对主观性共同服务于学术语体的谨慎性与规约性,依赖读者对语境的推理,确保评价的适度性。
NOTES
1转引自周惠,刘永兵 (2017)。
2学术语体语料来自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涵盖2000~2023年,共120篇,130余万字。文艺语体语料选择沈从文、徐志摩、汪曾祺、余光中、余秋雨、张爱玲、朱自清共7位现当代知名作家的著名散文作品,70余万字。口语语体语料主要选取当代经典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高端人物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70余万字。
3结论判断标准:P < 0.01为差异高度显著;0.01 < P < 0.05为差异显著;P > 0.05为差异不显著。下文以此类推,不再另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