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命教育与生态旅游深度耦合的理论探索与路径构建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ath Construction of Deep Coupling between Adolescents’ Life Education and Ecotourism
DOI: 10.12677/ae.2025.1510192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时 勘, 焦松明*, 朱浩亮:温州大学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实验室,浙江 温州;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温州模式发展研究院,浙江 温州
关键词: 青少年生命教育生态旅游理论探索路径构建Adolescent Life Education Ecotourism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Path Construction
摘要: 生态旅游以其“真情境、全感知、深体验”的特性,为提升青少年生命质量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对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论构想和培养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从环境复愈性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命的论断进行跨学科理论整合。然后,将生命教育的生态理念及其旅游动因、“教–旅”融合的核心价值相结合,探索出生命教育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耦合机制,并提出生命教育的整体构建思想,对宏观环境、课程开发和支持体系进行了整合性探索。最后,提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作模式的管理建议和未来研究建议,以期在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路径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Abstract: Ecotourism,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of “authentic scenarios, holistic perception, and profound experiences”, offers new insights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mong adolescent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ultivation methods of life education, integr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heories from environmental recovery theory, ecosystem theory, and 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discourse on life. By combining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 life education with its tourism motivations and the core value of “education-tourism integration”, it explores a deep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life education and ecotourism. Furthermore, it proposes an overall conceptualization of life education, conducting integrated explorations of the macro environm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systems. Finally, it offers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suggestions for a “Government-Industry-Academia-Research-Application” five-in-one collaborative model in adolescent life education, aiming to achieve new breakthroughs in the pathways of adolescent life education.
文章引用:时勘, 焦松明, 朱浩亮. 青少年生命教育与生态旅游深度耦合的理论探索与路径构建[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920-92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920

1. 引言

由于生命的存在,地球才充满活力,世界才繁荣兴旺。21世纪以来,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价值观也经历着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然而,近百年来的工业革命时代带来的核污染、臭氧层空洞和“热岛效应”等生态灾难,全球生物多样性前所未有的逐渐丧失,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Pecl G T, 2017) [1]。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高度城市化带来的污染,人类与自然界直接接触带来许多新问题,诸多心理健康与社会危机更加显现出来(Soga M, 2016) [2]。正是由于工具理性的盛行和价值理性的缺失,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疏离导致了生存的归依与根基的缺失,从而形成了现代危机。吉登斯认为,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鲍宗豪&赵晓红,2014) [3]。在此背景下,如何在生态文明的大前提下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当今全球化的重大热点问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学生逐步脱离童年时期父母和老师的过多保护,需要独立面对诸多学习、社交、人际关系的压力与挑战,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高达9500万,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5]。2023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表明,2021年超过150万10~24岁的青少年和青年死亡,自杀是15~19岁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6]。2025年4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抑郁水平在18~24岁青年群体中达到峰值(陈祉妍等,2025) [7]。负性情绪难以排解,进而影响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学生在追求生命价值观上的缺失,会导致认识自身生命境界的缺乏(李小玲,2015) [8]。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自杀轻生”、“虐待动物”等诸多惨痛的案例报道时见媒体。这与青少年在城市水泥墙的包裹下、社会压力下较少接触自然、生命教育不足有关。宋德新(2012)等学者通过实证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自杀等生命价值问题存在严重关切[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华特士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10]。“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中心问题(潘虹,2018) [11]。来自大自然的影响,即便是城市化的今天,依然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理解生命的重要课堂。可望通过观察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生态复杂性以及自然变迁性的生动理解,让青少年体验到珍惜资源、保护自然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进而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命教育作为涵盖生存技能训练、生态伦理培育和生命价值认知的综合性教育体系,其核心理念与生态旅游“敬畏自然、感悟生命”的核心诉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生态旅游“真情境、全感知、深体验”的特性为提升青少年生命质量和生命教育效能提供了新思路。我国《“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特别强调旅游业与多领域协同发展,其中教育、科技是重点融合方向[12]。真正要从根本上解决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和科学性问题,确实需要展开系统的探讨,而传统的单纯说教式生命教育课程的效果维持时间有限,生命教育实践场域单一化问题亟待重视。生命教育与生态旅游两者的契合不仅体现在价值层面,更在实践层面展现出巨大的协同效应,特别是在教育场景的应用层面。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环境复愈生命的理论依据,旨在揭示“教–旅”耦合机制,为提升青少年生命教育效能提供路径参考。

2. 环境复愈生命的理论依据

2.1. 心理学有关环境复愈性的理论进展

自然界是人类生态发展的基础,人类具有像动物、植物那样的自然属性,对自然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感。在20世纪60、70年代,心理学界关于环境恢复的研究开始兴起。美国Kaplan教授提出了“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系统揭示了自然环境通过“迷人元素”(如流水、树叶摇曳等)能够引发人类“非自主性注意”,降低人类认知疲劳的独特机制(Kaplan et al., 1983; Kaplan 1989) [13]。这种心理状态恰好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创造了理想条件。有关压力恢复理论(Stress Recovery Theory, SRT)则认为,当个体处于压力状态、受到应激源刺激的情况时,接触自然环境可以缓解或者减少个体在生理、心理及行为上的伤害(张媛,2015) [14]。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很容易唤醒人们的感官体验,能充分地舒缓人们的身心状况,在缓解人们的精神疲倦、哀伤心情,获得幸福感方面发挥作用(SHIELDS S A, 2021) [15]。Kellert与Wilson (1993)提出了“亲生命性”理论,认为人类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多维的社会场景,可以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亲生命性的心理品质[16]。上述心理学理论所倡导的环境复愈性,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社会场景中被广泛应用,如许多医院和康复中心均在引入自然景观,在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国内城市规划也日益重视绿色空间的设计,通过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于民生福祉。普通中小学校也日渐关注课程教学中自然与生态相关内容,以提升学生敬畏生命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2.2.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的基本框架,强调人的发展是嵌套于多个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之中,每一个系统都对人的发展产生着影响[17]。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公共卫生等领域,用以理解不同环境中个体的发展潜力和需求。生命教育强调个人对生命的认识与尊重,包括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的形成。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个体理解自身在不同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进而促进自我认知的发展。生命教育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与生命教育关注的环境因素对个体成长的影响相吻合,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在不同层面提升生命教育的效能,并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命的相关论断

2005年的8月,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的构念。习近平(2011)认为,“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而绿色发展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18],“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9]。2013年,习近平又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了自然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习近平还特别指出,“绿色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更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人类应当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凸显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共生性,延续了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发展。2021年,习近平又提出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倡导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有机共生关系,这是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全人类生存问题所作出的科学回答(王博等,2024) [20]

3. 生命教育与生态旅游的耦合机制

3.1. 生命教育的生态理念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指家(house)或周围的环境。生态学产生于19世纪,主要探索自然环境、生物环境与自身生存的相互关系。生态景区根据资源类型和实际情况划分为山地、森林、草地、湿地、海洋、沙漠等自然类型及人文生态类型(Gbedomon et al., 2016) [21],均能体现生态性、郊野性和简朴性等特征(王刚&余兆强,2023) [22],可以为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休闲游览提供多元化的场域体验。从个体视角,生态认知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认识自我,获取生存发展的正确态度与科学方式(龚丽娟,2011) [23]。从社会视角,青少年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妥善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应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胡文婧,2014) [24]。特别是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的是一种“大我”精神,即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助于青少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并促进身心健康。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形成“天人合一”的发展观,从而帮助人们珍惜生命,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环保意识与行为。人类应当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实际行动为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Naess, 1973) [25]。生态文明思想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理念的精髓,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验能提升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而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则益于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感。当代中国式生命教育继承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拓展生命实践内涵,其价值向度包含明确生命理念构筑生命认知的理念价值,培育生命品德涵养社会公德的品德价值,阐发人生选择塑造生命目标的引领价值(李超民&刘一豪,2025) [26]。总之,通过对生命教育的生态理念进行分析,为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超越自我,进而弘扬生态文明、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3.2. 生命教育与旅游动因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为适应人们“回归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要而产生,被视为实现旅游生态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熊德斌等,2024;李文路,2024) [27] [28]。生态旅游兴起于工业文明的后期,蕴含着显著的生态体验功能、知识教育功能和环境价值功能(赵磊等,2018) [29],同时也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杨延风,2019) [30]。生态旅游通过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活动,使游客获得心身愉悦的体验。实证研究表明,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体验在维持个体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窦璐,2023) [31]。以森林为例,森林浴的相关实验以多感官联结自然为核心,解析森林浴在增强免疫力、改善内分泌及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科学依据,并融合实验数据论证其生理效应。基于相关发现,森林医学构建了一套“生理放松–心理愉悦–认知提升”的增效框架,为生态旅游融入生命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李卿,2021) [32]。McCabe (2009)通过调研发现,在旅游动因方面,34.5%的被试们认为,希望通过旅游从疾病或者痛苦中得到康复[33]。旅游度假可以帮助人们从精神脆弱、压力或无聊中解脱出来,认知能力也得到恢复(Lehto & Lehto, 2019) [34]。沈梦婷(2022)通过横断面研究证明,访问蓝色空间可以缓解压力、降低抑郁风险,并增强主观幸福感[35]。生命教育强调尊重自然生命,而生态旅游通过亲身体验自然生态,使游客深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总之,生命教育通过哲学层面的生命伦理启蒙,与生态旅游的沉浸式体验形成生命认知闭环,增进生命价值感与生命意义感,进而促进亲环境行为。这种“认知–情感–行为”的完整链条,使得环保意识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践行。上述研究探索也佐证了生态旅游在缓解青少年不良情绪、提升对生命认知进而促进积极生活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作用。文献检索发现,以往关于生态旅游提升生命教育效能的研究较为稀少,这说明怎样展开生态旅游来提升生命教育的效能问题,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本文探讨生态旅游的根基问题,则是对于此方面的最好补充回答。

3.3. 教–旅融合的核心价值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形成“生命至上”的理念,通过“教育性生态旅游”新范式,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知识,可以有效帮助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态观和生命观。青少年生态旅游中渗透生命教育极具意义,具体表现是:第一,体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共生。生态旅游让青少年走进自然,亲眼目睹生物多样性的奇妙,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共生。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命周期、生态位置及相互依存关系,能深刻理解生命有时也会表现出脆弱性,大家更有责任去维护这些脆弱的生命;第二,展示了对所处环境的责任感。在生态旅游中,青少年不仅是大自然的观察者,更是自然环境的守护者。通过参与环保活动、学习生态保护的知识,更能够认识到对于所处环境的责任感,进而萌发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精神;第三,呈现了对生命价值的珍爱精神。生态旅游中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对于大自然的认识,更是涉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规律的敬重。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互动,青少年更能够反思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确立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更能确立自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第四,孕育了心灵与情感的滋养关系。在生态旅游中,自然环境具有治愈与启迪心灵的力量。青少年通过与自然的深度接触,释放压力,净化心灵,也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的感情;第五,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与心智技能。生态旅游伴随着各种实践活动,如标本制作、生态调查等,不仅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还能深化对于生命价值的体验,从而深化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知;第六,构建了全球生命共同体。生态旅游的最终目标,还是通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互动。达到参与生态保护活动、能跨越文化与地域的范围展开交流,使得青少年胸怀更坦荡,更能从全球化角度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总之,通过生态旅游使得生命教育内涵更加丰富,不仅能帮助青少年认识自然、理解生命,更能够以全球化视域下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媒介,通过生命教育交流获得成长与发展。

4. 青少年生命教育融合生态旅游的路径探索

4.1. 生命教育的宏观环境

将青少年生命教育融入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体现。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营造出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的社会环境,让青少年在自然中成长,培养出一颗感恩的心和对生态环境、自身素养及社会都负责任的态度。

(1) 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氛围被认为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影响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大自然中,青少年可以近距离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和珍贵,这样的氛围能激发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让尊重生命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自觉。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多维协同,培育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进而促进青少年生命教育效能。生态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为青少年提供了学习和体验生命价值的平台。

(2) 正向的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在塑造青少年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前的全球形势下,通过加强环保教育提升绿色意识、运用媒体平台传播环保理念、并鼓励公众参与绿色生活方式,从而引领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了正面的社会舆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筑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新时期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通过报道生态旅游中的生命教育案例,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正面的生态旅游故事和环保行动,可以营造一种注重生态保护的社会舆论氛围,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用行动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

(3) 多维的社会场景。社会场景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帮助青少年在不同的情境中深刻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比如,组织青少年进行森林徒步、湿地观鸟、海滩清洁等活动,观察濒危动植物,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生态知识,体验生命的多样性与珍贵性,产生爱惜生命的情感共鸣。通过与当地居民进行互动,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态保护实践经验,增强对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认识。鼓励青少年参与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生态修复、野生动物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生命至上”的理念,更能激发青少年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让生命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在科技实验和环保实践方面,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技术,可为生命教育提供新的交流方式。

4.2. 生命教育的课程开发

要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时空局限,需将环境教育与生命教育纳入统一分析框架。通过与教育专家合作开发适合青少年的生态旅游课程,将生命教育与生态旅游实践紧密结合。设计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课程开发矩阵方面,依据不同的教育目标进行考量:以提升生命认知为教育目标,可采用生态系统观察日记的活动形式,以观察力、同理心为能力培养维度;以实施挫折教育为教育目标,可采用野外定向生存训练的活动形式,达成抗逆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维度;以增强社会链接为教育目标,可采用社区生态修复志愿行动,以团队协作、责任感为能力培养维度。在教育策略实施方面,生命教育要立足于学生本位,通过构建“自然体验–生命认知–价值内化”的三阶教育模型,来达到以个体生命探索为主的终极教育目标。

(1) 生态观察课程。青少年亲身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和环保志愿活动,能亲身体验和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感、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以林地景区为例,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如蝴蝶的蜕变、树木的生长过程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与生命互依性的深刻内涵。课程可采用“观察–提问–探究–反思”四步教学法,每个环节都融入生命教育元素。课程实施后对学员进行课后测评,观察其生态伦理认知度提升情况。

(2) 生存挑战项目。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可设计“72小时野外生存”沉浸式项目,不仅包含野外定向、急救包扎等传统生存技能训练,还可创新性地加入“生态足迹计算”和“最小干预实践”等特色模块。参与的青少年在专业教练指导下,使用可降解材料搭建临时庇护所,并记录每日资源消耗情况,以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

(3) 文化沉浸体验。以青少年所在地区的生态与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或结合当地民俗,打造“复合系统”农事体验课程,让青少年通过参与传统农耕、制作生态美食等环节,系统传递中华民族“万物有灵”的生命观。课程可特别设计“生态智慧对话”环节,邀请乡贤村老讲述古人种植采收智慧,让参与的青少年深刻体会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智慧。

(4) 生命艺术创作。以湿地景区为例,可会同所在地的教育学会、心理学会、艺术协会,开发“自然疗愈”艺术课程,引导参与的青少年利用自然材料创作生态艺术品。通过枯枝拼贴、泥土雕塑等艺术形式,帮助青少年群体释放压力、重新连接自然。又如自然教育课程中结合生态手工等活动,让参与者在互动中学习生态知识,形成“知行合一”的环保行为。

4.3. 生命教育的支持体系

在管理上,通过构建多维度的支持模式,以期有效地将青少年生命教育融入生态旅游中,让青少年在亲近自然、体验生态的同时,增强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 政策引导与组织支持。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系列政策,推动生态旅游地和学校紧密合作,使青少年有机会亲身体验自然环境,这种直观的体验将深植记忆,成为理解生命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一课。还可以创建专门的实践基地作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户外课堂。另一方面,提供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激励企业、非营利组织乃至政府部门参与到青少年生命教育项目中,资助学校建立生态教育基地,或者开发相关的教育项目和材料。此外,政策上还可以鼓励跨部门合作,比如教育部门与环保部门、旅游部门之间的协作,整合资源,设计出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生命教育项目。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地的建设和管理中,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共同推动青少年生命教育项目的发展,共同为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贡献力量。

(2) 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通过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打破地理界限,整合全国各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地质公园、历史遗迹等,形成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库。在数智技术加持下,不同地区的学校都能够便捷地访问这些资源,进而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学生通过网络虚拟现实技术获得相关知识与生命价值和生态多样性的深刻体验。此外,平台应建立专家库。生态学、旅游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还能为生态旅游地的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平衡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专家也可以通过平台对学校的生命教育活动进行远程指导,确保教育活动的质量。总之,通过整合资源、汇集专家智慧,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让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

(3) 环境教育与宣传策略。通过在生态旅游地设置标识牌和解说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青少年展示当地的动植物种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此外,邀请专业的讲解员进行现场讲解,结合生动的实例,向青少年阐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破坏生态可能带来的后果,激发青少年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还有,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通过社交媒体或者旅游地的电子屏幕,增进公众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与生态旅游的融合的意义的深刻理解。同时,还开展互动性的环保活动,比如植树、清理垃圾、观鸟等,让青少年在亲身参与中培养起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保护环境的行动力。总之,从标识解说到多媒体宣传,从现场讲解到实践活动,全方位地引导和教育青少年。

(4) 安全保障与风险管理。通过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对生态旅游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评估,包括交通、住宿、餐饮以及户外活动等,同时考虑青少年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例如,在户外活动中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地形条件和野生动植物的潜在风险,确保所有的设备和设施都经过了专业的检查和维护。另一方面,应急预案包括快速反应机制、救援流程、医疗救助和心理辅导等内容,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再次,通过讲座、工作坊、模拟演练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包括识别风险、预防措施、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求救方法等。通过教育,青少年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在生态旅游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学会如何应对。此外,通过各种方式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他们参与到安全规则的制定和讨论中。通过为青少年提供安全、有益、有趣的生态旅游体验,保障他们的安全,让他们在旅行中更好地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5) 评估手段与反馈机制。建立评估体系,用以测量和评价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通过确立评估内容,包括教育活动的知识传递效果、参与者情感态度的变化、行为习惯的改善等方面,确保能全方位地评估教育效果。其次,制定定期评估的时间表,及时捕捉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亮点,为下一步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哪些教育方法更受参与者欢迎,哪些活动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提升最为有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方案,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还有,为包括参与者、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等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设立问卷调查、在线论坛、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反馈渠道,将合理意见融入到教育方案中,提升教育效果,增强各方对生态旅游地教育活动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5. 结语

生态旅游以“保护优先”为原则,生命教育则引导人们思考长期生态平衡。二者的结合能推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这种耦合机制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需要学校教育系统、旅游产业机构和家庭教育的三重联动,才能实现“知生命、爱自然、会生活”的育人目标。而通过社区共建模式,可望将旅游收益反哺生态修复和当地民生,从而构建“教育–经济–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教 + 旅”新业态的蓬勃发展,生命教育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应用将呈现三大转型趋势:教育形式从单点式体验转向全旅程浸润式教育,技术应用从人工讲解升级为智能伴学系统,实施场域从景区扩展到城市生态网络。要实现这些发展目标,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支持体系: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生态旅游教育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建立教育效果认证制度;高等院校需加强“旅游教育学”交叉学科建设,培养既懂教育规律又熟悉生态保护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界要开发模块化、可定制的教育产品包,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社区组织应建立居民参与的利益共享机制,确保教育活动的文化真实性。这种“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作模式需要通过系统性构建,利于更好实现生命教育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每一次生态之旅都成为个体生命的觉醒之旅。同时,也为学界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综上,本研究通过系统的理论探索与方法构建,深入论证了青少年生命教育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种跨学科整合不仅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实践形式,更提升了生态旅游的教育内涵,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理论创新的双重突破。在教育理论层面,构建了“自然体验–生命认知–价值内化”的三阶教育模型,将生态旅游中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命教育的具象化教材,通过青少年在生态观察、野外生存等活动中形成生命敬畏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优于传统课堂教育的效果。在旅游理论层面,提出“教育性生态旅游”的新范式,融入生命教育元素的生态旅游项目利于使青少年旅游者显著增强其生态保护意识。第二,方法体系的实践价值。本研究具有“三维耦合框架”(课程设计–活动实施–效果评估)支持,可望其后形成可复制的操作方案。在今后实践活动中,将遵循本次理论探索所获得的研究结论,不断地提升实际应用的价值,争取在青少年生命教育方面取得有效的应用成果。面向未来,研究团队将从多个维度深入研究,特别是在智慧技术、多样人群、多元协同等方面展开新的探索,重点关注推进实证方面的研究。充分运用数心融合模式,在技术融合方面,将探索VR/AR技术在模拟极端生态环境中的教育应用,如通过虚拟沙漠生存体验强化对青少年的生命韧性教育。在代际研究方面,将比较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在生态旅游中接受生命教育的差异性反应。在政策衔接方面,将探索推动教育部门与文化旅游部门的协同机制建设,力争将生态旅游研学相关课程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学分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课题“高校心理健康管理者的胜任特征及其培养模式”(编号:GX25A012)、浙江省(2021)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新兴(交叉)学科重大课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风险感知、行为规律及对策研究”(编号:21XXJC04ZD)、温州大学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实验室、温州大学“一点灵心理服务平台温州模式发展研究”(编号:2022-071)的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Pecl, G.T., Araújo, M.B., Bell, J.D., Blanchard, J., Bonebrake, T.C., Chen, I., et al. (2017) Biodiversity Redistribu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cience, 355, eaai921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 Soga, M., Gaston, K.J., Koyanagi, T.F., Kurisu, K. and Hanaki, K. (2016) Urban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Neighbourhood Nature: Does the Extinction of Experience Matter?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3, 143-15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鲍宗豪, 赵晓红. 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社会秩序重建[J]. 社会科学研究, 2014(5): 84-92.
[4] 人民网. 前行追梦的力量[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0319/c1001-40198294.html, 2024-03-19.
[5] 海淀教育.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EB/OL].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YwNzg3OQ==&mid=2650729081&idx=2&sn=dbebca2d360e76ce50060c8c4611efb8&chksm=885108d1bf2681c7ae070c73d5831528e790acde00bca3f6d136e7e4d8889e65e2752f624e16&scene=27, 2022-07-13.
[6] 世界卫生组织. 青少年和青年健康[EB/OL].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dolescent-health-risks-and-solutions, 2023-11-13.
[7] 陈祉妍, 等. 蓝皮书总报告|2024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与服务状况[EB/OL]. 中国网心理中国.
http://psy.china.com.cn/2025-04/29/content_43093074.htm, 2025-04-29.
[8] 李小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问题[J]. 湖北社会科学, 2015(2): 181-183.
[9] 宋德新, 李鑫, 张家玥, 等. 大学生生命教育调查研究——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 68-71.
[10] 华特士. 生命教育: 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 林莺, 译.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11] 潘虹. 研究生生命教育应兼顾个体与社会的双重立场——对研究生自杀现象的反思[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9(5): 52-57.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部负责人就《“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答记者问[EB/OL].
https://www.mct.gov.cn/vipchat/home/site/1/370/, 2022-01-20.
[13] Kaplan, R. and Kaplan, S. (1995)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5, 169-18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4] 张媛. 环境心理学[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15] Shields, S.A. (2021) Gender and Emotion: What We Think We Know, What We Need to Know, and Why It Matter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7, 423-43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6] Kellert, S.R. and Wilson, E.O. (1993) The Biophilia Hypothesis. Island Press.
[17]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1.
[19]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20] 王博, 周艳, 张尧, 陈慧昇. [理响中国]以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EB/OL]. 人民论坛网.
https://news.cnr.cn/native/gd/sz/20240410/t20240410_526658263.shtml, 2024-04-10.
[21] Gbedomon, R.C., Floquet, A., Mongbo, R., Salako, V.K., Fandohan, A.B., Assogbadjo, A.E., et al. (2016)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Outcomes of Community Based Forest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from Tobé-Kpobidon Forest in Benin, Western Africa.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64, 46-5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2] 王刚, 余兆强. 基于生态旅游的恩施花天河景区设计研究[J]. 艺术市场, 2023(6): 77-79.
[23] 龚丽娟. 从生态教育到生态美育——生态审美者的培养路径[J]. 社会科学家, 2011(7): 130-133.
[24] 胡文婧. 浅谈社会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34(11): 68-69.
[25] Naess, A. (1973) The Shallow and the Deep, 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 A Summary. Inquiry, 16, 95-10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6] 李超民, 刘一豪. 当代中国式生命教育的价值向度与个体生命成长[J]. 教育学术月刊, 2025(5): 44-52.
[27] 熊德斌, 刘静. 生态潜在优势与基层有效治理及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 以贵州桐梓县山堡社区避暑旅游产业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4): 788-803.
[28] 李文路.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4(S1): 163-171.
[29] 赵磊, 吴文智, 李健, 吴媛. 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生态旅游景区游客忠诚形成机制研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 生态学报, 2018, 38(19): 7135-7147.
[30] 杨延风.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19.
[31] 窦璐. 感官体验对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焦虑感的作用机制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4(10): 41-54.
[32] 李卿. 森林浴[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21.
[33] McCabe, S. (2009) Who Needs a Holiday? Evaluating Social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6, 667-68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4] Lehto, X.Y. and Lehto, M.R. (2019) Vacation as a Public Health Resource: Toward a Wellness-Centered Tourism Design Approach.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 43, 935-96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5] 沈梦婷. 日常和旅游两种情景下蓝色空间暴露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