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理实结合、启问引思、德业兼修”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实践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Featuring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Provoking Questions and Thinking, and Cultivation of Both Mora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DOI: 10.12677/ae.2025.1510192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贾丽萍, 朱菁华, 李福洪*: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潍坊
关键词: 新文科《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New Liberal Art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摘要: 《教育心理学》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参与度低、对教育理论前沿知识获取能力不足、所学理论知识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存在明显脱节。本次课程改革秉承“学生中心、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创设“理实结合、启问引思、德业兼修”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丰富课程资源,实施“三实一研”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习风格,组建学习小组,创新教学方法;推行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结合全程嵌套的多元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厚植家国情怀,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与价值塑造的和谐统一。
Abstract: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way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lass, students have low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 lack of ability to acquire preamble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there is an obvious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learned and educational teaching practice. This curriculum reform is guid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adhering to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problem-orient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creating a teaching system with the core of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 inquiry and reflection, and moral and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so as to enhanc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and deepen their national feelings, realize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value shaping.
文章引用:贾丽萍, 朱菁华, 李福洪. 新文科背景下“理实结合、启问引思、德业兼修”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实践[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930-93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921

1. 引言

高等教育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逐步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目标。不断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而教学改革创新要结合专业课程得以实现。本次教学改革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为载体,进一步探索专业课程的改革路径。

2.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修课程,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相互作用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1],从学科性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认识教育实践中学生、教师、学习、教学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及规律,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现象: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参与度低;不能主动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存在明显脱节,面对实际教学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时不能活学活用[2]

分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庞杂,理论多,操作少,且与之前开设的《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复。

第二,采用大一统授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沉闷[3],不能满足学生未来成长需求[4],学生参与度低、主动性差。

第三,学生对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传统教学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对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的意识不足。

第四,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不足。学生注重对理论的掌握,但在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学习和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时能力不足[5]

第五,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单一[6]。以往主要采用期末纸笔测试的方式,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考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足[7]

3.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针对以上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本教学团队聚焦能力培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坚持“学生中心、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式学习,重视能力培养与提升,探究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与价值塑造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培养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合格人才。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尝试教学改革。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和前沿性,并且与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侧重参与性,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注重学生学习的探索与合作;建立线上教学资源,突出灵活性、针对性;教学评价体现全过程学业评价,改革期末考试定评价的方式,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科学合理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并将能力培养融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知识内化,达到学以致用。

() 理实结合,重构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资源

针对学生对教育理论前沿知识获取能力不足及所学理论知识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存在明显脱节的问题,理实结合,重构教学内容、录制线上课程资源、增加实践环节,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1. 重构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内容庞杂的特点,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为指导,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根据“逐渐分化,整合协调”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完善化、系统化,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将课程内容分为4个模块,分别阐述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规律(见图1)。

Figure 1. The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 《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

采用课程互让法,对那些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的内容,采取集中复习或者小结等方法简单有效地引向新的知识体系。以能力为导向,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进行细化和具体化,教学过程结合教学实际中的常见现象,分析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自我成长和完善,能够用心理学理论解释和指导实际问题,实现由知识理解到能力提升,利用教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原理在影视剧的体现与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团体协作能力。

2. 丰富课程资源

开发优质线上课程资源,积极推进线上课程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注重资源整合,增强教学成效。在新媒体和网络信息时代,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师这种单一的知识获取渠道。相较于日益更新换代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固有的授课形式难免出现乏味、低效现象[8]。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应充分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 + 线下”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模拟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团队在充分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依托智慧树平台,在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开放平台录制了以“探学、践行、润心”为核心的《教育心理学》课程视频,目前为止已开课9个学期,同时开发了五库资源,即课程资料库(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件)、自测题库、案例库、课后作业库、拓展资料库。

在线下授课的同时对学生开放线上视频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前对重要知识点进行预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云平台等方式接收学生的预习反馈,在课堂上直接解决学生的疑惑。同时,对于一些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主准备说课、教学设计和PPT,随堂进行5~10分钟的微课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该教法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言语表述能力与实际教学能力。组织学生从教学目标、教态、表达等方面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使其能够在智慧化、信息化的支持下,掌握运用课程知识,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效果。同时,以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依据,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目标,引入MOOC,收集整合丰富的线上资源,以便紧跟学科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将这些资源作为学生的预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前以线上听课、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知识框架的初步构建。

3. 开展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所占的比例,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大多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面临具体实践中的问题时,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造成“学用分离”的现象。通过实践练习,引导学生将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积极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与实习机会,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了“三实一研”(技能实训、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和专题研究四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条块状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系统(见图2)。

Figure 2.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2. 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具备了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了现代教学技术和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将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在小学实习过程中获得实习教师好评。

() 优化教学组织,启问引思,改革教学模式

针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参与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启问引思的教学措施。

1. 根据学习风格,构建学习小组

科尔伯(Klob)认为每个人的学习过程经历了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实践四个环节。不同的个体对这四个环节的偏爱程度或花费的精力是不一样的。有些学习者重视具体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有些学习者善于抽象概括,有些学习者偏爱反思观察,还有些学习者喜欢主动实验。换言之,每个学习者在感知信息和加工信息两个维度上分别处于某个特定位置。因此,按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学习风格:顺应型、同化型、发散型和聚合型(见图3)。

Figure 3. Kolb learning style

3. 科尔伯学习风格

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根据科尔伯(Kolb)学习风格理论(见图4),利用科尔伯学习风格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包含四种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分工协作,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个体的学习风格优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小组成员相互弥补,实现合作探究的最佳学习效果。

2. 针对理论知识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存在明显脱节的痛点,充分发掘问题

问题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与反思提出教育现象和教学实践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模拟课堂教学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学生利用智慧树平台、学习通、微信等工具对问题加以反馈,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小组讨论,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分别设计知识性、理解性、应用性、分析性、评价性及创新性等由浅入深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学生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线上课程视频,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课中,学生以小组展示探究的内容,分享讨论,同时教师和学生分别对任务活动给予评价总结。课后,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项目,参与老师科研。学生把课堂外的学习方式方法也渗透到课堂内,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移植到课堂学习。课内课外相融合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实现对学习内容的课前讨论、课中分享、课后拓展,做到对问题进行课前疑思、课中深思、课后反思[9]

3. 采用大班上课、小组研究、个人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

传统“教师传递 + 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获得知识主要依靠教师的单向传递,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喜好则有所忽视。因此,教学改革下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授课综合运用“传递 + 接受”、“自学 + 辅导(对分课堂)”、“问题 + 探究”(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翻转课堂使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发生在课外,腾出了更多的课堂时间,供学生们自由地分享、生成、内化,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对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意义性构建,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原则,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各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成效。

创新教学方法,在继续沿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同时,根据教学任务、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围绕问题导向,结合教学案例,采取TBL、PBL、翻转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见图4)。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选取应用性强的章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也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Figure 4. Model of instruction

4. 教学模式

以行为学习理论为例,介绍学生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课前,利用智慧树网站线上推送学习任务、案例或问题;课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分享课前探究的收获;课后,分小组进行探展创新,促进知识的吸收(见图5)。

Figure 5.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5. 翻转课堂的学习过程

同时采取线上/线下与模拟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学生观看线上教学视频和进行线上自测完成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采用模拟课堂综合展现。

通过融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了未来适教、乐教和善教的基本素养。

() 德业兼修,推行多元发展性评价

1. 创造有温度的教室,推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在各教学模块,充分挖掘思政元素[10],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见表1)。

Table 1. C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example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sign

1. 教育心理学核心思政元素及课程思政设计实例

模块

核心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设计

学科概论

从教信念,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淡泊名利。

学生的心声: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学习实质

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国内学者对学习与脑创新性探索的启示。

分类学习心理

突破陈规、敢于创造、关爱他人,助人为乐。

学习为了什么?

在路边看到老人摔倒了,你会怎么做?

影响学习的因素

良师益友、无私奉献,崇高精神、精益求精,学生中心、因材施教。

谈谈自己所遇到的良师或名师。

谈谈听过的金课和水课的感受。

如何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助力学生成长?

如何通过课程思政的设计达到入味入心的效果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焦点呈现法(ORID法)是一种结构化的对话与反思工具,通过客观性(Objective)、反映性(Reflective)、诠释性(Interpretive)和决定性(Decisional)四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从事实到行动的系统性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深度挖掘信息并达成共识。通过ORID法,突出课程思政的融入感,比如,在道德的学习模块,让学生讨论老人摔倒无人去扶的现象,引导学生从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你的启发以及以后你会如何做,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创造有温度的教室,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实施全程嵌套的多元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它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有以评带教、以评促学的作用。科学的考评方式,不仅具有诊断教学问题、反馈教学成效的功能,还对学科教学起到引领作用,对师生的教与学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考评应该既关注结果,又注重过程。采用灵活的、多元的发展性评价,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师自评与学生自评”来促进师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形成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生态,发挥学业评价的促进作用。

针对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主要采用期末纸笔测试的方式,对学习过程评价不足,主要关注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考察的问题[10],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评价改革:首先,实施全程嵌套的多元评价体系(见图6),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程是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50%。形成性评价包括在线测试10%,单元测试5%,平时作业10%,教师评价5%,同学互评5%,小组互评5%,科普推文5%,心理服务5%。终结性评价就是期末闭卷考试,占50%。多元评价体系是指多元化评价、多主体评价、思政育人评价。

学业考评不仅要注重对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表现的评定,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以真正发挥学业评定对师生教学活动的诊断、反馈、引领、激励、促进作用,从而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Figure 6.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6. 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改变原有“卷面成绩 + 平时成绩”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机制,通过将线下闭卷终端考试与线上开卷过程考试相结合;线下平时实践作业中个人独立思考完成与团队协作完成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口头答辩相结合,从学生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线上课程学习中通过章节考核、学习区讨论情况、学习习惯评分等进行阶段性测试,科学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并夯实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与此同时,增加线上课程学习成绩、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此外,还加入了隐性心理改变评价。利用态度评价量表、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4.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 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教学过程始终贯彻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通过挖掘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取得可喜成绩,多名同学申请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依托大创项目开展的毕业论文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近年来,学生创作了融于思政内容的多部心理剧作品,并在省级心理剧大赛中获奖。

() 师生投身社会服务,展现责任担当

紧密对接区域民众心理健康需求,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教师带领学生成立了“关爱心灵”志愿者服务队,长期开展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闭症儿童、养老机构等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宣教和志愿服务活动,获评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铜奖、山东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阳光助残类银奖、市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9年至今,教学团队指导的15名毕业生赴新疆等地参加了西部志愿服务计划。

() 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成员辛勤耕耘,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团队成员获得教学成果奖五项(见表2)。

5. 讨论与反思

在实施教学改革的初期,部分学生习惯于传统的被动学习,对翻转课堂表现出不适应,甚至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影响了改革的效果。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有:教师通过访谈学生,发现多门课程同时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学生学业压力骤增;个别学生不配合,小组任务难以分配;每一门课程翻转课堂的次数过多;小组划分仍需优化。同时,教师课前推送的学习任务缺乏挑战度,课堂点评总结泛泛而谈,课后与学生的线上互动答疑偏少。

为此,教师优化分组,提高学生对分组的接受度。安排团队成员专门负责利用智慧树平台与学生互动与答疑。团队成员集体备课,设计课程思政元素与内容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增加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采用PBL或TBL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模式[8],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自主性。同时,多元评价体系突破了单一分数评价模式,实现了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全面发展、培养核心素养,激发内在潜能,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成长”。

Table 2. Summary of teaching team’s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s

2. 教学团队教学成果奖汇总

时间

名称

组织单位

奖励等级

2022

省教学创新比赛

省教育厅

一等奖

2023

超星杯青年教师教学比赛

省教育厅

二等奖

2020

超星杯青年教师教学比赛

省教育厅

优秀奖

2018

省级教学成果奖

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

一等奖

2014

省级教学成果奖

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

二等奖

总之,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理实结合、启问引思、德业兼修”的教学改革,解决了学生参与度低、对教育理论前沿知识获取能力不足以及理论知识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相脱节的痛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塑造了学生的良好个性,铸就了学生的职业操守,实现了厚植基础、价值塑造、服务社会的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2024年度教学改革项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艾瑞克·安德曼, 马淑风, 姜怡, 杨向东. 教育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艾瑞克·安德曼教授的对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11): 123-134.
[2] 戴耘. 教育心理学的危机: 挑战和定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11): 4-24.
[3] 熊华夏, 刘璎乐, 吴吉惠. 高师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研究现状、局限与趋势[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6(11): 106-112.
[4] 彭艳.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心理学改革路径探析[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1(19): 133-135.
[5] 张笑铭. 慕课背景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1(3): 55-57.
[6] 丁晶, 黄宝珍. 师范认证背景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2): 92-100.
[7] 郭春涵. 基于“双证”视域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究[J]. 新西部, 2022(9): 141-143.
[8] 徐海燕. SPOC模式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萍乡学院学报, 2022, 39(5): 98-103.
[9] 庞红萍, 李睿怡. PRPR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高师公共课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J]. 科技视界, 2021(35): 5-7.
[10] 吕林, 王涛. 创新性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寻——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1(12): 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