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Cross-Border E-Commerce Empower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摘要: 在全球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的新兴业态,不仅推动了资源要素跨境流动与价值链全球配置,也成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围绕跨境电商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关系展开研究,结合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的经济特征,从理论逻辑、作用机制和实践路径三个维度系统分析跨境电商在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研究指出,跨境电商通过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缓解融资约束、促进知识技术流动,形成新型生产力体系,有助于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型。文章进一步总结了跨境电商发展的现实挑战,并提出完善数字贸易制度体系、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和强化人才培养等政策建议,为跨境电商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global digital economy, cross-border e-commerce has emerged as a new for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riving cross-border resource flows and global value chain integration, while also serving as a key enabler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rinsic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By integrating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ization, intelligence, and platformization, i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from three dimensions—theoretical logic,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practical pathways—how cross-border e-commerce promot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ptimize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hance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study finds that cross-border e-commerce fosters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lleviat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facilitates the global flow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hereby establishing a new productivity paradigm and suppor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factor-driven to innovation-driven, high-quality growth. Furthermore, the paper identifies current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digital trade regulatory framework, promoting regional balance, building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strengthening talent cultivation. These findings provide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文章引用:王伟, 张逸驰. 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0): 1422-1427.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03285

1. 引言

近年来,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格局的深刻变革为跨境电商的崛起提供了重要契机。跨境电商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平台为基础,突破了传统贸易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了商品、服务、信息和资本的高效流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依靠要素投入和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动力,强调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与跨境电商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特征高度契合,为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形成新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现有研究主要从跨境电商的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转型和政策支持等角度展开,分析了其对国际贸易结构优化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同时,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多聚焦于其概念内涵、构建路径和技术创新驱动机制。然而,将跨境电商与新质生产力结合进行系统性探讨的研究仍较为有限,特别是在理论逻辑梳理、作用机制阐释以及发展策略研究方面,尚需更深入的学理分析。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逻辑、作用机制和政策路径三个层面系统探讨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首先,从理论逻辑层面明确跨境电商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支撑与逻辑关联;其次,从作用机制层面深入剖析跨境电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资本流动与产业协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最后,从政策实践层面提出优化数字贸易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的对策建议。本文旨在为我国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也为跨境电商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政策启示。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境电商作为贸易新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力量。学界围绕跨境电商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展开了多层次研究,主要聚焦其作用机理、政策实践、区域差异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从宏观层面看,不少研究强调跨境电商的发展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链延伸及国际市场联通,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李昕宸等(2025)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新质生产力水平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跨境电商不仅提升本地新质生产力,还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正向带动作用,且数字金融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1]。侯杰、张心雨(2025)从全球供应链重构视角出发,进一步验证了跨境电商通过数字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路径促进新质生产力,同时揭示其区域异质性和空间传导特征[2]。这些研究强调了跨境电商在全球价值链再造和区域协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理论探讨方面,张夏恒(2024)从新发展理念切入,构建了跨境电商驱动新质生产力生成的逻辑框架,认为二者在科技创新、数据要素驱动和产业协同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3]。研究指出,跨境电商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能够在多维度推动新质生产力生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刘珊等(2025)则从贸易新业态视角分析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如何促进技术市场转化和要素组合效率提升,并发现政策形成的共享效应显著优化城市间合作网络,为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动力[4]

政策实证研究是该领域的另一重点方向。中本一郎和郑勇颖(2024)利用跨境电商综试区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基于上市企业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发现综试区建设显著提高了企业新质生产力,且其作用主要通过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缓解融资约束实现[5]。孔希贤等(2025)同样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从城市层面验证了综试区政策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性,并强调技术创新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重要机制[6]。蔡冬青和席中镪(2025)的研究进一步指出,综试区政策不仅体现出要素配置、出口与产业集聚等效应,还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尤其对非资源型和内陆城市的推动作用更强[7]。这些研究丰富了制度型开放视角下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政策评估体系。

在数字贸易与产业融合领域,张夏恒(2025)的研究结合跨境电商综试区实践,强调数字贸易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指出其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推动数字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增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为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差异化发展机遇[8]。研究发现数字贸易在低市场化地区和内陆地区企业中作用更为显著,凸显了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均衡发展中的重要性。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充分验证了跨境电商在推动技术创新、优化要素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强调了其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战略价值。然而,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一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综试区政策效果,缺乏从全球供应链重构、国际竞争格局等宏观背景下的系统性分析;二是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微观企业行为机制研究相对不足,对企业创新战略、数字化转型路径的探讨仍需深化;三是区域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虽已受到关注,但尚需更多跨区域动态模型与长期追踪研究支持。因此,结合多维度理论框架和丰富实证证据,探索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系统逻辑,对于完善我国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 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

3.1. 理论逻辑

跨境电商是数字经济与全球贸易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核心特征在于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经济和全球供应链体系,打破传统国际贸易的时空与制度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和资源配置的持续优化。从经济学理论视角来看,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深厚的逻辑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跨境电商推动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的显著提升。传统国际贸易在信息传递、市场对接和流通环节中存在高额交易成本和显著摩擦,而跨境电商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和精准化,使市场主体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对称和资源快速匹配。资源要素流动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实现从低效配置向高效配置的跃迁,为生产体系优化和技术创新奠定坚实基础。这一逻辑契合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同时结合了现代数字经济学的观点,即信息技术的进步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并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环节转移。

第二,跨境电商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生产力,其关键在于通过知识和技术积累实现生产效率和产业价值的跃升。跨境电商依托全球化市场环境和多元化消费需求,倒逼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促进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快速迭代。同时,跨境电商在平台化运营模式下能够有效降低创新扩散门槛,使技术成果更快转化为商业价值,推动创新驱动的良性循环形成。这与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创造性破坏”高度契合,即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方式更新,跨境电商正是创造性破坏的重要催化器。

从整体逻辑来看,跨境电商通过降低制度性和结构性交易成本、优化全球要素配置、促进创新扩散和商业模式重构,推动经济体系由传统增长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跨境电商的数字化、智能化特征使其在全球经济网络中占据关键节点地位,从而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3.2. 作用机制

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宏观经济系统演进的结果,也体现为一系列微观和中观层面的作用路径。其影响机制可以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要素流动和区域协同等多维度加以剖析。

3.2.1. 技术创新驱动机制

跨境电商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跨境电商通过汇聚全球市场需求信息,使企业能够快速洞察消费者偏好变化,从而制定精准的研发方向,缩短产品从设计到上市的周期。其二,跨境电商平台自身也是技术创新的集成体,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不仅提升了平台运营效率,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支撑。其三,跨境电商的竞争环境对企业创新形成激励,促使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这种创新驱动机制强化了新质生产力中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的核心地位。

3.2.2. 产业结构升级机制

跨境电商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一方面,跨境电商降低了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门槛,使中小企业能够借助平台直接对接海外市场,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跨境电商的国际化特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型。例如,跨境电商通过“柔性供应链”和“按需生产”模式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跨境电商的兴起还带动了跨境物流、跨境支付和海外仓储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的价值跃升。

3.2.3. 市场拓展与需求升级机制

跨境电商通过打破地理边界和市场分割,使企业能够迅速进入全球市场并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在供给端,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扩大市场覆盖范围,降低市场开拓成本;在需求端,消费者能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商品和服务,推动需求结构升级。需求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进一步刺激企业的创新动力,形成需求牵引与创新供给的正向循环。此外,跨境电商还能够通过跨境支付、跨境物流和国际营销等配套服务体系的完善,降低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和运营风险,营造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

3.2.4. 要素流动与协同效应机制

跨境电商平台作为要素市场的重要节点,促进资本、技术、数据和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流动。跨境电商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与国际投资者和创新资源直接对接的机会,增强了市场主体之间的协作性。在区域经济层面,跨境电商的发展推动了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网络的形成,强化了区域经济间的互补和协作关系。例如,跨境电商平台的建立带动了地方产业园区、跨境物流枢纽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区域性数字经济生态系统,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化和网络化发展。

3.2.5. 制度创新与政策驱动机制

跨境电商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推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支付便利化等政策,为跨境电商提供了宽松的制度环境。这种制度创新不仅降低了企业国际化运营的制度性成本,也促进了数字贸易规则的形成和完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从长期来看,跨境电商的政策红利和制度创新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持续动力。

综上,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是一个涵盖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要素流动和制度创新等多维度的综合体系。这一体系通过平台经济的网络效应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和价值链的优化重构,推动经济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知识驱动转变,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路径。

4. 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问题和对策分析

4.1. 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跨境电商在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成为推动国际贸易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跨境电商已从单一交易渠道演变为以数字平台为核心、集物流、支付、营销、数据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生态系统,并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形成产业集群。这一新型贸易模式通过整合全球资源、优化供应链配置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化发展空间,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强大支撑。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日益凸显,创新成为驱动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在数字经济规模、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数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企业创新活力持续释放。然而,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在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的话语权、区域发展平衡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影响了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成效。

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跨境电商和新质生产力的结合呈现出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平台化和生态化趋势明显,跨境电商正在形成开放式数字贸易生态,与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二是创新驱动作用日益显著,跨境电商通过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不断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三是区域集聚效应凸显,东部沿海地区形成明显优势,但中西部地区仍面临资源不足和基础设施薄弱的困境;四是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跨境电商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助力中国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尽管成绩突出,但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仍面临多重挑战。第一,技术创新基础薄弱,部分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尤其在核心算法、芯片设计、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存在明显短板;第二,数字基础设施和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制约了全国范围内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第三,制度环境仍需完善,跨境电商涉及复杂的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和国际规则谈判,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制度壁垒;第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不足,国际市场运营经验有限,仍以低成本竞争为主,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质量提升;第五,人才供给不足和创新生态体系不完善成为发展瓶颈,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乏,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跨境合作机制仍需优化。

4.2. 对策分析

为突破上述问题、释放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潜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战略布局。首先,要强化技术创新驱动,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跨境支付安全等领域研发投入,打造自主可控的数字贸易技术体系,并依托创新平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其次,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布局,特别是加大中西部地区投资,降低物流成本,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数字贸易法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治理规则,并积极参与国际谈判以提升规则制定话语权。在产业层面,应培育国际化龙头企业和品牌,推动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通过政策扶持和金融创新实现从“规模驱动”向“品牌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此外,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形成跨行业、跨区域的创新协同网络,支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服务业、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跨境电商 + 海外仓”“跨境电商 + 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推动全球供应链优化和价值链高端化。

总体来看,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是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制度完善和产业升级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向赋能,形成资源高效整合、技术自主创新和国际规则主导力的良性循环,才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期动力。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理论、机制和政策实践等多维视角探讨了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与路径。研究表明,跨境电商通过技术创新驱动、资源配置优化、产业链协同以及制度创新,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生成的重要动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政策实践为企业创新活动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并呈现区域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体现了跨境电商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中的战略价值。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推动制度型开放和数字治理创新,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和跨境物流体系建设,培育数字化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同时,要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提升我国在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领域的话语权,推动技术创新和国际规则制定,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这些努力,跨境电商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 李昕宸, 罗维肖, 赵静. 跨境电商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4(2): 19-29.
[2] 候杰, 张心雨. 全球供应链重构下跨境电商赋能新质生产力——基于省域数据的实证研究[J]. 价格月刊, 2025(4): 50-64.
[3] 张夏恒. 跨境电商驱动新质生产力生成的逻辑解构[J]. 学术论坛, 2024, 47(5): 1-10.
[4] 刘珊, 马莉莉, 郭家琛. 贸易新业态何以赋能新质生产力——来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证据[J]. 国际贸易问题, 2025(5): 26-46.
[5] 中本一郎, 郑勇颖. 跨境电商综试区设立能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吗? [J]. 当代经济, 2024, 41(12): 15-25.
[6] 孔希贤, 郎丽华, 王钰良. 跨境电商综试区制度创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J]. 财经科学, 2025(6): 94-108.
[7] 蔡冬青, 席中镪. 制度型开放赋能新质生产力——来自跨境电商综试区的经验证据[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5, 45(4): 3-21.
[8] 张夏恒. 数字贸易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基于跨境电商综试区的经验[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3): 9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