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逆向物流困境下国际贸易发展研究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under the Dilemma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verse Logistics
摘要: 数字经济赋能全球贸易转型,跨境电商成为驱动国际贸易增量扩容的核心引擎。然而,随着跨境电商零售规模的持续扩张,退换货逆向物流的系统性困境日益凸显,成为掣肘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通过阐述跨境电商逆向物流内涵,以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的现实困境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其在国际贸易成本、跨境市场信任、全球供应链韧性三个维度的制约机理,并从多主体协同机制构建、跨国监管流程优化、全球物流资源整合等层面,提出针对性破解路径,旨在为促进跨境电商与国际贸易深度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Abstract: The digital economy empowers the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 trade, and cross-border e-commerce has become a core engine driving the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tail scale, the systematic dilemma of return reverse logistic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erving as a key bottleneck restricting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by expou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verse logistics, this paper takes the practical dilemma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turn reverse logistics as the starting poin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its restrictive mechanisms in three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cross-border market trust, and global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Furthermore, it proposes targeted sol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structing 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mechanisms, optimizing cross-border supervision processes, and integrating global logistics resourc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in-depth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文章引用:唐瑞馨. 跨境电商逆向物流困境下国际贸易发展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0): 1473-1480.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03292

1. 引言

随着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的落地实施与全球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跨境电商凭借“无国界、高效率”的独特优势,正推动国际贸易加速从传统“大宗批发”模式向“小额零售”模式转型,成为全球贸易格局中愈发重要的增长力量[1]。与传统外贸“一次性交付”的简单流程不同,跨境电商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退换货需求成为客观存在的常态。而跨境退换货涉及的逆向物流,又因跨国运输、海关清关、多语言沟通等环节的复杂性,逐渐形成“退货难、成本高、周期长”的行业困境。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看,这一困境本质上是跨国场景下各类交易成本的集中爆发——跨国沟通与信息核验推高了信息成本,定制化的逆向物流方案与清关流程增加了资产专用性成本,不同国家监管规则的差异则显著提升了契约签订与执行的治理成本。这些额外的交易成本不仅大幅增加了跨境电商企业的运营压力,更从根本上削弱消费者对跨境购物的信任度,甚至扰乱国际贸易市场的正常秩序,成为阻碍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将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从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的现实困境切入,系统剖析其背后交易成本攀升的核心机理,力求为行业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突破发展瓶颈、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2. 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内涵

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的内涵[2]涵盖本质属性、流程范畴与核心特征三个关键层面,各层面协同作用,共同推动跨境电商交易闭环完善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内涵的各维度均与交易成本理论形成深度呼应。首先从本质属性看,其核心是“跨境属性”下“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反向协同。当商品因质量、规格偏差或消费者偏好差异触发退换货需求时,商品需从进口国消费者端反向流转至出口国的卖家、仓储中心或维修站点,同步完成全链路处理,形成跨境交易的反向价值闭环。这一过程中,跨国界的“三流”反向同步本身就意味着极高的信息成本——不同主体间的信息传递、核验与对齐需克服时空与语言障碍,而资金反向结算的合规性审核则进一步增加了成本。

其次从流程范畴看,它并非单一的商品运输环节,而是覆盖“逆向需求发起–商品跨国流转与处理–资金退款”的完整流程,最终实现“交易–退货–退款”的闭环。全链路的复杂性使得各环节都可能产生交易成本:需求发起阶段的沟通成本、商品流转阶段的物流协调成本、退款阶段的财务核对成本,这些成本贯穿始终,构成了跨境逆向物流的总交易成本核心组成。最后从核心特征看,其复杂性远高于境内逆向物流,突出体现为“三重难点”,而这“三重难点”本质上是交易成本的集中来源。一是多主体协同难,需联动消费者、平台、国际物流商、两国海关等,任一主体信息断层或责任推诿都会导致流程卡顿,这直接推高了协调成本;二是多规则适配难,需同时符合进出口国的物流标准、税务政策与质检规范,企业需投入大量资源研究规则、调整流程以规避风险,构成了显著的契约治理成本;三是多成本平衡难,需在保障消费者体验、降低企业负担、减少资源浪费间寻找平衡点,这种平衡过程中的试错与决策,同样属于隐性的交易成本。

这一内涵清晰界定了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的核心逻辑与关键边界:它本质是跨国场景下的反向价值流转体系,流程上覆盖全链路闭环,特征上凸显差异化复杂性,而这些层面的协同作用背后,实则是交易成本的产生、累积与传导过程。通过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分析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内涵,为后续剖析困境与提出对策奠定理论基础。

3. 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的核心困境

3.1. 物流成本与周期的双重压力

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来看,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面临的物流成本与周期双重压力,本质是跨国场景下交易成本的集中凸显,这也是其区别于正向物流的关键,且直接影响企业运营与消费者体验[3]。相较于正向物流依托“批量运输、集中清关”形成的成本优势,退换货逆向物流因“分散化、小批量”的固有特征,成本与周期问题更为突出。

一方面,根据2023年跨境电商业态白皮书数据,在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中,单件商品的跨国运输成本可达正向物流的3倍左右,退货运输成本占商品价值的20%~30%。对于3C配件、快消品等低值商品,如巴西跨境电商退件需支付的国际运费占商品价值的30%~50%,且60%退件因质检问题无法重新上架,净损失率超40% [4]。零散订单需单独对接多主体、核验信息,不同国家的物流与清关规则又要求定制化方案,这些额外的沟通与适配成本叠加,使得部分退货物流成本甚至超过商品本身价值,迫使企业频繁出现“弃退”现象。另一方面,雨果跨境平台数据显示,逆向物流周期普遍长达15到45天,远超出消费者可接受的7到10天范围,整个流程需经历“消费者寄回–国内集货–国际运输–目的国清关–仓库验收”多个环节[5]。多环节衔接中,跨国界的信息断层、监管规则差异容易引发延误,导致契约执行过程中治理成本的上升;而周期过长直接加剧消费者不满、削弱跨境购物体验,正是信任成本转化为隐性经营损失的直接体现。

3.2. 跨国监管与标准的协同难题

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不同国家在海关监管规则与售后标准上的差异,本质是跨国交易中契约治理成本与信息成本的显著攀升,进一步放大了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的困境,具体体现在三个核心层面。其一,海关清关壁垒突出,部分国家将退回商品归类为“二次进口”,要求企业重新提交全套报关材料并缴纳相应关税。这种规则差异意味着企业需额外投入资源研究目标国政策、筹备冗余材料,且面临清关流程不可控的风险,直接推高了契约执行中的治理成本,额外的流程要求大幅增加了清关的繁琐程度与耗时,导致商品反向流转效率显著降低。其二,售后标准缺乏统一性,不同市场的退货规则差异明显,部分市场允许消费者享受“无理由退货”权益,而部分市场则对食品、化妆品等特定品类严格限制退货条件。这种差异迫使跨境电商企业需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单独制定售后方案,而方案的调研、适配与落地过程中,需与多主体沟通确认规则细节,显著增加了信息搜集与协调成本,不仅增加了运营流程的复杂性,也提升了人力与管理成本。其三,质检与溯源体系不完善,部分国家尚未建立针对跨境退换货商品的统一质检标准,导致商品质量是否达标、是否为原装正品等关键问题难以精准界定。这使得企业需额外投入资源搭建自主质检流程,同时因标准模糊易引发与消费者、监管方的纠纷,既增加了额外的核验成本,也为“恶意退货”“假货退回”等问题提供了空间,进一步加剧了逆向物流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而风险应对本身也构成了隐性的交易成本。

3.3. 多主体协同的信息断层

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涉及消费者、平台、物流商、海关、企业等多个主体,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这些主体间信息不互通、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本质是信息成本与协调成本的失控,导致整个逆向物流流程运转不畅。一方面,消费者难以实时追踪退货物流状态,只能通过联系平台客服间接查询进度。信息在消费者、平台、物流商之间的断层,使得消费者需耗费时间反复沟通确认,平台也需投入人力承接咨询,双方的信息搜寻与沟通成本均显著增加,信息滞后不仅影响消费体验,还容易引发投诉纠纷。另一方面,物流商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在物流商遇到清关延误等问题时,未能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企业。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无法快速响应调整,既增加了决策的试错成本,也使得企业无法提前调整库存布局,进而影响后续正常订单的交付效率。此外,部分平台尚未建立清晰的“逆向物流责任划分机制”,一旦出现退货商品丢失、损坏等情况,平台、物流商与企业之间往往相互推诿责任。模糊的责任界定使得纠纷解决需耗费大量时间协商,契约执行与纠纷处理的成本急剧上升,既无法高效解决问题,也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对跨境电商的信任。

4. 退换货逆向物流困境对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机制

4.1. 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削弱企业竞争力

可持续的国际贸易需以“成本可控”为基础,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困境实质是显性交易成本与隐性交易成本的双重叠加,显著提高企业成本,制约贸易发展[6]。从显性交易成本看,跨国运输、海关清关、商品质检等支出叠加,根据艾瑞咨询2023年数据,跨境电商企业平均退换货成本占营收的8.2%,远超国内电商3.5%的水平。这些成本本质是跨国逆向流转中,多主体协调、规则适配、流程核验所产生的直接交易成本。从隐性交易成本看,企业需预留“退货缓冲库存”应对风险,提升资金占用率,这相当于为应对交易不确定性而付出的风险溢价成本;还常通过“退货补贴”“运费减免”安抚消费者,这是为弥补信任缺失、维持交易关系产生的关系维护成本,进一步压缩利润。双重压力下,部分中小企业因无力承担高额交易成本被迫退出国际市场,留存企业或提价转嫁成本,削弱中国商品国际价格竞争力,最终制约国际贸易规模扩张。

4.2. 国际市场信任减少影响贸易发展

信任是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石,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的“低效与混乱”,导致信任成本急剧上升,正持续侵蚀消费者信任,进而制约贸易发展。一方面,冗长的退货周期与复杂流程拉低消费者满意度,根据速卖通2023年数据,因“退货体验差”流失的消费者占比达23%,其中72%的流失用户明确表示“不再尝试跨境购物”。这种体验缺失会摧毁消费者对跨境交易履约能力的信任,而重建信任需企业付出更高的营销、服务成本,甚至可能因信任断裂彻底失去客户,形成高昂的信任修复成本。另一方面,“弃退”“假货退回”等问题不仅损害企业品牌,更可能引发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质量质疑[7]。这种行业层面的信任危机,会增加所有中国跨境企业的市场进入成本与交易谈判成本,消费者会要求更严格的验真、更完善的售后保障,企业则需投入更多资源证明商品可靠性。这种信任缺失会形成“消费者不愿购买”到“企业订单减少”再到“国际贸易增速放缓”的恶性循环,最终阻碍国际贸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4.3. 供应链秩序混乱降低贸易稳定性

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协同”,基于交易成本理论,退换货逆向物流的固有困境是供应链各环节信息不对称成本与资源协调成本的失控,正从核心环节严重破坏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对国际贸易运转形成显著制约[8]。一方面,它直接造成库存管理的混乱局面:由于退回商品在流转时间、数量规模、完好状态上均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企业难以依据常规需求模型精准预测库存总量与结构。这种信息缺失导致企业决策面临极高的不确定性成本,既可能因预估不足导致热销品“缺货断供”,错失市场机会,也可能因过度备货叠加退货堆积,引发“库存积压”问题,占用大量资金与仓储资源,打乱整体库存周转节奏。另一方面,它大幅拉低供应链整体效率:逆向物流需要占用国际运输仓位、仓储空间、分拣人力等关键资源,而这些资源本可用于支撑正向物流的商品履约。资源分配的冲突意味着企业需额外投入精力协调资源优先级,甚至需采购冗余资源应对冲突,资源配置与协调成本显著上升,直接挤压正向物流的供给能力,导致商品从出库到送达消费者手中的周期延长,影响正常交易的履约节奏与消费者体验。这种供应链的不稳定状态,会进一步削弱国际贸易的“抗风险能力”,使其难以灵活应对全球市场需求波动、政策调整等外部变化,最终从供应链层面制约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5. 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困境的破解策略

5.1. 搭建跨境退换货协同机制

要破解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的困境,核心在于构建多方协同机制[9]

首先,打造“政企银”联动的协同平台。以政府为统筹核心,整合海关、税务部门的监管资源,以及跨境电商平台、物流企业、银行的服务资源,将“退货申请提交–物流节点追踪–海关退运申报–退款资金流转”的全流程迁移至线上,借助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大幅削减多主体间的信息核验成本,从而压缩逆向物流的整体耗时[10]

其次,厘清多主体的权责边界。由跨境电商平台牵头制定统一的《跨境退换货服务规范》,明确不同参与方的责任:消费者需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寄回商品,物流商需实时更新物流轨迹供各方查询,企业需在48小时内完成商品质检并启动退款。清晰的权责划分减少了纠纷处理成本,避免出现问题时各主体相互推诿,保障逆向流程有序推进。

最后,建立退货资金安全保障体系。推动跨境电商平台与支付机构合作,设计“货款冻结–确认收货–解冻退款”的资金流转模式:消费者发起退货申请后,支付机构先冻结对应货款;待企业确认收到退回商品且核验合格后,再解除冻结并将货款退回消费者账户。这一模式降低了信任成本,减少因资金问题引发的退换货纠纷。

5.2. 优化跨国监管流程

监管与标准的协同,是提升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效率的关键,可通过多项核心举措打破制度性壁垒、规范流程运转[11]

一方面,可依托区域贸易协定推动“退换货监管互认”,比如借助RCEP框架,与东盟、日韩等成员国协商建立“跨境退换货绿色通道”,针对未拆封、在保质期内等符合条件的退货商品,简化海关申报流程、免除二次关税。这直接降低了企业因监管差异需重复准备材料、应对复杂流程的清关治理成本,减少逆向物流阻滞[12]。另一方面,需制定跨境退换货商品“统一质检标准”,由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等行业协会联合国际相关机构,结合不同品类商品特性明确具体质检指标,并推动各国认可该统一标准。统一标准消除了因规则差异导致的壁垒,避免企业为适配不同市场投入额外资源,显著降低重复质检与规则适配成本。同时,还可建立“恶意退货联合管控机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间的数据共享,对频繁发起无理由恶意退货、伪造退货理由等行为的消费者进行标记,纳入“恶意退货黑名单”,并根据情节限制其跨境购物权限。这能减少企业因无效退货产生的额外沟通、物流与处理成本,避免逆向物流资源被无效占用,降低了不必要的履约与资源浪费成本。

5.3. 整合全球物流资源

要降低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的成本、缩短流转周期,核心在于对物流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可通过模式革新与技术应用实现高效优化[13]

首先,积极推进“海外仓退货”模式的普及,跨境电商企业可在核心目标市场布局海外仓网络。当消费者需要退货时,只需将商品寄往就近的当地海外仓,无需跨国运输;海外仓可直接完成商品质检、翻新等处理,合格商品能快速进入本地二次销售环节,大幅减少物流成本与时间消耗[14]。以SHEIN为例,其在欧美布局的海外仓已将退货周期从30天压缩至5天,退货成本降低60%。其次,引导物流企业打造“逆向物流专项服务”,针对跨境退货的特殊性整合全链路资源。比如顺丰国际推出的“跨境退货专线”,将“上门取件、集中仓储运输、目的国清关”等环节打包整合,同时提供透明的“一口价”收费模式,帮助企业规避物流成本波动风险,简化成本核算流程。

此外,利用数字化技术升级库存管理能力也至关重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商品退货率、消费者退货行为等数据,可精准预测退货规模,提前为海外仓规划退货处理区域;对于质检合格的退货商品,借助系统快速完成库存状态更新,使其尽快进入二次销售流程,有效提升供应链的周转效率。

6. 未来展望

伴随全球数字贸易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与技术创新的持续迭代,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正逐步突破当前瓶颈,向着“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协同”的方向演进,这一过程始终围绕着跨国交易中各类交易成本的系统性优化,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在技术应用层面,人工智能(AI)与区块链技术将深度赋能逆向物流的每一个环节,成为降低交易成本的核心抓手。借助AI技术,企业可综合分析消费者过往退货数据、商品特性及市场需求变化,精准预判不同区域、不同品类商品的退货率,从而提前优化海外仓的库存分布,从根源上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库存管理不确定性成本;与此同时,AI视觉质检技术能够替代人工完成商品外观与功能的检测工作,将质检效率提升3至5倍,有效解决跨国场景下质检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大幅降低商品核验与纠纷处理成本。而区块链技术则可实现商品“从生产到退货”的全生命周期溯源,物流轨迹、质检结果等关键信息均会实时上链存证,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查询商品全貌,既能有效规避“假货退回”风险,也能为海关清关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进一步简化监管流程,显著降低信息核验成本与契约执行中的治理成本。

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来看,“低碳逆向物流”将成为行业未来的主流趋势,同时兼具成本优化价值。今后,跨境电商企业与物流服务商将更广泛地采用可降解快递袋、循环快递箱等环保包装材料,减少退货环节中包装废弃物的产生,这不仅契合环保要求,更降低了一次性包装的重复采购成本;同时,通过优化运输路线设计、采用“海运 + 陆运”等多式联运模式,最大限度降低逆向物流过程中的碳排放,而路线与模式的优化直接实现了运输协调成本与资源配置成本的精准控制。部分国家和地区还可能出台“绿色退货激励政策”,例如对采用低碳物流方案的企业减免部分关税,这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海关治理成本,推动跨境退换货逆向物流与全球“双碳”目标深度契合,实现国际贸易的“生态可持续”与“成本可控”双重目标。

在全球协同领域,跨境退换货规则的“国际化统一”有望取得实质性突破,从制度层面压缩交易成本空间。随着RCEP、CPTPP等区域贸易协定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加入“跨境退换货监管互认”体系,逐步打破海关壁垒、消除标准差异[15],从根本上减少因规则不统一导致的政策适配成本与清关治理成本;此外,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或会牵头制定《全球跨境电商退换货服务公约》,明确消费者权益边界、企业责任范围、物流服务标准等核心内容,推动逆向物流从“区域协同”升级为“全球统一”,进一步降低契约谈判成本与纠纷解决成本。不仅如此,“跨境电商逆向物流联盟”也可能应运而生,通过整合全球范围内的物流商、海外仓企业、支付机构等资源,提供“一站式”逆向物流解决方案,帮助中小跨境电商企业降低对接多主体的信息协调成本与资源获取成本,让其更高效地参与到全球贸易竞争中。

综上所述,未来的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将不再是制约国际贸易发展的“短板”。相反,它会通过技术创新、绿色转型与全球协同,系统性降低跨国交易中的信息成本、治理成本与协调成本,成为提升国际贸易效率、增强市场信任度、保障供应链韧性的“新支柱”,推动全球贸易朝着更高效、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前行。

7. 结语

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困境,是全球贸易数字化转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正从成本、信任、供应链三大维度制约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要破解这一难题,需摒弃“单一主体应对”的传统思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通过搭建多主体协同机制、优化跨国监管流程、整合全球物流资源,构建“高效、低成本、可信任”的逆向物流体系。唯有这样,才能充分释放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的带动作用,推动全球贸易向更高效、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随着区域贸易合作不断深化与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跨境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将逐步实现“标准化、协同化、智能化”,成为支撑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王文博. 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创历史新高数字贸易迎多举措支持[N]. 经济参考报, 2025-09-12(001).
[2] 葛玉婷. 跨境进口电商退换货逆向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交通大学, 2025.
[3] 雷明全, 肖亦洁, 杨婷. 我国跨境电商与物流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科技经济市场, 2020(11): 155-156.
[4] 朱清歌. 巴西跨境电商发展障碍分析及建议[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3(5): 98-100.
[5] 张雯. 跨境电商服务平台现状探析——以雨果网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 41(26): 71-72.
[6] 俊杰. 跨境电商发展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基于贸易成本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J]. 商业经济研究, 2025(16): 153-156.
[7] 李涛, 毛宇. 跨境电商平台在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与发展探析——以速卖通在俄罗斯市场的营销策略为例[J]. 中国商论, 2023(23): 83-86.
[8] 陈宏. 交易成本视角下跨境电商对地区出口贸易韧性的影响[J]. 商业经济研究, 2025(17): 127-130.
[9] 董化春, 陈少英, 苏诗玉, 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商发展策略研究——以数字金融发展为导向[J]. 商业经济研究, 2025(17): 135-138.
[10] 张晓怡. 跨境电商赋能传统外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5(16): 189-191.
[11] 杨芸. 跨境电商退货逆向物流选择和策略[J]. 对外经贸实务, 2024, 42(8): 55-63.
[12] 闻知九. 跨境电商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创新路径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25(16): 76-78.
[13] 易卿, 樊聘. 跨境电商背景下我国国际物流系统的优化策略[J]. 黑河学院学报, 2021, 12(7): 46-48, 58.
[14] 席慧超. S公司海外仓退货物流管理优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2.
[15] 赵雪松, 赵青, 赵沐春. RCEP下我国跨境电商产业链发展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J]. 中国商论, 2025, 34(1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