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人类步入数字化生存时代,数字技术催生的新型教学形态为高校课程教学带来全新体验,数字化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建设与应用愈发广泛。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实践教学改革优化至关重要。本文从数字化视角出发,剖析数字化平台应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揭示当前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加强实践教学数字化平台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与顶层设计引领等路径,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向高效、智能、具时代气息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Abstract: As humanity enters the era of digital existence, the new teaching forms brought about by digital technology have provided a brand-new experience for college course teach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platform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As a key course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talent, the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This paper, from a digital perspective, analyzes the value of applying digital platforms 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veals the current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proposes paths such as enhancing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platforms for practical teaching, and reinforcing policy guidance and top-level design leadership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wards efficiency, intelligence, and modernit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virtuous and talented individuals of the times.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1]的战略目标,这为“大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点亮了改革创新的明灯。在推进教育数字化大背景下,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搭建数字化平台推动实践教学的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所谓数字化平台,是指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组成的“数字综合体”,能够实现信息整合、流程自动化、服务交互和价值创造的综合性在线系统或生态系统。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是当前我国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立足于地方性、民族性院校,本文选取云南省普洱学院为研究对象,依托学校已有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平台”“普洱学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平台、“亚热带精品植物多样性研究智慧管理平台”等重要的数字化实验实训基地,综合起来探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方式。总体看来,随着数字化平台在普洱学院的搭建和运用,借助数字化平台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转型,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交互性与个性化,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意蕴。
2. 数字化平台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体现
当前,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已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主流趋势。高校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必须要做到实践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因势而新,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的现实需要。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为便于实践教学的组织开展,场域多停留于课堂,或者将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企业走访等传统的学生活动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替代方案,成果展示更多通过撰写实践报告、心得体会、拍摄视频片段等方式完成,学生被动接受,易流于形式层面,导致缺乏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而在教育数字化驱动下,由数字技术塑造出的仿真交互、虚实共融、镜像孪生、全息沉浸的新型教学形态,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创新机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数字技术样态构筑的全场域智慧教学空间、数字技术范式营造的全过程仿真沉浸情境切实做到场景沉浸化。通过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空间,实现了思政课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由“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提升了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例如利用3D建模、VR/AR技术还原红色革命遗址,模拟基层治理、乡村振兴调研等社会场景,以拟真交互的方式跃然于师生视野,既能打破时空界限,做到虚实共融,使师生身临其境,又能降低实践成本,提升课程趣味性。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教学模式的发展也因势而新,数字化平台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突破瓶颈、提升实效提供了强大引擎。通过构建融合性平台、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通,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育人实效。
2) 因时制宜,创新现有教学方法的客观需求。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受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趣味性影响较大。而依托于现有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伴随着人工智能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不断改革和创新。例如,基于数字化平台的虚拟仿真、智慧管理平台等建设不断增加,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VR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平台”“普洱学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公共服务”等数字化建设平台,以及“亚热带精品植物多样性研究”等智慧管理平台。学校已有的“数字化”建设成果日渐丰硕,重要的数字化实验实训基地、数字化教学空间共享共建,这使得实践教学不再驻留于环境、场域、平台等实体空间,可构建出与真实世界相平行的“超无域”世界,因而当下教学方式从线下讲授逐渐变成“线下 + 线上”的协同使用。同时,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有助于“构建起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新型教学模式”[2]。例如,数字化平台通过引入弹幕讨论、在线投票、情景模拟等功能,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通过VR技术还原各历史场景,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理论内涵,获得情感升华,使学生能够在“动态的仿拟”与“现实的还原”中进一步把握知识信息间的逻辑关联,获得“触及–思索–顿悟–认同”的沉浸学习体验。实践表明,技术赋能有助于实现“守正创新”,让传统方法在新时代因时制宜焕发新活力。
3) 因事而变,更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托。作为教育实践的“风向标”,评价导向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系统性的诊断与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动态监测,持续推进教育目标的达成”[3]。传统实践教学的评价多以视频拍摄、论文或报告为主,获取的多为直观地学习成果反馈,其结果也存在难以察觉的失真现象。在这种“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下,教师难以追踪学生在实践中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或自主学习情况等真实表现,而且过程性数据缺失,也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价值观变化和行动能力变化。相比之下,高校思政课数字评价系统利用智慧课堂评价、学情智能诊断等技术对学生与环境交互的生成性信息。尤其是面向课堂场景合作探究学习、课下自主学习等开放复杂场景的学情信息进行实时获取、建模甄别与智能分析,聚焦“行为 + 过程 + 结果”的增值评价,能够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避免对学生的单一性评价。并且,数字化平台可记录学生实践全过程数据,如参与次数、参与时长、互动频率、任务完成度,结合AI分析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实现“过程性 + 结果性”综合评价,以智慧教学评价创建反馈式的精准结果。教学评价体系的更新不仅是对教学效果的量化评估,更在于通过系统化、多维度的反馈机制,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教育生态的优化。
4) 因时而进,整合教学资源共享的必要载体。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提出的“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字时代的学习是“网络连接的过程”,知识存在于节点(人、工具、信息源)之间的连接中,而非个体内部。学习不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知识积累,而是向外通过连接多样化的信息节点、网络和资源形成动态知识体系,这为知识素材的获取提供了理论背景。传统实践教学受限于时间、空间和经费,依赖线下实地参观、社会调研等活动,学生参与机会有限,且资源分散,如红色基地、企业调研、社区服务等均受到场域限制。而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交融互嵌,推动“数字化 + 实践教学”的海量数据流通和多维情境构建,为实践教学的组织奠定了夯实的信息资源基础。同时,数字化平台的运用使得资源聚合与共享,打破“孤岛效应”。通过云存储、API接口等技术,数字化平台可整合全国思政资源,如虚拟展馆、在线讲座、案例库,实现“一校接入、一键触达、全校共享”,打破地域壁垒,让实践资源不再是“地方特产”。再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思政实践资源专区”,汇聚300余家红色纪念馆的3D模型,学生可“云参观”并完成互动任务,不仅让地方文化资源与数字结合,使更多的受众群体增强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塑造,也反映了当下数字时代的学习离不开“网络连接的过程”,借助数字技术更好地促进“大思政课”建设与发展。在当下数字化生存时代,因时而进,整合教学资源共享有助于构建实践育人新范式,产出实践教育高效能。
3. 数字化平台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数字化平台应用能更好地满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
1) 教师“数字实践”教学理念有待提升。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自身教学方式的习惯性,灌输式教学还普遍存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应用、创新及教学融合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教学未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未能与时俱进地成为技术的掌控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关乎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从“技术使用者”向“数字教育设计者”转型,“数字实践”教学理念的提升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
2) 高校数字基础设施及平台生态建设有待完善。高校数字基础设施及平台生态建设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但是,受经费、技术、场地等情况的制约,部分高校难以保证基础设施定期更新换代。尤其在一些地方院校,数据中心算力等基础硬件不足,数字平台搭建成熟度缺乏,难以构建更沉浸、更交互的教学场景,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数字化实践教学需求。加上现有设施对新兴技术如5G、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兼容度较低,导致技术应用场景受限,智慧教室的智能化交互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此外,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在数字平台共建共享方面合作较少,较难整合外部优质资源,平台的迭代升级速度滞后于需求变化,易产生生态协同不足的困境。
3) 数字化平台应用引发独立思辨向技术依赖转变的风险上升。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受众群体,师生的意识、情感、价值交往受数字逻辑影响。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一方面借助数字化平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以深化教育客体对教育内容的吸收与内化。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工具的新潮,加之学校对学生细节考核的规范要求,导致教师依赖技术手段的程度逐渐提高,沉静构思时空缩小,进而产生目标偏移,在实践中偏离了“服务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变成为了完成数字化任务而数字化。从“服务育人”到“追求技术指标”,过于强调平台建设规模和覆盖率等量化指标,过度依赖平台和技术,可能削弱师生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非言语互动和即时反馈,忽视教育的温度和人本关怀。因此,在技术赋能过程中,“坚持内容为王,树牢信息化教育形式必须服务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理念”[4],必须坚持“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确保技术服务于教育的核心目标。
4. 推动数字化平台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化路径
用数字技术汇集海量教育资源,推动传统思政课教学向着鲜活性、灵动性、生动化、趣味化的方向转变,成为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领域的一股潮流。而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从多方面着手,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
1) 主体建构,涵育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作为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工作。这为思政课教师打破既有知识边界和固有认知范式,对提升数字强国战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同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正在从以往的“教师为中心”转向“教师和学生共同主导”,目的是运用数字技术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提升和价值认同。教育者应提升数字素养,可通过技能培训、教育深造等方式,熟练掌握诸如“VR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智慧校园”“智慧马院”“数字博物馆”等各类数字表达应用的操作规范及使用技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字教学胜任力,才能及时适应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新角色、新任务和新使命。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需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势,“激发叙事对象理性认知和价值认同,实现数字化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5]。在数字化浪潮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数字实践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而智能算法所呈现的科技冷色调与思政课教学的人文暖色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对立张力。思政课教师要突破这一矛盾困境,则需要持续落实将“现实的人”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在课程实践的具体操作中,要坚定不移地牢牢把握数字技术的主导权,警惕技术异化与工具主义泛滥现象,避免陷入技术至上误区,防止数字技术对人的主体性造成主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这一价值目标应贯穿于教师数字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和独立人格作为基本价值预设,将理解学生精神世界的多元差异以及个性化需求作为衡量教学实践的重要价值尺度。借助数字技术强大的算力优势,思政课教师能够快速、精准地分析并及时捕捉学生在成长需求、发展期待、素质提升等软性需求方面所呈现出的差异化叙事特征。基于此,为不同的实践对象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提供细致入微、温暖人心的人文关怀,让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更具温度与深度,真正实现育人成效的最大化。
2) 技术赋能,夯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强高校思政课配套数字设施建设旨在通过完善的数字化设备、软件系统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支持并推动思政课目标的实现,并持续强化生态构建,充分调动资源投入积极性,形成“政–校–企–社”协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平台功能。而实践教学作为“大思政课”的生动呈现,需要长期稳定、持续开放的公共教育资源和实践基地作为课程支撑,以达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此,高校可以适度加大经费投资,开发或采购满足思政课实践需求的数字化教育平台,通过构建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学习社区等数字化空间,诸如“智慧马院”云端课堂、“数字博物馆”党史VR、智慧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空间的共享共建,连接全球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群体,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夯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数字化平台建设,促成封闭式课堂叙事与开放化“第二课堂”实践叙事的融合,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叙事中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的联结统一。
3) 机制保障,牢固政策导向与顶层设计的价值引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这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将教育数字化确立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突破口,着力构建“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三位一体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新格局。在具体举措上,重点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进程,通过深度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精心打造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大领域的精品内容体系,为高校开发虚拟仿真实习实践资源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实践教学创新发展。在地方层面,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一方面,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催生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化教育教学创新性成果,推动教学数字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走在前列;另一方面,立足地域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教学数字化创新范式,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力。同时,政策强调秉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理念,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起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化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与技术支撑。
总体来看,在高校教育数字化加速演进的进程中,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域,为“讲深”思政课的理论精髓、“讲透”思政课的思想内涵、“讲活”思政课的时代魅力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工具与载体。它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对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发挥着积极而显著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只是表象,其本质还是一种课堂革命,强调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实现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6]。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而言,数字技术带来诸多机遇,同时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各教学主体应以审慎的态度和批判的视野,辩证地看待数字技术赋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技术服务于教育本质,而非让教育沦为技术的附庸。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优化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逻辑理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有效实施,使数字技术真正成为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有力支撑,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数字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普洱学院2024年校级科技专项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KJZX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