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
The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Empower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gital Age
DOI: 10.12677/ass.2025.1410911, PDF, HTML, XML,   
作者: 李雅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智库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Think Tanks University Libraries Enabl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摘要: 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进行自身服务的转型创新,并对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数智时代背景下探讨了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并详细探讨了实现路径。文章最后从搭建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和数据驱动型决策平台、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以及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这三个方面为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思路。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ag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own servic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empower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age. Based on thi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s analyzed,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practical ideas are provided for empower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from three aspects: building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data-driven decision-making platforms, strengthening extern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establishing a sound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文章引用:李雅萌. 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0): 417-42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911

1. 引言

2024年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且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融合了数字时代新的增长要素,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大跨越。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出现,对于众多行业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时代背景下的融合发展中积极地将数字化、智慧化的科技方法应用于自身服务,并搭建信息化的服务及创新平台,形成了完整的数智化生态体系。这些变革本质上体现出高校图书馆对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回应,也揭示了高校图书馆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自身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因此,本文拟从数智时代背景出发,探究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以加快高校图书馆和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2. 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2.1. 数智时代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2]。这说明了信息资源、人才培养以及学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构成要素。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和生产力的进步,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转变。为响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当致力于构建具有学术化、数智化和社会化特点的新文化体系[3]。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应立足于国家的多重战略,建设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我国高等教育所需的信息资源体系[4]。要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新质人才培育为目标进行数智化建设。针对高校图书馆如何深化数智化转型,郑金萍从学科数据服务出发,提出数智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应当立足于大数据思维重塑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以回应新文科建设的需求[5]。对于数据要素这一图情学科体系的核心资源,其价值转化对于推进图书情报领域转型的重要意义[6]。总而言之,数智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推动新文化变革的重要使命,也应当求新求变,努力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2.2.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特征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标准,“新质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提出将指引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助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解读“新”和“质”:“新”指的是聚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一体的本质内涵,“质”则是强调以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首的创新驱动发展[8]。其中,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本质特征,创新活动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说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创新性活动为主体,追求综合性的新业态模式,进行动态持续的增长。

2.3. 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

对于图书馆而言,创新性和高质量的内在要求恰恰符合当下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图书馆领域也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有研究认为,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收集和管理者需要承担自身使命,通过深度参与人工智能时代高数字素养劳动者的培育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9]。而在AI赋能下,利用Outside-In和Inside-Out两种机制组合使图书馆成为嵌入用户服务的主体和载体,通过这种双向的赋能机制能够促进图书馆培育新质生产力[10]。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力量,高校图书馆在助推新质生产力上应当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夏义堃等人提出重新认识和实现图书馆智慧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11]

综合上述研究,学界对于数智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看法和策略,也对新质生产力的实际内涵作出了对应解读,但专门针对高校图书馆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赋能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如何通过转型升级的服务职能发挥其对生产力独特的促进作用?鲜有学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基于自身特性对新质生产力进行赋能并提出实现路径,为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与意见,并为后续理论框架的搭建奠定基础。

3. 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理

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实际内涵与内在要求,数智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在赋能新质生产力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其拥有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各类处理信息的技术手段,作为信息流通的典型媒介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决策支持以及合适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它包含了传统图书馆职能和融合智库的服务模式,这种双向的促进和反馈能一定程度上拓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视域和作用机理。数智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理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The mechanism diagram of the empowering effect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1. 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图

3.1. 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数智环境与储备

近年来,由于科技革新和社会需求的加速转变,国家正大力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少地方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财政支持,这无疑为高校图书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人才强国、科教兴国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战略的提出,为高校图书馆迈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方向提供了明确指引。借助政策优势,高校图书馆对自身服务模式进行转变,拓展创新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等新的服务功能,形成良好的数智生态。而高校图书馆自身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成熟的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优势,加上对数智化认知的转变,为促进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3.2. 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数智化生产赋能

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将依托于新兴的技术手段和综合化的管理制度,通过具有专业信息素养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图书馆员与高级专家,对馆内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智能化的调度和使用。这不仅是推动高校图书馆内在资源整合和服务升级转型的有利手段,也能够凭借人的知识储备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数智化生产赋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硬件层面的数智化引进更新,主要运用物联网、5G、虚拟技术等新的技术手段和对智能机器人、全息投影等设备的采用。这些技术手段能够帮助满足转变后的用户需求,加速推进整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12]。二是数智化的管理模态。通过自身内部集成化的管理平台以及高度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革新的标准化进程。三是数智化的空间开放与创新。打造智慧阅读空间、构建开放共享平台以及开拓创新,为用户提供便捷的阅读环境和包容的创新平台。

3.3. 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数智化赋能形式

数智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参与智库建设和形成智库服务体系两种。第一种形式是指高校图书馆基于自身的优势帮助建设特色化的专有智库。在高校图书馆推动智库建设的过程中,信息资源得到了优化与重组。人们可以通过在线数据库安全、有效、快速地获取智库建设所需的资料,也能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从中挖取隐性知识以供决策参考。第二种形式是指高校图书馆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需求并融入智库服务理念,形成具有智库特色的服务体系。过去高校图书馆作为被动提供信息资源的载体,用户更多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信息获取。而现今通过融合智库理念的服务升级,高校图书馆可以主动分析、整合,向用户提供更加专业且高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模式创新和自身服务能力的提升[13]。这不仅体现了高校图书馆对大数据时代的迎合与转变,也对助推新质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4. 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较为显著。在未来,可以进一步打开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思路,拓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以加深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对此,本文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搭建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和数据驱动型决策平台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搭建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和数据驱动型决策平台,使不同服务职能的作用最大化,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在知识服务上,智能信息系统的“知识库”不仅包含了相关馆员所输入的专业知识,更能够智能化地学习一些人类难以描述处理的知识[14]。通过不断地学习运用进行知识的积累优化,形成自身强大的知识组织能力,为师生和社会提供高效且精准的知识服务。在学科服务上,智能信息系统通过提供综合性的数据资源和更加细致的嵌入式服务,为用户提供精细化的学术支持与创新服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智慧图书馆就基于校园共享云平台,实现了图书信息化服务中用户、数据、应用的统一管理和集智能感知、移动互联、个性化服务于一体的扩展应用。而搭建数据驱动的决策平台,能够优化高校图书馆自身的情报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相关专家的研讨,为学校的学科规划和战略部署以及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和实时预警[15]。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就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为图书采购、资源配置等决策提供依据以优化馆藏结构。总的来说,搭建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和数据驱动型决策平台,能够有效满足信息需求,加速数据资源的流动,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长期稳定发展。

4.2.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高校图书馆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交流能够加强自身的服务水平,促进创新,引导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增长。通过加强馆际合作,开展资源共享共建、学术项目交流以及服务创新等活动,可以实现馆际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增长。通过深化和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以及提供相应的创新型服务,能够合理引导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落地,增加校企之间的联动创新,构建良好的合作生态链,实现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16]。通过拓宽国际合作渠道、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能够深入了解国际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与技术,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4.3. 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图书馆评价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17]。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则是高校图书馆在赋能新质生产力上重要的一环。有效的评估与反馈可以帮助优化图书馆的内部管理,还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与更正。例如对用户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以及学术诚信相关的评估,这能够帮助高校图书馆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并拓宽服务内容[18] [19]。不断的优化与改进将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对员工表现、馆藏资源和设备设施的定时评估,以确保资源应用的合理,提升组织绩效[20]。此外,通过从评估与反馈结果中吸取经验,也是获得创新思路的有效途径。

5. 结语与展望

在数智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已经超越了其传统的藏书与借阅功能。以对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存储和文献资源体系的构建作为根基,带动学科的高质量建设和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推动用户信息素养的普及和提升,数智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将逐步转型为知识创新、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成果转化及信息素养培养重要平台。通过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供给和服务职能,实现对新质生产力的稳定推动。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智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结合新的技术深化数字化转型,挖掘馆藏潜在资源价值以及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播,这都是仍需我们研究的问题。总之,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的枢纽,应当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不断探索与创新,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及推动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建生. 科技期刊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赋能——兼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科技期刊的文化定位与使命[J]. 数字出版研究, 2024, 3(3): 1-7.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政报, 2002(4): 156-160.
[3] 赵兴胜, 马坤坤. 深化改革,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关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4, 42(4): 20-26.
[4] 黄如花, 石乐怡. 开放科学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服务国家战略之思考[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4, 14(4): 16-28.
[5] 郑金萍. 数智时代高校图书馆面向新文科的学科数据服务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21(4): 127-131.
[6] 张群, 刘康. 高校图书馆数智化转型背景下的数据要素: 现状、问题及驱动路径[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4(4): 33-42.
[7] 唐诗宇, 丁晓强. 中国共产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意蕴和路径探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1(5): 5-14.
[8]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 1-13.
[9] 周文杰. 走向“新启蒙”——简论图书馆何以赋能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劳动者[J]. 图书馆建设, 2024(3): 27-30.
[10] 张晓林. Inside-Out & Outside-In: 图书馆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模型[J]. 图书馆杂志, 2024, 43(9): 4-10.
[11] 夏义堃, 蒋洁, 张夏恒, 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回应与思考[J].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 4-32.
[12] Hamad, F., Al-Fadel, M. and Fakhouri, H. (2022) The Provision of Smart Service at Academic Libraries and Associated Challenges.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55, 960-97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3] 曾广丽.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1(7): 48-53.
[14] 刘迅芳, 丁若虹. 人-信息-物理系统(HCPS)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4, 6(3): 424-432.
[15] 袁阳, 肖洪. 基于数据治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决策情报服务体系构建[J]. 图书馆, 2022(12): 57-64.
[16] Shehata, A.M.K. and Eldakar, M.A.M. (2023) Fostering Entrepreneurship in Omani Academic Libraries: Examining the Present and Pioneering Future Opportunities.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49, Article ID: 10276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7] 赵悦言, 周文杰. 生成式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图书馆评价研究: 关键视角、理论内核与驱动前因[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4(4): 9-17.
[18] Feng, W., Zhou, L. and Xiao, J. (2024) Beyond the Traditional: Extending Academic Libraries’ Roles in Research Integrity Based on the Causes of Research Misconduct.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50, Article ID: 10287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9] Eroğlu, Ş. and Çakmak, T. (2020) Personal Data Perceptions and Privacy in Turkish Academic Libraries: An Evaluation for Administrations.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46, Article ID: 10225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0] Islam, A.Y.M.A., Ahmad, K., Rafi, M. and JianMing, Z. (2020) Performance-Based Evaluation of Academic Libraries in the Big Data Er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47, 458-47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