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社区闲置资源共享服务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资本与社会交换理论
Study on the Service Path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Community Idle Resource Sharing—Based on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Social Exchange Theory
摘要: 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高密度人口集聚引发资源供需失衡、邻里关系疏离、基层治理效能不足等系列问题。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在应对闲置资源浪费、居民多元需求满足等方面渐显乏力,亟需创新解决方案。研究正是基于此背景提出的理论构想,致力于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新的思路与路径。研究从社会工作视角进行全流程介入方案设计、组织实施与效果评估,确保服务能够精准契合居民实际需求。在具体实施层面,方案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有望有效提升城市社区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浪费与环境压力,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同时带动社区微经济发展,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the agglomeration of high-density population has triggered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resources, the alienation of neighborhood relations, and the inefficiency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 is gradually showing its inability to address issues like the waste of idle resource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residents’ diverse needs; thu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innovative solutions.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iming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paths for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this study designs a full-process intervention plan, organizes its implementation and conducts an effect evaluation,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services can accurately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residents. At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level, the plan has strong operational feasibility and scalability. It is expecte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urban communities, alleviate resource waste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promote harmonious neighborhood relations, and enhance community cohesion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Meanwhile, it will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micro-economy, provide practical solutions for the innov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hold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文章引用:籍馨暄.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闲置资源共享服务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资本与社会交换理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0): 436-44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914

1. 引言

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网络购物平台的迅速普及,居民家中闲置物品也在增多。很多东西买来闲置在家中的角角落落,甚至还未使用就已经闲置过期的情况也非常普遍。这些闲置物品占用了本就紧张的生活和居住空间,还造成了十分可惜的资源浪费,这与当前倡导的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理念相悖。在多地社区,如北京、上海、湖北等地,已出现“共享小屋”,通过共享雨伞、共享工具箱、图书角等形式,让闲置物品重新流动起来,满足了居民的不时之需的同时又增进了邻里交流[1]。在城市的社区中,就存在着这样对闲置物品共享的现实需求。一方面,居民家中闲置物品的处理成为难题,居民有心流转手中已购买来但却不再有使用需求的物品,却苦于没有及时方便且有效的转出渠道;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不常用物品存在临时性需求,单就特定时期和阶段的使用让直接购入新物品显得没有那么有必要,但是无法自己寻找到临近可租借物品之处,在网上直接购买生活小件的租赁服务,往返运费甚至大过需求物品本身的价值,只能被迫购入物品然后又陷入闲置的循环。为了应对这一现实的生活难题,可以建立以城市为范围,社区为载体的闲置物品共享系统,这样既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又能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增强社区凝聚力,是城市基层治理中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切入点。

从促进基层治理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具有独特且显著的优势和潜力。社会工作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居民参与和赋权,以激发社区居民内生动力的方式,更能够细水长流地解决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小而繁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培养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有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使其从被动的治理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实现自我赋能的社区运行机制。如环翠区环翠楼街道依托“15分钟生活圈”,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在峰泉社区打造“泉泉家格子铺”线上线下交流易物平台[2],不仅实现了物品的循环利用,还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我们社会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因为我们擅长的就是整合资源,协调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显然能够为社区治理提供更加有力支持,本研究提出的社区闲置物品共享机制,正是在构建过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务介入方法,从理念初衷到方案设计,其围绕的中心就是帮助居民解决物品共享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共享机制的运行的可行性。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社区资源共享的研究涵盖多方面。在社区共享空间领域,丹麦建筑师霍耶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提出“合作居住”(Cohousing)概念,被视为共享社区概念雏形。随着发展,“合作居住”延伸为“共同生活”(Coliving),形成更具内涵的“共享社区”[3]。欧美国家在社区资源共享实践方面颇具成效。德国柏林的“租借商店”借助社区实体空间,成功搭建起闲置物品流转的平台[4]。其运营模式独具特色,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居民积极参与到共享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中。美国的“Freecycle”作为知名线上平台,采用需求匹配和免费赠送的机制为核心,极大地减少了资源浪费[5]。这对于了解共享平台运行机制以及用户之间的互动模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中心指出,像Freecycle这样的在线免费物品交换社区比现金交易网站更能使社区居民产生强烈的团结感和认同感[6]。这也说明了类似的线上共享平台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2.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社区资源共享的研究已深入实践层面,在诸多实际案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于社区共享项目系统性架构,曾维和研究了佛山市禅城区的“1 + 2 + N”共享项目,探索了以共同的“目标–责任–行动–利益”为一体的共享社区治理共同体创新形态[7]。在社区公共空间治理领域,赵定东、马佳鑫在研究中以浙江省宁海县为案例,指出当地利用废弃闲置空间亲民化改造,打造多功能居民活动中心,同步开展“菜园子”改造与碎片空间共享服务点建设[8]。时间银行研究主要聚焦于张家港、广州等地的养老服务实践[9] [10]。研究表明,时间银行在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促进邻里互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1]。在技能交换研究领域,研究多关注大学生技能交换平台的构建与运营。有学者设计了“时间宝”平台,其中的技能交换板块可以让参与交换的学生相互进行长时间、系统性的学习,突破传统学习限制,实现技能提升与知识互补[12]

2.3. 研究评述

从国内外社区资源共享的研究脉络来看,现有成果已为该领域搭建起基础框架,但随着实践发展,仍有不少值得深入挖掘的空间,这也为本研究的推进提供了明确方向。

国外研究起步早,在理论源头与实践模式上形成了独特优势。不过,国外研究多基于欧美本土文化与社区结构,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探讨较少,比如在社区治理模式、居民参与习惯差异较大的场景中,现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迁移性仍需验证。国内研究则紧密贴合本土实践,在社区治理创新与特色案例剖析上亮点突出。共享社区项目的一体化研究为社区资源共享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本土化理论参考,共享服务点中对资源利用与社区情感联结的结合展现了空间改造对资源共享的推动作用。各地时间银行实践,也被证实能有效补充养老服务、促进邻里互助。技能交换领域的互动平台研究也探索出突破传统学习限制的技能互补模式。但国内研究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不同共享类型的联动性探讨不足,比如时间银行与物品共享、技能交换的协同机制尚未被系统分析;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案例或单一资源类型,缺乏对涵盖物品、服务、技能等多元资源整合的整体性思考,难以满足社区实践中多维度的资源需求。

基于这些研究现状,本研究结合社会工作视角,探索社区闲置资源共享服务路径,理论贡献与创新主要有三。一是理论上构建双理论与社工方法融合框架,以社会资本与社会交换理论为支撑,融入社会工作的赋能理念,将理论转化为邻里互助、积分激励等实操方案,完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欠缺。二是实践上创新以社工主导的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整合多方资源,线上用积分实现量化兑换,线下靠社工组织互换活动,明确社工在资源估值、矛盾调解等环节的主导作用,解决多元资源协同难题。三是场景适配性上,聚焦社区闲置资源共享的实际痛点,针对城市社区的空间限制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社工协调活动场地、上门核实闲置物品信息,提升资源共享的便捷性与可信度,提供贴合社区实际的资源共享落地方案。

3. 理论基础

3.1. 社会资本理论

在社会资本理论中,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象征着由人与人基于信任情感等构筑出的持久网络[13]。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被称作社会资本,它能够调动个体的行动,并促进集体目标的达成。在本研究的服务方案中,社会资本理论发挥着底层理论逻辑奠基的作用。因为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会网络中的信任、合作和互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社区闲置物品共享机制的构建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来增强邻里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从而积累社会资本。有研究表明,良好的邻里互动机制可以使居民通过参与共享活动获得物质上的便利,并且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14]

根据社会支持理论,个体的社会网络会很大程度上地影响着其生活质量和人际交互。社区闲置物品共享机制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社会支持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机制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邻里协作进行社会资本的双向累积的模式,因为其区别就在于,本研究所提出的服务方案的实现方式更多地是维护了居民的意愿,保持了一定的自由度,而不是将“互帮互助”当成一种强制的义务对没有对应需求的居民进行捆绑。社区成员之间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到活动也有助于形成更为良好的社区治理生态,增强一定范围内居民之间社会关系的信任基础。

3.2. 社会交换理论

本乔治·霍曼斯认为,社会行为可以从经济交换的角度去理解,即个体在互动中会权衡成本与收益,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方式。社会交换涵盖的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包括情感、支持等非物质利益。并且互动的双方会基于预期的回报来决定是否参与某种社会交换关系,是一种具有理性选择的互惠原则[15]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提出类似于“时间银行”有关概念的服务路径,旨在通过延迟兑换相等养老服务的方式补充老年人照料力量的不足,鼓励低龄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服务。例如张家港养老时间服务银行鼓励六十周岁到七十周岁的健康老人服务失能失智的高龄老人,等到提供服务的这些老人达到七十周岁以后时便可以兑换等值服务[16]。本研究提出的社区闲置物品共享机制就借鉴这种方法,但不同的是要创新性地打造一种即时性与自由性的社区内居民资源互换模式,居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只要自己曾有过付出并拥有代偿货币,便可以随时兑换资源库里的物品或者服务。这种模式可以突破传统互换受时间、空间及特定关系的限制,以顺应现代社会需求多样化和瞬息万变的生活状况。

3.3. 理论的局限性与实践平衡

社会资本理论以信任、规范与合作网络为核心,为社区资源共享提供了关系纽带的理论支撑,但在实践中因忽视关系构建过程而存在局限。比如新社区或流动人口密集社区面临着信任积累的滞后性,居民缺乏长期互动基础,仅靠自发交流难以快速形成共享网络。与此同时,网络排斥风险也可能加剧社区分化,老年居民、外来租户等群体易因缺乏社交网络被边缘化,形成社会资本积累的“马太效应”,而社会工作可通过主动干预和引导来弥补这一短板,首先可以设计阶梯式的破冰活动,从社区初印象分享会、趣味易物小游戏到闲置物品故事分享会,缩短信任建立周期并促进情感联结,再者,针对弱势群体提供赋能支持,如为老年居民开展线上平台培训、为外来租户设需求对接专场,确保共享网络的包容性。

作为社会资本理论的重要补充,社会交换理论以理性选择为核心,为共享机制设计中的积分系统提供依据。但工具理性的倾向也会带来隐患,比如过度强调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可能让共享异化为功利性的交换,反过来损害社会资本,且非物质资源面临价值量化难题,强行量化易忽视其情感价值。对此实践中需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既保留积分系统作为基础交换工具,又增设非功利性的共享板块。如设立“邻里互助日”来鼓励免费服务并借助社区表彰强化精神激励。同时社工可通过叙事访谈法记录共享中的情感故事,在社区公告栏、线上平台等进行宣传,让居民意识到共享不仅是资源互换,更是情感联结的过程,避免交换关系过度功利化。

4. 社工介入服务方案——社区闲置资源交换平台的搭建

4.1. 服务方案的宗旨与目标

社会工作服务的设计与构建,其逻辑起点在于回应服务对象的民生需求与现实困境,以提升服务可及性、优化服务体验为核心导向。其价值基点则根植于对服务对象群体切身利益与个性化需求的深度体察,致力于通过精准化服务供给缓解其生活压力、满足其发展诉求。对于大中型城市而言,其本身便拥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也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能为购买各类服务和商品培育出肥沃的土壤。人口密集的都市环境意味着商品资源的极大丰富,但往往也存在一个问题,即部分购买行为是出于消费欲望的驱动,而非实际需求。这不仅容易造成物品的闲置浪费,还可能加剧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从而构建一个由社工主导的、与市场相辅相成、互不冲突的社区物品交换平台十分必要,它能够打破实体物品与服务之间的传统界限,实现二者的灵活相互兑换。

在实际生活中,除了那些被搁置一旁的闲置物品外,许多人还拥有零散的闲置时间。这部分人群虽怀揣着对某些服务或物品的需求,但由于时间过于零散,难以在常规的市场中找到合适的散工兼职来赚取购买相应商品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于社区乃至街道范围内开展资源的置换与流转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且意义非凡。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能够有效整合社区内的闲置资源,让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物品重新焕发生机,并且也为拥有碎片化时间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发挥价值的渠道。这样既有助于提升社区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进一步强化邻里间的互动与联系,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互助的社区氛围,为居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与益处。

4.2. 闲置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原则

4.2.1. 自愿开放原则

平台充分尊重居民的自主意愿,居民可依据自身实际需求与情况,自由选择是否参与资源置换,以及自主决定置换的物品或服务种类、数量和时机,把更多选择权交到居民手中,让置换活动更贴合居民个性化需求。例如,武汉九峰街社区创新构建“志愿积分银行”,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累积积分,再用积分兑换商家服务或礼品[17],以积分机制为纽带,将居民的闲置时间、社区服务和商家资源巧妙串联,进而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4.2.2. 平等互利原则

平台严格遵循平等互利原则,确保每一次资源置换都能让双方在价值上达成平衡,实现互惠共赢。在具体操作中,平台可以引入积分系统作为中介货币,使得物品和服务的价值得以量化和标准化。居民可以通过提供闲置物品或服务来获取积分,再用积分兑换自己所需的资源。例如,一位居民提供了一次家电维修服务,获得了相应的积分,他可以用这些积分去兑换社区内其他居民提供的家政服务或闲置物品,以此来保障资源置换的公平性,保证社区内资源有一个持续性的高效流通。

4.2.3. 资源整合原则

本平台以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为目标,目的是要打破传统边界,将实体物品、居民碎片化的闲暇时间,以及多样化的专业技能,都纳入可交换的资源范畴。具体来看,可以借鉴其他已经成熟的资源回收类型的小程序中的积分量化机制,为各类资源赋予相对合理的价值刻度。对于实体物品,综合考量其购置成本、使用状况、市场供需等因素确定。时间资源可以依据服务时长、工作强度、时段特殊性设定不同积分权重,涉及专业技能的价值衡量更为复杂,可以参考技能稀缺性、是否具有专业资质等。要识别和制定好差异化的积分设定,这样才能为资源交换奠定公平合理的基础。

4.3. 线上平台与线下活动联动机制

4.3.1. 线上推广与招募

前期,社会工作者将运用专业的宣传策略和社区动员技巧,以线上平台为阵地进行广泛而精准的推广与招募。利用社交媒体、社区论坛、微信群等渠道,发布精心设计的活动海报和宣传文案,吸引居民的关注和参与。社工在开展动员时可采用分层动员法,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动员。具体而言,要优先链接社区内的较有影响力的核心群体,如社区志愿者骨干、业委会成员等,以一对一深度访谈的形式介绍平台价值,邀请其成为“平台体验官”,参与前期规则设计,借助其社区影响力带动周边居民;对于普通居民,要以需求为导向,前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梳理多数居民的核心需求,制作问题与方案对照式宣传海报,在社区微信群、公告栏精准投放,让其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内驱力;面对老年居民、外来租户等边缘群体,要运用适应性的动员技巧,如为老年居民举办线下平台讲解会,现场演示线上操作流程。为外来租户组织以平台为基础的社区融入专场活动,将平台介绍与租房周边生活资源讲解结合,降低参与门槛。

4.3.2. 线下互动活动开展

线下活动是联动机制的核心环节,也是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的用武之地,凭借其专业技能来组织多样化的社区活动,也能产生一种维持线上平台用户活跃度的效果。例如,旧书互换会是一个物品交换的场所,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社工可以邀请社区内的文学爱好者分享阅读心得,举办小型读书会,增强活动的文化氛围。儿童用品互换会则可以结合亲子教育,设置育儿知识讲座和亲子互动游戏,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个共同成长的空间。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后,也可以邀请专业的育儿专家来分享科学育儿心得和实用技巧,为不同育儿阶段的父母提供支持和指导。

4.3.3. 场地协调和社区合作

活动场地的协调是线下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一个固定宽阔的场地能够免除活动推行前期的后顾之忧。社会工作者可以预先与社区管理机构沟通,争取社区公共空间的支持。例如社区广场、活动室、会议室等场地都可以成为活动的理想场所。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了社区对平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还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有生力量,与社区志愿者合作,共同参与活动的筹备和执行,进一步提升社区的凝聚力。每一场活动结束后,要对居民的反馈意见进行收集,并记录下参与数据和活动照片等资料,分析活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据此及时调整和优化活动方案,不断提升活动质量,确保每一次活动都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5. 服务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5.1. 线上活动运营

5.1.1. 活动参与度

在服务方案的线上平台推广初期,很大概率会面临着用户对平台了解和信任度不足的问题,这将会直接导致了参与度不高以及活跃用户数量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设计之初就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首先,我们着重增强平台的吸引力,设计较为潮流的界面,提供丰富多样的功能以及便捷流畅的操作流程,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但是在个性化推荐功能上,我们要适度推荐,时刻保持着尊重用户和服务对象的隐私保密原则,给予他们是否授权历史浏览记录的选择权利。定期举办各种线上互动活动,如线上抽奖、问答以及话题讨论等,以此吸引用户积极参与。以每周设置一个与闲置物品共享相关的话题为例,我们鼓励用户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对于参与讨论的用户给予积分奖励,这样不仅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感,还进一步提升了平台的活跃氛围。当平台的影响力和浏览量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我们再邀请社区内的知名人士或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参与平台活动,借助他们的示范作用,有效带动更多居民加入到平台的使用中来,逐步提升平台的知名度和信任度,以此推动服务方案的顺利实施和持续发展。

5.1.2. 信息真实性

用户发布的闲置物品信息有时会出现虚假或不准确的情况,这会影响其他用户对于平台的信任,也会降低使用体验。所以需要建立起严格的审核机制,专门设立审核团队,对用户发布的物品信息进行细致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可以要求用户上传物品的多角度照片,并详细描述物品的使用情况和成色等,以便其他用户能够全面了解物品的真实状况。另外引入了用户评价体系,允许用户对交易的物品和服务进行评价和打分。累计评价所形成的信用体系能够帮助其他用户在选择物品和服务时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还可以视人力情况设置举报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便捷的渠道来举报虚假信息。一旦发现虚假信息,我们会及时处理,并给予举报用户一定的奖励,如积分或小礼品,以此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平台的监督和管理,共同维护平台的良好秩序。

当社区共享平台出现“物品信息与实际不符”引发的用户纠纷时,社工要以非暴力沟通去解决,聚焦于用户间利益的平衡,采取组合调解技巧实现高效处理:在情绪疏导阶段,优先运用倾听和共情技巧缓解双方对立情绪,对收到不符物品的居民共情其感受,对发布不实信息的居民则避免直接指责,以温和的提问了解信息偏差原因,减少其抵触心理;进入问题解决阶段,社工运用利益协商的技巧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若物品瑕疵不影响使用,协调发布方补充积分作为补偿,若物品无法正常使用,则协助退回物品并扣除发布方部分信用分,同时为发布方提供信息发布指南,指导其通过多角度拍照、标注瑕疵位置等方式规范信息发布,从源头降低后续纠纷概率;为实现长效治理,社工还可以同步构建预防机制,将典型纠纷案例整理并制作 成“社区共享平台纠纷处理手册”,在线上平台与社区公告栏公示,进一步强化社区内的诚信共享氛围,减少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5.1.3. 运营平台技术稳定性

线上平台运行过程中,会遇到诸如服务器崩溃、页面加载缓慢、功能无法正常使用等技术故障,十分影响用户体验,可能成为用户放弃使用的较大因素。因而在平台上线之初要与专业的技术团队签订长期合作,定期对平台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同时保护用户信息不泄露,提升安全性。考虑到成本问题,可以设立8小时客服热线,来集中解答用户的问题。补充措施可以采取鼓励用户反馈的办法,让他们把在使用平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描述提交,我们再反馈给专业的技术团队进一步优化平台功能。

5.2. 线下活动开展

5.2.1. 活动参与宣传

线下活动在举办之初往往面临着参与人数较少、活动氛围冷清的困境,活动也会因此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活动前,有必要在社区公告栏、微信群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并且根据活动的主题来适时调整宣传策略,如果是针对儿童用品互换会,我们会在社区内的幼儿园、儿童游乐场等场所张贴海报,发放传单,以吸引目标群体的注意。并且要利用好我们前期在线上平台所做的铺垫和用户积累,开放活动预约功能,鼓励居民提前预约参加活动,并在活动前通过短信或微信提醒居民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以此提高参与率。

5.2.2. 现场调度与秩序维护

线下活动组织中,很容易出现人员拥挤、物品摆放混乱、交流不畅等问题。提前对活动场地进行勘探非常有必要,设置清晰且合理的区域划分,如物品展示区、交流区、休息区等,并根据活动的规模来安排现场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数量。例如,在旧书互换会中,我们将书籍按照类别分区摆放,方便居民查找和交流。对于简单的组织工作可以协调社区内的志愿者来做,比如在活动入口的签到处就可以安排志愿者来引导居民签到,在物品交换区,志愿者协助和指导居民进行物品登记和交换。对于活动规则,参与流程和注意事项要进行提前的公布和声明。例如在儿童用品互换会中,我们可以规定每个家庭可携带的物品数量和类型,这样就能够从结构上把控活动整体的节奏和秩序。

5.2.3. 活动资源供给

资源不足可能会成为活动能否成功举办的最大难题,如场地空间、物质资源、专业人员等缺一不可,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因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在此发挥链接资源的专业能力,在活动前与社区管理机构、商家、社会组织等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积极争取资源支持。除了“开源”,更要“节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面对实在紧张的资源短缺的问题要灵活应对,比如在举办易物活动时,如果场地空间有限,可以将大型的物品展示区改为多个小型的展示台,或者采用分时段的方式进行物品交换,确保活动的质量不打折扣。

对于社区内那些资源不足问题较为严重的低收入家庭、残障居民等弱势群体,社工要尤其重视,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并采取资源链接和能力建设的综合赋权方法来保障其平等参与社区资源共享。首先在资源赋权层面,社工要主动联动社区商家、社会组织捐赠儿童衣物、家居用品等闲置物资,允许弱势群体凭社区证明优先兑换。设计碎片化劳动积分补贴机制,鼓励其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清洁获取额外积分,切实增强资源兑换能力。在能力赋权层面,要以促使社区内弱势群体从被动受助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为核心目标,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育活动,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基础生活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可用于交换的实用技能,为残障居民定制线上平台操作的直播带货课程,支持其通过平台出售手工制品或提供线上心理咨询陪伴等服务,在提升生存技能的同时强化自我价值感。最后,在参与赋权层面,要进一步推动弱势群体融入社区治理,邀请其代表加入平台运营的监督小组,参与积分规则调整、共享活动策划等决策环节,真正实现社区资源共享的“共建共治共享”目标。

6. 讨论与展望

6.1. 服务方案创新点与实际意义

在服务模式创新层面,方案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贯穿始终,社工团队依托专业知识与技能,主导活动全流程管理:从前期需求调研、活动策划,到中期组织执行,再到后期效果评估,确保服务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社工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者角色,协调社区管理机构、志愿者团队及企业资源,为平台运行提供支撑。线上平台与线下活动的有机融合构成另一大创新点,线上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社交互动等功能积累用户流量,为线下活动预热引流;线下活动则通过主题集市、交换沙龙等场景,增强用户对平台的认同感与使用黏性,形成线上蓄势和线下补充的相互呼应之势。在资源配置机制上,积分系统虽非首创,但本方案将其与社区场景深度结合,以覆盖实体物品、闲暇时间、专业技能的标准化估值体系,实现不同类型资源的等价兑换。该系统与社工主导的资源整合工作相辅相成,社工通过专业评估优化积分规则,确保资源流转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这种“专业干预 + 技术赋能”的模式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从实践价值来看,闲置物品循环利用能够降低社区整体资源消耗,依托主题活动与资源置换的实际场景,更是为邻里互动搭建了更加结实稳固的桥梁,对于社区凝聚力是一种提升,最终反映到社区居民的身上则是多元生活需求的满足。社区内资源的高频流转催生二手交易、便民服务等微经济形态,为社区经济注入活力。这种将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数字化工具与社区资源整合相融合的模式,为社区共享经济发展与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6.2. 未来发展方向

从城市社区基层治理视角出发,本研究提出的服务方案实践探索为破解高密度人口空间下的资源错配、邻里疏离等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在以下方面尚存在进一步的拓展空间:在治理技术层面;可结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资源管理系统,部署智能储物柜、智能估值终端等硬件设施,实现闲置物品的无人化自助流转与智能估值;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居民资源供需数据,预测潜在需求热点,辅助社工团队精准策划活动。在治理主体协同上;可进一步拓展多方参与网络,引入社区基金会、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探索公益与市场相互兼容的混合运营模式。以积分系统为纽带,将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与社区资源置换相结合,企业捐赠物资可转化为居民可兑换的积分,拓宽平台资源供给,为企业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新路径。在治理效能延伸方面;可将资源共享网络与城市的应急管理、公共服务体系相衔接。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平时积累的社区信任资本与资源流通体系,能够迅速转化为应急响应能力。最后,在服务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中,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后的服务方案模式可以向更大面积更多人口覆盖的新一线城市社区推广复制,形成单点突破、全域联动的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格局,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共享小屋”成为社区居民互助的平台[EB/OL].
https://www.news.cn/politics/20241122/ff875c7ed4574486a9db3960dc3bd289/c.html, 2024-11-22.
[2] 中国文明网∙威海. 环翠区环翠楼街道: “线上+线下”搭建易物平台 文明实践推进“共享社区” [EB/OL].
http://wh.wenming.cn/2021lanmu/wmsjian/202407/t20240723_8606607.htm, 2024-07-23.
[3] McCamant, K.M., Durrett, C. and Hertzman, E. (1994) Cohousing: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Housing Ourselves. Ten Speed Press, 288.
[4] Richmood, H. (2014) The Sharing Economy Is Thriving in Berlin’s “Borrowing Shops”.
https://grist.org/living/the-sharing-economy-is-thriving-in-berlins-borrowing-shops/
[5] Aptekar, S. (2016) Gifts among Stranger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Freecycle Giving. Social Problems, 63, 266-28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6] Anwar, Y. (2021) Freecycling Has Viral Effect on Community Spirit and Generosity, Study Shows.
https://vcresearch.berkeley.edu/news/freecycling-has-viral-effect-community-spirit-and-generosity-study-shows
[7] 曾维和. 共享社区治理共同体: 逻辑、困境与路径——以佛山市禅城区“1+2+N”共享项目为例[J]. 学术前沿, 2023(20): 80-91.
[8] 侯娜, 胡全和. 共建共治: 新时代社区公共空间治理路径研究——以浙江省宁海县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实践为例[EB/OL].
https://www.rmlt.com.cn/2025/0725/736311.shtml, 2025-07-25.
[9] 苏州市民政局. 张家港市“时间银行”开启养老服务新模式[EB/OL].
https://minzhengju.suzhou.gov.cn/mzj/sqdt/202112/c30d58e55fab4a5d95bd73d5f91cd53f.shtml, 2021-12-13.
[10] 郭敏华. “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路径探索——以广州市南沙时间银行为例[EB/OL].
https://www.sohu.com/a/768693923_491282, 2024-04-02.
[11] 曹海军, 闫晓玲. 时间银行模式下政社协作关系分析——以G市N区时间银行为例[J]. 理论学刊, 2021(1): 132-140.
[12] 刘阳, 刘贺梅, 李过, 等. 基于大学生兼职平台进行技能交换的模式研究——以南昌大学生为例[J]. 市场周刊, 2018(6): 94-95.
[13] Richardson, J.G. (1986)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Greenwood Press.
[14] 山丽娟. 社区社会工作中的邻里互助机制建设与实践[J]. 社会与公益, 2025(7): 76-78.
[15] Cook, K.S. and Rice, E.R. (2006) Social Exchange Theory. In: Delamater, J., 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Guilford Press, 53-7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6] 王琢, 杨家文. 时间银行助力社区居家养老的运营机制研究: 以张家港市为例[J]. 中国软科学, 2023(12): 70-79.
[17] 湖北日报. 武汉市委组织部公布“基层治理∙武汉答卷”创新案例征集活动评选结果[EB/OL].
https://news.hubeidaily.net/pc/c_3476199.html,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