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并明确提出要“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1]。高校应当毫不动摇地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劳动教育在学生个体成长成才和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五育并举视角来看,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有助于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是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
然而,从现实看,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调查显示,56.92%的大学生对体力劳动存在轻视态度,部分学生将劳动教育视为“浪费时间”,仅因学分要求参与,甚至出现“拍照打卡”等形式主义行为[3]。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及其重要价值,不仅忽视了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劳动能力的提升,而且忽视了其教育引导作用[4]。
其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严谨。由于认识层面的不足,部分高校未能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及具体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更没能对劳动教育内容及整个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细心指导,教育方式呈现随意性、活动式等特点,劳动教育载体呈碎片化、分散化,导致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流于形式,无法确保每一位学生能参与[5]。
再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多数高校在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缺乏客观标准,缺乏全面性与综合性,这种以参与为基础的评价方式非常不合理,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甚至评价结果不会被纳入考试成绩,学校因此无法监督学生的劳动情况,使得家长、学生、教师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6]。
最后,实践环节与社会需求脱节。劳动项目多局限于校园内部,未能结合乡村振兴、智能制造等时代需求设计内容,学生难以通过实践建立职业认知与社会责任感[7]。
2. 客家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调查发现,客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与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核心相契合,对解决劳动教育困境、塑造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客家文化的核心特质
1) 客家文化中的劳动价值观
客家文化推崇“勤俭持家”的生活哲学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精神。围屋作为客家标志性建筑,从选址布局到榫卯结构,其建造过程体现了集体智慧和严谨工艺,对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启示[8]。
2) 客家传统技艺的劳动教育元素
赣南地区保留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手工技艺,如擂茶制作、米酒酿造等。这些技艺展现了客家人的智慧,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创造性和成就感。
3) 客家民俗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契机
赣州市连续三年举办“来赣州过客家年”主题活动,以非遗展演和民俗表演展示劳动与艺术的结合。2024年春节期间组织了三百多场客家民俗活动,吸引游客820万人次[9]。舞龙、舞狮、灯彩等表演既展现了艺术魅力,又蕴含着集体劳动的协作精神。
2.2. 赣南客家文化和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契合
一方面,客家文化耕读传家的传统强调知行合一,以人为本的劳动理念有助于强化劳动教育的人文内涵。如赣南师范大学依托客家文化资源,在相关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与社会责任感[10]。
另一方面,开放包容的客家文化能与现代数字化教育理念相融合。龙南市创办客家非遗学院,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研究、教学和传习工作。截至2024年6月,已设立15个非遗传习所和9个非遗传承点,每年培训非遗人才超1600人次[11]。其将非遗与校园文化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与各类文旅APP推广客家非遗,提升传统技艺的传承效率[12]。
3. 赣南客家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法,本文采集了赣南客家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详细数据。最终,通过线上渠道共回收问卷506份,其中学生427份,教师41份。覆盖不同群体、年级、专业,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经严格清洗后,获得有效问卷468份,并运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深入挖掘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及其显著性。
3.1. 样本结构与基本情况
图1可见,学生样本中,大一至大四分别占比32%、42%、21%和4%,研究生占比1%;图2可见,教师样本中,专业课教师占46%,本科生导师占24%,行政人员占10%。样本结构基本覆盖高校教学主要群体,具备一定代表性。
3.2. 学生参与情况与文化认知现状
1) 学生劳育课程参与情况及对赣南客家文化的了解程度
如图3数据显示,超半数学生曾参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但图4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对赣南客家文化的整体了解不足,“不太了解”与“完全不了解”合计占比达58%,表明文化认知基础薄弱是融入劳动教育的首要障碍。但图5和图6中仅38%的学生参与过客家文化相关劳动实践,最主要接触渠道为影视书籍,说明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尚未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Figure 1. What is your academic stage? (For Student sample)
图1. 您目前处于哪个学习阶段?(学生填)
Figure 2. What is your current role? (For Teacher)
图2. 您的身份是?(教师填)
Figure 3. Have you joined any university labor course?
图3. 您是否参与过所在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
Figure 4. How well do you know Gannan Hakka Culture?
图4. 您对赣南客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
Figure 5. Have you ever taken part in labor activities related to Hakka Culture?
图5. 您是否参与过与客家文化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
Figure 6. Through which channels have you met Hakka culture?
图6. 您通过哪些渠道接触过客家文化?
2) 对客家文化融入劳育的态度及融入内容喜好
见图7和图8,在态度层面,超80%的受访者支持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其中“非常需要”者占比达21.2%,显示出较高的文化认同基础。图9和图10表示半数受访者建议客家文化内容占比控制在20%~30%之间,主要为文化体验、价值观引导和技能培训。
Figure 7. Should labor courses include local cultural elements?
图7. 您认为高校劳育课程是否需要融入地方文化?
Figure 8. What’s your attitude toward “integrating Hakka Culture into labor education”? (Likert Scale)
图8. 您对“将客家文化融入劳育课程”的态度是?(量表)
Figure 9. What share of Hakka content fits the labor course?
图9. 您认为劳育课程中客家文化内容占比应如何?
3) 客家文化劳动教育元素的劳育价值与其评价方式
图11和图12显示,受访者认为,传统技艺和饮食文化最适合融入劳育课程,其次是农耕文化和建筑技艺。同时,实践过程记录和作品成果展示最受支持,团队协作评分和文化知识测试也可助力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团队合作。
Figure 10. Which aspects should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integrating Hakka Culture focus on?
图10. 您认为融入客家文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应侧重哪些方面?
Figure 11. Which Hakka Culture element best serves labor-education value?
图11. 您认为以下哪一种客家文化元素的劳育价值最高?
Figure 12. Which evaluation methods should Hakka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include?
图12. 您认为客家文化劳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应包含哪些?
4) 客家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价值及对五育并举促进作用
图13调查显示,86%受访者认可客家文化可提升学生实践与劳动技能,81%认为其能推动传统文化传承,72%认为可培养劳动观念与吃苦精神,68%认为能丰富课程形式。图14数据显示,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兴趣不高和课程设计难度大是突出困难,师资不足、缺乏政策支持及与现有课程融合难也亟待解决。高校应在政策支持和提升学生参与度上发力,兼顾资源开发,提供专项资金和实践基地,并推动专业师资和教材开发。
Figure 13. Where do you see Hakka Culture value in labor education?
图13. 您认为客家文化劳育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Figure 14. What hampers Hakka Culture integration into labor education?
图14. 您认为阻碍客家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主要困难是?
5) 受访者对高校开展客家文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议
见图15,受访者在建议中提及核心关键词“实践”49次。首先,建议通过工作坊、田野调查等实践形式,增强学生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整合资源,提供实践机会。最后,建议通过实地考察,采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客家特色的课程。
6) 基于专业背景的态度差异分析:
为了验证“学科背景是否影响支持度”,将学生样本按文科、理工科、艺体及其他四类专业划分,并以“支持融入地方文化”“课程态度”“合作意愿”三项得分为因变量,运行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表1及表2输出结果显示,F(3,423) = 9.618,p < 0.01。此处F值是“组间差异”与“组内差异”的比值,F越大说明组间差异越可能超越随机误差。可见,文科类学生在“支持融入地方文化”(F = 9.618, p < 0.01),“课程态度”(Welch F = 6.252),“合作意愿”三项指标上均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因此,相对理工科生,文科生对传统文化议题的情感共鸣更强,课程设计宜采用“学科嫁接”策略。建筑类专业可嵌入围屋木做实验,农业类专业可围绕梯田生态耕作展开项目,从而缩小学科差异。
Figure 15. What are your suggestions for University Hakka Labor Education? (Word cloud)
图15. 您对高校开展客家文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建议(词云图)
Table 1. ANOVA Test
表1. ANOVA检验
ANOVA |
|
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 |
F |
显著性 |
客家文化了解程度 |
组间 |
2.900 |
3 |
0.967 |
1.191 |
0.313 |
组内 |
343.357 |
423 |
0.812 |
|
|
总计 |
346.258 |
426 |
|
|
|
是否融入地方元素 |
组间 |
19.466 |
3 |
6.489 |
9.618 |
0.000 |
组内 |
285.382 |
423 |
0.675 |
|
|
总计 |
304.848 |
426 |
|
|
|
客家文化融入
劳育课程态度 |
组间 |
57.934 |
3 |
19.311 |
5.538 |
0.001 |
组内 |
1475.162 |
423 |
3.487 |
|
|
总计 |
1533.096 |
426 |
|
|
|
支持高校与客家文化传承人合作开展劳动 |
组间 |
15.085 |
3 |
5.028 |
8.834 |
0.000 |
组内 |
240.775 |
423 |
0.569 |
|
|
总计 |
255.859 |
426 |
|
|
|
Table 2. Robust 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
表2. 平均值相等性稳健检验
平均值相等性稳健检验 |
|
统计a |
自由度1 |
自由度2 |
显著性 |
客家文化了解程度 |
韦尔奇 |
1.230 |
3 |
19.603 |
0.325 |
是否融入地方元素 |
韦尔奇 |
12.119 |
3 |
20.564 |
0.000 |
客家文化融入劳育课程态度 |
韦尔奇 |
6.252 |
3 |
19.536 |
0.004 |
支持高校与客家文化传承人合作开展劳动 |
韦尔奇 |
10.812 |
3 |
19.989 |
0.000 |
a. 渐近F分布。
Table 3.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表3. 独立样本t检验
客家文化融入
劳育课程态度 |
文科生 |
理工科 |
0.68681* |
0.23114 |
0.003 |
0.2325 |
1.1411 |
艺术 |
−0.61000 |
0.85577 |
0.476 |
−2.2921 |
1.0721 |
其他 |
0.91537* |
0.24678 |
0.000 |
0.4303 |
1.4004 |
理工科 |
文科生 |
−0.68681* |
0.23114 |
0.003 |
−1.1411 |
−0.2325 |
艺术 |
−1.29681 |
0.84618 |
0.126 |
−2.9601 |
0.3664 |
其他 |
0.22856 |
0.21113 |
0.280 |
−0.1864 |
0.6436 |
艺术 |
文科生 |
0.61000 |
0.85577 |
0.476 |
−1.0721 |
2.2921 |
理工科 |
1.29681 |
0.84618 |
0.126 |
−0.3664 |
2.9601 |
其他 |
1.52537 |
0.85059 |
0.074 |
−0.1465 |
3.1973 |
其他 |
文科生 |
−0.91537* |
0.24678 |
0.000 |
−1.4004 |
−0.4303 |
理工科 |
−0.22856 |
0.21113 |
0.280 |
−0.6436 |
0.1864 |
艺术 |
−1.52537 |
0.85059 |
0.074 |
−3.1973 |
0.1465 |
年级方面,独立样本t检验(表3)进一步表明,高年级学生在“课程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M高年级 = 4.27,M低年级 = 3.38,均值差 = 0.89,t = 4.71,p < 0.001)。可见,高年级学生随着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研等情境性体验增多,对“文化 + 劳动”形式的接受度显著增强。课程实施可优先在高年级开设项目制模块,借助其即将进入职场的现实需求,提升文化劳动教育的嵌入深度。
4. 赣南客家文化融入当地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及成因
赣南客家文化蕴含“耕读传家”“吃苦耐劳”等劳动精神内核,但其融入高校教育面临三重障碍:文化认知断层、课程体系割裂与资源整合乏力。
首先,年轻一代对客家劳动文化认同弱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学生对“擂茶习俗”“围屋建造技艺”等非遗劳动形式的认知停留于符号层面,未能理解其“协作劳动”“生态智慧”的深层价值。
其次,课程开发存在“两张皮”现象。高校虽开设客家山歌、民俗选修课,但未将劳动元素系统融入专业教育。例如,建筑学专业未将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纳入实践课程,导致文化传承与技能培养分离[13]。
最后,校地协同机制不完善。赣南地区虽有“脐橙产业带”“稀土新材料基地”等特色产业,但高校劳动教育基地多选择通用农业园区,未能结合客家文化中的“梯田耕作”“客家菜制作”等特色开发场景化课程。
深层原因在于:一是文化保护部门与教育部门缺乏顶层设计联动;二是教师队伍缺少兼具劳动教育能力与客家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三是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未能建立“非遗工坊 + 实训基地”的产教融合模式。这种文化资源与教育体系的错位,导致客家劳动精神难以转化为育人优势。
5. 赣南客家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
为破解上述困境,实现赣南客家文化深度融入地方高校劳动教育,需构建融合、实践、评价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设计系统一体化的创新实践路径。
5.1. 夯实基础:建设多维度支撑平台与资源体系
开设通识必修课程《赣南客家文化与劳动精神》,系统讲授客家历史、伦理、技艺及其当代价值。依托人文社科学院打造专业融合示范模块,将文化传承嵌入专业实践与毕业设计。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设立多功能劳动文化教育基地,与地方机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点。建设数字化资源库,运用VR/AR技术开发沉浸式教学模块,创建在线交流社区。
5.2. 创新实践:构建沉浸式育人模式
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以体验认知为目标的活动,组织文化参观和浅层次技艺体验。对高年级学生特别是文科生,设计项目制和研究性实践,设立工作项目坊,指导学生完整参与劳动过程。落实客座工匠导师制度,鼓励学生组建社团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成果展示和技能竞赛,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特长服务乡村发展。
5.3. 改革评价:构建主体多元、内容多维的考核机制
建立学生自评与互评、项目小组评价、校外导师评价等多方评价体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实践、协作与创新、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维度考核学生能力,全面评估文化认同感、劳动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5.4. 政策保障:构建协同联动的长效机制
设立师资培训项目,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将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规划,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各项建设。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创新学分,将实践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支持文理科差异化实践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符合文科专业特色的“文科实验室”。
6. 实施的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本研究提出的路径具有积极意义,但其落地实施仍需克服诸多现实挑战,需审慎评估并预先谋划应对之策。
首先,师资队伍是核心挑战。当前兼具劳动教育理念、客家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艺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极度匮乏。对策在于构建“高校教师 + 非遗传承人 + 行业导师”的多元化师资共同体。高校应设立专项经费,实施师资能力提升计划,一方面系统培训校内教师,另一方面以“客座工匠导师”形式柔性引进口述史、手工艺大师,并建立稳定的合作与报酬机制。
其次,资金与资源投入是现实瓶颈。课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外聘导师、物料耗材均需持续资金支持。对策在于构建多元投入机制。高校应设立专项预算,同时积极申请省级、国家级相关教改与文化传承项目资金,并探索与地方文旅企业、文化产业园区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形成“校-政-企”协同投入的格局。
再次,可能出现的“文化表面化”与“项目碎片化”风险。若设计不当,文化融入可能沦为浅尝辄止的“文化表演”,项目之间缺乏联系。对策在于强化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以“模块化、项目化、进阶式”的思路构建从通识认知到专业实践的连贯体系,并建立持续性的教学研讨机制,确保每一项实践活动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反思环节和评价标准,引导学习走向深入。
最后,需关注评价的复杂性与公平性。过程性评价、多元主体评价虽好,但操作复杂,主观性较强。对策在于开发数字化评价工具,如利用学习档案袋系统、开发评价量表等,使评价过程可记录、可量化、可追溯,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评价的客观与公正。
7. 结语
将赣南客家文化深度融入地方高校劳动教育,是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创新劳动教育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体验“一擂千年”的技艺传承,感悟客家先民“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精神和“勿怕山高路远”的坚韧品格,方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以文化人”、“以劳育人”的综合效应。这不仅能为赣南高校打造富有地方特色和育人实效的劳动教育品牌,也为全国其他地区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创新劳动教育提供可借鉴的“赣南方案”,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基金课题
江西理工大学省级创新训练项目“本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以赣南客家文化为例”(项目编号:S20241040711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