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人们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医疗机构诊疗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诊疗模式不断创新。近年来,临床专业细化、疾病复杂化、医疗技术多样化的趋势,推动医疗机构打破“专科界限”,探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MDT是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系统疾病,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固定专家组,通过定期会议制定个性化、连续性最佳治疗方案的诊疗模式[1]-[3]。目前,MDT已成为重要医学模式之一,但我国中医MDT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综合医院中医学科建设现状切入,综述国内外MDT发展,结合我国政策支持,探讨综合医院中医MDT的实践与思考。
2. 综合医院中医学科建设现状与挑战
综合医院中医学科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多数综合医院中医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4],具体困境如下。
2.1. 中医在医疗市场中地位薄弱
“西学东渐”背景下,西医因疗效明确、理论严谨成为主流医学,中医逐渐边缘化;加之多次中医存废争论降低民众对中医的认同感,影响患者就医选择[3]。据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约18%,远低于西医诊疗机构,形成中医科生存的外部不利环境。
2.2. 综合医院中医科在中医行业内地位弱势
我国中医服务量在医疗服务总量中占比长期低于20%,虽近年需求上升,但提升空间仍较大;西部地区中医服务量虽增长趋势明显但占比偏低。与中医专科医院相比,综合医院中医科在中医药人力资源、地区知名度、科研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存在差距,新技术新项目开展阻力较大[4]。
2.3. 综合医院内部学科扶持合作不足
中医科作为一级科室,常被边缘化:一是与西医科室交流少、存在收治冲突,缺乏协作基础;二是医院管理政策以西医模式为核心,对中医临床管理特殊性认识不足,导致中医科被动适应西医评价标准,忽视中医专科特色发展;三是部分西医同行对中医存在认知偏差,中医科与其他科室多为“会诊 + 中药指导”的浅层合作,缺乏深度临床协作,进而影响中医科医务人员职业信心[4]。
2.4. 中医科困境的解决思路
综合医院中医科在专科影响力、科研学术、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不足,需通过模式创新破局,开展中医MDT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路径。中医MDT作为中西医融合的重要载体,需医院层面提供政策引导与资源支持,配足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强化机制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调动全院科室参与积极性,从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医院管理多维度构建中医MDT平台,以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提升诊疗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3. 国内外MDT发展现状
MDT可以理解为一组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他们定期(例如每周)会面,讨论患者病例、诊断和治疗建议[5]。MDT的目标是确保对所有讨论的患者进行及时、准确和基于证据的诊断、治疗和随访。MDT在临床诊疗实践的优点有:① MDT有针对性地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减少患者的无效治疗。② 多位专家参与MDT可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了传统治疗经常出现的多次转诊、反复检查、治疗方案变更等导致的低效治疗;清晰、直接和有效的治疗计划可以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从而有可能提高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这有利于疾病向更积极的结果转化。③ MDT可以避免患者多次换科。这种连续性可以缩短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也有助于改善预后。④ MDT使不同专业的医学专家可以就具体病例进行咨询和讨论,促进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和了解,确保了最佳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而且这种合作可以让年轻的医学生通过参加MDT会议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对年轻医生的培养至关重要。⑤ MDT促进了医院整体治疗水平,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提高了肿瘤患者生存率[5]。
3.1. MDT国外发展状况
20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MDT的概念,近10年来,该诊疗模式在国外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关注,已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积极倡导的重要医学新模式。在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癌症诊疗体系中广泛实施了MDT。2012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更以“合作战胜癌症”为主题,提出恶性肿瘤的多学科综合诊断与治疗是永恒的主旋律[6]。20世纪90年代初全英国推广肿瘤MDT模式。自1994~2004年以MDT模式进行肿瘤诊治的患者比例由20%上升至80%以上。自1996年起,英国卫生部门发布一系列循证基础指南,旨在建立肿瘤治疗的国家标准,指南涉及病种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妇科肿瘤、胃肠癌等,该系列指南的主题是:肿瘤治疗应由医生、护士、放疗科医生以及其他专家共同合作进行,以保证高质量的诊断、治疗和护理[7]。英国甚至在2007年颁布了关于肿瘤治疗MDT模式的法律文件。在欧美国家MDT已成常态,欧洲肿瘤外科学会主席格雷姆·J.波斯顿(Graem e J Poston)认为MDT诊疗对于挽救肿瘤患者是无可替代的诊疗模式,而且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流趋势[8]。综上可见,国外MDT的规范化实践,如英国法律保障、美国肿瘤领域应用,为国内提供了“制度保障 + 专科聚焦”的借鉴方向。
3.2. MDT国内开展状况
在我国,医院诊疗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老龄化加剧医院的就诊人群,老年患者剧增,并发症、夹杂症多,往往需要往返多个专科就诊;二是疾病谱改变,恶性肿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单一的科室或者专业无法准确地诊断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在此背景下,在2010年11月4日,原卫生部医政司公布的《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多次提及“多学科协作”的理念。国内一些大型的诊疗中心逐步开始重视多学科协作[9]。为了促进我国MDT的有效实施,2015年5月15日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多学科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并发布了《MDT的组织和实施规范(第一版)》,旨在规范MDT组织和行为,使我国的MDT诊疗模式更加规范[10]。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发起的“全国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工程(简称:MDT工程)”项目会议于2016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10]。该项目首次批准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5家MDT工程示范中心,积极推动结直肠癌规范化诊治[11]。上海中山医院、肿瘤医院等三级医院在国内较早试点MDT诊疗模式,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自2009年在市级医院推广整合门诊试点。国内目前对疾病实施多学科综合诊治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
在我国,MDT模式正在被广泛关注,并已建立少数的医疗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直肠外科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结直肠肿瘤多学科交叉协作诊治团队[12]。但我国MDT诊疗模式刚刚起步,在临床实践中真正认真和全面实施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还不多。国内各个医院情况不同,MDT也呈多样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简单的院内会诊模式、松散的科间会诊模式、单病种MDT、多病种MDT及MDT查房模式等,但目前已经建立的MDT模式运行仍存在问题。结合我国整体医疗体制和医院实际情况,在经济利益左右治疗手段及医院、科室之间的竞争下,使得医务人员对于MDT没有太多的好感,同时对MDT的概念和要求的理解也不甚相同,并且多数医院缺乏有效的制度、具体的流程和细化的标准来保证MDT的开展和实施,MDT的开展并未步入正轨[13]。
4. 综合医院建设中医多学科协作诊疗平台的机遇与挑战
4.1. 开展中医MDT的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多项政策为中医MDT提供明确支持,形成递进式保障体系。2018年《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卫医发[2018] 29号) [14]:首次明确“推广多学科联合诊疗等医疗服务新模式”,提出运用新技术提升医疗效率,为中医MDT提供“模式推广”基础。2021年《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国卫医发[2021] 27号) [15]:聚焦中医与MDT融合,提出“建设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将中医MDT纳入“医疗服务领域十项制度”,为中医MDT提供“中西医协同”实践载体,针对性解决中医科“资源不足、行业弱势”问题。2021年《“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国卫医发[2021] 31号) [16]:强调“研究推广MDT、中西医结合等新诊疗模式”,注重“医学交叉领域、中西医结合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为中医MDT提供“专科能力融合”支撑,助力中医科提升专科影响力。上述政策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相衔接,推动公立医院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中医MDT的开展提供政策依据与方向指引[17]。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18],在医疗服务项目管理方面,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这一举措对中医MDT意义重大,通过医保政策的倾斜,降低患者接受中医MDT诊疗的经济负担,提高中医MDT服务的可及性,从经济保障角度推动中医MDT的广泛应用。2022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到,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MDT门诊,MDT门诊由相对固定的专家团队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出诊。这为中医MDT门诊的规范化运营提供具体指导,确保中医MDT服务的稳定性与专业性[19]。2023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20],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完善多学科诊疗(MDT)制度,鼓励扩展MDT覆盖的专科和病种,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设立门诊MDT岗,提供“患者不动医师动”的便捷MDT服务。同时,倡导推广门诊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联合诊疗。该政策从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出发,将MDT制度完善与中西医结合门诊模式推广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中医MDT在日常诊疗服务中的落实。
综上可见,国家政策从制度建设、医保支持、评审考核、资金投入到具体服务规范与应用场景拓展等多维度为中医MDT提供全面支持,推动综合医院积极探索与实践中医MDT模式,提升中医药在综合医院诊疗服务中的价值与影响力,促进中西医深度融合,为综合医院建设中医多学科协作诊疗平台提供多维度的政策支持。
4.2. 综合医院建设中医多学科协作诊疗平台的挑战及策略建议
4.2.1. 理论体系冲突及解决策略
西医以“病因治疗、精准靶向”为核心,注重病理生理机制与量化指标;中医遵循“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理念,强调证候动态变化与个体化干预,二者理论框架的本质差异易导致诊疗决策分歧[4]。例如,在糖尿病诊疗中,西医聚焦血糖数值调控,中医侧重“消渴”证候分型,如肺热津伤、胃热炽盛,若缺乏统一协作逻辑,易出现治疗方案冲突。
策略建议:一是建立“中西医双轨诊疗共识”。针对老年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制定相关的《中医MDT协同诊疗路径手册》,明确西医病名与中医证型的对应关系,如将2型糖尿病划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阶段,分别匹配西医降糖方案与中医干预,如阴虚燥热型联用玉泉丸、气阴两虚型联用生脉散;二是开展跨学科培训。定期组织“中西医理论互学workshops”,邀请中医专家讲解证候辨识、西医专家解读疾病机制,提升团队对双体系的认知融合度,减少协作中的理论分歧[4]。
4.2.2. 付费机制障碍及解决策略
当前医保体系对中医MDT的支持存在两方面短板:一是中医特色服务,如针灸、辨证食疗指导等未完全纳入MDT诊疗项目付费范畴,患者需额外承担费用,降低参与意愿;二是MDT会诊费用核算机制不明确,多学科专家劳务难以量化,导致科室协作积极性不足[18]。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显示,未纳入医保的中医MDT项目,患者参与率较纳入医保项目低34%,直接影响模式推广[2]。
策略建议:一是推动医保政策倾斜:依据《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18],医院层面联合医保部门申报“中医MDT诊疗包”,将中医辨证咨询、针灸干预、食疗方案制定等纳入打包付费范围,明确医保报销比例,如按70%~80%核算,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二是建立内部成本补偿机制。设立MDT专项经费,按“病例参与度与诊疗贡献度”核算专家劳务,例如将中医专家证候辨识、方案制定等工作量化为“协作积分”,每月按积分发放补贴,同时从医院绩效基金中划拨10%~15%用于MDT科室奖励,激发协作动力[2]。
4.2.3. 评价体系不兼容及解决策略
综合医院现行诊疗评价体系以西医指标为核心(如肿瘤病灶缩小率、血压控制达标率),缺乏对中医疗效的科学评估维度,导致中医MDT的价值难以体现。例如在高血压诊疗中,西医评价聚焦血压数值,而中医“头晕改善、睡眠质量提升”等主观症状改善未纳入考核,易忽视中医干预的综合效益[4];同时,中医科室考核仍沿用“门诊量、中药处方占比”等单一指标,未将MDT协作贡献纳入评价,削弱中医团队参与积极性。
策略建议:一是构建“中西医双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参考《MDT的组织和实施规范(第一版)》[10],设计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① 过程指标包括中医专家参与MDT会诊次数、中医方案采纳率、双体系诊疗记录完整性;② 结果指标包括西医指标(如血压达标率、血糖控制率)和中医指标(如证候改善评分、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形成全面评价框架;二是优化科室考核机制:将中医MDT参与度,如会诊次数、方案贡献度纳入中医科绩效考核,占比不低于20%,同时将西医科室对中医方案的配合度纳入其学科评估,实现“双向考核激励”[4]。
4.2.4. 人员协作壁垒及解决策略
综合医院内部存在“科室壁垒”与“认知偏差”双重协作障碍:一是中医科与西医科室日常交流少,多停留在“应急会诊”层面,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导致MDT病例筛选、方案调整滞后;二是部分西医专家对中医疗效存在质疑,倾向优先采用西医方案,中医意见易被边缘化,相关报道显示,62%的中医MDT案例中,中医方案采纳率不足50%,反映协作深度不足[4]。
解决策略:一是建立“递进式协作流程”。以中医亚专业为核心,与西医专科构建“MDT会诊–联合查房–专病协作–专科融合”机制[21],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每周开展1次中西医联合查房,每月组织1次MDT病例讨论,每季度联合制定《糖尿病中西医协同诊疗共识》诊疗规范,强化常态化沟通;二是设立专职协调岗位。配备中医MDT协调员,负责病例筛选、会议组织、方案跟踪,同时建立协作意见反馈通道,若中医方案未被采纳,需由西医团队书面说明理由,确保双体系意见充分沟通,减少认知偏差导致的协作壁垒[10]。
5. 综合医院建设中医多学科协作诊疗平台的展望
综合医院应以中医MDT为抓手,从以下方面构建诊疗平台,推动中医与西医从“竞争”转向“协同”,提升综合医院中医学科建设水平,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对一”诊疗服务目标,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5.1. 深化中西医协作机制
以中医亚专业为核心,与西医临床专科建立“MDT会诊–联合查房–专病协作–专科融合”的递进式协作机制[21]。聚焦老年慢性病领域,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中医凭借“治未病”理念,提前干预疾病发生发展,运用整体调理思路,从人体整体机能出发改善患者体质;西医发挥精准靶点干预特长,针对疾病病理生理机制进行靶向治疗,双方形成中医未病先防与整体调体与西医精准控病与并发症管理的协同诊疗流程。以糖尿病管理为例,西医团队精准监测血糖等生化指标,合理运用药物调控血糖水平;中医团队依据患者“消渴”证候,如肺热津伤型给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药内服,气阴两虚型采用益气养阴中药并配合针灸疗法,调节机体整体代谢功能。双方通过定期联合查房、病例讨论,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动态调整诊疗方案,实现中西医协作优势互补。
5.2. 构建信息化支撑平台
搭建跨科室病例共享、中医诊疗方案库、MDT会议预约与记录、患者随访管理等功能的信息化平台[22],打破中西医科室间的数据屏障,促使诊疗数据实时互通,提升MDT运行效率。借助平台,各科室可即时获取患者检查检验结果、病情动态等关键信息,中医科室能迅速从方案库中筛选适配的辨证施治策略。MDT会议实现线上预约与记录,会后诊疗方案精准推送至协作科室。通过患者随访管理模块,持续跟踪患者预后,为诊疗方案的优化迭代提供依据,推动中西医协同诊疗朝着规范化、高效化开展。
5.3. 强化中医药优势发挥与保障机制
在MDT中充分凸显中医“简、便、廉、验”特色,针对慢性病患者,制定中医食疗、针灸等非药物干预方案,切实降低医疗成本,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同时,完善配套保障制度:一方面,构建中医MDT绩效考核机制,将MDT会诊参与次数、方案贡献程度、患者对中医特色疗法的依从性及实际疗效等纳入考核范畴,与科室及个人绩效紧密挂钩[21];另一方面,设立MDT专项经费,用于支付专家劳务报酬、支持信息化建设、补贴患者接受中医药特色疗法费用,并配备专职协调工作人员,专职负责病例筛选、会议组织、方案跟踪等工作,全力保障中医MDT稳定、常态化运行[12],使中医在MDT中持续高效发挥独特优势。
基金项目
2022年成都市医学科研课题“构建区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多学科协作诊疗平台的研究”(项目编号:2022078)。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