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 EP)属妇科常见病症,现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可达7.8%~34.9% [1]。EP的形成主要与子宫内膜局部炎性反应导致的血管异常增生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及生育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育龄期女性的生殖健康[2]。目前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TCRP)仍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其术后复发问题亟待解决[3]。EP当属“癥瘕”“经漏”“不孕”等范畴。本课题组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痰湿瘀滞证是EP的重要病机特点。《丹溪心法》云:“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脾失健运则水湿不化,聚而成痰;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血行迟滞;痰湿与瘀血互结,阻滞冲任,日久形成有形之癥。基于“痰瘀同治”的治疗原则,我们选用具有健脾化痰、活血消癥功效的培土消癥汤进行临床观察。该方以健脾益气为本,化痰祛湿为标,兼以活血消癥,共奏培土消癥之效。本研究通过对81例EP患者的临床对照观察,探讨培土消癥汤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在中江县中医医院妇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81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获得中江县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ZJXZYYY伦批字[2023]号)。剔除脱落病例9例后,最终纳入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培土消癥汤组(干预组,n = 35)和对照组(n = 37)。干预组:患者年龄21~50岁,平均(32.11 ± 2.31)岁,病程1~5年,平均(2.50 ± 0.30)年。对照组:患者年龄25~48岁,平均(32.17 ± 2.33)岁,病程1~3年,平均(1.50 ± 0.25)年。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妇产科学(第9版)》[4],符合以下临床表现之一即可诊断: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不孕症(排除其他明确病因)。
2.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5],痰湿瘀滞证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1) 主症(必备):① 月经异常(经期延长、量多、色暗红或夹血块)或非经期出血;② 伴随症状(经行腹痛、腰骶酸痛);③ 全身症状(畏寒肢冷、腰酸乏力、纳差);(2) 次症(至少符合3项):面色萎黄或晦暗;神疲体倦、头晕耳鸣;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咽中痰阻、胸腹闷胀;(3) 舌脉特征:舌象:舌质淡或淡黯,舌体胖大伴齿痕,或见瘀点瘀斑;苔腻;脉象:沉细无力、濡滑或缓弱。
2.3. 纳入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1) 经临床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2) 育龄期女性(20~50周岁);(3) 接受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4) 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5) 常住德阳地区,具备良好随访条件。
2.3.2. 排除标准
(1) 其他妇科疾病所致异常出血(包括但不限于:子宫肌瘤、腺肌症、生殖道肿瘤等);(2) 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全身性疾病;(3) 精神心理疾病史;(4) 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5) 已知对研究药物成分过敏;(6) 近期参与其他临床试验(入组前30日内)。
2.3.3. 研究终止标准
(1) 术后病理排除息肉诊断;(2) 治疗依从性差(服药依从率 < 80%);(3) 出现严重不良事件;(4) 受试者自行退出研究。
2.4. 干预方案
2.4.1. 手术治疗方案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月经周期增殖早期(月经干净后3~7天)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手术由高年资妇科医师操作,具体流程如下:(1) 术前准备:排除手术禁忌证,完善常规术前检查;(2) 手术体位与麻醉:取改良膀胱截石位,静脉麻醉;(3) 手术操作:常规消毒铺巾后探查子宫位置及深度;使用生理盐水作为膨宫介质(维持压力100 mmHg);置入宫腔镜系统全面评估宫腔情况;采用环形电极完整切除息肉基底部;同时刮取息肉周围子宫内膜组织(3~5 g)送病理检查。
2.4.2. 术后处理方案
对照组:术后不予特殊药物治疗;干预组:术后第7日起口服培土消癥汤,组方如下:君药: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 (健脾益气);臣药:当归15 g、川芎15 g、赤芍15 g (活血调经);佐药:延胡索15 g、没药10 g、蒲黄10 g (化瘀止痛);使药:干姜10 g、小茴香15 g (温经散寒)、甘草6 g (调和诸药)。药物制备与用法:由本院中药房统一提供道地药材,采用标准化煎药工艺制备;给药方案:每剂煎煮后分6袋(两日量),每日3次,餐后温服,连续服用15天为1疗程,经期暂停用药,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期要求采用屏障避孕法避孕。
2.5. 研究评价指标
2.5.1. 临床疗效评价
参照文献[6]制定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降低 ≥ 95%;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证候积分降低70%~94%;有效:症状有所改善,证候积分降低30%~69%;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 = (痊愈例数 +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总例数 × 100%。
2.5.2. 月经参数评估
(1) 月经周期特征:记录月经周期长度及经期持续时间;(2) 月经量评估:采用PBAC评分系统[7]进行量化分析:轻度出血:单次评分1分;中度出血:单次评分5分;重度出血:单次评分20分。诊断标准:累计评分 > 100分为月经过多,<25分为月经过少。
2.5.3. 中医证候评估
采用标准化中医证候评分量表[8]进行评价,各项症状按严重程度计分,总分值越高提示临床症状越显著。
2.5.4. 安全性评估
(1) 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2) 监测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2.5.5. 远期随访
(1) 术后6个月复查彩超;(2) 术后12个月进行最终随访;(3) 比较两组息肉复发率。
2.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比较,计量资料以(
)表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术后3个月疗效比较
中药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polyps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Unit: Case (%))
表1. 2组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术后3个月疗效比较(单位:例(%))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37 |
15 |
10 |
7 |
5 |
32 (86.49) |
中药组 |
35 |
30 |
4 |
1 |
0 |
35 (100.00) |
3.2. 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月经周期及经期天数情况比较
术前,两组月经周期及经期天数比较(P > 0.05),术后3个月,两组月经周期及经期天数均改善,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menstrual cycle and duration of menstruation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polyps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 (
; Unit: d)
表2. 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月经周期及经期天数情况比较(
;单位:d)
组别 |
例数 |
治疗时间 |
月经周期 |
经期天数 |
对照组 |
37 |
术前 |
39.23 ± 5.23 |
11.23 ± 2.25 |
术后3个月 |
32.12 ± 2.21 |
7.88 ± 0.69 |
中药组 |
35 |
术前 |
39.21 ± 5.18 |
11.16 ± 2. 28 |
术后3个月 |
29.12 ± 1.25 |
5.99 ± 0.78 |
3.3. 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月经量情况评分变化
术前,两组月经量情况评分比较(P > 0.05),术后3个月两组月经量情况评分均改善,中药组术后3个月月经量情况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menstrual volume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polyps before surgery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 (
; Unit: Points)
表3. 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月经量情况评分比较(
;单位:分)
组别 |
例数 |
治疗时间 |
3个月月经量情况评分(PBAC评分法) |
对照组 |
37 |
术前 |
109.12 ± 9.23 |
术后3个月 |
89.24 ± 8.34 |
中药组 |
35 |
术前 |
109.19 ± 9.20 |
术后3个月 |
79.55 ± 9.45 |
3.4. 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
术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P > 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均减少,而中药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polyps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 (
; Unit: Points)
表4. 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单位:分)
组别 |
例数 |
治疗时间 |
中医证候总积分 |
对照组 |
37 |
术前 |
19.66 ± 2.12 |
术后3个月 |
10.23 ± 2.12 |
中药组 |
35 |
术前 |
19.60 ± 2.06 |
术后3个月 |
6.23 ± 2.16 |
3.5. 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相当,均较低(P > 0.05),见表5。
Table 5.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polyps (Unit: Case (%))
表5. 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率比较(单位:例(%))
组别 |
例数 |
恶心呕吐 |
感染 |
其他 |
总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
对照组 |
37 |
1 |
0 |
0 |
1 (1.39) |
中药组 |
35 |
0 |
0 |
1 |
1 (1.39) |
3.6. 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
两组术后6个月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率比较(P > 0.05),术后1年,中药组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见表6。
Table 6.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polyps at 6 months and 1 year after surgery (Unit: Case (%))
表6. 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单位:例(%))
组别 |
例数 |
治疗时间 |
复发率 |
对照组 |
37 |
术后6月 |
0 (0.00) |
术后1年 |
4 (10.81) |
中药组 |
35 |
术后6月 |
0 (0.00) |
术后1年 |
0 (0.00) |
4. 讨论
EP患者多以月经紊乱(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异常子宫出血以及继发性不孕等临床表现就诊。目前宫腔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被公认为诊断EP的金标准,而TCRP则因其直观、精准的特点成为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9] [10]。然而,由于EP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术后复发率居高不下,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11]。现代医学在预防EP复发方面主要采用激素疗法,其中以屈螺酮炔雌醇片为代表的复方口服避孕药应用最为广泛。该类药物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降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从而抑制子宫内膜增生[12]。然而,这种治疗方法存在以下局限性:副作用明显;禁忌证较多;依从性差;复发率仍较高等。
在中医典籍中虽无“子宫内膜息肉”之病名记载,然考其临床表现,当属“经漏”“癥瘕”“不孕”等范畴。《景岳全书》指出:“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化失其正,则脏腑病,痰涎生。”脾主运化,肾主水液,若脾肾阳虚,水湿不化,聚而成痰;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迟滞,终致痰湿与瘀血互结,留滞胞宫,日久成癥。此即《医宗必读》所谓:“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因此,EP之形成当以“痰湿瘀滞”为核心病机。针对此病机,我们以“培土消癥汤”施治。本方立足于“痰湿瘀滞”核心病机,遵循“健脾化痰、温阳祛湿、活血消癥”治疗原则,融汇《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与《血证论》“痰瘀同治”之旨,健脾与祛湿并举:参、术、苓健脾以治本,扁豆、姜、茴祛湿以治标;温阳与活血相须:干姜、小茴温化痰湿,归、芎、芍活血化瘀;消癥与止痛兼顾:延胡、蒲黄、没药既消癥瘕,又止疼痛,本方融健脾化痰、温阳活血于一体,标本兼顾,契合子宫内膜息肉痰湿瘀滞之病机。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临床研究将培土消癥汤应用于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TCRP)术后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药干预组在多个关键指标上表现出显著优势:月经失血量评分明显降低(P < 0.05),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更为显著(P < 0.05),且术后1年随访显示息肉复发率显著下降(P < 0.05)。这一系列研究数据提示,培土消癥汤作为TCRP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案,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1) 调节子宫内膜微环境,降低息肉复发风险;(2) 促进术后子宫内膜的生理性修复;(3) 协同手术干预,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临床观察表明,该方剂能有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月经紊乱等主要症状,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探究作用机制。
基金项目
德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3SZZ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