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柯哲学看教育中的自由与规训
Freedom and Discipline in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cault’s Philosophy
摘要: 本文基于福柯的权力理论,深入剖析教育领域中自由与规训的复杂关系。文章首先概述了福柯关于权力与规训的核心思想,指出权力并非仅存在于宏观层面,而是渗透于教育等微观领域,通过规训技术实现对个体的控制与塑造。在教育场景中,空间布局、时间安排和标准化考试等规训手段,不仅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还内化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与此同时,文章探讨了自由教育理念,强调其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力方面的重要性,并分析了自由教育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诸多挑战。规训与自由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在权力关系中相互交织,学生可在规训框架内寻求自由发展,实现自我超越。这一研究为理解教育中的权力运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寻求规训与自由的平衡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Abstract: Based on Foucault’s theory of power,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dom and disciplin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Firstly, it summarizes Foucault’s core ideas on power and discipline, pointing out that power is not only present at the macro level but also permeates micro domains such as education, where it controls and shapes individuals through disciplinary techniques.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disciplinary measures such as spatial layout, time arrangement, and standardized tests not only regulate students’ behaviors but also internalize into their self-management mechanisms. Meanwhil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liberal education, emphasizing its importance in fostering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among students, and analyzes the numerous challenges it faces in modern society, including individual alienation, the double-edged sword effe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difficulties, and the utilitarian tendency in education. Ultimately, the paper argues that discipline and freedom are not absolutely opposed but interwoven within power relations, and that students can seek freedom within the disciplinary framework to achieve self-transcendence.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operation of power in education and offer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seeking a balance between discipline and freedom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陈瑛俏. 从福柯哲学看教育中的自由与规训[J]. 哲学进展, 2025, 14(10): 153-16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10513

1. 引言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与功能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呈现出多样化的解读。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从权力技术的角度出发,对学校纪律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剖析。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指出:“人们应该从中破译出一个永远处于紧张状态和活动之中的关系网络,而不是读解出人们可能拥有的特权。”[1]在福柯看来,学校纪律不仅仅是社会规范的表现,更是一种微观权力机制,即“规训”。规训不仅仅是一种体制或机构,而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权力,通过手段和程序来实现对个体的控制,更深层次上,它通过知识与权力的交织,塑造了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了对个体的全面规训[2]

福柯的权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中的权力运作机制。在教育领域,学校不仅传授知识,更是通过言语、课堂管理等规训塑造学生的身体和行为,使其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通过对规训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以及教育过程中对某些群体的边缘化,并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3]

福柯的理论还启示我们,教育中的自由与规训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交织的。规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自由,但同时也为个体提供了发展的框架和条件。福柯强调,自由不是逃离权力,而是在权力关系中进行反抗和创造。学生不仅需要接受规训,更需要学会在规训中寻找自由的空间,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2. 福柯哲学思想概述

2.1. 权力的概念

福柯在其权力理论中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宏观权力观的微观权力视角。权力并非仅限于国家或政府等正式机构,而是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权力形式通过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体现出来,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实际上是权力运作的具体表现。

在教育环境中,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规训技术得以实施,这些技术旨在通过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进行控制,使其符合社会的期望和标准。例如,制定严格的行为准则等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训。这种规训不仅仅是对外部行为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塑造[4]。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内化了学校的规则和期望,形成了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福柯认为权力与知识是相互建构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权力的执行者[5]。他们通过教授特定的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特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知识,这种知识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权力运作的一部分。

然而,福柯的权力理论并不意味着个体在权力面前完全被动,相反,他强调了个体在关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权力关系是双向的,既包含控制也包含抵抗。个体在被规训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权力进行反抗和挑战,对内在化权力进行反思和超越。在教育领域,学生不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被规训,也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对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出质疑,寻求个性化的成长路径。

2.2. 规训的定义

福柯在其著作《规训与惩罚》中对“规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权力形式,这种权力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个体进行控制和塑造。

福柯详细阐述了规训技术的运作机制,即通过三种核心手段实现对人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控制: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6]。层级监视指的是通过建立一种层级分明的监视体系,使个体的行为时刻处于被观察的状态,从而促使其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训。规范化裁决则是通过设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分类,以此来引导和修正个体的行为。检查则是通过定期的评估和考核,确保个体的行为符合既定的标准,同时通过反馈机制强化个体的自我规训。通过这些技术,教育机构培养了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使个体成为社会所需的标准产品。

规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规训是一种微观权力的体现。与传统的宏观权力不同,规训不依赖于国家或政府等大型机构的直接干预,工厂等社会机构中的日常管理实践来实现。其次,规训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它通过反复的训练和不断的监督,使个体逐渐内化这些规范,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机制这种内化的过程使得规训不仅能够控制个体的外在行为,还能够影响其内在的思想和意识。再次,规训强调对个体的“驯顺”和“优化”并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性。最后,规训与知识的生产密切相关。福柯认为,规训不仅仅是对个体的控制,还涉及到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通过规训,个体不仅被塑造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驯顺”主体,还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规训作为一种特殊权力形式的核心内容,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权力运作的复杂机制。

规训的目的不仅在于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将个体塑造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驯顺的”主体。这一过程涉及对个体身体和行为的直接干预,以及对个体心理和精神状态的间接影响。

规训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式,将个体的行为模式纳入到社会秩序之中。福柯指出,监视和惩罚措施,使得个体的行为符合既定的规范和标准。规训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知识和权力的结合,实现对个体的控制。福柯认为,知识与权力是相互依存的,知识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权力运作的一部分。在教育领域,教师通过传授知识,传递了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接受社会的规训,这种规训影响他们的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通过规训,个体被塑造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驯顺的”主体,从而维持和加强了社会的秩序。福柯的这一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权力运作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为我们理解教育中的自由与规训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2.3. 自由与规训的关系

在教育中,规训不仅是一种外部强加的控制机制,更是一种内在化的自我管理方式。这种内在化的过程,使得个体在被规训的同时,也获得了某种形式的自由。

首先,规训通过设定明确的行为标准和规范,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可预测的行为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个体可以自由地探索和实践,而不必担心过度的外部干预。例如,学校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学习路径,学生可以在这一路径上自由地探索知识,发展个人兴趣。这种规训下的自由,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为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和有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其次,规训还通过内在化的过程,使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我规训的主体。福柯认为,规训不仅是一种外部的控制,更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管理。在教育中,学生通过长期的规训,逐渐内化了学校和社会的规范和标准,形成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能力。这种内在化的自我规训,使得个体在面对外部规训时,能够更加自主地做出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即使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自由与规训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作用。在教育中,规训为个体提供了行为的框架和标准,同时也为个体的自由探索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个体在规训的框架内,通过自我规训,实现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教育者在实施规训时,应当关注个体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的规训机制,激发个体的内在潜能,个体的全面发展。

3. 教育中的规训现象

3.1. 空间布局的规训功能

福柯的空间规训理论深刻揭示了空间布局在权力运作中的重要作用。在福柯看来,空间不仅是权力争夺的场所,也是权力运作的媒介。通过对空间的精妙设计和监视,权力能够实现对个体和社会的规训,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学校的空间布局通过物理环境的设计,实现了对学生的空间隔离和封闭[7]。例如,食堂等空间的划分,不仅满足了教学和生活的需要,也通过空间的隔离,限制了学生的行为自由[8]。教室通常设有固定的座位排列,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位置就座,这种布局不仅便于教师的管理和监控,也强化了学生的服从意识。宿舍的布局同样体现了规训的功能,通过床位的分配和作息时间的管理,学生的行为被严格规范,从而形成了有序的生活模式。

此外,学校的空间布局通过资源的分配,活动的安排等手段实现了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例如,运动场等资源的分配,不仅反映了学校教育的需要,也通过资源的控制,实现了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规范。课外活动和集体活动的安排,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通过活动的组织,实现了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规范。这些活动的安排通过空间布局的管理,实现了对学生行为的全面规训,从而形成了有序的教育环境。

最后,学校的空间布局通过监视的实施,实现了对学生的心理规训。监控摄像头的安装,提高了校园的安全性,也通过监视的实施,实现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这种心理规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也通过心理压力的形成,实现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

福柯的空间规训理论为我们理解教育中的自由与规训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空间布局在权力运作中的重要作用。

3.2. 时间安排的规训作用

在福柯的权力理论框架下,时间安排作为规训技术的一种,其作用在于通过时间的精确划分与管理,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深层次控制。在教育领域,时间安排的规训作用尤为显著,在无形中塑造了学生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心理结构。

时间安排通过将一天的时间精确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对应特定的活动,自习等,从而实现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化。这种时间的划分通过重复性的日常活动,使学生逐渐内化这些时间安排,形成一种“时间意识”。这种“时间意识”体现在学生对时间的敏感度和对时间管理的自觉性上。

在福柯看来,这种时间管理是一种“微观权力”的体现,细微的控制,使学生逐渐接受并内化了这种时间管理的模式。学生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会逐渐形成一种“时间紧迫感”,这种感觉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更影响他们对时间价值的认识。在这样的时间管理下,学生可能会更加重视时间的利用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个人的自由时间,以满足学校的时间安排要求。

通过时间的精确划分与管理,学校实现了对学生的有效控制,培养了学生的“时间意识”、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考试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福柯的权力理论出发,标准化考试是一种权力运作的机制,它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对个体的规训与控制。

在福柯看来,标准化考试技术是现代学校教育中高度仪式化的一部分,这是因为考试将层级监视技术和规范化裁决技术紧密结合。考试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分类和惩罚,它确立了个体的能见度,使得个人成为可被区分和评判的对象。通过标准化考试,个体被对象化,成为可见物,同时也成为权力介入的对象。考试终结了一个阶段的学习,为下一阶段的评估工作提供了基础,形成了一个持续的知识交换过程,确保了知识从流向学生,同时从学生那里获取教师所需的知识。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历资料被系统地统计和整合,形成了庞大的信息库,构建了一个“超级全景监狱”,塔楼和狱卒的监督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学生的身体被客体化为一个个“档案”,分类和审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权力运作方式。标准化考试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标准化考试的实施并非无懈可击。从福柯的视角来看,考试技术虽然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公平性,但也可能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考试的标准化和程序化可能导致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此外,过度强调考试成绩可能会使学生和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应试技巧上,而非真正的学习和知识探索,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和目的。因此,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在推行标准化考试时,应当审慎考虑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努力寻找平衡点,以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4. 教育规训中的创造与博弈

4.1. “零容忍政策”及学生的抵抗行为

美国的“零容忍政策”(Zero-Tolerance Policy)是一种在学校环境中广泛实施的纪律管理策略,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无论学生的行为如何轻微,都要给予严厉的惩戒,主要包括训诫、剥夺部分权利、体罚、学业制裁、短期停学、开除、惩戒性转学等。这一政策的初衷是通过明确的规则和严格的惩罚来维护校园秩序,确保学校环境的安全与稳定,看似合理,实则过于理想化。

2005年美国心理学会专门成立了“零容忍工作组”,对“零容忍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零容忍政策”在减少学生问题行为和改善学校安全方面是无效的,不仅如此,该政策可能会通过增加学生的疏离感、焦虑、排斥感以及破坏与健康成年人的联系,从而造成或加剧青少年的负面心理健康后果。

“零容忍政策”正是规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在规训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展现出多样化的抵抗行为,这是学生在规训框架内寻求自由和自我表达的方式。根据Peltier等人的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表现出多种抵抗行为,包括对教师的指令选择性执行、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或进行与课堂无关的活动,以及通过幽默或讽刺的方式对教师的权威进行微妙的挑战。这些行为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在规训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自由的渴望。

4.2.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在福柯的权力理论视角下,教育环境中的学生并非单纯的规训接受者,而是在规训的框架内展现出复杂的抵抗行为和主体性发展。这种抵抗并非简单的反叛,而是一种在权力关系中的动态博弈,学生通过创造性地利用规则,发展出独特的应对策略,体现了其主体性。

学生在面对教育规训时,可以通过批判性学习和反思来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要求更多的证据和解释。这种质疑并非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而是一种对知识深度探索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学生还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利用规则来体现其主体性。在规训环境中,规则往往是明确且严格的,但学生可以通过对规则的灵活运用,找到自由发展的空间。例如,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活动。这种创造性不仅能够满足学校对课外活动的要求,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因而,学生在教育的规训环境中并非完全被动,他们通过批判性学习、创造性利用规则等方式发展出独特的应对策略,通过这些抵抗策略,学生能够在规训框架内找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因此,教育者在实施规训时,应当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通过合理的规训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教育中的自由探索

5.1. 自由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自由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培养个体的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受教育者能够全面发展其心智和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中有责任感和贡献的公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由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适合自由人的教育,道德和智慧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的理性的充分发展,从而使人从愚昧和偏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9]。教育的内容应以自由学科为核心,避免狭隘的专门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赋予了更多的人文主义内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能力的提升。进入现代社会,自由教育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自由教育的实践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自由教育强调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视通识教育,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其次,自由教育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后,自由教育重视教育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思想和观点的平台。

自由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探索中保持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理念与福柯对权力和知识关系的分析相呼应。福柯指出,知识的生产与权力的运作是相互依存的,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仅仅是单向的灌输,而应是双向的互动,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共同成长。

5.2. 自由教育面临的社会挑战

在探讨教育中的自由与规训时,福柯的哲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教育作为社会控制机制的一面,同时也探讨了个体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寻求自由的可能性。然而,这种规训机制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教育中的规训技术虽然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异化。学生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内化了社会的规范和标准,这种内化过程限制了个体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在高度标准化的教育体系中,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往往被忽视,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抑郁等。因此,如何在规训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规训技术也在不断演变。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的监控更加隐蔽和高效,同时也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的机会。然而,这种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引发了新的问题。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教育更加个性化,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过度的监控和数据收集可能侵犯学生的隐私,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此外,数字鸿沟的存在也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使得规训技术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10]

再者,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规训技术面临着跨文化适应的挑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规训技术存在差异,引发文化冲突。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实现教育规训技术的有效性和普适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教育中的规训技术与社会经济结构紧密相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往往被视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规训技术的运用旨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劳动力。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可能忽视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导致教育的工具化。如何在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同时,保持教育的人文关怀,是教育规训技术面临的又一挑战。

教育中的规训技术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在规训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6. 结论

福柯在其权力理论中对教育领域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教育中自由与规训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权力与知识是相互建构的,权力的运作同时也创造了知识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规训是对个体自由的限制,也是形成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规训的过程中,学会了遵守社会规则,也学会了如何在社会中定位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规训与自由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中的自由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摆脱所有规训的自由,而是在特定的权力关系中寻找行动的空间。这种自由是一种历史的实践,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探索和构建自我边界的过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同学之间以及制度的互动,逐渐形成了对自我和世界的独特理解。因此,教育中的自由更多地体现在个体如何在规训的框架内,通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

福柯的权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理解教育中自由与规训关系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权力的运作;学生不仅是被动接受规训的对象,也是在规训中寻求自由发展的主体。在未来,需要深化对教育中规训机制的认识,探索如何在规训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法]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刘北成, 杨远婴,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27, 28, 155, 163, 208, 211, 223, 296.
[2] 胡君进. 从纪律到规训——对涂尔干与福柯教育思想的内部观察[J]. 教育学报, 2017, 13(5): 22-34.
[3] 顾聪. 学校规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破解——基于福柯规训理论视角[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39(22): 34-38.
[4] 王帅杰, 杨启光. 福柯生命政治学视角下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逻辑——以UNESCO和OECD的报告为例[J]. 外国教育研究, 2025, 52(1): 23-42.
[5] 王鹏. 福柯微观权力观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 江苏高教, 2016(6): 75-78.
[6] 田国秀. 学校规训教育与人的物化[J]. 当代教育科学, 2007(18): 27-31.
[7] 王真. 空间治理视域下的学校变革: 理论构型、现实审思与可能路径[J]. 基础教育, 2023, 20(6): 79-89.
[8] 林林. 教室空间布局中的生活化、个性化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39(20): 9-11.
[9] 马健生, 饶舒琪. 探寻康德尔比较教育思想的根基与灵魂——康德尔自由教育思想的再发现[J]. 比较教育研究, 2015, 37(4): 23-30.
[10] 陈海萍. 数字化赋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为、难为与何为[J]. 江苏高教, 2025(5): 1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