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未窥之谜:马克思解读人的本质
The Mystery Unseen by Feuerbach: Marx’s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of Man
DOI: 10.12677/acpp.2025.1410515, PDF, HTML, XML,   
作者: 马 雪: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马克思费尔巴哈人的本质Marx Feuerbach The Essence of Man
摘要: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主要是在批判继承费尔巴哈思想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分别对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内涵进行阐述,其二者思想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认知方式不同。费尔巴哈是感性直观,马克思则在继承费尔巴哈“感性对象”的基础上提出“感性活动”。他认为费尔巴哈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旧唯物主义,虽然二者都从现实出发,但费尔巴哈主要从自然中认识人,缺乏社会历史性,仍停留在抽象的人,马克思则看到了实践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从现实出发并看到了人本质的社会历史性。本文通过论述马克思“劳动”、“现实的人”等概念实现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中“抽象的人”本质的超越,也进一步阐述了“人的需要本质”理论。
Abstract: Marx’s thought on the essence of man is primarily based on critically inheriting Feuerbach’s idea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both Feuerbach’s and Marx’s thoughts on the essence of man, with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thoughts arising from their different modes of cognition. Feuerbach is intuitive and sensory, whereas Marx, while inheriting Feuerbach’s concept of “sensory objects,” proposed “sensory activities.” He believes that Feuerbach’s understanding remains at the old materialism; although both start from reality, Feuerbach primarily understands man from nature, lacking social historicity, and remains at the level of the abstract idea of man. In contrast, Marx recognized the status of practice in people’s lives, truly realizing a starting point from reality that acknowledges the social historicity of human essen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Marx’s concepts of “labor” and “real man” to transcend the essence of the “abstract man” in Feuerbach’s sensory intuition, and further elaborates on the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 human needs.”
文章引用:马雪. 费尔巴哈未窥之谜:马克思解读人的本质[J]. 哲学进展, 2025, 14(10): 168-17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10515

1. 引言

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之前的哲学家们由于受到历史条件限制,一直把人看作是抽象的人,把人的本质也看作是抽象的,虽然后来费尔巴哈对此有所突破,把对人的理解拉回到感性世界中,但他所运用的方式却是感性直观,以至于他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而历史观上却还是唯心的。马克思在对以往哲学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中,提出了实践的现实的人的认知方式。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主要是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扬弃实现发展的,所以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本文以“人的本质”为线索展现马克思思想与费尔巴哈思想的关系,并进一步阐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的超越。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在哲学史上产生了重大的革命性影响,指导我们更加科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地阐释人民至上理念、正确地把握人。

2.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

2.1. 人的自然本质是类本质

首先,费尔巴哈的感性本质是相对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本质而言的。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类本质。一方面,他否定意识是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类本质。他认为“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1]动物的本质是自然本能,它们只把自己的个体性存在当作对象,形成自我感觉,而人不仅有这些本能,还能把自身的类及其本质当作自己的对象,形成类本质。比如在宗教信仰中,人们把自身的本质赋予上帝使之具象化,并对此产生宗教感情。另一方面,类是无限的。“如果他(指个体的人)竟把他自己的局限当作整个类的局限,这就是由于他把自己跟类混同起来的错误”。[2]个体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但个体做不到的,不代表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做不到;个体认识不到的,其他个体却可以认识到。孤立的个体无法定义人的本质,需要在现实中通过无数感性的个体及其关系来表现,所以类本质是指人类的普遍本质属性,包括理性、爱和社会性等等。其次,人的类本质根源于自然而不是精神世界。人的感性存在是自然的,人的生存依赖自然,人的自然本质推动类本质的实现。人所具有的情感、需求等自然本质推动人们社会交往形成类本质。自然本质是类本质的基础,类本质是自然本质的升华。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绝对精神”,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感性的、自然的类存在,精神只是自然本质的延伸。

2.2. 宗教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

费尔巴哈认为上帝的本质是由人的本质规定的,上帝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身分裂出去,转化为了一个异己的存在者。人的本质是什么?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内在的固定不变的,是理性、意志和心的统一。上帝是人的理想化镜像,而上帝恰恰是宗教统治人的工具,进而宗教只是人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的异化,是人所创造并反过来奴役人的产物。所以费尔巴哈认为应关注现实的人而不是虚幻的神,进一步提出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取代神之爱摆脱宗教异化。爱是人的真实本质,这种具体情感无需借助神的旨意,而是人的本性,他以人爱人的实践重新占有被宗教异化的本质,推进人的解放。

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3.1. 以实践概念超越了类本质概念

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虽然把自然和人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但他没有看到人本身是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的,把宗教的本质当作人的本质,又回到了抽象的人。马克思也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联,突出人的社会性。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研究的出发点虽然都是“现实的人”,但二者的认知方式却是不同的,前者是感性直观,后者则是感性活动。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人的对象化的过程中得来的,对象客体所反映出来的本质就是主体的本质,并且他通过感性直观将人的本质固化为单一的理性、爱等等,虽然从具体的事物出发,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立场,但他只看到人与自然的联系,而忽视了作为有意识的能动性的人与动物的不同,那就是人是时刻处于社会历史中的,具有创造性和社会性。就创造性而言,人类是最高级的生物,创造了语言文字等来满足自身生存生活的需要,马克思看到了人类得以延续的根源是人们所进行的现实生产活动,即劳动。劳动是社会中的劳动,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劳动过程中人们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就产生了社会。劳动不仅创造物质生活资料,也创造了人,是一切的起点,劳动的过程就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人在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活动中得到满足,实现自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观点认为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内在的“类”,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内在的,而是在外部的实践活动中被联系起来的。马克思打破了费尔巴哈形而上学思维的局限,主张从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寻找人的本质,人与人通过物质生产关系被联系起来进而形成社会,马克思以社会产生的视角说明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这一论述。1868年7月,马克思在给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中提到任何一个民族要是停止劳动,那么几个星期就要灭亡。据此可以看出人们的劳动实践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劳动实践活动,进行此类活动所运用的方式就是物质生产方式,而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延续生存下去的根本活动,也就成为了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类本质的抽象概念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构成人与人之间纯粹爱的情感联系,而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实践的阐释将本质升华到了现实具体的社会历史层面。

3.2. 以“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抽象的人”

费尔巴哈提出感性概念的原因是想要颠覆之前的思辨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是完成了的思辨哲学的巅峰,其代表理性。费尔巴哈的感性则恰恰相反,他把研究视角拉回现实,代表直接性、现实性。马克思吸取了费尔巴哈的感性部分,但同时意识到他的理论是不全面的,进而在费尔巴哈理论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提出感性活动,“活动”更能体现出人的创造性。这不仅是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理论的超越,更是哲学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的统一体。他除了看到人与人之间有爱的关联,再也看不到其他的了,但是这种爱只是观念上的爱,人也只是观念上的人,是抽象的人。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定义返回到了人自身,回到了精神层面,仿佛是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另一种表述。马克思对此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把对人的理解带入实践。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是抽象的、固定的、永恒不变的,而马克思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多样的、不断变化着的。

费尔巴哈理解的人是感性对象,而马克思理解的人是感性活动。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主要是通过单纯的感觉和直观的方式,缺乏实践性和社会历史性。正如所说的那样,“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制度。”([3], p. 528)由于他直观的认知方式,致使他看人的本质也是单一固化不变的,但人绝不是某种现成的事物,而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人无时不刻处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强调人自身活动的实践性、社会历史性。体现人的能动的活动,也就是创造性。人自身的本质是由自己创造的,是处在变化中的,这也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思维,由于人不断处在变化的世界中并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要用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4.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4.1. 实践造就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 p. 162)即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类本质。马克思从现实生活出发,劳动不仅满足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和创造性的,还是能动的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质在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过程中得来。这个观点是对黑格尔劳动思想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肯定继承了黑格尔的劳动积极性,把劳动看作是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一切现实的、对象的看作是劳动的结果。然而一旦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黑格尔的劳动思想与现实社会发生了矛盾,劳动发生了异化,使得劳动也贫困的现象产生,对此他给出了解决方案,比如一是出于同情心而做出的个人慈善等偶然性的援助;二是依赖物质救济的方式;三是通过就业援助给予劳动机会、求助于“同业公会”等等,但这些归根到底是对市民社会的内部调控,并且也可以看出他将非人性的异化看作是合理的。马克思不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性,也看到了其消极性,也就是劳动异化。人作为感性的社会存在物,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解放也就伴随着人类解放。

4.2. 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点与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当作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相反,马克思强调现实性这个前提,进而引出人的历史性、社会性等。“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离不开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劳动实践,只有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人的本质。”[4]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首先人的本质是人在自身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并非先验给定,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生成。意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正是这些活动使人得以确立其自身的主体性本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一直在促使着人进行价值判断:面对受伤的动物是选择救助还是置之不理,每天上班选择的交通工具……这些看似琐碎的抉择,实则在微观层面不断塑造着个体的独特本质。由于人在实践中的判断、行为与言语都有不可还原的差异性,其本质内容也呈现为个体化的形态。社会形态的演进亦不断重构人的本质规定。信息–互联网时代所催生的“手机依赖”现象,正是当代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本质表征之一。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的技术–权力形式或将生成新的异化形态。此外,人类生命历程的阶段性特征也会深刻影响自身本质。人的认知图式与价值框架表现出显著差异,由此导致其言语行为与判断标准的改变,进而使人的本质在不同生命阶段展现出阶段性的差异。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人是生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以社会现实为基础,人的思想活动和物质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孤立进行。“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理解人的本质要从社会中了解,不能把人看作是孤立的抽象的人。

4.3. 人的需要确证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和满足自身需要的方式。”[5]人的需要是人的活动的目的,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这是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方面的更高层面的阐述,相较于之前在《手稿》中提出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以及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的在现实性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这个观点上更加关注了人自身,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生成的根本动力。人的需要是人的天性,人的需要推动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人的需要一方面是自然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需要。所谓自然需要一是指人的生存本能需要,二是指人类与自然的天然联系。人类与动物一样都具有生存本能,都是从自然中来追求自身的物质生存;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的生存资料和生活资料离不开自然,人类通过自己的能动活动改造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生存需要,自然界的物质满足了人的需要,这种需要表明人是和动物一样具有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和生存的本能。由于人与动物的不同,人的自然需要通过改造自然界的物质资料被满足后,一种新的需要产生——精神需要。“人的需要,是指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依赖关系的反映。”[6]人若是仅仅追求满足于物质生存层面的需要,而不在乎精神层面的满足,那么就会和动物没什么两样。马克思所说的人指的是“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就一定会被打上社会的烙印。所谓社会需要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也就是在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实践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受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人的需要也是在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社会的主要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历史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会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变化,进而人的需要也会发生变化。近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生活的社会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需要进而也发生了变化。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本质,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并不是固有的观念,马克思的思想表明人的本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的本质也不仅只有自然意义上的属性,更有社会意义上的属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不仅使人类解放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更是催生了哲学上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的产生。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时刻提醒着当代处于不断被异化着的人们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塑造自己并为社会创造价值。

5. 结语

本文以“人的本质”为线索,梳理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扬弃思路,其超越性在于:明确二者虽然都以“现实的人”为起点,但费尔巴哈以感性直观将人的本质固化为抽象“类本质”,马克思则以实践视角突破其局限,将人的本质紧扣在“劳动实践”与“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本质的现实性、历史性与社会性。这一经典议题在当代面临新挑战:数字资本主义中,算法控制下的平台劳动重新规定了劳动实践形态,异化以“自愿劳动”、“数字牢笼”等新形式存在;后人类主义语境下,人与技术的边界模糊,“社会关系总和”是否应纳入技术中介关系,劳动实践是否仍是人的核心本质,成为新的理论课题。在当代实践中,要理解数字时代的个体,必须立足于算法劳动等具象化的实践场景,通过约束平台权力来应对劳动与关系层面的新型异化;在阐释“人民至上”理念时,需正视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关系分化问题,以实践创新化解数字鸿沟带来的不平等;对于当前社会矛盾中的美好生活需要,则要紧密贴合人的需要随历史进程发生的演变,最终在实践与社会关系的动态发展中助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费尔巴哈. 基督教的本质[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59-60.
[2]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 [M]. 荣震华, 王太庆, 刘磊,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32.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徐瑾. 疑义澄清: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探微[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7, 4(11): 80-85.
[5]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285.
[6] 田启波.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中国现代化[M]. 北京: 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3: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