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Rural E-Commerce Driv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摘要: 城镇和乡村一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聚居区域,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商行业作为新业态,正深刻改变着农村地区的经济格局。本文以金昌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村电商在驱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通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引入农村电商指标,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实证分析农村电商对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电商通过促进农产品流通、带动农民就业、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途径,有效推动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最后,提出促进农村电商与城乡融合发展协同进步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ve always been two major residential zones of human life, forming an inseparable organic whole that mutually depend on each oth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rural e-commerce industry, as a new business model, is profoundly transforming the economic landscape of rural regions. This paper takes Jinchang Ci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rural e-commerce in driving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y constructing an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and incorporating rural e-commerce indicators, we employ the entropy method an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impact of rural e-commerce on Jinchang City’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study reveals that rural e-commerce effectively promote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rough facilita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creat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farmers, and enhancing rural public service levels. Finally, we propos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progress in both rural e-commerce and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付婧. 农村电商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0): 1621-1629.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0331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政府为主导,升级农村产业,保障资源合理分配,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为响应落实党中央号召,甘肃省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意见。2023年2月,甘肃省政府正式批准了《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2023~2030)》,并赋予金昌市在全省范围内引领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职责,旨在推动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和全面升级[1],基于当地资源禀赋、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强调主要功能区的引领作用。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规模扩展与结构调整,实现城乡间的高效互动与协同发展。

相关学者关于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城乡融合的内涵方面,许彩玲等认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将城乡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致力于城乡间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整合发展,实现城乡的协同发展[2]。郑瑜晗等认为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用乡促城”和“以城带乡”策略的深化与拓展,更是从过去城市主导下城乡间微弱的联系和互动,逐渐转变为城乡平等对话、紧密互动、深度融合的动态过程,标志着城乡关系向着更为均衡、协同的方向发展的动态过程[3]。赵伟佚等认为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县域应被确立为基本的发展单元,通过促进资本、人才、土地、信息以及技术等关键要素在城乡子系统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与高效互换,致力于构建并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发展格局[4]。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方面,赵德起等学者构建了一个涵盖城乡融合前提、动力及结果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以此对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水平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估与测度[5]。在共同富裕理念的指引下,李艳等对浙江省在2011至2020年间的城乡融合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审视。他们聚焦于“创新发展融合度、经济一体化水平、生产与生活协同性、信息交通互联互通性、共建共享深度整合”这五大维度,进行了详尽的测度与深入的分析,为浙江省城乡融合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详实的分析和见解[6]。周德等从要素层面出发,确立了资本、人口、土地、技术和管理五大准则层,并基于这些准则层,对城市群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价[7]。朱前涛等基于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这四个核心维度,构建评估模型,旨在全面评价兰州市的城乡融合发展状况[8]

2. 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2.1. 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现状

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方面,金昌市城乡经济融合呈“总量增长、区域分化”特征。2012~2022年,全市GDP从243.39亿元增至522.52亿元,累计增长114.7%,年均复合增速10.43%,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彰显发展韧性。但区域差异显著:金川区依托工业集聚与城镇化红利,经济增速为永昌县的3倍,形成“核心领跑、县域跟跑”格局。这本质是资源配置、产业基础与政策红利的非均衡分布所致——金川区“极化效应”突出,永昌县受农业主导结构、产业升级慢等制约,融合进程滞后,市域经济协调性不足。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金昌市城乡产业融合长期以“二三一”结构为核心,第二产业为核心动力。依托有色金属、化工等优势工业,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乡村”路径,推动城乡产业要素初步流动。尽管第三产业逐年增长如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但其产值比重仍低于第二产业,且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足。这种失衡既导致农村优质要素向工业单向流动、加剧产业“空心化”,又削弱第三产业“纽带作用”,产业结构未达“三二一”优化状态,融合质量待提升。

城乡社会生活融合发展方面,居民收入与消费均衡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消费水平比持续下降,恩格尔系数差异小,表明农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优化。但公共服务短板突出:金川区与永昌县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差距显著,永昌县城乡医疗支出比偏高——农村医疗资源不足导致就医成本高、可及性差,而金川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更高。这种“城乡–区域二元”叠加的不均衡,影响居民获得感,制约融合深度与公平性。

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方面,金昌市城镇化率持续上升,2022年整体水平提高,城乡人口流动、空间功能整合加快,交通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要素流动提供支撑。但区域城镇化差异成关键瓶颈:2022年金川区城镇化率91.43% (城镇化后期),永昌县仅59.95% (城镇化中期),形成“城镇孤岛化、乡村分散化”格局。差异源于产业基础与人口集聚能力:金川区工业带动城镇化与产业同步发展,永昌县因农业人口占比高、城镇产业吸纳弱,融合进程滞后,市域空间融合呈“核心高度融合、县域不足”状态。

2.2. 金昌市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金昌市农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与平台的双重支撑。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电商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资金补贴、人才培训、物流建设到品牌培育等多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例如,支持建设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逐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同时,金昌市已建成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综合性平台,集企业孵化、技能培训、物流配送和产品营销于一体,为本地电商企业及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对接,开设地方特产馆,进一步拓宽了线上销售渠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商生态。

在特色农产品上行方面,金昌市依托“农特产品+电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拥有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如“甘味”金昌高原夏菜、金昌红辣椒、沙漠茶、羊肉和富硒农产品等。电商渠道已成为这些特色农产品走出甘肃、销往全国的重要途径,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也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在电商的推动下,金昌市更加注重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标准化生产,通过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反馈,引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种植、分级包装,成功打造了“祁连天宝”、“源达农品”等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本地电商品牌,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品牌”的战略转变。

基础设施与物流网络的持续优化为金昌市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针对农村地区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痛点,金昌市整合邮政、快递、交通等资源,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建设。通过在村镇一级设立快递代办点,实现了“快递到乡、配送到村”,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同时,随着农村宽带网络和4G/5G信号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移动支付的日益普及,农村电商发展的“硬约束”正在逐步消除,为更多农民触网、开店创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新兴电商模式和业态在金昌市不断涌现,为农村电商注入新活力。直播电商异军突起,抖音、快手等平台成为金昌农产品销售的新增长点。地方政府官员、农民网红和专业主播纷纷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直播带货,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有效增强了消费者信任,激发了购买热情。此外,社群营销与短视频营销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微信社群和短视频平台进行产品预告、促销互动和口碑传播,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体,实现了精准营销和复购率的提升。

然而,金昌市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与不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缺乏既懂农业又熟悉电商运营、美工设计和网络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年轻人才。产业规模化与标准化程度有待提升,部分农产品生产仍较为分散,品质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持续、稳定、大规模的货源供应,制约了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品牌影响力仍需加强,虽然已培育了一些本地品牌,但与国内一线农产品品牌相比,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仍有较大差距,品牌故事和价值挖掘不够深入。此外,部分农产品品类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需要进一步挖掘独特卖点,走差异化、高品质发展路线。

3. 数据来源及测度方法

3.1. 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12~2022金昌市统计局、甘肃省统计局、《金昌市统计年鉴》《甘肃省发展年鉴》以及金昌市各区域相应年份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 数据处理方法

本文结合金昌市的实际情况以及金昌市城乡融合指标的真实性及获得性,为了构建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四个层面进行详细的设计,全面反映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应用熵值法,量化各指标的权重与熵值,进而计算得出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并基于这一得分对其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价。

熵值法的核心运行机制在于先通过计算各指标的熵值来量化其数据分布的离散性,依据计算出的熵值,精准地赋予各指标在整体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低熵值对应高离散度,赋予较大权重;高熵值则反映低离散度,权重相应较小。这种方法在综合评价中非常有用,因为它能够客观地反映各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性。熵值法作为一种客观权重分配方法,其显著特点在于能够显著减少主观臆断和随机因素的干扰,使得数据分析过程更为客观、准确。

4. 结果与分析

4.1. 指标权重

本文在总结国内已有的构建方法基础上,联系金昌市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综合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金昌市作为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先行试点城市,着眼于将其打造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共同富裕先行区,研究其城乡融合水平在推进其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发展经验。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涉及人口、产业结构、社会服务等多要素的系统过程,基于城乡融合的基本内涵和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参考相关学者张海朋[9]、张宇雄[10]、刘金玉[11]的研究基础,根据系统性、真实性、可操作性的核心原则,构建了包括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社会融合、城乡空间融合、城乡生态融合四个维度并细化为21个二级指标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2. 指标发展变化分析

利用熵值法得到的权重计算各项一级指标评分,计算出金昌市2012~2022年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生态四个一级指标综合得分,如表2所示。

Table 1.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dex weight

1. 城乡融合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说明

指标属性

权重

城乡经济融合

0.3264

X1人均GDP

GDP总值/总人口

0.0500

X2非农产值比重

第二三产业GDP/GDP总值

0.0452

X3三产增加值占GDP比

第三产业增加值/GDP

0.0474

X4城乡人均消费水平比

城镇人均消费水平/农村人均消费水平

0.0458

X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0466

X6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0.0448

X7农村电子商务成交额

/

0.0464

城乡社会融合

0.2296

X8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常住人口数

0.0454

X9城乡失业保险覆盖率

城乡居民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常住人口数

0.0450

X10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

(区域内拥有医疗床位数/区域内人口总数) × 1000

0.0462

X11基础教育师生比

基础教育教师数量/学生数量

0.0476

X12城乡社会保障水平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0.0454

城乡空间融合

0.3014

X13人均邮电业务量

总邮电业务量/总人口

0.0506

X14人均移动电话拥有量

总移动电话数/总人数

0.0473

X15客运周转总量

/

0.0516

X16每万人民用汽车拥有比

(区域内民用汽车拥有量/区域人口总数) × 10,000

0.0471

X17人口城镇化水平

人口城镇化率

0.0473

X18城市空间扩张

农作物播种面积/建成区面积

0.0576

城乡生态融合

0.1426

X19人均绿地面积

总绿地面积/总人口

0.0464

X20建成区绿化覆盖水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0.0501

X21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0.0461

Table 2. Evaluation of the first indicator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2. 城乡融合一级指标评价值情况

年份

评价值

城乡经济融合

城乡社会融合

城乡空间融合

城乡生态融合

城乡总体融合

2013

0.0974

0.1007

0.0103

0.0355

0.2922

2014

0.1572

0.0973

0.0531

0.0214

0.2439

2015

0.1361

0.1083

0.0581

0.0285

0.3290

2016

0.1636

0.1404

0.0803

0.0422

0.3311

2017

0.1769

0.1478

0.1141

0.0503

0.4266

2018

0.1512

0.1034

0.1107

0.0539

0.4892

2019

0.1303

0.1221

0.1793

0.0463

0.4192

2020

0.1939

0.1399

0.1743

0.0724

0.4779

2021

0.2448

0.1631

0.1562

0.0965

0.5806

2022

0.0855

0.0979

0.0627

0.0461

0.6606

城乡经济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其水平直接影响居民收入与消费差距。整体来看,金昌市城乡经济融合水平在多数年份呈上升趋势,综合得分从2012年的0.0855波动增长至2021年的0.2448,表明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差距逐步缩小,人均GDP的提升不仅改善了居民生活水平,也推动了城乡融合进程。但需注意,2022年得分回落至0.0855,说明经济融合水平出现波动,需进一步分析原因并巩固发展成果。

城乡社会融合主要通过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与融合程度来反映。该维度得分从2012年的0.0979整体上升至2021年的0.1631,尤其在2016~2017年和2020~2021年增长较为明显,表明金昌市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这一成效与金昌市推动养老基础设施、制度机制融合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密切相关。2014年得分略有回落,但未改变整体向上趋势。

城乡空间融合体现了城乡空间结构的整合与联动发展。该维度得分从2012年的0.0627整体呈上升态势,尤其在2019年达到峰值0.1793,显示出建成区扩展和城镇化水平提升对空间融合的带动作用。但得分在个别年份(如2013、2022)出现明显回落,说明城乡空间融合进程仍不稳定,亟须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功能布局优化,进一步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的发展格局。

城乡生态融合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生态维度得分从2012年的0.0461整体上升至2021年的0.0965,反映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等生态指标的持续改善。然而,与其他维度相比,生态融合得分基数较低且增长相对缓慢,说明金昌市在城乡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农村人居环境长效整治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加快机制创新与政策落地。

5. 农村电商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分析

5.1. 促进农产品流通,缩小城乡市场差距

传统农产品流通依赖多级批发商,存在环节多、损耗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城乡市场割裂:农村优质农产品“卖难”,城市消费者“买贵”。农村电商以数字化平台为纽带,一方面打破时空限制,使农产品直接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拓展销售半径;另一方面压缩流通链条,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同时降低城市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此外,电商平台的数据反馈功能能精准捕捉城市消费需求,倒逼农村农产品向标准化、品牌化升级,推动城乡市场在供给与需求侧的双向适配,逐步缩小城乡市场发展差距。

5.2. 带动农村就业,促进城乡人口流动

农村电商催生了多元化就业形态:既包括网店运营、直播带货等直接就业岗位,也带动了物流配送、包装加工、农产品溯源等上下游间接就业。这种就业机会的增加,一方面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使农村劳动力实现“回流”;另一方面,农村电商的发展也吸引城市资源向农村集聚——城市的电商运营人才、创业资本因农村市场潜力而进入,推动城乡人口从过去“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转向“城乡双向互动”,为城乡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融合创造条件。

5.3.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村电商发展对硬件公共服务提出需求,倒逼政府完善农村交通、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而这些设施的完善也直接惠及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电商平台成为公共服务资源的“搬运工”:通过电商 + 教育,农村学生可通过在线课程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电商 + 医疗,远程诊疗、在线健康咨询等服务能触达乡村,缓解农村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此外,农村电商服务中心还能整合政务、金融等服务功能,让农村居民就近享受便捷服务,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化迈进。

5.4. 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加速城乡数字化转型

农村电商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这些技术的推广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加速了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有效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6. 讨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多维指标体系对金昌市2012~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重点探讨农村电商在推动城乡融合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金昌市城乡融合水平在考察期内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存在维度间与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经济融合虽增长显著但波动较大,社会融合稳步推进但仍存在公共服务非均衡问题,空间融合进程不稳定,生态融合则明显滞后。这一结果反映出当前金昌市城乡融合仍以经济和空间驱动为主,社会与生态领域的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农村电商作为新兴动力,通过市场联通、就业带动、服务提升和数字赋能等多路径促进了城乡融合。它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就业,吸引部分劳动力回流,改变了传统城乡要素单向流动的格局。此外,电商发展也间接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和数字环境的改善,为公共服务向下延伸提供了载体。

然而,金昌市农村电商仍面临诸多挑战。专业人才缺乏、品牌影响力不足、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和对融合进程的带动效能。尤其在区域层面,金川区与永昌县之间的电商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若不能实现有效统筹,电商可能反而加剧内部发展不平衡。从政策角度看,尽管当前支持政策已覆盖基础设施、人才、品牌等多方面,但仍需更加注重区域差异化实施、产业链全环节联动以及长效机制设计。尤其在生态维度,应积极探索将电商经济与绿色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

未来,金昌市应进一步强化农村电商与城乡融合的系统性联动,推动其从销售端向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度拓展,充分发挥其在促进要素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引入农村电商发展指标,对金昌市农村电商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电商通过促进农产品流通、带动农村就业、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途径有效推动了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然而,金昌市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电商人才培育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7.2. 建议

7.2.1. 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提质升级需双管齐下:一方面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扩面”,重点打通乡镇到行政村、行政村到产业基地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整合邮政、快递、供销等资源,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另一方面加快农村5G网络覆盖,提升宽带网络速率与稳定性,还需建设配套有摄影棚、产品检测室、代运营服务站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为电商主体提供从产品包装到店铺运营的一站式支持。而软件服务生态优化则要搭建整合信息发布、供需对接、物流追踪、金融服务等功能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进一步降低电商主体的运营成本与参与门槛。

7.2.2. 培育农村电商人才

多维度引才要制定专项政策,对电商运营、直播策划、品牌营销等专业人才,通过住房补贴、创业贴息贷款、税收优惠等举措,吸引其到农村开展电商创业或就业。分层次育才需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培训:面向政府工作人员,开展电商政策解读、产业规划类培训,提升其服务电商发展的能力;面向电商企业或合作社负责人,聚焦品牌打造、市场拓展、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开展进阶培训;面向普通农民,开展电商基础操作的普惠性培训。长效化留才则要优化农村创业就业环境,完善社保、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同时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库,对人才创业项目进行跟踪指导与资源对接,增强人才扎根农村的意愿。

7.2.3. 推动农村电商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挖掘特色产业价值要深入调研本地资源,聚焦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传统手工艺品等领域,打造“区域名 + 产品名”式的地域公用品牌,强化产业辨识度。全产业链融合赋能需从三端发力:生产端利用电商销售数据指导农业生产,发展订单农业、定制农业,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端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预制菜、养生食品、文创衍生品等,提升产品附加值;销售端创新营销模式,通过“直播带货 + 乡村场景”、“电商 + 文旅”等方式,实现“产品 + 服务”双重价值输出。

7.2.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财政与税收政策方面,设立农村电商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物流设施建设、品牌培育、人才培训,采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农村电商企业、个体网店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对带动农户增收比例高的市场主体给予税收返还。土地政策要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电商产业园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优先保障农村电商项目的土地需求。监管与服务政策层面,需完善农村电商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覆盖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的农产品溯源系统,加强市场监管以规范电商交易秩序;优化农村电商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及时响应电商主体的政策诉求,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2023-2030年)的批复[J]. 甘肃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3(5): 20-21.
[2] 许彩玲, 李建建. 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思考[J]. 经济学家, 2019(1): 96-103.
[3] 郑瑜晗, 龙花楼.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测度评价及其时空格局[J]. 地理学报, 2023, 78(8): 1869-1887.
[4] 赵伟佚, 潘玮, 李裕瑞. 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理论内涵与研究进展[J]. 地理研究, 2023(6): 1445-1464.
[5] 赵德起, 陈娜.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9(12): 1-28.
[6] 李艳, 叶明确, 罗唯. 共同富裕视角下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与演化研究[J]. 兰州学刊, 2022(6): 113-127.
[7] 周德, 戚佳玲, 钟文钰, 等. 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 测度评价、障碍因素与驱动因素[J]. 地理研究, 2023, 42(11): 2914-2939.
[8] 朱前涛, 秦昊, 刘璐. 西北内陆型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以兰州市为例[J]. 陇东学院学报, 2023(5): 27-34.
[9] 张海朋, 何仁伟, 李光勤, 王娟. 大都市区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以环首都地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11): 56-67.
[10] 张宇雄, 邵喜武. 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 2022(2): 96-98.
[11] 刘金玉. 遵义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