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宗族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活化研究——以湘南板梁村为例
Research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in Clan-Based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a Resilience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f Banliang Village in Southern Hunan
DOI: 10.12677/sd.2025.151028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 敏: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湖南 湘潭
关键词: 韧性宗族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Resilience Clan-Based Traditional Villages Cultural Landscapes
摘要: 本文以韧性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宗族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活化路径。以湘南传统村落湖南板梁村为实证案例,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识别该村文化景观在文化传承、生态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维度的韧性特征与现存短板。研究提出通过“数字赋能 + 生态智慧 + 多元协同”的整合路径,增强宗族型村落文化景观的维持、适应与转型能力。研究表明,宗族网络是韧性建设的核心纽带,通过传统与现代要素融合可增强系统适应性。本研究为同类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Abstract: Guided by resilience theor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athways for conserv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clan-based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Banliang Village in southern Hunan as a case study, the study identifies the resili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shortcomings across three dimensions—cultural inheritance,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study propos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digital empowerment + ecological wisdom + multi-stakeholder cooperation”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these cultural landscapes to maintain, adapt, and transform.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lan networks serve as a core bond for resilience building, and that blend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lements can strengthen the system’s adaptabilit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villages.
文章引用:胡敏. 韧性视角下宗族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活化研究——以湘南板梁村为例[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10): 40-44.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10283

1. 引言

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并强调“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传承农耕文明”。该规划将“特色保护类村庄”列为重点对象,要求重点改善其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以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村落作为乡村的独特组成部分,是自然演变、功能空间表达、文化景观传承的综合体现[1],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阶段和地域范围内的人类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及文化特征,具有显著的适应性和韧性特质[2]。随着韧性理论在人居环境研究中的深入应用,国内外学者开始探索将韧性思维应用于传统村落保护领域。韧性理论强调系统应对扰动、保持基本功能并通过学习重组实现转型的能力,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新视角[3]。近年来,学界从多维度展开相关研究:在文化景观保护方面,李伯华等提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韧性通径模型,强调文化记忆的延续性;荣玥芳等从文化景观视角构建韧性评价体系,突出生态与社会的协同作用。在宗族型村落研究方面,张梦淼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宗族网络对空间组织的影响,而项慧燕则关注旅游开发下的生计可持续性。然而,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单一维度分析,缺乏对宗族文化、生态与社会韧性互动机制的系统探讨。湘南地区广泛分布的宗族型传统村落,通常以单姓血缘聚居、宗族文化主导和宗祠空间核心化为特征。然而,在城市化与人口外流的双重压力下,此类村落面临文化传承断裂、空间功能衰退等挑战。本研究从韧性视角切入,以湘南传统村落板梁村为例,聚焦宗族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活化,通过剖析“宗族文化–景观韧性”的关联机制,丰富传统村落韧性研究的理论内涵;探索板梁村文化景观的韧性提升路径,为湘南同类村落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2. 宗族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韧性通径的建构逻辑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是指以血缘和宗族关系为纽带,在特定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形成,由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及空间结构等多要素协同耦合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宗族型传统村落以单姓聚居为主,宗族文化在社会治理、文化传承与空间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4]。其运行机制体现在文化传承、生态适应与社会组织等多个维度。内在逻辑反映了自然条件与宗族人文活动的长期互动与动态平衡,对人地关系协调、历史文化延续、社会结构稳定及生态系统维护均有较高要求,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序的社会互动机制以及与自然环境的有机整合。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韧性通道,是指系统在应对内外扰动时,借由其内在结构和机制实现维持、适应与转型的路径与过程。基于韧性理论中“稳健性(Robustness)-冗余性(Redundancy)-资源性(Resourcefulness)-快速性(Rapidity)”的4R框架[5],可从文化、生态与社会三个维度系统构建宗族型村落文化景观韧性的传导与实现机制。文化韧性通道依托宗族社会的意义生产与符号传承体系,实现文化记忆的延续与表达形式的创新。物质文化层面,宗祠、族谱、牌坊等实体载体通过定期修缮、工艺传承与数字化存档(如族谱云端备份)增强其稳健性;非物质文化层面,祭祖仪式、木雕技艺、节庆活动通过仪式复现、口述史记录与多媒体传播形成冗余保护。例如,板梁村通过“祭祖仪式展演 + 短视频传播”相结合的方式,既保持了仪式的神圣性,又拓展了文化传播的现代途径,体现出文化韧性中“维持–适应–创新”的完整通道。生态韧性通道强调自然系统与人文活动的动态平衡,体现于风水格局维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灾害响应。板梁村保留风水林并恢复祭祀水系,不仅延续了传统生态观念,也增强了水源涵养与微气候调节能力;同时,宗族组织对后山林木实施“取育平衡”的族规约束,体现出资源管理中的制度稳健性。在面对洪水、干旱等环境扰动时,宗族系统可快速动员人力进行清淤、补植,展现出基于地方性知识的生态响应能力。社会韧性通道以宗族网络为核心,通过血缘认同、集体记忆与组织架构实现社区凝聚与行动协同。宗祠成为族务议事、文化传播与应急协调的公共场域,理事会、族老会等传统组织在资源调配、争议解决与文化活动中发挥资源动员与快速响应功能。例如,面对年轻人口外流导致的文化传承危机,板梁村李氏理事会设立“青年族务岗”,通过线上参与、返乡活动等机制吸引年轻一代,强化其宗族认同与责任意识,从而增强社会子系统应对代际更替的适应能力。

文化、生态与社会三维韧性通道并非孤立运作,而是通过宗族文化的价值纽带与空间载体重叠交织、相互增强。宗祠既是文化象征空间,也是社会议事场所,其周边的风水林又同时承担生态调节与文化象征功能。这种系统性的耦合机制,使宗族型村落文化景观在面对扰动时,能够通过多维度、多路径的韧性通道实现整体性存续与演进。

3. 板梁村文化景观现状与韧性短板

板梁村作为湘南地区典型的宗族型传统村落,其文化景观系统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结构,但在现代化冲击下也呈现出多方面的韧性挑战。于2024年7月至10月期间,对板梁村开展多次调研。主要采取分层抽样法,选取不同年龄、性别和社会角色的村民共30人进行半结构访谈,重点关注文化传承、生态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现状与挑战。以下结合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从文化、生态、社会三个维度系统梳理其现状特征与韧性短板。

3.1. 文化维度:记忆传承与表达韧性

板梁村现存大量明清古建筑,整体保留了“宗祠居中、民居环绕”的传统空间形态和“水系–林地–聚落–农田”的生态文化格局[6]。核心建筑李氏宗祠保存较好,祭祀功能延续,祭祖仪式、河灯节等非物质文化活动仍定期举行,李氏木雕技艺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以往学者对传统文化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断裂的研究结论相同,其文化韧性存在明显短板:文化传承过度依赖“口头 + 仪式”传统模式,族谱、木雕等载体以纸质、实物形态为主,面临自然老化与损毁风险,数字化存档与应用不足;技艺传承仅剩3名高龄传承人,年轻人参与度低,面临“人亡艺绝”风险;文化传播未能有效利用数字媒体等现代手段,虽尝试“短视频传播”但效果有限,导致文化记忆的冗余性备份不足,系统抗扰动能力减弱。

3.2. 生态维度:系统健康与资源循环韧性

板梁村生态环境本底较好,风景秀丽,受外界和自然影响较小,并保留了风水林和传统水系格局。但其生态韧性正面临严峻挑战:福寿螺等外来生物入侵严重,对本地水生生态系统构成破坏;板溪河河水污染较重,散发刺鼻臭味,直接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和景观健康;大面积烟叶种植虽能增收,但可能耗竭土壤营养物质,威胁长期粮食安全。传统的“取育平衡”族规在现代经济压力下约束力减弱,而宗族组织缺乏专业的生态管理规划和现代技术支撑,应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扰动的资源性和快速性响应能力较弱。以往学者指出生态人性生态韧性依赖于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板梁村的案例印证了这一观点,但本文更突出了宗族制度在生态管理中的局限性。

3.3. 社会维度:组织动员与认同韧性

李氏理事会等传统宗族组织仍在运作,负责节庆筹办、纠纷调解等事务,是宗族文化的精神中心和组织载体[7]。但其社会韧性因人口结构失衡和组织老化而严重削弱:人口流失严重,户籍人口约2300人,常住人口仅800余人,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理事会成员老龄化突出,60岁以上占比超70%,年轻成员不足10% [8],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应对新型挑战的快速响应能力下降;村落就业机会匮乏,产业以粗放农业和起步阶段的旅游业为主,无法吸引青年返乡,宗族网络对年轻族群的吸引力持续减弱;同时,宗族组织与外部现代治理体系、市场主体衔接不畅,难以吸纳外部知识、技术和资源,多元共治机制尚未成熟,限制了系统的转型创新能力。以往学者认为宗族网络能增强社会凝聚力,但本文发现,在人口外流背景下,这一网络需通过结构性改革才能焕发活力。

4. 韧性导向下的保护与活化路径

4.1. 构建文化数字赋能与活态传承机制

建立“传统传承 + 数字赋能”双轨机制。开展文化景观数字化保护,对李氏宗祠等建筑进行三维扫描,建立族谱云端数据库。由理事会开设木雕传习班,招募年轻村民参与,将传统仪式与短视频传播结合。开发宗族文化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实现文化价值转化。

4.2. 实施生态智慧与现代技术融合策略

采取“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治理路径。清理板溪河淤积,改造风水林林相,补植乡土树种。布置生态监测传感器,建立实时监测系统。成立生态巡逻队,负责日常巡查与应急处理。推广有机农业等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4.3. 创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构建“内部激活 + 外部联动”治理格局。改革理事会结构,青年成员比例不低于30%,设立线上议事厅。发展文化体验旅游,改造闲置民居为主题民宿,开发文化游线路。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与高校合作建立工作站,设立返乡创业基金。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研究通过韧性理论框架对宗族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进行研究,表明其保护与活化需以宗族网络为纽带,通过文化、生态、社会三维协同实现。板梁村的实践显示,宗族文化既构成景观保护的组织基础,也提供了应对现代冲击的韧性通道。针对文化传承断层、生态管理薄弱、组织老化等韧性短板,提出“文化数字赋能 + 生态智慧融合 + 多元协同”路径,通过数字化技术、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相结合,可有效提升系统整体韧性,实现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

5.2. 讨论

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一方面,基于单案例的研究结论在普适性方面有待进一步验证,后续可开展多案例对比研究;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与宗族文化的深度融合、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平衡等问题仍需深入探索。未来研究可朝构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科技与文化融合方式、开展跨区域比较等方向深化,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共情理论的湘南传统村落景观设计研究”(XSP2023YSC08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伯华, 龙翔宇, 杨馥端, 等.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韧性通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J]. 中外建筑, 2024(8): 22-26.
[2] 荣玥芳, 彭思淼, 李航程, 等. 文化景观视角下京西传统村落韧性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 小城镇建设, 2025, 43(5): 5-11.
[3] 李伯华, 杨馥端, 窦银娣.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 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 地理研究 , 2022, 41(5): 1407-1421.
[4] 张梦淼, 肖灿, 唐成君.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湘南宗族型传统村落共享空间特征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24(4): 78-85.
[5] 薛乾明. 健康人居环境下健康城市韧性体系构建——以兰州市为例[J]. 重庆建筑, 2024, 23(11): 21-27.
[6] 胡文通. 板梁村公共空间层级特征与协同演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21.
[7] 项慧燕. 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2.
[8] 龙翔宇, 李伯华, 窦银娣, 等. 有机更新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研究——以湖南4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3, 46(1): 1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