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十四五”时期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2023年《关于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2024年又发布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政府颁布这些文件都说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研究便是基于此而开展的。
雷营子村作为典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其发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实地调研和二手数据收集,自2024年9月至2025年6月,经过9个多月的收集整理过程,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雷营子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讨当前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创新和社区参与等多方面挑战,以期为当地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策略,旨在提升雷营子村旅游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驱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与意义
2.1. 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传统农业单一且受限,乡村旅游拓宽了经济结构,带动农产品、手工艺、餐饮住宿等产业,形成多元经济体系。以雷营子村为例,2019年前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带动就业和农民收入提升,相关产业收入稳步增长,就业人数增加,如图1所示的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产业链结构。经济多元化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并促进收入持续增长。
Figure 1. Industrial chain structure of rural tourism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图1. 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产业链结构(作者制作)
乡村旅游促进经济多元化的机制公式:
I = Ia + It + Is,I为总收入,Ia为农业收入,It为旅游收入,Is为服务业收入。乡村旅游提升It和Is占比,推动收入增长,并促进产业链延伸,形成“旅游 + 农业”“旅游 + 文化”等模式(纳慧,2020)。纳慧(2020)在宁夏“旅游 + 农业”融合发展研究中指出,此类产业链延伸可使农业附加值提升30%~50% [1],雷营子村2019年农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的溢价率达25%,与该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但因该村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弱,溢价率低于宁夏案例,反映出产业融合深度的差异。乡村旅游为农村注入新活力,通过多产业融合推动经济多元化,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路径。
2.2. 乡村旅游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既推动经济又助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引入绿色旅游理念后,雷营子村通过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显著改善环境。2018至2023年,该村旅游区水质优良率从78%升至9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50天增至310天。同时,依托民俗文化开发特色文旅项目,如手工艺展示、节庆活动和乡村戏剧,既吸引游客又强化村民文化认同,形成传承良性循环,具体变化如表1所示。
Table 1. Change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and participation in cultural activities in Leiyingzi Village in recent years
表1. 雷营子村近年来生态环境指标和文化活动参与人数的变化情况
年份 |
水质优良率(%)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
文化活动场次(次) |
参与人数(人次) |
2018 |
78 |
250 |
12 |
1,200 |
2019 |
82 |
265 |
15 |
1,500 |
2020 |
85 |
280 |
18 |
1,800 |
2021 |
88 |
295 |
20 |
2,100 |
2022 |
90 |
305 |
22 |
2,400 |
2023 |
92 |
310 |
25 |
2,700 |
Source: Leiyingzi Village Committee “2018~2023 Village-level Economic Statistics”.
数据来源:雷营子村村委会《2018~2023年村级经济统计》。
于法稳等(2020)指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生态保护优先”,需通过环境监测与治理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2]。雷营子村的生态改善实践符合这一理念,但对比廖光萍(2019)对阿坝州生态旅游的研究,雷营子村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如游客生态费),长期可能导致环保投入动力不足,这也是后续需优化的方向[3]。如图2所示的雷营子村现有的生态保护机制,可见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雷营子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还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了经济、生态与文化的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Leiyingzi Village
图2. 雷营子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的互动机制示意图(作者绘制)
2.3. 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社会结构优化与居民生活改善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结构优化。它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如雷营子村农业人口转向旅游产业,实现多元化就业,降低单一农业依赖并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旅游活动增进了社区协作,居民通过民宿经营、手工艺制作等加强交流,凝聚社会联结力并形成互助发展氛围。旅游收入还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金投入道路、水电、医疗教育等领域,显著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
表2展示了雷营子村旅游业发展前后,农村社会结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变化指标:
Table 2. Comparis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eiyingzi Village before and after
表2. 雷营子村旅游业发展前后对比
指标 |
旅游发展前(2015年) |
旅游发展后(2019年) |
增长率(%) |
农业人口比例(%) |
78 |
52 |
−33.3 |
服务业就业比例(%) |
12 |
38 |
216.7 |
居民人均年收入(元) |
8,500 |
18,200 |
114.1 |
基础设施满意度(%) |
45 |
82 |
82.2 |
社区参与率(%) |
30 |
65 |
116.7 |
数据来源:雷营子村村委会《2015年村级经济统计报告》《2019年村级经济统计报告》。
刘红梅(2021)在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中提出,“就业结构多元化是社会结构优化的核心标志”[4],雷营子村服务业就业比例的大幅提升印证了这一观点;但对比徐凤增等(2019)对山东中郝峪村的研究,雷营子村居民参与旅游的“技能门槛”较高(如民宿经营需一定资金),导致部分低收入村民难以参与,这也是社区协作能力提升的潜在障碍[5]。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复兴和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乡村旅游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更是推动农村社会结构优化和居民生活改善的重要力量,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图3为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社会结构优化与居民生活改善的机制示意图:
Figure 3. Mechanism diagram of rural tourism promoting rural soc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residents’ life improvement
图3. 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社会结构优化与居民生活改善的机制示意图(作者绘制)
3. 雷营子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 旅游资源优势与特色文化挖掘
雷营子村地处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村内山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65%,空气质量优良,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和康养旅游。雷营子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多处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为乡村旅游注入独特的文化魅力。村庄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事体验和乡村美食旅游,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雷营子村主要旅游资源如表3所示。
Table 3. Main tourism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iyingzi Village
表3. 雷营子村主要旅游资源及特色
资源类型 |
具体内容 |
特色描述 |
资源规模 |
保护状况 |
旅游开发程度 |
自然资源 |
山地、森林 |
森林覆盖率65%,空气清新 |
约5000亩林地 |
良好 |
中等 |
文化遗产 |
传统民居、手工艺 |
保留明清建筑风格 |
20余处 |
保护完好 |
低 |
非遗项目 |
民俗节庆、传统技艺 |
每年举办3次大型节庆 |
多项 |
活跃 |
中等 |
农业资源 |
特色农产品 |
有机蔬菜、特色果品 |
2000亩耕地 |
可持续经营 |
中等 |
数据来源:作者调研整理。
朱珈莹等(2020)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扶贫需“突出资源特色与文化独特性”[6],雷营子村虽非少数民族村寨,但其“明清民居 + 非遗节庆”的文化资源组合与该研究强调的“资源差异化”逻辑一致;但赵秋皓等(2023)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发现,“资源开发程度与旅游竞争力正相关”[7],雷营子村传统民居开发程度低(仅10%用于旅游),成为制约竞争力的关键短板。雷营子村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发展多元化乡村旅游的坚实基础。通过持续挖掘和创新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将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2. 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体系状况
吴江等(2023)基于IPA模型的研究指出,“基础设施完善度是游客满意度的核心影响因素”[8],雷营子村道路、公厕等设施评分较高(游客满意度78%),但停车场容量不足(旺季车位缺口达80个)、咨询点覆盖率低(仅70%),导致“可达性”“信息获取”维度满意度仅62%,与该研究中“短板设施制约整体体验”的结论一致。
Table 4. Current status of main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facilities in Leiyingzi Village
表4. 雷营子村主要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现状
设施类型 |
数量 |
覆盖率(%) |
设施状况 |
备注 |
道路 |
12公里 |
100 |
良好 |
主要为水泥路 |
停车场 |
3个 |
80 |
中等 |
容纳车辆约150辆 |
公共厕所 |
5座 |
90 |
良好 |
定期清洁维护 |
旅游咨询点 |
2个 |
70 |
基础设施完善 |
配备导游服务 |
餐饮设施 |
8家 |
85 |
多样化 |
以农家菜为主 |
住宿设施 |
6家 |
75 |
中等偏上 |
民宿与客栈结合 |
垃圾处理点 |
4个 |
100 |
规范 |
分类投放 |
数据来源:作者实地调研。
通过表4可以看出雷营子村基础设施较完善,12公里道路全为水泥路。3个停车场容量有限,节假日有停车压力。公厕覆盖率达90%且维护良好。旅游咨询点数量不足,餐饮住宿设施多样但规模较小,垃圾处理规范。该村建立完整游客接待体系,配有导游、志愿者及安防设施。但停车场容量不足致高峰期拥堵,咨询点信息服务不全,住宿设施档次偏低,服务人员专业度待提升。建议扩建停车场、增设咨询点、发展多样化住宿、加强人员培训,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3.3. 旅游产业链条及市场运营模式
雷营子村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主要涵盖资源开发、旅游接待、文化体验、农产品销售及后勤保障等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如农耕文化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旅游服务则涵盖住宿、餐饮、导游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运营模式方面,雷营子村主要采用“政府引导 + 企业运营 + 农户参与”的三方协作模式。如表5所示。
Table 5. Main participants and func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each link of tourism industry chain in Leiyingzi Village
表5. 雷营子村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主要参与主体及其功能分工
产业链环节 |
主要参与主体 |
主要功能描述 |
资源类型 |
服务内容 |
资源开发 |
政府、文化团体 |
保护与开发自然及文化资源 |
自然景观、文化遗产 |
旅游景点建设 |
旅游接待 |
企业、农户 |
提供住宿、餐饮及导游服务 |
住宿设施、餐饮服务 |
旅游接待与导览 |
文化体验 |
文化团体、农户 |
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及体验项目 |
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 |
文化表演与互动体验 |
农产品销售 |
农户、合作社 |
销售地方特色农产品 |
农产品 |
特色产品展示与销售 |
后勤保障 |
政府、企业 |
交通、环境卫生及安全保障 |
基础设施 |
交通运输与环境维护 |
数据来源:作者实地调研。
王洛坤等(2024)在重庆城口县河鱼乡民宿研究中提出,“三方协作模式需明确权责划分”[9],雷营子村当前存在“政府主导规划但企业执行滞后”“农户参与多为低端服务”的问题,与该研究指出的“协作机制松散”痛点一致;而纳慧(2020)“旅游 + 农业”融合模式强调“合作社纽带作用”[1],雷营子村农产品销售环节的合作社参与度低(仅30%农户加入),导致产业链衔接不紧密。
4. 雷营子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雷营子村乡村旅游人数年均增12%,旅游收入占比由2015年18%升至2019年42%。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水质达标率、森林覆盖率下降,土地侵蚀和噪声问题加剧。基建及游客活动布局不合理导致环境压力,过度修路破坏植被,景区垃圾处理滞后致水体污染,高峰期噪声扰民。废弃物回收率虽有提升,但整体环保成效仍不足。袁同凯等(2025)通过摩梭村落田野调查发现,“旅游开发强度与生态压力呈正相关”[10],雷营子村年均12%的游客增长导致水质达标率下降5% (2019~2023年),与该研究结论一致;但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基建布局不合理”(如景区道路占用林地15亩)是加剧生态压力的重要因素,这一细节补充了现有研究中“仅关注游客数量”的局限。于法稳等(2020)指出,乡村旅游需“设定环境容量阈值以平衡开发与保护”[2],雷营子村当前未建立科学的环境容量评估机制,导致开发强度失控。据此,对雷营子提出了相应的规划与开发建议,如图4所示。
为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需引入科学的环境容量评估模型。设定环境容量阈值
,当实际环境负荷
满足
时,旅游开发可持续;反之,则需限制开发强度。具体计算可采用以下公式:
为第
类旅游活动的参与人数,
为该活动单位参与人数对应的环境影响指数。
通过合理规划游客流量和活动类型,结合环境监测数据动态调整开发策略,雷营子村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Figure 4.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 model diagram
图4. 规划与开发建议模型图(作者绘制)
4.2. 旅游产品同质化及创新不足
雷营子村乡村旅游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问题,90%项目集中于传统农事体验,导致游客回头率低。服务模式和营销手段单一,缺乏数字化平台应用,影响品牌建设。孟明浩等(2021)基于游客忠诚度实证研究指出,“产品多样性与回头率呈显著正相关”[11],雷营子村90%的农事体验项目导致回头率仅23%,远低于全国乡村旅游平均回头率(35%),与该研究结论高度契合;赵秋皓等(2023)通过机器学习分析杭州市临安区乡村旅游竞争力发现,“差异化产品 + 科技赋能”可使竞争力提升40% [7],而雷营子村既缺乏差异化产品(非遗项目仅30%转化为旅游产品),又未应用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问题。
理论层面应遵循“差异化 + 体验化 + 科技化”原则,建议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与AR技术复原场景,结合历史资源设计互动民俗项目,提升参与感和品牌效应。创新不足的问题还可用以下公式定量分析旅游产品多样性指数
。
为第
类旅游产品占总产品的比例,
为产品类别数。雷营子村当前的多样性指数较低,表明产品结构单一,亟需通过创新提升多样性。雷营子村应加强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丰富产品类型和体验内容,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3. 资金投入不足与管理体制不完善
2019年以来雷营子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制约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Table 6. Investment in rural tourism in Leiyingzi Village (2021~2023)
表6. 雷营子村乡村旅游资金投入情况(2021~2023年)
年份 |
政府资金(万元) |
社会资本投入(万元) |
自筹资金(万元) |
总投入(万元) |
2021 |
120 |
80 |
30 |
230 |
2022 |
130 |
90 |
35 |
255 |
2023 |
140 |
85 |
40 |
265 |
数据来源:雷营子村村委会《2021~2023年村级经济统计报告》。
徐凤增等(2019)分析山东中郝峪村时指出,“资金管理需建立‘规划–监督–评估’机制”[5],雷营子村缺乏专业资金管理团队,2023年有20%的资金用于非旅游相关项目(如村委会办公装修),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投入不足致基建滞后,游客中心、卫生设施和交通改善不足,影响体验和吸引力。管理体制不完善制约资金效用,雷营子村缺乏专业团队,资金使用无规划监督,致资源浪费和低效。通过图5发现,社区参与度低阻碍可持续发展合力形成。
Figure 5. Flow and management structure of rural tourism funds in Leiyingzi Village
图5. 雷营子村乡村旅游资金流动与管理结构示意图(作者绘制)
4.4. 当地居民参与度低与利益分配不均
Figure 6. Schematic diagram of current resident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management in Leiyingzi Village
图6. 雷营子村当前居民参与旅游管理的流程示意(作者绘制)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居民参与及合理利益分配。雷营子村存在不足,制约长远发展。居民参与度低,仅35%村民从事旅游工作(且80%为低技能岗位,如保洁、服务员),缺乏产业链深度参与(如规划、经营),削弱归属感并限制内生动力。根据图6可以看出利益分配不均,旅游收益中仅20%流向村民(村委会统计数据),集中于少数经营者和外来投资者,村民回报有限,导致观望抵触态度。
刘红梅(2021)在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中强调,“居民深度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生动力”,雷营子村35%的参与率低于民族村寨平均参与率(50%),且参与层次低,与该研究指出的“参与不足制约发展”一致;朱晓翔等(2020)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指出,“利益分配公平度决定居民参与意愿”[12],雷营子村村民年均旅游相关收入仅1.2万元(约为旅游企业负责人的1/5),公平度评分仅3.2分(5分制),直接导致45%的村民表示“不愿扩大旅游经营”。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居民的参与度,使其在旅游产业链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和经济利益。居民参与度P与利益分配公平度F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可用简化模型表示为:
,其中S代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指数,
和
为权重系数,(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α = 0.4,β = 0.6)均大于零。提高
和
的值,有助于提升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社区参与机制的缺失也是导致问题的根源。
该流程显示村民缺乏决策参与,收益分配未覆盖多数居民。提升参与度与公平分配是雷营子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建包容共享的治理结构方能激发村民积极性,促进旅游健康发展。
5. 雷营子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 加强生态保护与绿色旅游推广
乡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兼顾生态保护与绿色理念。雷营子村作为乡村旅游典型,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游客体验与村庄发展。游客增多导致水土流失、垃圾处理等问题,需建立科学监测体系。通过物联网技术安装水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实现数据动态分析。廖光萍(2019)在阿坝州生态旅游研究中提出“生态补偿机制”,结合雷营子村实际,可增设“游客生态费”(每人每天5元),专项用于垃圾处理与植被修复;同时借鉴于法稳等(2020)“绿色产业链”理念,推动农家乐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农产品包装采用可降解材料,2023年雷营子村已有2家农家乐试点太阳能,节能率达30%,可逐步推广至全村。
推广绿色旅游理念,倡导低碳出行和环保行为。村内可设立环保宣传牌,组织游客参与植树、垃圾分类等公益活动,增强环保意识。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构建绿色旅游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绿色认证和生态农家乐发展,形成“旅游 + 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5.2. 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文化内涵与体验感
针对雷营子村“传统民居开发程度低(仅10%)”“非遗项目转化不足(30%)”的问题,提出以下具体活化方案。
5.2.1. 传统民居活化:“非遗工坊 + 精品民宿”融合模式
选择5处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传统民居,采用“政府补贴 + 村民自愿”方式修复(政府承担60%修复费用,村民以房屋使用权入股)。
一层改造为“非遗体验工坊”:邀请当地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如剪纸、木雕艺人)驻点,游客可参与“1小时体验课”(如剪纸制作),成品可带走或捐赠村内文化展馆。
二层改造为精品民宿: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如木质门窗、青砖地面),配备现代化卫浴设施,每晚定价200~300元,收入按“政府10% (用于民居维护) + 村民60% + 传承人30%”分配。该方案参考朱珈莹等(2020)“文化资源活化需兼顾保护与利用”的理念,既避免传统民居闲置,又为非遗传承提供固定场所。
5.2.2. 非遗活化:“节庆IP + 研学 + 数字化”三维开发
打造“雷营子非遗节庆IP”:在现有3次年度节庆(如春节庙会、中秋赏月会)基础上,增加“非遗文化节”(每年10月),设置“传统技艺大赛”(如刺绣比赛)“民俗情景剧表演”(还原明清乡村生活),吸引家庭游客与摄影爱好者。
开发“非遗研学营”:与赤峰市及周边城市中小学合作,设计“1日研学课程”(如“认识传统农具 + 学习编织技艺 + 制作农家美食”),2023年试点合作2所学校,参与学生150人,2024年扩展至5所学校。
数字化传播: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开设“雷营子非遗”账号,每周发布“传承人技艺展示”短视频(如木雕制作过程),直播节庆活动,2023年账号粉丝量达5000人,带动线上预订量增长20%。
5.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质量
完善基础设施是提升雷营子村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村内交通、住宿、公共卫生等设施不足,影响游客体验和停留时间。调查显示主要道路硬化率仅65%,公厕数量不足且卫生待改善,无线网络覆盖率仅70%,制约信息获取和互动。应重点优化交通网络,提升道路通达安全。鼓励发展多样化乡村民宿,提高住宿舒适度和卫生标准。同步加强游客中心、导览标识和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设施和服务的提升可提高雷营子村设施完善度,优化游客体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完善设施及服务是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需结合需求与资源科学规划实施。
5.4. 激发社区参与,注重数字化推广
激发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雷营子村居民参与能提升服务质量并促进利益公平分配,需建立多元化利益共享机制。村委会应推动成立村民议事会,定期讨论旅游规划与收益分配,增强决策透明度。开展导游、民宿经营等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参与旅游产业链的竞争力。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是雷营子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度创新与能力提升能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雷营子村的市场运营模式还应注重数字化推广,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游客来源。具体措施包括:
搭建“雷营子乡村旅游”官网:展示景点、民宿、节庆活动,提供在线预订(与携程、美团合作接入);
社交媒体运营:抖音、微信视频号每周发布数条内容(如 “民宿日常”“非遗制作”“游客体验vlog”),旅游旺季时邀请几名本地旅游博主(粉丝量10万+)实地探店,扩大品牌影响力。
智能导览系统:在景区入口及主要景点设置二维码,游客扫码可获取语音讲解(支持中、英双语),了解历史文化与生态知识,提升游览体验。通过构建多元参与的产业链条和创新的市场运营模式,进而实现了乡村旅游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6. 结论
6.1. 研究发现总结
本研究以雷营子村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与定性定量分析,揭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与优化路径:第一,雷营子村具备“生态 + 文化 + 农业”的资源优势,旅游发展显著推动经济多元化与社会结构优化,但面临资源开发与环保矛盾、产品同质化、资金不足、居民参与度低四大核心问题;第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开发无度”(缺乏环境容量评估)、“文化转化不足”(传统民居与非遗开发滞后)、“资金结构单一”、“利益分配失衡”,需通过生态保护、产品创新、多元融资、社区参与四维策略协同解决。
6.2. 理论贡献
补充“基建–生态”互动机制:现有研究多聚焦“游客数量–生态压力”的关系,本研究发现雷营子村“基建布局不合理”(如道路占用林地)进一步加剧生态矛盾,提出“环境容量评估需纳入基建影响”的修正观点,丰富了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理论。
细化社区参与理论框架:提出“居民参与是内生动力”,本研究进一步构建“参与能力–利益分配–可持续发展”的传导模型,量化了参与度与公平度对发展的影响权重,使理论更具实操性。
拓展文化资源活化路径:强调“文化保护与利用平衡”,本研究提出“传统民居 + 非遗 + 科技”的活化模式,将AR/VR技术、研学运营纳入文化转化,为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滞后的乡村提供了理论参考。
6.3. 实践贡献
一是为雷营子村提供落地性方案,如针对传统民居开发不足,提出“非遗工坊 + 精品民宿”模式(试点几处民居);针对资金不足,设计“政策 + 社会资本 + 众筹”的多元融资渠道等,这些可直接指导当地实践。
二是为同类乡村提供可复制经验:本研究形成的“生态监测(物联网设备) + 文化活化(节庆IP) + 社区参与(技能培训) + 数字化推广(官网 + 短视频)”综合路径,适用于全国“生态 + 文化”型乡村旅游村落,避免了现有研究策略过于宏观的局限。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仅聚焦雷营子村单个案例,虽具有典型性,但结论的普适性需更多区域案例验证;此外,未涉及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其他维度(如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的协同机制,未来可开展跨案例比较研究,并探索“旅游+”多产业融合的深度路径,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致 谢
感谢导师赵丽丽老师队作者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