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高职院校工科类疆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知己–知彼–立志”的育人路径,7个特色课堂矩阵构建“自我认知–价值引领–能力提升–资源整合–适应发展”五位一体的“大思政+”生涯规划育人框架,实现疆籍高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中理论、实践、价值三重逻辑的深层融合,助力疆籍学生成长成才,探究适用于有跨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的生涯规划教育路径。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engineering students from Xinjiang enrolled in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posing a “Self-Awareness - Opportunity Exploration - Goal Commitment” educational framework. Through a matrix of seven specialized instructional modules, we construct an integrated “Great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model, encompassing: (1) self-cognition, (2) value orientation, (3) competency enhancement, (4)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5) adaptive growth. The research findings demonstrate a profound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practical, and axiological logic i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for Xinjiang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explor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pathways suitable for student groups with cross-cultural backgrounds.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概述与问题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助力学生职场成长的关键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规划能力,在国内高职院校引入并已构建起基础教学框架[1]。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注重内涵发展,深层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在[2] [3]:课程内容聚焦就业技巧等表层知识传授,缺乏生涯发展理论与学科专业的深度耦合,系统性和实践性较缺乏;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制约教育质量的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育前瞻性与系统性特点不凸显,出现家长“延迟规划论”、教师“学业替代观”与学生“风险规避心理”等构成认知阻滞现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关乎就业,更关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人生价值观、个人成长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从1989年一来,“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简称“协作计划”)的深入实施,就读于内地高职院校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如何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有的放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人才,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4]。
鉴于高职院学生的三年学制实际情况下,以疆籍同学就读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为研究对象,考虑语言、文化差压、饮食习惯和作息等是大学生活的第一难关。从学生本位出发,尊重其群体特点,因材施教。将高职疆籍新生的入学第一学年作为重要的“拔节育蕙期”,抓好对新学业的好奇和向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构建“大思政+”生涯规划教育的常态化,最大化地挖掘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而实现疆籍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启智润心护团结,开拓视野培心境,立志明向展抱负,打通疆籍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第一关。
2. 全员育人下对疆籍高职学生“大思政+”生涯规划教育的塑造与优化
2.1. 构建“321”模式汇聚育人合力,同上一堂“大思政+”生涯规划教育课,激发“知己”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教育的全面领导,创设3种不同的课堂形式,实现“大思政+”生涯规划教育常态化的有形,发挥教育主导优势,夯实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根基[5]。“321”育人模式,即不同场域的三类课,线上线下和课内课外两种联系形式,与一群人交友的模式,做好疆籍学生的引路人、热心人、知心人。
首先,以党员老师为代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媒介拓展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强化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精准对接疆籍学生的“同心同语”语言定向课堂,助力学生在日常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应用塑造,精准提升语言能力,增强文化感染力,强化思想根基和破除语言壁垒。对语言表达有优势的疆籍学生,因势利导,增强展示空间以便学以致用。特别是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文艺作品传递方面,培育学生作为坚定实践者,以口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铸牢有“声”阵地,实现以语言为媒介,审视自我,激发自我认识。其次,以公寓党员管理人员为代表,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为平台,对接生涯规划教育中“寓见美好”生活自立课堂,以寝室文化建设、寝室人际交流交往、文明寝室为落脚点,坚持“不搞特殊又供帮助”原则,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在共居原则下规范生活作息,实现各民族的生活交融,生活层面构建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最后,以党员、团员为代表的朋辈同学,营造生涯规划教育中“同心筑梦”交往育人课堂,以职场角色模拟主题赛、座谈会、趣味圈等形式,共学中互鉴,共乐中成长,打破疆籍学生交往的心理、行为障碍力,促进朋辈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升华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从“知己”层次,端正就业态度,明确就业动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2. 统筹兼顾,完善“大思政+”生涯规划教育常态化机制,实现“知己”至“知彼”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以疆籍学生的日常事件为突破口,注重时政的引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生涯规划教育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着落于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谈心谈话等形式载体,将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理念植入日常思政教育,强化日常的观念教育,守好育人主阵地。
从政治层面,坚持以三个结合为抓手,统筹资源,协调联动。让日常思政的高频性、长期性、贯通性延续生涯规划教育内涵建设,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完善“大思政+”生涯规划教育常态化机制。第一,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生涯规划的教育拥有丰富内涵,主要从自我职业性格,自我职业兴趣,自我职业价值,自我职业能力的四大主题,运用新颖的教学载体和测量工具,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实现生涯规划的新功能定位、新目标指向、新内容供给、新方法选择。构建出一人一档的疆籍学生动态生涯规划档案,实现张弛有度管理学生日常,又服务后期的就业工作,解决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难点问题。第二,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线上抓深度,激发智慧“云端”课堂:善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整合资源,突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方法传统单调问题,使疆籍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行业和就业市场,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涯发展。形式上可以融合教育数字化特色,将一些主流的经典网络资源引入选修课体系、第二课堂、智慧校园翻转课堂,全面提升师生的自身综合素质能力,营造新的生涯规划教育契机。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网站、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新疆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线下抓温度,打造“花式”班课堂。辅导员要及时召开集体的主题班会、研学活动和个体的谈心谈话。充分用好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和人文景观等,涵育重要节日关键截点,围绕实际状况和热点事件,关心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分析–解决–反思”的逻辑思路,深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等,增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第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时刻关注疆籍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转变,做好信息及时沟通反馈,避免负性情绪积累和负面心理状况聚集现象。在准确掌握学生特点和情况的前提下,启动“小微”帮扶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组化管理,关注和传递最新就业形势政策,信息分类化推介,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尤其是引导疆籍学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求之中,结合学生职业兴趣,不断激活学生的家国责任意识,促进正确的就业观内化育人。同时,破除信息茧房,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尤其是国家最新的“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征兵”、“创新创业”等政策导向,精准对接学生,达到“知彼”层次,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生涯教育的交汇融合,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
2.3. 扎根专业,深耕实践,知行相长,立志谋发展
立足工科专业背景下,融入“三线精神”和“工匠精神”生涯规划教育。突出专业特色,以专业课老师和企业家为代表的介入,激活专业“基地”课堂:实现丰富的专业活动内涵与生涯规划教育结合[6],特别是认识实习环节、企业家进校园活动等,推进疆籍学生对职场前景的考察,激发学生职场认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独立思考,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深耕理论实践融合的探究本领,切实引导疆籍学生感悟历史使命并积极承担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重任。
3. 疆籍高职学生“大思政+”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与成效
结合疆籍学生文化背景、语言特点、生活习惯,行为模式等实际情况,构建“大思政+”生涯规划教育新课程体系:“同心同语”语言定向课堂、“寓见美好”生活自立课堂、“同心筑梦”交往育人课堂、智慧“云端”课堂、“花式”班课堂、“小微”帮扶课堂、“基地”课堂,共计7个,创新丰富了“大思政+”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层面的内涵建设,打造一批优秀的主题班课,打破了传统生涯规划教育固定课堂和固定师资的瓶颈,能更好衔接疆籍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为疆籍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谋求民族团结进步的日常思政教育方法寻找到创新之源。以打通“高质量充分就业第一关”为目的,努力实现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形”、“有感”、“有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引向深入。
4. 总结与启示
实践表明,经过生涯规划教育后,疆籍学生层面学生整体学业、个人职业认知更清晰,能以专技为舵,把握行业趋势现状,定个人志向,内化于心,营造学习氛围,外践于行,谋求个人职业发展。学校层面,弥合了高职生涯规划教育鸿沟的现实需求,提高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跨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生涯教育管理工作和谐可持续发展。
首先,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以“大思政+”生涯规划教育为起点,下好先手棋,把准就业脉,心系重点群体,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问题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给学生指明个体化的发展方向,形成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融合的生涯规划教育,才可更有效减少甚至杜绝就业潜在不稳定因素。生涯规划教育需有计划地提前介入,帮助学生找差距,补短板,才能做到抓早抓细抓实抓深,防微杜渐,最终实现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知己”–“知彼”–“立志”路径。
其次,实干为要,行胜于言,具象化生涯规划蓝图,开展层次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民族“三”交。疆籍学生的生涯规划培育应具备连续性、层次性、专业性、实践性特征,不应局限于课堂,不限于老师,融合专业元素,构建多元式、互动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丈量职场,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最后,凝聚合力,踔厉奋发,久久为功。在“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新时代理念下,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动态关注大学生个体与职业的契合,构建一人一档的疆籍学生动态生涯规划档案,深入调研的力度和针对性,正视新时代学生成长发展的新需求和新特征,与时俱进形成新的动态工作机制。综合考虑学制、专业类别、师资配比等不同的现实办学状况,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管理疆籍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e”路生花辅导员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