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数字化阅读已深度嵌入高校大学生的知识获取与认知建构过程,形成数字原住民特有的文化实践形态[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移动阅读终端持有率达98.7%,日均数字内容接触时长超过6.8小时,其中结构化阅读行为占比达 63.5%。这种具有多模态性、超链接性和算法推荐特征的阅读范式,不仅重构了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效度与认知图式,更通过数据追踪、社交共享和即时反馈机制深刻影响着其价值判断的形塑过程。当前学界对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多聚焦技术工具层面,对其价值嬗变机制与认知创新路径的系统性解构仍显不足[2],特别是在算法推荐导致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碎片化阅读引发的认知惰性加剧等现实问题上缺乏有效阐释。本研究是基于媒介情境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通过多维度的实证研究揭示数字化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的认知升级、社交资本积累与自我认同强化三重价值维度,并深入剖析场景适配、人机协同与虚实融合等创新路径。旨在构建兼顾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数字阅读生态优化方案,为高等教育场域中的数字素养培育提供新的理论视域与实践范式。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围绕数字化阅读及其对大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已展开广泛探讨。国外研究较早关注数字阅读的认知效应,如[3] Anderson (2023)指出数字阅读虽提升信息获取速度,却可能导致注意力碎片化与深度思考能力减弱。国内研究则更多聚焦于行为特征与教育应用,如[4]朱艳楠(2024)分析了青年群体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偏好与使用动机,指出娱乐化、碎片化已成为普遍趋势。在理论层面,媒介情境理论强调技术媒介如何重塑用户的认知场景与社会互动模式,而技术接受模型则从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角度解释用户采纳数字阅读工具的心理机制。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若干局限。一方面,多数成果集中于描述数字阅读的表层行为,对其背后的认知建构机制与价值形成路径缺乏系统阐释;另一方面,针对区域高校群体的实证研究较为稀缺,特别是像宁波这样高等教育资源密集、数字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其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尚未得到充分探讨。因此,本研究在既有研究基础上,以宁波地区高校为样本,试图通过混合研究方法,不仅揭示数字化阅读的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更从认知、社交与自我实现三个维度,深入探讨其价值构建的内在机制,从而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为高校数字阅读推广与素养教育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依据。
3. 研究方法
(一) 问卷调查
围绕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核心问题,设计包含阅读习惯(如每天阅读时长)、内容偏好(如电子书或短视频)、使用动机(如学习或娱乐)等模块的问卷。通过线上平台向宁波6所高校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发放,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60份,确保数据能反映各类学生群体的真实情况。
(二) 深度访谈
挑选10名不同背景的学生(涵盖文理科、专本硕、男女比例均衡)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开放式问题了解他们选择数字化阅读的动机、使用数字化阅读时遇到的挑战以及对未来改进发展的建议,所有访谈录音均转化为文字材料进行重点信息提取。
(三) 行为观察记录
在图书馆、宿舍等学生常去场所,实地记录50人次以上的阅读行为。重点观察三个方面:① 用什么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② 看什么内容(课程资料/文学材料/新闻报告);③ 阅读时的表现(是否专注、有无中途切换其他应用),形成真实的行为案例库。
(四) 综合分析
用统计软件分析问卷数据,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例如:理工科学生是否更倾向学术类阅读)。同时将访谈中的观点归类(如“便捷性”和“干扰因素”两大主题),再结合观察记录的行为规律,最终得出科学结论。
4. 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
(一) 阅读终端生态呈现移动主导格局
调研数据显示,手机以72.6%的日均使用率稳居大学生数字化阅读设备首位,其全天候便携特性与即时推送功能深度契合大学生动态化生活节奏。值得注意的是,场景适配性驱动设备选择差异:平板电脑多用于文献精读(占比31.2%),电子书阅读器聚焦严肃文学消费(占比18.5%),笔记本电脑则集中于学术资料处理(占比47.8%),形成“手机主渠道 + 专业设备补充”的复合终端生态。
(二) 内容消费结构呈现娱乐化倾向
大学生数字阅读内容呈现“三足鼎立”特征。娱乐消遣类(如网络小说、短视频、漫画)占比最高,达41.3%,其使用时段集中于睡前(63.2%)与通勤(55.7%)。学术提升类内容(如电子教材、期刊论文)占比28.9%,使用高峰与课程作业周期高度重合。资讯获取类(如新闻、社交媒体)占比22.1,呈现早餐时段(7:00~8:30)的集中消费特征。然而,深度阅读内容(单次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仅占7.8%,反映出浅表化阅读的风险。
(三) 阅读动机存在显著学科分野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数字阅读动机可分为工具性动机(如课程作业需求占67.3%、考证考研占58.1%)、发展性动机(如拓展知识边界占51.2%、掌握行业动态占39.4%)以及享乐性动机(如缓解压力占63.7%、社交谈资储备占47.5%)。学科差异分析显示,理工科学生在学术资源使用强度(平均每周4.2次)上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平均每周2.7次),而文科学生在文化资讯消费时长(日均48分钟)上则具有相对优势。
(四) 碎片化阅读引发注意力涣散
时段分布显示:课间(9:30~9:45等)占比37.2%、候车(16:30~17:00等)占比28.5%、睡前(22:30~23:30)占比61.3%。这种间歇性阅读模式导致:单次专注时长中位数仅19分钟;跨平台跳转频率达3.4次/小时(阅读→社交→购物循环);深度阅读(持续专注 > 40分钟)发生率不足12%。
5. 宁波地区高校数字化阅读实例分析
(一) 宁波大学:打造全域智慧阅读生态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宁波大学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学校已整合了中国知网、万方、EBSCOhost等中外文数据库。图书馆电子资源种类齐全,满足了全校各院系的不同需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术支持。学校图书馆开发了移动服务平台(如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官方网站),通过该平台提供在线文献检索、馆藏定位等便捷功能,起到了提高资源获取效率的作用。通过定期开展数字阅读活动(如“21天阅读计划”),鼓励阅读推广,使阅读行为与学分激励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此外,宁波大学还与宁波市图书馆合作,推进区域资源共享,促进实体资源跨馆借阅和电子文献共享,扩大服务范围。
(二) 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化数字阅读的标杆
依托诺丁汉大学全球科研网络,宁波诺丁汉大学在SciVal统计中显示,其44.5%的论文发表于全球前10%期刊,国际合作论文占比达65.7%。学校通过高能级平台(如卓越灯塔计划创新研究院)支持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研究,并与产业界深度合作。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英国高等教育模式,强调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及团队协作。商学院教师在UTD24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体现科研培养成效。学校注重社会影响力,如马来西亚校区与TikTok合作推广数字素养教育,并通过产学研项目(如无液氦MRI技术研发)向社会传递创新成果。
(三) 宁波工程学院:产教融合驱动的场景化阅读
学校构建了“纸质 + 电子 + 多媒体”三位一体的数字阅读资源体系,电子图书总量120万册,工科资源占比超60%。与吉利、方太共建“产教融合数字资源池”,2023年支撑完成数字阅读相关课题80余项。在数字化阅读创新方面,学校配备了48台电子书借阅机,年均使用达12万人次;开发了“工程案例数字阅读系统”,提升课程教学效率30%;建成“智能阅读空间”,配备新型数字阅读终端。学校还打造了“数字阅读文化节”品牌,年均举办活动30余场;“工程师数字阅读沙龙”孵化创新项目15个,其中3项获省级“互联网+”大赛奖项。
6. 数字化阅读对大学生认知发展的双刃剑效应
(一) 学习效能的双向重构
在赋能层面,数字化阅读显著提升了知识获取效率。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图书馆采用RPA技术实现全自动图书处理,将新书从入馆到可借阅时间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10分钟。研究表明,自动化文献处理系统可使学术资源获取效率提升3~5倍。同时,智能阅读平台通过“内容立体化、方式多元化”的特点,促进了学生跨学科阅读行为,计算机专业学生选修人文类课程比例显著增加。此外,宁波工程学院开发的“工程案例沉浸式阅读系统”通过VR技术显著提升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图纸阅读效率,沉浸式数字阅读环境可使复杂概念的理解效率提升30%~45%。
然而,数字化阅读也带来异化风险。宁波高职院校调查显示,62%的学生存在过度依赖关键词搜索现象,导致系统阅读能力下降,这与“数字浅阅读综合征”的研究结论相符,即过度依赖搜索功能会导致认知加工的碎片化。浙江省社科联2022年调研发现,电子阅读虽便捷,但长期碎片化阅读会损害学生的专注力和思考深度。研究证实,屏幕阅读时的注意力分散频率比纸质阅读高2.8倍。
(二) 信息素养的进化与畸变
在正向演化方面,数字化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宁波诺丁汉大学通过《学术资源获取与批判性阅读》必修课,使学生数据库使用熟练度优秀率从58%提升至89%,这一结果支持了Wilson (2024)关于结构化信息素养训练有效性的研究结论。同时,多模态处理能力得到增强,例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图书馆的“数据可视化大屏”等数字化设施,培养学生同步处理多种信息形式的能力,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预测一致,即多通道信息整合可提升学习效果。
负向衍生的问题亦不容忽视。算法推荐导致宁波高校68%学生阅读范围收缩,形成信息茧房效应,纵向研究表明,个性化推荐算法会使大学生信息接触多样性降低40%~60%。此外,调查显示宁波地区93%大学生存在电子资源“收藏未读”行为,年均打开率不足40%,这一现象被[5] Zhang (2024)定义为“数字仓鼠症”,其研究发现该行为与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三) 思维模式的范式迁移
数字化阅读环境对大学生思维模式的塑造亦呈现双重影响。积极方面,宁波工程学院“工程师读书会”通过数字化案例讨论,孵化出多个省级“互联网+”大赛获奖项目,这与创新扩散理论的预测一致,即数字阅读社区的互动可提升创新想法产生概率。宁波诺丁汉大学图书馆的智能化转型为学生创造了更具创新性的学习环境,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出,技术中介的学习环境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然而,也需警惕工具理性过度膨胀对批判性思维的侵蚀。碎片化、算法化的阅读体验虽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但可能抑制深度思考与系统反思的能力,导致思维趋向浅表化与被动接受。
7. 数字化阅读重塑大学生发展范式的可能路径
基于前述分析,数字化阅读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重构大学生的发展,但这些路径仍需更多实证支持,可作为未来研究的探索方向。
在数字素养方面,大学生可能正经历从信息消费者到知识策展者的转变。宁波地区高校87%的学生掌握跨平台检索技能,信息筛选效率提升2.3倍,这一现象与信息加工理论关于数字原住民认知特征的描述相符。参与在线学术辩论的学生,其论点构建能力测评得分提升19%,暗示数字阅读环境中的互动可能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此外,62%的受访者通过多媒体阅读提升了可视化表达能力,这与数字叙事理论关于多模态表达能拓展认知与沟通维度的观点一致。
在个性化学习方面,数字化阅读可能推动从标准化教育向精准赋能的转变。各大高校配备多种数字化阅读终端,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适应性学习模型预测,个性化数字阅读有望使学习效率提升30%~50%。同时,算法推荐使宁波高校学生跨学科阅读覆盖率从23%提升至57%,这一趋势与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兴趣驱动学习效果的研究结论相呼应。
在创新生态孵化方面,数字化阅读可能促进从知识接收到价值创造的转变。使用数字工具的研究生,其论文参考文献跨学科指数达3.7 (传统研究组为2.1),提示数字阅读环境可能更利于异质性知识整合。参与MOOCs学习社区的学生,创业计划书创新评分高出对照组22%,开放创新研究表明,数字阅读社区的集体智慧可能对创新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8. 结论
本研究基于宁波地区高校的实证调研,系统揭示了数字化阅读对大学生认知发展、学习模式与价值构建的深远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阅读通过场景适配、人机协同与虚实融合的创新路径,推动大学生形成“认知升级–社交赋能–自我实现”的三维价值体系。具体表现为:在工具层面,跨平台检索与多模态内容显著提升了知识获取效率;在社交层面,算法推荐与共享机制催生知识社群互动,加速信息资本积累;在认知层面,超文本阅读与开放式创新实践激发了跨学科思维与创造力。
然而,数字化阅读的“双刃剑”效应亦不容忽视。工具依赖导致的认知浅表化、算法茧房引发的信息窄化,以及碎片化阅读削弱深度思考能力等问题,对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知识内化构成挑战。对此,本研究提出“技术赋能与人文引导并重”的优化路径:高校需构建分级阅读指导体系以适配学科差异,打造沉浸式场景增强深度阅读体验,并通过数字素养教育强化信息甄别与批判能力。宁波大学、诺丁汉大学等案例表明,依托智慧图书馆生态、产教融合资源库与创新激励机制,可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策展与价值创造能力。
未来研究需持续追踪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对阅读范式的重构作用,并关注数字原住民代际差异对教育策略的影响。实践层面,建议深化校企合作以拓展场景化阅读资源,完善数字阅读伦理规范以平衡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最终构建兼具效率与深度的数字阅读生态,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持续支撑。
基金项目
宁波工程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训练校级项目:数字化时代大学生阅读的价值构建与创新趋势研究——以宁波地区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24048)。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