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钛及钛合金因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低密度、高比强度、良好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医疗植入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然而,钛的高化学活性使其在高温下极易与氧、氮、氢等气体以及碳、硅等杂质元素发生反应,导致材料性能劣化。因此,钛的熔炼需要在高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以避免污染并确保材料质量。
传统的真空自耗电弧炉(VAR)熔炼技术虽然能够满足一般工业需求,但存在着无法有效去除低密度夹杂物(LDI)和高密度夹杂物(HDI)的局限性[2]。电子束冷床炉(Electron Beam Cold Hearth Melting, EBCHM)熔炼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特种熔炼方法,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强真空环境和精确的温度控制能力,已成为制备高纯度、大规格钛及钛合金铸锭的核心技术。与VAR相比,EBCHM技术在杂质去除、成分均匀性控制和铸锭质量提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如图1。
Figure 1. Comparison of VAR and EB smelting processes
图1. VAR与EB熔炼流程对比
2. EB炉熔炼钛的基本原理与工艺过程
2.1. 基本原理
EB炉以电子枪发射的高能电子束为热源,在10−3~10−4 Pa的高真空环境中,电子束经加速(加速电压为30 KV)、聚焦后轰击钛原料(海绵钛、再生料等),将动能转化为热能,使原料在冷床上熔化形成熔池。冷床是一个倾斜式或水平式水冷铜坩埚,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一个温度梯度环境,促进杂质的分离和去除。在冷床中,钛熔体由于密度差异会发生分层:高密度夹杂物(HDI)如钨、钼、钽、铌等及其化合物会沉淀到底部[3];低密度夹杂物(LDI)如钛的氮化物、氧化物等则会漂浮到表面或被分解去除;另一方面,熔池在冷床末端逐步凝固,形成成分均匀、表面光洁的钛铸锭,最终经引锭机构下拉至炉体下部完成成型[4]。如图2。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EB melting structure
图2. EB熔炼结构示意图
2.2. 工艺过程
EB炉熔炼钛通常采用“单炉单次”或“双炉双联”工艺,本文以3150 kWBMO-01型电子束熔炼炉为例,工艺流程如下:
原料处理:再生料(屑状)破碎至5~30 mm尺寸,经过屑料清洗、漂洗、烘干、过筛、磁选、色选等工序,去除物料表面皂化液、油污,避免真空系统污染及熔炼过程中气体(O、H、N)杂质元素含量超标;块状料进行碱洗、酸洗去除表面氧化皮。
抽真空与预热:关闭炉门后封炉,通过真空泵将炉内真空度抽至10−3 Pa以下,对冷床及电子枪进行预热烘炉,防止冷凝水影响电子束稳定性。
电子束加热与熔池形成:启动电子枪,调节电流与聚焦位置,逐步加热冷床上的原料,直至形成稳定的熔池(温度范围约1800~2200℃)。
精炼与杂质去除:利用高真空环境,熔池中H2、N2等气体以分子形式逸出;低熔点杂质(如Na、Mg)因沸点低于钛,优先挥发并被真空系统抽出;高熔点氧化物(TiO2)因密度高于钛溶体,沉降至冷床底部被捕捉,与液态钛分离;此阶段是一个连续凝固过程,需要精确控制电子枪功率、扫描轨迹和熔炼速度等参数。如图3。
铸锭凝固与下拉:正常熔炼阶段稳定熔池后,控制冷床温度,使溶液顺利由浇筑口流入结晶器,并在结晶器末端缓慢凝固,同时通过引锭机构以5~15 mm/min的速率下拉铸锭(进料速度与拉锭速度呈正比例关系)。
冷却与出炉:熔炼结束后,关闭电子枪,保持真空环境直至铸锭冷却到200℃以下,破空后出锭。
在实际操作中,电子束的扫描轨迹对熔炼过程的稳定性和铸锭质量有重要影响。常见的扫描轨迹包括蛇型轨迹、同心圆轨迹和同心矩型轨迹等。蛇型轨迹适应性强,可根据熔池形状调整,使熔池各处受热均匀;同心圆轨迹可获得较均匀的温度场,符合热量扩散规律;同心矩型轨迹则可解决矩形冷床局部区域无法扫描的问题。
Figure 3. Scanning area of electron gun
图3. 电子枪扫面区域
3. EB炉熔炼钛的关键优势
相较于VAR炉等传统工艺,EB炉熔炼钛在质量与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3点:
3.1. 纯度更高
高真空环境(10−4 Pa)可有效去除金属钛中的气体杂质(O、H、N),且冷床精炼功能可降低低熔点金属杂质含量,铸锭纯度可达99.95%以上,满足航空航天高端钛材需求。
3.2. 除杂效果
高、低密度夹杂物的有效去除:EBCHM通过冷床的“精炼”过程,将物料与铸锭隔离开,保证了原材料中的高、低密度夹杂无法直接进入铸锭。高密度夹杂物(HDI)如钨、钼、钽、铌等及其化合物(如WC、TiW等)由于密度高于钛熔体,会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到冷床底部并被永久去除。低密度夹杂物(LDI)如钛的氮化物、氧化物等则通过漂浮、蒸发和溶解等机制被有效去除。如图4。
Figure 4. Schematic diagram of impurity removal in cold bed
图4. 冷床除杂示意图
3.3. 原料实用性更强
无需预制电极,可直接使用海绵钛、钛再生料等多种原料,原料利用率理论可达100%,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制备不同规格铸锭,满足多种需求。如图5。
Figure 5. Schematic diagram of melting process
图5. 熔炼过程示意图
4. 工艺参数对钛铸锭质量影响
EB炉熔炼钛的质量(纯度、组织、缺陷)主要受功率、冷床温度梯度、熔炼速率3类核心参数影响,具体关系如下:
4.1. 熔炼功率
熔炼功率由电子枪加速电压与束流决定,直接影响熔池稳定性:
1) 单枪功率过低(<150 kw):钛原料熔化不充分,熔池流动性差,易形成“未熔化”、“冷隔”缺陷,且气体与杂志元素无法彻底挥发或沉底,如图6;
2) 单枪功率过高(>300 kw):熔池温度过高(>2000℃),液态钛挥发损失加剧,按经验挥发率>3%,若进行合金熔炼时,其他合金元素例如Al元素挥发无法控制导致成分异常,同时冷床材质为铜,接触面易被高温钛熔液溶解,造成铸锭中Cu元素超标(>0.1%);
3) 单枪熔炼功率控制在180~220 kw区间,确保熔池温度稳定在1750~2000℃,有利于保持熔炼稳定性[5]。此参数下,熔池深度、宽度较为适中,铸锭的固液界面弯角处的曲率较小,从而有助于降低铸锭的宏观偏析,提高铸锭的生产质量。此外,易挥发元素的损失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合金成分的精确性。
Figure 6. Defect of excessively low power of EB ingot
图6. EB锭功率过低缺陷
4.2. 熔炼速率(熔速)
熔炼速率(单位时间内融化的钛原料质量)与铸锭杂质去除效果直接相关:
1) 熔速过低(<600 kg):生产效率低,且熔池停留时间过长,钛溶液与真空中O元素反应时间增加,导致O元素含量升高(>0.2%);
2) 熔速过高(<900 kg/h):熔炼速率过高会导致熔池波动加剧,熔池流动不稳定,液态钛在冷床中流动过于剧烈,影响凝固过程的稳定性,高密度夹杂物在剧烈流动中无法充分沉底,易随溶体进入结晶器中,增加铸锭内部缺陷的风险,形成铸锭夹杂缺陷;
3) 优化区间:结合结晶器规格,纯钛铸锭熔炼熔速控制在700~800 kg/h最优,此熔速液态钛在冷床中流动趋于稳定平缓,流动过程无明显波动,夹杂物在熔体中的充分运动分离,有利于提供稳定的凝固环境,可有效避免夹杂缺陷[6]。
4.3. 夹杂物有效去除
钛合金常见的夹杂物分为低密度夹杂(N、C、O)和高密度夹杂(W、Mo、WC)。冷床温度梯度影响夹杂物的去除效率。研究表明,适当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夹杂物在熔体中的运动和分离[7]。
例如,在电子束冷床炉熔炼过程中,通过在浇口附近强烈辐照电子束产生的Marangoni对流,高密度夹杂粒子会受自身重力作用很快下沉至凝壳与熔体界面,使其被冷床壁上形成的凝固钛(铸锭壳)捕获。低密度夹杂TiN硬度高、脆性大,直径1 mm可引起部件产生疲劳裂纹,降低其使用寿命;且TiN密度与钛基本接近,晶体与钛基体共格,超声探伤时不易被检测。电子束熔炼过程温度高,可将TiN夹杂溶解,使其残存率小于0.05%。
5. 现存问题及优化方向
5.1. 主要问题
当前EB炉熔炼钛仍存在2项关键挑战:
1) 电子束能量利用率低:电子束在传输过程中因散射损失约20%~30%能量,导致实际加热效率仅为60%~70%,能耗利用较低。
2) 铸锭表面质量差:冷床炉结晶器凝固过程,钛溶体易在冷床边形成“挂渣”,导致铸锭表面出现“毛刺”或者“凹坑”,后续机加量大,成材率低,铸锭成材率 < 90%。
3) 铸锭直线度差:当随着熔炼进行,铸锭长度随之增加,目前国内最长铸锭长度可达10 m,拉锭过程,会造成铸锭拉完,直线度 > 10 mm。如图7。
Figure 7. Straightness of EB ingot
图7. EB铸锭直线度
5.2. 优化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可从工艺、设备两方面进行改进:
1) 设备改进:优化冷床结构(如采用L型冷床),减少溶体在冷床边部停留,降低“挂渣”风险;
2) 工艺优化:引入“数值模拟技术”,提前模拟熔池流动与凝固过程,精准预测工艺参数对铸锭影响,减少试错成本;探索不同牌号EB + VAR双联熔炼工艺,精准测算Al元素挥发率,EB实现原料精炼,VAR实现铸锭成分均匀化。
6. 结论
EB炉凭借高真空精炼、精准温度控制及原料适应性强的优势,已成为高端钛及钛合金铸锭制备技术。其熔炼质量主要受熔炼功率、冷床温度梯度、熔炼速率影响,通过参数优化可获得纯度高、组织稳定的钛方锭及圆锭。
未来可进一步通过设备升级、工艺创新(如数值模拟、双联熔炼),大幅提升能量利用率与铸锭表面质量、铸锭直线度,推动EB炉在钛材料工业化生产中的规模应用,为高端装备领域提供高质量钛材支撑。
基金项目
“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重点专项“钛合金返回料利用及板管材高效短流程制备关键技术开发”项目(项目编号:2022YFB3705600)中子课题四“钛合金管材高效短流程关键技术研发”(编号:2022YFB370560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