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BCRL)是腋窝淋巴结清扫与放疗后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其发生机制涉及手术创伤导致的淋巴管断裂、放射诱导的纤维化及免疫微环境失衡,进而引发蛋白–淋巴液回流障碍。尽管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已显著降低BCRL发生率,但文献报道其5年累积发病率仍达6%~30% [2],且一旦形成即呈进行性加重,导致患肢疼痛、功能障碍及反复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并增加医疗负担[3]。目前,BCRL的危险因素谱尚未统一,肥胖、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术后感染、放射剂量分布及个体淋巴再生能力等被反复提及[4]。随着生物信息学与影像组学技术的兴起,对淋巴血管再生相关基因多态性、皮肤厚度定量及臂–胸围动态变化的精准测量,为揭示BCRL发生机制提供了新视角[5]。鉴此,本研究基于回顾性研究设计,联合临床病理、治疗参数、影像组学及分子标志物,系统评估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独立影响因素,旨在构建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为早期干预与精准康复提供循证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23年1月至2025年4月于本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纳入标准:① 术后病理证实为单侧浸润性乳腺癌;② 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 ± 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③ 年龄18~75岁;④ 术后完成规范放疗(全乳/胸壁 + 区域淋巴引流区,处方剂量45 Gy~50 Gy,瘤床或高危区加量10 Gy~16 Gy);⑤ 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 既往有上肢淋巴水肿、严重静脉回流障碍或腋窝手术史;② 术前新辅助化疗期间出现上肢感染或深静脉血栓;③ 合并远处转移或第二原发恶性肿瘤;④ 妊娠期或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⑤ 关键变量缺失 > 10%。最终纳入84例,平均年龄(52.30 ± 9.70)岁,BMI (24.80 ± 3.50) kg·m−2,肿瘤位于左侧42例(50.00%),右侧42例(50.00%)。术后病理分期:0期6例(7.14%),Ⅰ期24例(28.57%),Ⅱ期38例(45.24%),Ⅲ期16例(19.05%)。ALND 50例(59.52%),SLNB + ALND 34例(40.48%)。平均淋巴结检出数目(16.40 ± 4.70)枚,阳性淋巴结(2.30 ± 3.10)枚。术后放疗开始时间中位数28 (21~35) d,其中序贯化疗者占62.70% (53/84)。本研究方案经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2.2. 方法
2.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同一多学科团队制定的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靶向序贯方案。通过电子病历系统(EMR)与影像归档系统(PACS)提取术前、术后、放疗期间及放疗后第1、3、6、12个月的标准化随访数据;缺失信息由门诊复诊记录或电话随访补充,补充率 < 5%。
2.2.2. 淋巴水肿诊断与分期
采用“围度法 + 症状确认”双标准:① 相对差异(RCE) ≥ 10%或绝对差异(ACE) ≥ 2 cm,且持续 > 3个月;② 患者主诉患肢沉重、紧绷或活动受限,并排除静脉血栓、复发或感染。测量点统一定于鹰嘴上、下各10 cm处,使用非弹性软尺,由同一名专科护士完成,两次取均值。分期依据国际淋巴学会(ISL) 2020标准:0期(潜伏)、Ⅰ期(可逆)、Ⅱ期(不可逆)、Ⅲ期(象皮肿)。
2.2.3. 数据收集与质控
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双人独立核对,一致性检验Kappa = 0.92。
2.3. 观察指标
2.3.1. 主要结局指标
放疗结束后12个月内BCRL发生率(ISL ≥ Ⅰ期且RCE ≥ 10%)。
2.3.2. 候选预测变量
(1) 人口学:年龄、BMI、绝经状态、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
(2) 肿瘤相关:肿瘤侧别、象限、TNM分期(AJCC第8版)、分子分型、脉管侵犯、神经侵犯。
(3) 手术相关:手术方式(根治/改良根治)、ALND范围(Ⅰ/Ⅱ/Ⅲ水平)、SLNB数目、ALND数目、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比值(LNR)、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总量及拔管时间。
(4) 实验室:术前白细胞、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VEGF-C水平。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建立数据库。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资料以M (P25, P75)表示,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χ2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采用单因素 + 多因素Logistic回归(Forward LR,α入 = 0.05,α出 = 0.10)筛选独立影响因素,并报告OR及95%CI。通过ROC曲线评估模型区分度,AUC > 0.75为可接受;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拟合优度(P > 0.05)。双侧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总体发生率
汇总了84例患者术后12个月内的淋巴水肿累积发生率。随访显示,放疗后1个月即出现5例(5.95%)水肿,随后呈逐月递增趋势;至12个月,共20例达到ISL ≥ Ⅰ期且RCE ≥ 10%的诊断标准,总体累积发生率为23.81% (95%CI: 15.40%~33.80%),提示乳腺癌术后1年内水肿风险持续存在,需长期监测。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occurrence of lymphedema in 84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ithin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表1. 84例乳腺癌患者术后12个月内淋巴水肿发生情况
观察时点 |
发生例数 |
累积发生率(%) |
95%CI (%) |
放疗后1个月 |
5 |
5.95 |
1.10~12.10 |
放疗后3个月 |
11 |
13.10 |
6.50~21.30 |
放疗后6个月 |
16 |
19.05 |
11.50~28.80 |
放疗后12个月 |
20 |
23.81 |
15.40~33.80 |
注:BCRL诊断标准采用ISL ≥ Ⅰ期且RCE ≥ 10%。
3.2. 单因素分析:BCRL组与非BCRL组基线特征比较
对比了20例BCRL患者与64例非BCR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未发生水肿者相比,BCRL组BMI、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比值(LNR)、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总量、拔管时间及全身炎症指标(NLR, PLR, CRP)均显著升高,而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此外,TNM Ⅲ期比例及ALND范围 ≥ Ⅱ水平者占比亦明显增高(P < 0.05)。上述变量被纳入后续多因素模型进一步验证。如表2所示。
Table 2. Comparison of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BCRL group and the non-BCRL group
表2. BCRL组与非BCRL组基线特征比较
特征 |
全组(n = 84) |
非BCRL组(n = 64) |
BCRL组(n = 20) |
t/χ2/Z |
P |
年龄(岁,
) |
52.30 ± 9.70 |
51.40 ± 9.20 |
55.20 ± 10.80 |
1.45 |
0.15 |
BMI (kg·m⁻2,
) |
24.80 ± 3.50 |
23.90 ± 3.10 |
27.60 ± 3.40 |
4.20 |
<0.01 |
绝经[n (%)] |
46 (54.76) |
33 (51.56) |
13 (65.00) |
1.02 |
0.31 |
吸烟[n (%)] |
9 (10.71) |
6 (9.38) |
3 (15.00) |
0.48 |
0.49 |
高血压/糖尿病[n (%)] |
18 (21.43) |
11 (17.19) |
7 (35.00) |
2.84 |
0.09 |
肿瘤侧别(左) [n (%)] |
42 (50.00) |
32 (50.00) |
10 (50.00) |
0.00 |
1.00 |
肿瘤象限(外上) [n (%)] |
51 (60.71) |
39 (60.94) |
12 (60.00) |
0.01 |
0.94 |
TNM分期Ⅲ [n (%)] |
16 (19.05) |
9 (14.06) |
7 (35.00) |
4.25 |
0.04 |
分子分型(HER2+) [n (%)] |
21 (25.00) |
15 (23.44) |
6 (30.00) |
0.32 |
0.57 |
脉管侵犯[n (%)] |
22 (26.19) |
14 (21.88) |
8 (40.00) |
2.56 |
0.11 |
ALND范围 ≥ Ⅱ水平[n (%)] |
50 (59.52) |
34 (53.13) |
16 (80.00) |
4.57 |
0.03 |
阳性淋巴结数(枚,
) |
2.30 ± 3.10 |
1.60 ± 2.20 |
4.40 ± 4.20 |
3.10 |
<0.01 |
LNR (
) |
0.14 ± 0.19 |
0.10 ± 0.13 |
0.26 ± 0.25 |
3.20 |
<0.01 |
术中出血量(ml,
) |
165.40 ± 45.30 |
158.20 ± 42.10 |
188.50 ± 48.60 |
2.50 |
0.01 |
手术时间(min,
) |
98.60 ± 18.70 |
95.30 ± 17.20 |
109.80 ± 20.10 |
2.90 |
<0.01 |
术后引流总量(ml,
) |
385.70 ± 120.50 |
356.40 ± 105.30 |
479.20 ± 135.80 |
3.70 |
<0.01 |
拔管时间(d,
) |
6.20 ± 1.80 |
5.80 ± 1.60 |
7.50 ± 2.10 |
3.30 |
<0.01 |
白细胞(×109·L−1,
) |
6.10 ± 1.40 |
5.90 ± 1.30 |
6.80 ± 1.60 |
2.30 |
0.02 |
NLR (
) |
2.30 ± 0.80 |
2.00 ± 0.70 |
3.20 ± 0.90 |
5.10 |
<0.01 |
PLR (
) |
125.60 ± 35.40 |
115.20 ± 32.10 |
158.80 ± 38.20 |
4.60 |
<0.01 |
CRP (mg·L−1,
) |
4.20 ± 2.10 |
3.50 ± 1.80 |
6.40 ± 2.50 |
4.90 |
<0.01 |
白蛋白(g·L−1,
) |
40.30 ± 3.50 |
41.10 ± 3.20 |
37.80 ± 3.90 |
3.40 |
<0.01 |
纤维蛋白原(g·L−1,
) |
3.10 ± 0.60 |
2.90 ± 0.50 |
3.70 ± 0.70 |
4.80 |
<0.01 |
D-二聚体(μg·ml−1,
) |
0.60 ± 0.30 |
0.50 ± 0.20 |
0.90 ± 0.40 |
4.40 |
<0.01 |
VEGF-C (pg·ml−1,
) |
385.70 ± 85.20 |
355.40 ± 78.60 |
482.50 ± 92.30 |
5.30 |
<0.01 |
注:连续变量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3.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独立影响因素筛选
经Forward LR法校正共线性后,共有6项指标被确认为BCRL的独立危险因素:阳性淋巴结数(OR = 1.46, 95%CI: 1.18~1.81)、ALND范围 ≥ Ⅱ水平(OR = 3.49, 95%CI: 1.34~9.10)、术后引流总量每增加100 ml (OR = 1.32, 95%CI: 1.09~1.60)、NLR每增加1 (OR = 2.36, 95%CI: 1.45~3.85)、VEGF-C每增加100 pg·ml−1 (OR = 1.52, 95%CI: 1.18~1.96)以及血清白蛋白(保护因素,OR = 0.79, 95%CI: 0.68~0.92)。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P = 0.81,AUC = 0.87,提示拟合优度良好、区分度较高。如表3所示。
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epende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ymphedema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 (Forward LR, n = 84)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独立影响因素(Forward LR, n = 84)
变量 |
β |
SE |
Wald |
P |
OR |
95%CI |
VIF |
阳性淋巴结数(每增加1枚) |
0.38 |
0.11 |
11.93 |
<0.01 |
1.46 |
1.18~1.81 |
1.12 |
ALND范围 ≥ Ⅱ水平 |
1.25 |
0.49 |
6.53 |
0.01 |
3.49 |
1.34~9.10 |
1.15 |
术后引流总量(每增加100 ml) |
0.28 |
0.10 |
7.84 |
<0.01 |
1.32 |
1.09~1.60 |
1.06 |
NLR (每增加1) |
0.86 |
0.25 |
11.83 |
<0.01 |
2.36 |
1.45~3.85 |
1.10 |
VEGF-C (每增加100 pg·ml−1) |
0.42 |
0.13 |
10.44 |
<0.01 |
1.52 |
1.18~1.96 |
1.09 |
白蛋白(每增加1 g·L−1) |
–0.23 |
0.08 |
8.28 |
<0.01 |
0.79 |
0.68~0.92 |
1.07 |
注:模型评价:Hosmer-Lemeshow χ2 = 4.52,P = 0.81;AUC = 0.87 (95%CI: 0.79~0.94)。
4. 讨论
4.1. 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率与既往研究的一致性
本研究回顾性观察84例接受ALND ± SLNB及规范放疗的乳腺癌患者,术后12个月BCRL累积发生率为23.81%,处于文献报道的6%~30%区间的中段。黄婧慧等[6]对上海地区246例女性乳腺癌术后1~3年的调查显示,BCRL发生率为19.11%,与本研究结果接近;贾宝宝等[7]在江苏省58所医院的横断面研究亦指出,由于SLNB普及和早期康复干预,接受前哨活检者的水肿率显著低于全腋窝清扫者。本研究SLNB比例达40.48%,且术后统一功能锻炼。上述资料共同证实,即使进入前哨淋巴结时代,ALND联合放疗仍是BCRL不可忽视的风险背景,临床需保持至少1年的动态监测。
4.2. 术中淋巴负荷与手术创伤的独立效应
多因素模型显示,阳性淋巴结数每增加1枚,BCRL风险升高46% (OR = 1.46),与Jia等[8]基于596例队列提出的“阳性淋巴结增加1枚,水肿风险升高50%”结果一致。同时,ALND范围≥Ⅱ水平使风险增加2.49倍,提示高位淋巴结清除进一步破坏上肢淋巴回流路径。术后引流总量亦被量化为独立指标,每增加100 ml,风险上升32%,与李振生等[9]对281例乳腺癌患者的GEE分析结果相符,该研究发现引流总量与BMI协同增加BCRL发生率,但并未设定具体阈值,共同说明手术创伤强度与淋巴负荷是BCRL发生的重要“加速器”。
4.3. 全身炎症状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失衡
本研究发现术前NLR每升高1单位,BCRL风险增加1.36倍,血清白蛋白则呈显著保护效应。NLR作为系统炎症的廉价标志物,已被证实与放疗后软组织纤维化程度正相关。何炼图等[10]利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30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进行定量评估,发现颈部皮下组织及胸锁乳突肌的杨氏模量值较健康对照显著升高(71.74 ± 60.71 kPa vs. 11.79 ± 5.74 kPa, P < 0.01),提示纤维化程度可被SWE客观量化;该研究同时指出,持续低度炎症是纤维化进展的核心驱动,与NLR升高路径一致。与此同时,VEGF-C水平每升高100 pg·ml−1,BCRL风险增加52%,验证了淋巴管生成–再生失衡在BCRL中的关键作用。低剂量ALA-PDT动物实验显示,自然老化小鼠经治疗后皮肤VEGFC及其受体VEGFR3表达显著上调,淋巴管密度与伊文思蓝引流速度同步增加,提示适度激活VEGF-C/VEGFR3通路可改善淋巴回流[11]。然而,在放射纤维化微环境中,该通路若持续过度激活,可因淋巴管通透性增高而加重蛋白渗出与水肿。因此,术前积极控制感染、纠正低蛋白血症并探索“低剂量、间歇式”VEGF-C调控策略,可能为BCRL干预提供新思路。
4.4. 肥胖与围手术期管理的可干预窗口
尽管单因素分析BMI差异显著,但其在最终模型中被剔除,提示肥胖可能通过“阳性淋巴结多、手术时间延长、引流量增加”等间接路径影响水肿。然而,大量前瞻性研究仍支持减重、术后早期阻抗运动可显著降低BCRL发生率[12] [13]。鉴于本研究为回顾性设计,无法记录术后体重变化及康复依从性,未来需通过前瞻性队列验证体重管理对高风险患者的独立获益。
4.5.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若干局限性:首先,样本量较小(n = 84)且为单中心设计,可能导致选择偏倚和统计效能不足,多因素分析中每个变量对应的事件数有限,可能高估OR值;其次,回顾性设计无法完全控制混杂因素(如术后康复锻炼强度、体重变化轨迹等);第三,未纳入放疗剂量分布参数(如腋窝最大剂量、V20等)及影像组学特征(皮肤厚度、皮下组织弹性),这些因素已被证实与BCRL密切相关;最后,模型虽经内部验证,但缺乏外部验证队列,临床推广前需在多中心、大样本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4.6. 预测模型的临床转化价值
本研究构建的6因素Logistic模型AUC达0.87,优于万光霞等[13]基于127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建立的列线图模型(AUC = 0.796),且Hosmer-Lemeshow P = 0.81,提示校准度良好。模型变量均可在术前或术后1周内获取,适合转化为网页或App计算器,用于术前知情、康复分级及随访强度分配。但受限于上述局限性,模型仍需外部验证;且未纳入放疗剂量分布及皮肤厚度等影像组学参数,后续将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