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文科建设重在培育全面发展、具有跨学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反映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彰显中国智慧、传播中国声音的文科学术体系,推动形成以交叉融合为特征、以守正创新为动力的文科发展新范式。在全球教育改革浪潮中,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跨学科素养的培育转变,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共识与重要发展方向[1] [2]。
学界在跨学科认知和跨学科能力培养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卡察洛夫等学者强调跨学科模型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的重要性[3]。福泰因(Fortuin, 2013)、曼西利亚对跨学科学习认知的认识论基础予以考察,剖析认知技能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4] [5]。瑞普柯指出,跨学科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够整合多学科知识以分析和解决问题[6]。克莱因从类型学视域剖析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这两个概念的差异,强调跨学科性重在“互动”“融合”“聚焦”“混合”“关联”[7]。宋歌、王祖浩(2019)重视培养学生在实践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达成目标所体现的能力[8]。乔·莫兰(2023)更加关注跨学科的思维范式和制度实践,认为跨学科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复杂性[9]。尽管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共同揭示了跨学科素养的核心特征,为新文科视域下跨学科素养培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近年来,在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推动下,外语院校积极创新,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在单一课程层面,如何有效融入跨学科内容、系统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仍存在明显短板。美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其跨学科性为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提供优势。为发挥其孵化跨学科素养的功能,我们在美国文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初步实践。
2. 以跨学科素养培育为导向重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学目标兼具规约性与生成性[10]。为培育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我们参考马扎诺(2024)的学习目标框架,结合我校学生特点,从易到难,设计了检索、理解、分析和运用等四种不同难度的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跨学科知识、形成跨学科思维、提升跨学科能力。
检索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信息素养和文献检索能力。我们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数据库获取信息,引导他们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评价、分析、整合。具体而言,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利用JSTOR、EBSCO、Wiley Online Library、SpringerLink、ProQuest、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高效检索数字资源,研判获取信息的相关性。检索目标属于低层次目标。较之于其他课程目标,学生的检索目标达成度最高。
理解目标聚焦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我们从两个维度提出目标要求。其一,文学文本和文化背景维度。美国文学文本对于部分本科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主要源于文本语言的复杂性和文化异质性。词汇、句法、文化语境的复杂性和语义歧义性给学生造成阅读障碍,导致部分学生畏惧阅读、回避阅读。美国文学文本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使得部分学生因不熟悉异域文化而产生误读。鉴于此,我们将理解文本和理解文化背景并置为理解目标内容。其二,跨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维度。由于教材中鲜少提供相关跨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我们补充了相关内容,并对学生提出目标要求。
分析目标的合理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叙事策略、主题思想、文化内涵、意识形态、哲学意蕴,分析文本的跨学科性。能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家作品,以及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予以比较,分析其异同,解析文本生产与接受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范式嬗变和价值演变。
运用目标要求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思考和研究。跨学科运用能力为高阶目标,对学生具有挑战性。为促使目标达成,教师需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特别关注教学目标的可达成性与合理性。
美国文学课程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教师须基于学情,设计具有可行性、可达成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确保不同层级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为促使目标达成,教师需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给予适时支持和帮助。
上述目标为我们设计的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我们还设计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进一步将教学目标明确化、具体化、精准化。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赘述。
3. 以跨学科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
美国文学经典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鉴于文本的跨学科特质,在美国文学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以跨学科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之路。基于我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我们重点关注文学与历史、哲学、法学、文化学、社会学、符号学等学科的交融。
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我们重视文史融合和文哲交融。就文史融合而言,我们注重历史语境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的作用及影响。例如,以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莫里森《宠儿》、琼斯《已知的世界》、怀特黑德《地下铁道》等为代表的非裔美国文学文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参与意识。作家们通过各具特色的叙事策略再现社会历史语境,彰显其历史认知价值。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本,我们开展非裔美国文学专题研究。学生分小组搜集并梳理法典、法律案件、奴隶叙事等相关历史资料,通过还原历史语境诠释人物的生存境遇,理解文本凸显的种族创伤、历史创伤。我们引入新历史主义理论,为学生考察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提供工具。历史资料和理论工具的引入,学生对奴隶叙事、新奴隶叙事在历史背景、创作主体、叙事策略及主题意蕴等方面的异同,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另一个学习活动是绘制非裔美国文学谱系图。基于该谱系,学生对非裔美国文学进行宏观鸟瞰和微观解剖,对作家作品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认识非裔美国文学的历史性和现代性,深入理解非裔美国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文哲交融是美国文学教学的重要路径。美国文学文本内含超验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自然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在文本中具象化,表现为作家对存在、自由、异化、荒诞、身份等主题的艺术叩问,展现其对生命意义、道德选择、自由正义等议题的哲学思辨。例如,杰克·伦敦《马丁·伊登》中个体的自我实现困境,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对身份虚无性与自我追寻的哲学反思,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对现代战争荒诞性的深刻揭示,以及被誉为地狱与天堂交响曲的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表现的自由与选择命题[11],皆彰显鲜明的存在主义主题。存在主义具有庞杂性,在哲学和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2]。为了帮助学生从存在主义视角评价文学作品,我们组织存在主义文学工作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了解存在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存在主义的思想体系,比较海德格尔、萨特等主要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考察存在主义文学艺术观及其影响。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感兴趣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之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观为理论工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通过概念考古、文本细读,阐释哲学主题在文本中的表现形态和生成机制。鼓励学生开展比较研究,比较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中存在主义思想的显影路径、修辞呈现及意义增殖,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实现文学批评与哲学思辨的有机融合。
法律主题一直是美国文学具有深远意义和广泛探讨的核心议题。我们重视文学与法律的交叉融合。关于文学中的法律想象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波斯纳、安克和迈勒尔、多林、沃德等学者考察了文学与法律在修辞学等层面具有的诸多共通之处,剖析了文学与法律彼此关联的多种方式,探讨了文学中表现的法律母题[13]-[17]。余宗其构建了文学法律性的理论框架,从法律视角对外国文学予以考察,解析文学中的法律职业者、法律文化现象。余宗其肯定文学中法律内容的多学科性质,强调法律研究视角的普适性[18] [19]。美国文学涉及法律的文本较多。赫尔曼·梅尔维尔《水手比利·巴德》、威廉·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路易丝·厄德里克《圆屋》、唐·德里罗《地下世界》等通过文学书写展现法律与文化、种族、性别、权力等因素的复杂互动。教师鼓励学生广泛吸取法学知识、理论、法律思想的营养,深入剖析小说中的法律主题、法律话语、法律想象策略,诠释文本的法律思想意义,在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审视美国法律文化的建构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的法理共情与社会批判意识。
我们为学生铺设文学与符号学、社会学、文化学交融之路。汤亭亭《女勇士》、谭恩美《喜福会》、尤里尼奇《佩特罗波利斯》等族裔文学文本表征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及相互间的互动性。《女勇士》和《喜福会》是美国华裔文学经典之作,内嵌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佩特罗波利斯》是美国新生代俄裔作家尤里尼奇的处女作,表现了作者对文化之根的反思。三部作品皆包含着移民经验和文化记忆,在移民叙事、少数族裔叙事与多元文化书写方面表现卓越。我们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学、符号学和文化学理论资源研讨这些文本。理解这些理论的蕴涵后,学生能够基于文本细读,考察文本中文化符号的文化蕴涵和象征意蕴,探讨文化符号与身份、权力的关联,解读多元文化要素之间的交织,挖掘移民文化的社会历史归因,审视少数族裔和移民群体在文化夹缝中的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学生对少数族裔和移民群体在主流社会的文化适应、文化通融方式,对作品中反映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同化问题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学生能够借用社会学理论,审视族裔文学叙事揭示的社会肌理,讨论移民群体和少数族裔的身份协商策略。
4. 以跨学科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合创新
美国文学传统教学模式为讲授式,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教学模式创新势在必行。乔伊斯等学者指出,多种教学模式组合在一起,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20]。得益于学者们观点的启发,我们尝试通过跨学科导向的教学模式组合创新,提升跨学科素养培育效果。基于我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风格、认知特点,我们对项目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设计型学习、混合式学习等予以组合运用,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学科运用能力。限于篇幅,我们在此重点介绍前面两种教学模式在美国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项目式教学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所以项目的设计尤为重要。由于项目式教学以结果为导向,我们基于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采用逆向设计,明确项目成果要求。通常情况下,我们会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小组项目。项目教学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教师发布项目任务,清晰说明最终成果、评估标准、项目完成时间和进度安排;学生组建小组,分解项目任务,明确角色分工,按进度安排完成项目任务,提交项目阶段成果;采用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评价项目阶段成果,形成反馈意见;基于评价反馈,学生修订、进一步完善项目成果;学生公开展示最终成果;师生合作评价最终成果;学生完成项目总结报告,总结自己在项目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反思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解决效果;教师进行项目总结,给予整体反馈。项目式教学要完成的教学步骤较多,教师需要为项目目标如期顺利达成提供时间和资源保障,并为学生适时提供学习支架。
以《瓦尔登湖》的教学为例。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我们分别设计了小组项目和个体项目。学生可二选一,也可两者都做。我们设计的小组项目为低碳行动实践。项目成果形式为一份多模态报告。小组成员基于梭罗式简朴生活和课堂讨论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制定可量化的个人低碳行动计划,持续至少一周的低碳行动,详细记录其行为、感受、困难和发现,与《瓦尔登湖》中的相关段落进行对照分析。小组成员合作创作多模态报告,推送到学习平台。我们设计的个体项目为中国青年生态实践的跨文化传播。项目成果形式为一段抖音视频。学生拍摄抖音视频,用英语向海外同龄人讲述中国青年如何从梭罗思想和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中汲取智慧,践行低碳生活。上述项目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增强其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研究式教学模式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美国文学课程持续一个学期。我们将这学期视为一个完整的学术研究周期,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学期初,我们告知学生研究式学习要求,明确学习成果,即撰写一篇1500字以上符合学术规范的英语论文,并告知学生论文评价标准。为帮助学生理解学术论文要求,我们选择一篇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视野开阔、思想深邃的以本课程某部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期刊论文作为范文,带领学生对这篇论文进行精读。通过精读,学生解剖论文结构,解构其研究方法,学习学术规范。我们向学生进行学术伦理教育,引导学生遵循学术伦理规范。为培养学生的检索能力,我们为学生提供学术数据库链接,演示JSTOR、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的搜索技巧。我们专门讲解MLA格式,训练学生的引注规范意识。学期中,我们采用多元方式对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训练。我们设计了系列研究式学习任务和活动,主要包括文本细读报告、研究提案提交、文献综述撰写、论文选题评价、论文结构评价、跨学科研究方法评价、论文内容评价、主题辩论、学术专题研讨等。通过系列任务和活动,学生熟悉研究的各个环节,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学期末,我们指导学生完成一篇完整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论文,指导学生提出研究问题、明确研究路径,搭建论文框架,完成论文初稿。我们组织学术论文写作工作坊,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论文,产出最终成果。在研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全程提供支持和过程性反馈。通过完整的学术研究过程训练,我们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了跨学科研究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除了项目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我们还融合了情境式教学模式、设计型学习、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拓展跨学科学习的时空维度与资源配置,构建互动开放、交叉融合的教学环境,推动跨学科素养的深度培育。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计划的系统性训练,学生逐步构建跨学科思维框架,形成跨学科思维,掌握高阶思维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美国文学课程的跨学科素养培育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培育学生跨学科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 结语
美国文学课程的跨学科素养培育路径具有多元性和动态性。一方面,文学经典的多学科交叉性、学生认知特点及兴趣偏好的差异性、教师跨学科认知水平及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等诸多要素形成合力,共同导致培育路径之多元性。另一方面,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动态性。这就要求教师动态调整跨学科培育路径。通过三年的不断探索,我们重构了跨学科素养培育目标,优化了美国文学课程跨学科素养培育路径。通过分析学习成果,我们发现,学生在信息检索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跨学科知识与方法的掌握、文本分析能力、价值观塑造、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研究能力等多个维度均展现出显著提升。限于篇幅,关于美国文学课程培养跨学科素养的实证研究,我们将另文详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文学课程的跨学科素养培育绝非多学科知识的生硬拼贴或机械叠加,而是以文学为主要学科的跨学科交融。教师需明确跨学科素养培育目标,精准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动态、多元学习支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围绕跨学科素养培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成果导向相结合,构建多维跨学科素养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创新案例库研发与应用”(2023XC06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