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瑜伽研究的整体图景与未来进路——基于硕博学位论文的分析
The Overall Picture and Future Pathways of Yoga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An Analysis Based on Master’s and Doctoral Dissertations
DOI: 10.12677/aps.2025.13510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项语霄, 潘仙丽: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瑜伽硕博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Yoga Master’s and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search Status Visualization Analysis
摘要: 为探索我国高校在瑜伽领域研究的整体图景,采用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等方法,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收录的2005~2025年瑜伽相关的746篇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瑜伽相关研究的学位论文发文量随国家政策、市场需求而变化,研究热度呈持续上升趋势。论文作者的院校以体育类、师范类院校为主。当前我国高校的瑜伽研究已形成以教育教学、康复干预、营销管理与文化融合为核心的多元化格局,并伴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不断拓展外延。我国高校瑜伽研究的热点演变呈现出不均衡态势,从人文思辨转向实证应用。高校应以制度建设为根基、以平台建设为支撑、以交叉融合为路径、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引领为突破口,构建多层次、全链条的研究生态系统,全面提升高校瑜伽研究的质量与学术影响力。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overall picture of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yoga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746 yoga-related academic papers collected from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and Wanfang Data from 2005 to 2025 were analyzed by using visual analysis and bibliometric methods. It i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academic dissertations related to yoga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changes with national policies and market demands, and the research heat continues to rise. The authors of the papers are mainly from sports and normal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yoga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formed a diversified pattern centered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marketing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s constantly expanding its scope along wi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ocial demands. The evolution of hotspots in yoga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hows an unbalanced trend, shifting from humanistic speculation to empirical appli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s the found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s the support, cross-integration as the path,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leadership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build a multi-level and full-chain research ecosystem, and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academic influence of yoga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项语霄, 潘仙丽. 我国高校瑜伽研究的整体图景与未来进路——基于硕博学位论文的分析[J]. 体育科学进展, 2025, 13(5): 788-796.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5.135108

1. 引言

瑜伽起源于印度,是一种专注于身体、心智与精神的整体健康体系。1985年,瑜伽通过一档电视节目进入中国大众视野,随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兴起练习热潮。2016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正式成立全国瑜伽运动推广委员会[1],标志着瑜伽在中国拥有了官方推广机构。在市场需求增长与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下,学界围绕瑜伽展开的研究日益丰富。

目前已有学者从多个细分方向对瑜伽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刘兰娟等人通过体育竞争情报方法,探讨了国际瑜伽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前沿动态[2]。吕韬等人对美国瑜伽干预与健康促进研究的前沿热点及演进脉络进行了深入分析[3]。魏晓微等人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系统综述了适应性瑜伽活动对特殊教育学校中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心理与行为健康的积极影响[4]。王玲伟则对我国瑜伽研究进展进行了可视化分析[5]。这些研究为瑜伽领域的学术探索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视角,并为该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参考。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对我国瑜伽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展开系统深入的剖析。这类学位论文不仅折射出高校在瑜伽领域的学术动向与研究趋势,同时也是推动学科创新与纵深发展的重要学术力量。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结合文献计量方法,系统分析国内瑜伽领域硕博论文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与热点演变,进而为提升高校瑜伽研究质量提供建议。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Wanfang Data)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建库至2025年6月为检索时间。使用高级检索功能以篇名“瑜伽”为检索词,中国知网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出630条文献。使用高级检索功能以题名“瑜伽”为检索词,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出448条文献。全部文献由NoteExpress 3.3进行查重筛选,最终纳入硕博学位论文746篇。

2.2.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Excel软件,对我国高校研究领域的年发文量、学位授予院校、导师指导模式等内容进行统计梳理,并运用文献计量学中相关专业知识解释统计结果,揭示数据背后隐含的信息。其次,采用CiteSpace6.3.R1软件作为可视化分析工具,导入筛选出的文献,设置时间切片为1年,选取固定阈值,绘制关键词共现图与时间线图等可视化知识图谱,并结合文献计量数据与文本内容,系统分析我国高校瑜伽硕博论文的研究热点与热点演变。

3. 我国高校瑜伽研究的基本情况

3.1. 年发文量

某一领域发表论文的数量与时间变化关系,能够揭示出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发展速度,并预测其发展趋势[6]。如图1,我国高校瑜伽相关硕博学位论文的发文量在近二十年间整体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依据年度发文量的变化特征,可将其演进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Figure 1. The annual number of master’s and doctoral theses published in yoga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2005 to 2025

1. 2005~2025年我国高校瑜伽硕博学位论文的年发文量

第一阶段(2005~2015年)是稳步上升的阶段。该阶段的论文发文量呈现线性增长,年发文量从1篇逐步增至45篇,反映出国内高校对瑜伽研究的关注度持续提升。这一增长趋势与瑜伽课程在国内高校的推广情况密切相关。2002年,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也为瑜伽进入高校课程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7]。瑜伽课程于2002年被纳入高校课程,引发了学生群体对瑜伽的关注。在此背景下,2005年出现了首篇被收录的瑜伽相关硕博学位论文,该研究对北京市高校瑜伽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与分析[8]。这篇论文标志着我国高校瑜伽研究进入探索的初期阶段。

第二阶段(2016~2022年)是平稳发展的阶段。该阶段的硕博论文的年发文量基本稳定在50篇左右,呈现平台期特征。在2014年12月11日,联合国通过第69/131号决议,将6月21日设为国际瑜伽日,标志着瑜伽在国际上获得正式认可[9]。与此同时,中印文化交流日渐深入,瑜伽理念在中国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资本持续涌向瑜伽行业,瑜伽场馆数量增多,瑜伽品牌出现并快速发展[10]。政策支持与市场繁荣共同影响了这一时期研究生的选题方向,推动了我国高校瑜伽研究进入平稳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阶段(2023~2024年)是短期下滑的阶段。根据研究生论文三年的研究周期推断,该阶段发表的论文的选题时间是2020年到2022年期间,正值新冠疫情期间。在此期间,瑜伽行业受到极大冲击,大量瑜伽馆因防疫限制无法正常运营,出现倒闭潮。另一方面,瑜伽相关研究通常需要依托实地调研、实验干预等研究方法,疫情也给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困难。随着社会恢复正常运行、公众健康意识持续提升以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计未来瑜伽领域的硕博论文数量将重新回归上升趋势。

3.2. 学位授予院校

作者机构分布能反映出我国不同院校在该学术领域的资源水平及普及范围[11]。本次所选746篇论文的作者来自184个不同的院校。根据表1,学位授予院校以体育类、师范类院校为主,其次为综合类和医药类院校。此外,一些理工类和民族类院校也有发布少量论文。

发文量排名前五的院校分别为西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和吉林体育学院,此现象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第一,部分院校所在地域的瑜伽市场的繁荣。例如,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瑜伽产业发展较早,推动了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的进程,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土壤。其次,专业师资力量是支撑研究产出的关键。例如,吉林体育学院拥有从事瑜伽研究的教师,如毛娟、刘世涛等。她们带领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推动了该校在瑜伽领域的研究积累。第三,部分高校形成了瑜伽方向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例如,西安体育学院较早开设了瑜伽方向的研究生专业,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培养机制,因而在瑜伽相关学位论文发表数量上位居前列。

Table 1. The number of theses for master’s and doctoral degrees in yoga published by degree-awarding institution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2005 to 2025 (≥9)

1. 2005~2025年我国高校瑜伽硕博学位论文的学位授予院校发文量情况(≥9篇)

序号

高校名称

发文量(篇)

序号

高校名称

发文量(篇)

1

西安体育学院

47

12

武汉体育学院

13

2

北京体育大学

36

13

成都体育学院

11

3

广州体育学院

28

14

西北师范大学

10

4

河北师范大学

20

15

曲阜师范大学

10

5

吉林体育学院

18

16

郑州大学

10

6

首都体育学院

17

17

苏州大学

10

7

华中师范大学

17

18

沈阳体育学院

10

8

上海师范大学

15

19

福建师范大学

10

9

西南大学

14

20

陕西师范大学

10

10

天津体育学院

14

21

云南师范大学

9

11

哈尔滨体育学院

13

22

上海体育学院

9

3.3. 导师指导模式

在已发表的瑜伽相关硕博论文中,共有667位导师参与指导,采用单独指导与双导师合作指导两种模式(见表2)。其中,单导师指导的论文共692篇,占比92.7%;双导师合作指导的论文为54篇,占比7.3%,比例较低。对双导师指导论文的致谢部分进行梳理发现,双导师指导在资源整合与实践支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例如,《瑜伽运动对高中女学生的体质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中,校外导师在资源获取与实践环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再如《太极拳与瑜伽运动中单腿支撑动作的大脑皮层激活特征和足底压力中心变化的研究》,其致谢中提及两位导师在学术指导、实习安排与科研态度培养方面均提供了关键支持。然而,也存在致谢未提及第二导师的情况。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双导师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形式化倾向,部分合作导师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建议在后续研究生培养中,不仅应鼓励双导师制的推广,更应加强其实际运行效果,提升研究的整体质量与现实价值。

Table 2. Mentorship training model

2. 导师培养模式

序号

指导模式

指导篇数

占比

1

单导师指导模式

692

92.7%

2

双导师指导模式

54

7.3%

4. 我国高校瑜伽研究的热点主题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与核心的高度凝练,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以挖掘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图2是采用citespace绘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N (节点数) = 285个,E (连线数) = 450条,Densit (密度) y = 0.0111,表明我国高校瑜伽研究整体结构清晰,焦点问题突出。节点以年轮样式呈现,节点年轮颜色表示出现时段,节点年轮的厚度表征对应节点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即圆内色环越厚,表明该颜色对应年份出现的频次越高[12]图2呈现了28个高频关键节点,其出现频率均为10次及以上。结合文献内容,可将我国高校瑜伽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研究热点领域。

Figure 2.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of academic theses on yoga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2005 to 2025

2. 2005~2025年我国高校瑜伽研究的学位论文关键词共现图谱

4.1. 瑜伽教育教学的多样化探索

在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瑜伽运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瑜伽逐渐被纳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以及老年教育等多元教育体系中。伴随实践推进,学术界围绕瑜伽课程的研究亦不断深化,包括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设置以及课程模式创新等主要内容。首先,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研究以探讨不同院校开设瑜伽课程的现状和可行性为主要内容。文秀丽(2008)在对北京高校的政策基础与教学适配性进行调研后,指出瑜伽课程在北京普通高校开设具备较强的可行性。随后,张靓(2010)、李学(2012)等学者将研究分别拓展至体育院校与高职院校,系统分析了开课现状、师资力量与教学场地等制约因素,为我国不同类型高校构建瑜伽课程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其次,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瑜伽课程内容的创新。张晓梅(2024)围绕“主动健康”理念,对老年大学健身瑜伽课程内容与教学流程进行了优化建议。孟银霜(2022)在“课程思政”理念引导下,对高校公共瑜伽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整理与提炼,在此基础上对其教学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来检验效果。最后,教学技术的进步促使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瑜伽课程的教学方式创新。范悦(2020)、牟雪婷(2022)分别尝试了将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融入瑜伽课程的研究。

4.2. 瑜伽在身心健康干预与动作科学中的融合应用

瑜伽在康复医疗、心理干预及运动科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与实证效果。在慢性疾病与功能障碍康复方面,瑜伽被广泛应用于下腰痛、颈椎病、脊柱侧弯及产后功能恢复等领域,其干预方式常与运动处方和物理治疗相结合,体现出低冲击、高安全性和渐进性恢复的特点。例如,陈妮(2023)探讨了瑜伽体位法结合麦肯基疗法对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效果;刘姜伶(2022)则研究了瑜伽在产后女性整体盆底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在心理健康方面,瑜伽常作为焦虑、抑郁、失眠及注意力缺陷等问题的辅助干预手段。王靖童(2024)的研究显示,瑜伽干预能够显著缓解焦虑情绪并提升主观幸福感;李梓晴(2023)通过亲子瑜伽干预,改善了自闭症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并增强了家庭亲子关系。在动作科学层面,随着表面肌电分析、三维动作捕捉与骨架识别等技术的引入,研究者能够对瑜伽体式进行更为精确的定量分析。例如,毕炫卓(2024)对不同水平练习者在鹤禅式与双手蛇式中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比较,系统揭示其运动学参数与肌肉激活模式,为科学化教学与运动损伤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该领域研究仍存在若干方法论局限。一方面,多数实证研究的样本规模有限、干预周期较短,其结果的外推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另一方面,在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中,问卷调查法占主导地位,其结论高度依赖量表的本土化效度与受试者主观报告,可能受到社会期许偏差的影响。

4.3. 瑜伽营销策略与消费者研究

瑜伽产业作为典型的服务驱动型业态,其品牌管理与营销策略的科学性对经营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在瑜伽馆运营层面,部分研究聚焦区域市场特征与典型案例分析,旨在提出针对性策略。如彭晶(2021)对咸宁市瑜伽馆的运营环境与竞争态势展开调研,并据此提出地方性发展建议;潘耀华(2022)则以J瑜伽馆为个案,基于伯恩德·施密特的体验营销理论,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与关联五个维度构建品牌优化路径,显示出将经典理论应用于本土实践的努力。在消费者研究方面,学界多借助问卷调查与理论模型分析会员满意度、忠诚度及其行为机制。孙琴(2007)对北京市18所瑜伽馆会员开展问卷调查,总结参与行为特征并提出教学优化建议;张文豪(2017)整合动机–机会–能力模型与技术接受模型,系统探讨大众参与瑜伽消费的心理机制与行为路径。随着数字健身兴起,线上平台逐渐成为新兴研究方向,如谢珊珊(2020)基于健身APP用户数据,提出通过功能优化与内容差异化增强用户粘性的运营策略。总体来看,该方向研究已逐步摆脱单一描述阶段,走向理论引导与方法多元化的探索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加强对纵向追踪及混合方法的运用,并在理论嵌入深度与数字平台洞察方面持续拓展。

4.4. 瑜伽的文化内涵探析与中印传统身心运动的比较研究

瑜伽作为一种起源于印度的身心修炼体系,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逐渐超越单一运动形式,拓展至哲学阐释、文化传播与本土化融合等多维研究领域。在哲学层面,部分学者致力于《瑜伽经》《薄伽梵歌》等经典文本的语义解析、价值重构与当代诠释,着重探讨瑜伽经典文本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例如吴聪(2022)对帕坦伽利《瑜伽经》中休闲哲学思想的系统梳理。在文化传播层面,部分学者基于传播学、跨文化理论及社会心理学视角,探讨瑜伽与太极拳在中国城市语境中的传播路径、媒介策略与文化适应机制,如殷锋(2017)从网络传播的角度来阐释健身气功与瑜伽的差异,将二者的网络传播现状作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此外,瑜伽与中国传统身心运动体系之间的比较研究也逐渐兴起,此类研究多围绕训练效果、动作结构、文化接受度等维度展开。例如,陈新鹏(2021)对太极拳与瑜伽在单腿支撑姿势中的神经调控机制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高秋平(2011)从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组织形态以及发展利弊等多个层面系统对比瑜伽与八段锦的异同。

5. 我国高校瑜伽研究的热点演变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高校瑜伽研究的热点的动态变化情况,笔者借助CiteSpace6.3.R1软件的时间线图功能,来呈现我国高校瑜伽研究主题热点的动态发展变化。

Figure 3. The keyword timeline chart of master’s and doctoral dissertations on yoga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3. 我国高校瑜伽硕博学位论文的关键词时间线图

图3所示,我国高校瑜伽研究的热点演变呈现出不均衡态势。一方面,以“身心健康效益”为核心的知识链条展现出强大的延续性。该主题自2005年兴起后,至今仍保持活跃,呈现出明显的纵向深化特征。其演进路径清晰可见:早期研究(2005~2010)多集中于大学生群体的一般性身体效益(如身体素质、体质健康);后期(2010至今)开始向特定生理指标(如心率变异性、皮质醇水平)和特定人群(如产后女性、ASD儿童)深化,走向精准化与理论化。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发布后,文件明确提出要满足人民多样化健康需求,推动健身与康复融合发展,促使瑜伽被广泛引入基层社区、老年人群体和特殊功能训练中。“身心健康效益”作为瑜伽的核心价值,通过不断引入新的测量工具与理论视角,保持了持久的学术生命力。

另一方面,图谱也揭示了若干重要的知识断裂。例如,“瑜伽哲学”与“文化比较”等主题在2015年后显著边缘化,反映了研究范式从人文思辨向实证应用的集体转向。该热点在2006~2016年间曾有初步探讨,但此后并未形成累积性发展,在2016年后基本从图中消失。这种断裂可能源于:一方面,早期研究多停留在哲学经典的文本阐释,未能与实证研究有效结合,导致学术与实践脱节;另一方面,研究热点转向了更具应用价值的健康促进等方向,分散了学术注意力。此外,“瑜伽场馆营销”主题在2022年后出现明显衰减,这与新冠疫情对线下瑜伽产业的冲击在时间上高度吻合,暗示了外部社会环境对学位论文选题的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在应用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瑜伽研究呈现出鲜明的应用导向性,具体表现为对身心健康效益的高度聚焦,而哲学文化内涵与产业管理机制等主题则亟待加强。未来研究需引导领域从“热点追逐”转向“体系构建”,以实现更均衡、深入的发展。

6. 我国高校瑜伽研究的未来进路

从以上的梳理可见,当前我国高校瑜伽研究已形成以教育教学、康复干预、营销管理与文化融合为核心的多元化格局,并伴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不断拓展外延与深度。回顾研究热点演变可以发现,我国高校瑜伽研究已完成从“理论导入”到“实证建构”的过渡。但在学科交叉与合作、方法论深度、研究主题广度等方面仍存在显著不足。

首先,针对当前导师指导模式单一、跨学科交流不足的问题,未来应着力构建多元化的科研合作生态。其一,推广与深化“导师团队制”。鼓励由体育学、心理学、康复医学乃至社会学领域的导师共同指导瑜伽方向的硕博研究生,从源头上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学生的交叉学科思维。其二,高校及科研院所应主动搭建跨学科平台。例如,在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等资源基础上,建立科研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真实的数据环境,进一步夯实研究的现实基础与学术说服力。其三,高校应充分发挥在产学研融合中的桥梁作用,高校应主动对接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调研、真实数据使用及企业案例分析等机会。

其次,为提升瑜伽领域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必须推动实证研究从“有”到“优”的转变,深化研究方法训练。首先,强化学术训练的方法论环节。在研究生课程中增设《混合方法研究设计》《测量工具的开发与校验》等课程,提升研究者操作化定义变量、控制干扰因素、进行因果推断的能力。其次,倡导测量工具的“本土化”与“标准化”。鼓励研究者在对国外成熟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的基础上,开发适用于身处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瑜伽练习效益评估工具,并推动领域内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最终,鼓励“理论驱动”的研究范式。引导研究生在选题时明确其理论对话点,使实证数据不仅能描述现象,更能用于检验或修正现有理论,提升研究的学术贡献度。

最后,为避免研究主题过度集中与同质化,需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战略性引导。一方面,鼓励对现有“热点”进行纵深挖掘。对于“身心健康效益”这一热点领域,应引导研究向其内在生理心理机制、长期追踪效果、针对特殊人群的精准运动处方等深度问题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当前的“断裂”和“边缘”领域。建议高校在课题立项中专门为“瑜伽哲学思想的当代转化”、“瑜伽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瑜伽在中国传播的跨文化研究”等薄弱方向设置名额,主动引导学术研究从“追逐热点”转向“填补空白”与“培育特色”,构建更加多元、均衡的学科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瑜伽研究的未来进路,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向:在合作模式上,从单一学科的师生传承转向交叉学科的团队协作;在研究方法上,从满足于“有数据”的浅层实证转向追求科学严谨的深度建构;在主题选择上,从被动跟风的热点追逐转向主动布局的体系化构建。唯有如此,方能推动该领域研究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为中国瑜伽领域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应以制度建设为根基、以平台建设为支撑、以交叉融合为路径、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引领为突破口,通过构建多层次、全链条的研究生态系统,全面提升高校瑜伽研究的质量与学术影响力。推动瑜伽真正融入国民健康体系,成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

基金项目

云南民族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需求分层视角下小黑裙连锁瑜伽馆的环境优化研究——基于Kano模型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为:2025SKY114。

参考文献

[1] 刘兰娟, 刘成, 蔡皓. 瑜伽在当代中国流行的社会动因研究[J]. 体育科研, 2020, 41(2): 73-79.
[2] 刘兰娟, 司虎克, 刘成. 国际瑜伽研究演进脉络与前沿动态的体育竞争情报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 2015, 51(2): 105-113+125.
[3] 吕韬, 等. 美国瑜伽干预和健康促进领域的研究进展[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0, 37(5): 592-598.
[4] 魏晓微, 杨剑, 魏春艳. 特殊教育学校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参与适应性瑜伽活动的心理与行为效益的系统综述[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9): 1021-1028.
[5] 王玲伟.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瑜伽研究可视化分析[J]. 体育科技, 2020, 41(4): 64-66+68.
[6] 边玉芳. 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 “双减”背景下全社会如何支持家长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而教[J]. 人民教育, 2021(22): 26-30.
[7] 文秀丽. 北京普通高校瑜伽课程开设的现状及其前景展望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8] 杨敏. 北京市高校瑜伽选修课程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 2009.
[9] 刘兰娟, 刘成, 蔡皓. 瑜伽在当代中国流行的社会动因研究[J]. 体育科研, 2020, 41(2): 73-79.
[10] 2021年中国瑜伽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EB/O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492876, 2021-11-22.
[11] 赵俊芳, 王媞. 近年来我国人口学的研究热点与作者分布: 基于1857篇CSSCI 论文的计量分析[J]. 人口研究, 2014, 38(3): 104-112.
[12] 陈超美, 陈悦, 胡志刚.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 CiteSpace实用指南[M]. 北京: 科技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