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文化赋能城市文化建设:以眉山市东坡区为例
The Three SUS Culture Empowering Urban Cultural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Dongpo District, Meishan City
DOI: 10.12677/sd.2025.151028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敬齐, 可晓锋, 胡桂竹, 赵彬颖: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沫若人文学院),四川 乐山
关键词: 三苏文化新质生产力眉山市东坡区以文润城The Three SUS Cultur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ongpo District of Meishan City Enriching the City with Culture
摘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三苏文化对眉山市东坡区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作用。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全面梳理相关学术成果,精准把握三苏文化的内涵、价值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潜力;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法,对眉山市东坡区以文润城的实践进行细致剖析,揭示其现状、问题与挑战。研究呈现了三苏文化丰富的内涵,包括其文学成就与思想观念,以及在历史与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价值。此外,还详细阐述了眉山市东坡区在以文润城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三苏文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策略,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加强文化科技创新驱动等,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deeply explore the crucial role of the Three SUS culture in the new era urban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Dongpo District, Meishan City. By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thoroughly sorting out releva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accurately grasp the connotation, value of the Three SUS cul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by combining the case analysis metho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Wenrun City in Dongpo District, Meishan City is conducted to reveal its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e research presents the rich connotations of the Three SUS culture, including its literary achievements and ideological concepts, as well as its valu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In addition, it elaborated in detail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deficiencies of Dongpo District, Meishan City in the practice of enriching the city with culture, and proposed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the Three SUS culture, such a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driving force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I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other regions.
文章引用:张敬齐, 可晓锋, 胡桂竹, 赵彬颖. 三苏文化赋能城市文化建设:以眉山市东坡区为例[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10): 81-90.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10288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国家持续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闻名于世,更以其家国情怀、民本思想和人生哲理影响深远;三苏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象征之一。

眉山市东坡区是三苏父子家乡,是三苏文化起源地。近年来,东坡区启动以文润城,积极探索如何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实践路径,通过深挖三苏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城市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文化资源优势亟需转化为新的发展动能。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生产力形态,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1]。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还能通过文化赋能产业的方式,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研究如何在新时代充分发挥三苏文化的独特优势,助力眉山市东坡区城市文化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2.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三苏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索其赋能眉山市东坡区城市文化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具体而言,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系统梳理三苏文化的内涵、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潜力,明确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二是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特征及其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对城市发展的驱动作用;三是结合东坡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三苏文化的以文润城策略,包括文化资源整合、传播方式创新及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四是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评估相关策略的实施效果,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通过上述研究,期望能够为眉山市东坡区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振兴的双赢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2. 文献综述

2.1. 三苏文化研究

三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且历史悠久,涵盖了文学成就、思想观念以及伦理精神等多个层面。已有研究对三苏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挖掘。如杨胜宽认为,三苏父子所塑造的文化丰碑不仅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典型代表,更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自觉与自强精神[2]。这种精神在苏轼的诗词创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其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民本思想。田向利指出,三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能够激发文化自信,为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3]。当前研究虽然对三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有一定探讨,但是在将其与新经济形态(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深度融合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较少关注三苏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结合过程中的机制研究。对于如何将三苏文化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实际的经济价值,缺乏具体的量化分析和可操作性的策略研究;在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三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构建和实际指导。本研究将聚焦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探索。

2.2. 新质生产力与城市文化建设关系研究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有高效能、高质量等显著特征,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陈建指出,新质生产力不仅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通过技术创新手段促进了文化形式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4],同时,城市文化建设对新质生产力亦产生积极反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吸引创新人才并提升产业附加值,从而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但是现有的研究在结合具体地域文化推动新质生产力方面存在欠缺。在探讨三苏文化产业发展时,应积极借鉴创意集群理论,在东坡区构建以三苏文化为核心的创意集群,吸引文化创意企业,创意人才的积聚,促进文化产业规模扩大,加强企业间的协作与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依据文化遗产经济学理论,对三苏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合理开发利用,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2.3. 眉山市东坡区以文润城实践研究

近年来,眉山市东坡区在“以文润城”战略的指导下,通过挖掘和弘扬三苏文化,在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与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在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东坡区依托三苏祠等历史文化遗迹,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场馆和公共空间。例如,三苏祠博物馆不仅成为展示三苏文化的重要窗口,还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了展览的互动性与体验感,吸引了大量游客与学者[5]。此外,东坡区还建设了多个以三苏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文化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休闲场所,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文化氛围。

其次,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东坡区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方式,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例如,《少年苏东坡传奇》动画片的热播不仅推动了三苏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还带动了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这些尝试不仅提升了三苏文化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5]。同时,音乐剧《苏东坡》、话剧《苏母传》等文艺作品的巡演,进一步扩大了东坡文化的辐射范围,使其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5]。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产业发展方面,东坡区以三苏文化为核心,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涵盖文具、食品、服装、玩具等多个领域的文创产品体系。这些产品不仅设计精美,而且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传播三苏文化的重要载体[5]。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初见成效。东坡区通过打造三苏文化主题酒店、餐饮店、理发店等特色商业形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5]。总体而言,东坡区在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方面的探索,为“以文润城”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眉山市东坡区在以文润城方面的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杨瑾卉等人指出,由于文化资源整合不足以及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东坡区在充分发挥三苏文化优势方面仍存在短板[6]。目前,东坡区部分三苏文化文创产品在设计和内容上存在相似性,缺乏独特创意,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一些以三苏文化为主题的文具、玩具,仅简单印有三苏诗词或形象,缺乏深度创意与文化内涵挖掘,难以凸显三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由于三苏文化相关元素使用过于广泛,存在侵权界定困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原创者积极性受挫,产业难以持续健康发展;本地社区居民虽然对三苏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但是在文化产业开发中参与度不高,大多只是作为旁观者,未能充分发挥其传承和文化推广的作用。此外,市场竞争压力与专业人才短缺也成为制约其以文润城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探索如何系统化挖掘与利用三苏文化资源,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市场开发的平衡,建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实现城市文化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目标。

3. 三苏文化的内涵、价值与优势

3.1. 三苏文化的内涵

三苏父子,即苏洵、苏轼、苏辙,以其卓越的文学创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他们在诗词、散文等领域的杰出成就,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塑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派为代表,其《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既体现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又彰显了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苏辙则以深沉内敛的文风见长,其散文作品如《黄州快哉亭记》和《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思想著称,是其文章之浩瀚气象的具体体现。此外,苏洵作为三苏文学的开创者,其散文风格雄健有力,代表作《六国论》通过历史分析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三苏父子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与艺术借鉴。

三苏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其中家国情怀、民本思想以及人生哲理尤为突出。在家国情怀方面,三苏父子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了对边疆安危的关切,展现了士大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民本思想则是三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辙在其奏议中多次强调“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主张减轻百姓负担,改善民生状况。此外,三苏文化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苏轼在面对人生逆境时所表现出的乐观与坚韧,成为后世推崇的精神典范。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精神追求,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3.2. 三苏文化的价值

三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与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三苏父子的作品不仅推动了诗词与散文的发展,还为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范式。苏轼的豪放词风直接影响了辛弃疾等后世词人的创作方向,而苏辙的散文则成为明代唐宋派古文运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在思想领域,三苏文化所倡导的家国情怀与民本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在儒学复兴的背景下,三苏文化以其对儒家思想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当代社会,三苏文化在道德建设、文化教育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价值。首先,在道德建设方面,三苏文化所弘扬的家国情怀与民本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苏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与当代社会强调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高度契合。其次,在文化教育领域,三苏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学底蕴与思想内涵,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及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传承三苏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最后,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三苏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品牌效应,为眉山市东坡区的文化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近年来,围绕三苏文化开发的文创产品、影视作品以及旅游项目,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还提升了地方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3.3. 三苏文化在眉山市东坡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眉山市东坡区作为三苏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迹与文献资源,为城市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区内现存的三苏祠、三苏纪念馆等文化遗址,不仅是三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开展文化教育与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大量关于三苏父子的文献资料与研究成果,为深入挖掘三苏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支持。这些文化资源的集中分布,使得眉山市东坡区在传承与弘扬三苏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与灵感。

当地居民对三苏文化的深厚情感与高度认同感,是推动眉山市东坡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三苏父子作为眉山的文化符号,早已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无论是传统节日中的祭祀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讨论,三苏文化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广泛的文化认同感,不仅增强了居民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也为城市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三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全面进步。

4. 新质生产力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4.1.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生产方式,其本质在于通过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生产效能与质量的全面提升。这一概念强调了生产力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突出了知识、技术和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关键作用。在当代社会经济结构中,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了生产力的高效能与高质量特征,还反映了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影响。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通过整合先进技术、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促进产业升级,为现代社会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在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绿色发展和文化产业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特征。首先,在技术创新领域,新质生产力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变。这种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催生了新兴产业形态,如智能制造和文化科技产业。其次,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融合打破了传统行业壁垒,实现了跨领域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例如,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拓展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还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再次,在绿色发展方面,新质生产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收益的平衡,通过清洁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减少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最后,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生产方式,在文化领域,文化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三苏文化深厚的文学底蕴、独特的思想观念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本,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像东坡区以三苏文化为主题开发的文创产品,借助三苏文化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有效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文化资本的经济转化。从“符号价值”来看,三苏文化的相关元素,如东坡诗词、三苏祠等,成为具有独特意义的价值符号,吸引众多消费者,创造了经济价值。在文化旅游中,旅客因对三苏文化符号的认同而前来东坡区旅游,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创意阶层”在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眉山市东坡区,围绕三苏文化的开发,吸引了众多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领域的创意人才,他们将三苏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代创意、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新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4.2. 新质生产力对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经济增长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城市经济总量得以显著提升,从而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以及文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例如,先进的数字技术支持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使文化传播更加高效便捷。同时,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产业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的繁荣,进一步丰富了城市文化供给。

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手段为文化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形式与途径。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日益多元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三苏文化的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经典文学作品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从而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此外,新质生产力还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进程,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地方文化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力扩展。

4.3. 城市文化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反哺

4.3.1. 文化赋能产业

城市文化建设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对产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赋能作用。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例如,以三苏文化为核心的眉山市东坡区,通过挖掘和弘扬本地文化资源,成功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品牌,这些文化符号的融入显著提升了相关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城市文化建设还促进了文化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如文化与制造业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还拓展了产业发展的空间与潜力。

4.3.2. 激发创新活力

城市文化建设通过塑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对创新人才的吸引与激励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能够为创新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激发其创造力与想象力。例如,眉山市东坡区通过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与创意展览,吸引了大量文化科技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此外,城市文化建设还通过弘扬创新精神与包容失败的文化价值观,为科技创新营造了有利的社会氛围,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升级。

5. 三苏文化助力眉山市东坡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

5.1. 文化创意产业推动

三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形象和思想观念,这些元素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深厚的素材基础。例如,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人文精神,成为现代文创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通过对三苏文化中经典人物形象(如苏东坡、苏小妹)以及典故(如“东坡肉”“赤壁赋”)的深入挖掘,可以创造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吸引力的文创产品。此外,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这些传统元素转化为二维动画、三维模型等形式,不仅能够提升文化的表现力,还能满足当代消费者对个性化文化产品的需求。例如,《少年苏东坡传奇》动画片通过融入玄幻元素与诙谐叙事,成功塑造了一个鲜活且富有感染力的苏东坡形象,赢得了广泛受众的喜爱。这种对文化元素的深度开发,不仅丰富了文创产品的内容体系,也为后续产业化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制造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在眉山市东坡区,通过将三苏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系列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的三苏文化主题展览或互动游戏,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还能显著提升文化传播的效果。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三苏文化元素融入家居用品、服饰、玩具等实物产品的设计中,可以打造出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文化价值的商品,从而拓展文化创意的市场空间。此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引入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进程。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的技术创新支持,与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相结合,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升级,最终形成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5.2. 文化旅游产业带动

以三苏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景点建设,是提升眉山市东坡区旅游吸引力的关键举措。三苏祠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眉山乃至四川省的重要文化地标。通过对三苏祠及其周边区域的科学规划与开发,可以打造集文化展示、教育普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例如,在景区内设置专门的文化展览馆,通过多媒体展示、情景再现等方式,向游客生动讲解三苏文化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此外,还可以结合东坡诗词中的自然描写,打造具有诗意的园林景观,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以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景区建设,不仅能够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还能有效提升区域的旅游竞争力。

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眉山市东坡区,通过将文化旅游与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紧密结合,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围绕三苏文化主题,开发特色餐饮品牌,推出以东坡美食为代表的菜品系列,不仅能够吸引更多游客,还能促进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此外,主题酒店、文创商店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消费选择,进一步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与此同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繁荣。例如,通过与影视制作、演艺表演等文化产业的合作,举办大型文化节庆活动或实景演出,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外地游客,还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发展。

5.3. 文化科技创新驱动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三苏文化的传播与展示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构建三苏文化数据库,整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历史遗迹信息以及研究成果,可以实现对三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高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能够精准推送符合其兴趣的文化内容,从而提升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与效果。同时,科技的创新也有利于文化产品生产函数的重塑,如利用AIGC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技术创作以三苏文化为主题的故事、诗词等,辅助文创产品设计,快速生成创意内容,降低创作成本,提高创作效率,丰富文创产品形式与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在三苏文化赋能下,形成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增长极。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引入,使得三苏文化的展示形式更加多样化。例如,通过VR技术还原三苏祠的历史场景,游客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亲临”古代文人雅集的场景,感受三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基于新技术的文化传播方式,不仅能够突破传统媒介的局限,还能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为三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文化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推动三苏文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保障。在眉山市东坡区,通过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为文化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开设与文化科技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既懂文化又熟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例如,结合三苏文化的特点,开设文化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方向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与激励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投身于三苏文化的开发与应用中。此外,加强产学研合作也是培养文化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可以为人才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从而加速理论知识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为三苏文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6. 眉山市东坡区开发三苏文化的以文润城策略

6.1. 加强文化资源整合

6.1.1. 全面挖掘三苏文化资源

三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历史遗迹、文献资料和文化符号构成了眉山市东坡区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然而,当前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尚显不足,未能充分展现其潜在价值。因此,全面梳理与挖掘三苏文化相关遗迹、文献等文化资源,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前提。例如,通过对三苏祠、三苏墓等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考察,结合《东坡全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系统性地丰富文化资源库,并为后续的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还应注重对民间传说、传统技艺等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以多维度呈现三苏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科学规划与系统挖掘,不仅能够保护珍贵的文化资源,还能为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持。

6.1.2. 建设三苏文化资源利用体系

在全面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的文化资源分类、评估与利用体系,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首先,应根据文化资源的不同属性,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进行科学分类与分级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使用。其次,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邀请专家学者对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评估,明确其开发潜力与保护需求。同时,建立文化专家与市场开发团队的协作机制,共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开发策略,使文化产品既具有市场吸引力,又能有效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后,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共享、可传播的数据资产,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资源管理体系。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三苏文化相关文献进行数字化存储与分析,可以为学术研究、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提供便捷的支持。这种系统化的资源整合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了更好的建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建议政府引导企业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如开发三苏文化主题的线上线下互动体验项目,通过会员制、增值服务等获取收益;鼓励企业与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创新文化金融产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减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

6.2.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6.2.1. 利用新媒体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眉山市东坡区应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形式,扩大三苏文化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例如,通过制作高质量的三苏文化主题短视频,结合生动的讲解与精美的画面,向公众展示三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借助直播平台举办线上文化活动,如“云游三苏祠”或“名家解读三苏文学”,能够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与参与。此外,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策划话题讨论、线上问答等活动,可以增强公众对三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突破传统传播渠道的局限性,还能有效提升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与实效性。

6.2.2.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是加强与外界文化互动、提升文化知名度的重要途径。眉山市东坡区可通过组织国际性、全国性的三苏文化论坛、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三苏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策划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三苏文化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内涵。通过举办“三苏文化周”,集中展示三苏文化相关的书法、绘画、戏剧等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吸引本地居民的关注,还能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体验,从而提升区域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三苏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对话与融合,进一步拓展其传播空间与社会影响力。

6.3. 推进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

6.3.1. 制定产业政策

为了推动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政府需要出台支持性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开发与运营。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简化审批流程等方式,降低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激发市场活力。例如,针对以三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政府可以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如三苏主题的工艺品、服饰、数字藏品等。同时,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集聚发展的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此外,还需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与指导,确保产业发展符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目标,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价值的侵蚀。

6.3.2. 培育龙头企业

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与产业融合龙头企业,是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重点支持一批具备创新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帮助其快速成长为行业标杆。例如,可以选择若干家在三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运营等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与技术指导,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通过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为龙头企业提供展示自身实力与合作机会的平台,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这种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能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示范效应,推动产业链的全面发展。

7.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如何通过三苏文化赋能眉山市东坡区城市文化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表明,三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还能在当代社会展现出显著的文化与经济潜力。通过对三苏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本研究揭示了其在文学成就、思想观念以及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眉山市东坡区的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向。同时,本研究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特征,提出了以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以及文化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多种发展路径,这些路径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还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本研究通过对眉山市东坡区以文润城实践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其在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方面的成果,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具体改进策略,从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理论意义上,本研究结合三苏文化探索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路径,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内容。同时,研究还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分析了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论支持。在实践层面上,本研究为眉山市东坡区的城市文化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通过挖掘三苏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提出了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以及促进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等具体的实施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还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本研究成果还可为其他地区在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与城市文化建设方面提供有益借鉴,具有推广价值。

基金项目

国家级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视域下三苏文化的“新质推广策略”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410649048)。

参考文献

[1] 杨胜宽. 弘扬苏轼的自觉与自强精神, 增进民族文化自信[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 39(1): 2-9.
[2] 赵小波. 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奋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巴蜀新篇章[J]. 四川党的建设, 2023(23): 12-13.
[3] 田向利. 滴水见太阳中国有“三苏” [J]. 巴蜀史志, 2023(4): 1.
[4] 陈建. 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新境界[J]. 图书馆论坛, 2024, 44(4): 60-69.
[5] 光明日报调研组. 让三苏文化“活起来” “火起来”——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眉山实践[J]. 巴蜀史志, 2023(4): 258-264.
[6] 杨瑾卉, 李思洁, 罗心怡. 产学研合作推动三苏文化传承与创新[J].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23, 8(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