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幼儿园作为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站,是其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在初次离开家庭环境进入到全新的幼儿园环境的过程中,入园适应情况直接影响幼儿情绪、行为与学习表现,顺利适应能增强幼儿自信与独立能力,助其融入集体、建立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胡迪,2025)。入园适应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到幼儿对幼儿园的融入程度,甚至还可能左右其心理和行为的长远发展(陈冠亚,2021),故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有助于科学应对幼儿入园适应(付婷,2024)。学习品质(Approaches to Learning, 简称ATL)是与学习有关的行为,反映的是儿童逐渐投入学习时的各种倾向与行为,用以描述儿童是如何学的(McDermott et al., 2002),它在本质上是一组通用于儿童学习与发展所有领域的一般性技能,体现在儿童趋近并投入学习情境的主动学习过程之中(霍力岩,黄双,高游,2022)。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学习品质显著影响其入园学习、入学准备、同伴关系和社会能力,能降低行为问题与学业困难的风险(彭杜宏,2020)。作为学习过程的动力监控系统,它通过发起、维持和调控学习,对儿童学业成就具有预测和保护作用(鄢超云,2009;索长清,2022)。在一个知识、技术、价值观等快速变化的时代,当没有人能对不断飞速变化着的未来世界做出准确预测时,要为儿童当下及未来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就离不开对学习品质的高度重视(彭杜宏,2021)。
综上,入园适应与学习品质是伴随幼儿入园伊始的重要发展方面。二者也均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对幼儿当前与未来学习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探索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入园适应及学习品质上的个体差异,本研究采用教师评定法展开调查与测评研究,以提供对小班幼儿在入园适应与学习品质上的最新认识,并为教师和家长给予幼儿及时的针对性与个性化支持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参考,助力幼儿早期坚实奠基与完整成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A幼儿园三个小班全体幼儿为研究对象,对于所有参与幼儿教师发放评定量表,发放120份,回收117份,有效率97.5%。其中男生62人,女生55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量表参考美国《开端计划》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和McDermott与Rikoon修订的学习品质量表,并结合研究目的进行本土化调整。修订程序包括独立翻译与回译、专家内容效度评审,以及30份试测问卷的可读性与初步信度检验。最终量表包含适应性20条和学习品质29条。
2.2.1. 入园适应性维度
情绪与行为的自我调节:指幼儿在入园后是否能够调节情绪、遵守规则并表现出恰当的社会行为。如“幼儿能以越来越独立的方式管理自己的行为、言语与行动”。
认知的自我调节:指幼儿在学习或游戏过程中是否能够集中注意、控制冲动并坚持完成任务。如“幼儿在思维和行为上表现出灵活性”。
主动性与好奇心:指幼儿在新环境中是否表现出探索兴趣和尝试新事物的倾向。如“幼儿对周围的世界表现出兴趣与好奇”。
创造力:指幼儿在学习和游戏中是否能展现想象力和创造性行为。如“幼儿在游戏与互动中运用想象力”。
2.2.2. 学习品质维度
能力动机:反映幼儿面对任务时的积极性和成就动机,如“展现出学习新事物的热情”。
注意与坚持:反映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专注与持久性,如“在活动中能够持续投入直到完成”。
学习态度:反映幼儿对学习任务的情感态度,如“拒绝尝试新活动,采用反向计分”。
部分研究也报告该量表包含“策略与灵活性”维度,表示幼儿在遇到困难时是否能够调整方法或采用替代策略。
2.2.3. 评分方式与信效度
本研究采用三点评分制(“大部分时候这样”3分、“有时候这样”2分、“不这样”1分),由教师依据幼儿日常表现客观评定。量表经本土化调整后,含适应性20条、学习品质29条。前期对30份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检验显示,Cronbach’s α系数为0.881,量表整体信度良好。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与学习品质个体差异的描述性分析
对幼儿适应性和学习品质的描述统计分析参见表1。幼儿总的适应性平均得分为2.48,标准差为0.33,学习品质平均得分2.44,标准差0.43,其均值都超过临界点2分(总分为3),反映出接受测评的小班幼儿适应性与学习品质总体发展良好,其中学习品质标准差略高于适应性,反映出学习品质的内部差异略高于适应性。就适应性的分维度而言,情绪与行为的适应最低分为1.75分,最高分为3.00分,平均得分为2.56分;认知适应最低分为1.40分,最高分为3.00分,平均得分2.41分。情绪与行为的适应得分的平均值在总的适应性均值之上,认知的适应平均值得分在总的均值之下,反映了幼儿的情绪与行为适应性水平略高于认知的适应水平。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irst-year kindergarteners’ adaptability and approaches to learning
表1. 小班幼儿适应性和学习品质的总体描述统计分析
维度 |
个数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均值 |
标准差 |
情绪与行为的适应 |
117 |
1.75 |
3.00 |
2.56 |
0.35 |
认知的适应 |
117 |
1.40 |
3.00 |
2.41 |
0.41 |
总适应性 |
117 |
1.58 |
3.00 |
2.48 |
0.33 |
学习品质 |
117 |
1.00 |
3.00 |
2.44 |
0.43 |
3.2. 小班幼儿适应性和学习品质个体差异的差异性检验
3.2.1. 不同性别幼儿适应性和学习品质的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幼儿在入园适应与学习品质上的性别差异。表2显示,幼儿总的入园适应性别差异不显著(t = 1.38, p = 0.17 > 0.05)。进一步分析表明:情绪与行为适应性别差异不显著(t = −1.76, p = 0.08 > 0.01);认知适应的性别差异亦不显著(t = −0.70, p = 0.48 > 0.01)。经检验得出,学习品质的性别同样不显著(t = 1.58, p = 0.12 > 0.01)。综上,幼儿入园适应与学习品质在性别上均无显著差异。
Table 2. Difference test on kindergarten enrollment adaptability and approaches to learning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s
表2. 不同性别幼儿入园适应和学习品质的差异性检验
基本维度 |
性别 |
人数 |
均值 |
t |
p |
情绪与行为的适应 |
男 |
62 |
2.50 |
−1.76 |
0.08 |
女 |
55 |
2.62 |
认知的适应 |
男 |
62 |
2.39 |
−0.70 |
0.48 |
女 |
55 |
2.44 |
总适应性 |
男 |
62 |
2.45 |
−1.38 |
0.17 |
女 |
55 |
2.53 |
学习品质 |
男 |
62 |
2.38 |
1.58 |
0.12 |
女 |
55 |
2.50 |
3.2.2. 不同月龄组幼儿入园适应和学习品质的差异检验
将幼儿的年龄与幼儿适应性能力和学习品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发现,月龄在36~48个月的幼儿有24人,49~60个月的幼儿有87人,61~64个月的幼儿有6人。幼儿入园适应性的月龄差异不显著(F = 1.63, p = 0.20 > 0.01)。不同月龄组幼儿的学习品质不存在显著差异(F = 1.51, p = 0.22 > 0.01)。由此得出,月龄不是影响幼儿适应力和学习品质个体差异的显著因素。
3.3. 幼儿自身因素与其适应性和学习品质的关系分析
以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学习习惯、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教育理念为自变量,以幼儿适应性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元相关系数R = 0.658,R2 = 0.433,六个变量可解释适应性差异的43%变异量,模型拟合度与预测力一般(F = 14.025, p < 0.05)。其中,语言能力(p = 0.024)与生活自理能力(p = 0.004)对入园适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预测因素;数学能力、学习习惯、社交能力与适应性无显著关系(p > 0.05)。
同样以六个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 = 0.587,R2 = 0.345,可解释学习品质差异的35%变异量,模型拟合度与预测力一般(F = 9.648, p < 0.05)。其中,语言能力(p = 0.000)与学习习惯(p = 0.008)对学习品质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语言能力为主要预测因素;数学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教育理念与学习品质无显著关系(p > 0.05)。
3.4. 幼儿适应性和学习品质相关性的分析
将幼儿的总的入园适应以及幼儿的情绪与行为的适应、认知的适应和幼儿的学习品质做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幼儿总适应性与学习品质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r = 0.329,相关极显著(p = 0.000 < 0.001)。幼儿的情绪与行为的适应与学习品质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r = 0.232,相关显著(p = 0.012 < 0.05);幼儿的认知的适应与学习品质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r = 0.332,相关极显著(p = 0.000 < 0.01)。由此可见,幼儿的入园适应和学习品质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自我调控、适应能力越强的幼儿学习品质就会发展的越好。
4. 讨论
本研究旨在系统考察小班幼儿入园适应与学习品质的个体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适应性与学习品质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并受到幼儿语言能力、自理能力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4.1. 幼儿入园适应有一定个体差异,其语言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可能是预测因素
本研究在描述性统计分析时发现,幼儿入园适应的总体水平良好。但不同维度发展存在不均衡,如认知适应低于情绪与行为的适应。结合得分范围及标准差,反映小班幼儿入园适应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当中生活自理与语言能力是入园适应的预测因素。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可缓解并降低幼儿入园后的焦虑感(孟晓涵,董吉贺,2024),而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是个体开展人际交往和进行认知活动的主要凭借,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学习品质提升(马蕾,2021),学习品质的提升能促进幼儿独立性的提升,具备较强自理能力的幼儿更易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进而获得更高安全感与自信心,为行为适应奠定基础,同时语言能力是幼儿社会交往、需求表达、整合环境信息及理解规则的核心基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既受个体因素的影响,也受家庭环境、父母教 养方式、同伴交往等因素的影响(林朝湃,叶平枝,2020;冯丽娜,2020),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能更高效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并且向教师和同伴传达自己的需求与情绪,从而及时获得帮助和反馈,这直接关系到幼儿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对新环境的情感接纳。这两项能力共同构成了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基础,也印证了“基础能力与适应行为相辅相成”的观点。
4.2. 学习品质的个体差异突出,这主要受其语言能力与学习习惯影响
语言能力不仅作为交流工具,更是认知与思维组织的外显方式。语言发展良好的幼儿更能理解活动指令、参与集体讨论并表达自我思路,获得成功经验的概率更高,于是在不断的成功经验中提高自我效能感了。幼儿自我效能感主要指幼儿个体对自己成功组织和完成任务能力的评估和判断(Bandura, 1986),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高的坚持性(魏军等,2014;Alhadabi et al., 2019)进而可以正向预测其学习品质的发展(黄晓敏,王鲁晓,孙倩倩,2023)。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助于幼儿更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感和成就感。该结果提示教育者应充分重视幼儿“如何学习”的品质培养,学习品质比知识技能更重要(鄢超云,2019),学习品质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着好奇心、专注、主动性、想象、创造、发明、坚持等23个要素(冀毅帆,2022)。其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整合知识,更是幼儿进人小学后乃至终身学习的基础,与学习品质为终身学习核心的观点相呼应。
4.3. 入园适应性与学习品质之间存在显著双向促进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幼儿的总体适应性与学习品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一发现支持了黄静(2021)提出的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既代表其学习水平与质量,良好体验又会反过来强化活动兴趣、改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有效活动体验还能增强幼儿学习的目的性与持续性;推动对事物的认知持续深化。(尹江倩,刘华,2019)。并且随着幼儿认知经验的发展,他们对学习的追求会发展为试图动用自身的认知与思维能力去理解学习的意义及其背后所指向的目的(黄静,2021),达到更高层次的学习。此外,邓赐平,桑标和缪小春(2002)关于幼儿情绪认知与社会行为的研究发现,情绪与行为适应良好的幼儿更易通过识别教师和同伴的情绪信号做出恰当回应,从而获得更多积极反馈,这种积极反馈会强化幼儿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更高的投入度与坚持性。假设幼儿不能正确识别他人情绪,也就不能与他人进行必要和良好的沟通,其相应的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也会相对迟滞(彭聃龄,2001)。因此,适应性与学习品质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动其社会、认知与情感能力的整体发展。
5. 教育建议
家庭与幼儿园需重视小班幼儿入园适应和学习品质的培养,并提供个性化支持。幼儿适应性是其社会性发展核心,反映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能力,影响亲社会行为、同伴交往,还为入学准备奠定基础。本研究发现幼儿适应性发展较好,但个体差异需幼教工作者关注;幼儿学习品质也存在个体差异,且不少家长未重视幼儿语言能力与学习习惯培养,导致幼儿初入幼儿园时对活动无兴趣、处于停滞阶段。家庭与园所应配合形成统一教育理念,树立良好榜样供幼儿模仿学习,并及时鼓励以激发幼儿前进动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样本仅来自一所幼儿园,代表性有限,结论的普适性受限。未来研究应采用多中心、分层抽样扩大样本。同时测量工具效度需深化,本研究缺少结构效度的深入检验。未来可进行因子分析或采用更成熟的标准化量表,以提升科学性。最后,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仅采用教师评定量表可能存在主观偏差。未来研究建议结合家长问卷、行为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多源数据交叉验证,以求客观。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