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智能驾驶汽车作为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合的创新产物,是衡量国家科技实力与交通变革的重要标志,其发展关乎人民出行品质提升与交通强国战略推进。近年来,行业技术迭代与商业落地加速,特斯拉FSD、百度Apollo等技术与服务不断拓展出行场景,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1]及地方政策也为行业筑牢发展框架。
但多起相关高速事故等案例,暴露出智能驾驶技术短板,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超200起无人驾驶事故报告更引发公众对安全性、责任界定的担忧[2]。同时,不同群体认知分化明显,高收入群体、私家车拥有者与学生群体、无车群体的接受度与信任度差异[3],制约了智驾技术从“可行”向“可接受”的跨越。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技术优化与功能安全,对公众的认知接受度、功能期望与满意度的探究不足。并且由于浙江省汽车保有量高、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完善,具备典型样本价值,所以本研究以此为调查范围,通过多方法分析群体认知差异与功能评价情况,旨在为智能驾驶技术推广与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2. 研究材料
2.1. 研究量表
调查量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样本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龄、学历等人口特征,以及驾龄、驾驶频率等驾驶特征[4],该部分量表设计如表1。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amples
表1. 样本基本信息
变量 |
题项 |
变量 |
题项 |
性别 |
A. 男 B. 女 |
月收入水平 |
A. 4000元以下 B. 4000~5999元 C. 6000~7999元 D. 8000~9999元 E. 10,000元及以上 |
年龄 |
A. 18周岁以下 B. 18~29周岁 C. 30~39周岁 D. 40~49周岁 E. 50~59周岁 F. 60周岁以上 |
是否拥有私家车 |
A. 是 B. 否 |
职业 |
A. 学生 B. 企业职员 C. 机关/事业单位 D. 个体经营者 E. 自由职业者 F. 其他 |
驾龄 |
A. <1年 B. [1, 3)年 C. [3, 6)年 D. [6, 12)年 E. ≥12年 |
学历 |
A. 初中及以下 B. 高中或高职 C. 大专 D. 大学本科 E. 硕士及以上 |
驾驶频率 |
A. 从不 B. 偶尔 C. 经常 D. 总是 |
第二部分为认知接受度测量,第三部分为满意度与期望度测量。其中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量,范围从完全认同(5)到完全不认同(1),第三部分将分别从满意度与期望度两方面为十个功能打分,二、三部分量表设计如表2。
Table 2. Measurement of cognitive acceptance and expectation-satisfaction
表2. 认知接受度与期望满意度测量
维度 |
题项 |
参考文献 |
认知接受度 |
您从哪种途径了解到智能驾驶汽车 |
|
我对智能驾驶汽车的工作原理比较了解 |
|
我认为智能驾驶汽车安全性很强 |
|
如果有机会,我愿意购买智能驾驶汽车 |
[5]-[10] |
我对交叉口和多车道自动驾驶系统、智能网联驾驶系统比较熟悉 |
|
满意度与期望度 |
1. 驾驶更安全 2. 出行更高效 3. 驾驶更轻松 4. 信息娱乐性更强 5. 节能 6. 相关政策完善 7. 自动泊车系统 8. 自动紧急刹车 9. 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10. 探测车辆周围的人或物的传感功能 |
[11]-[14] |
2.2. 研究方法
2.2.1. 独立样本t检验
(1) 确定分析目标与变量
目标:检验两组群体(如“拥有私家车”vs“未拥有私家车”)在智驾认知接受度(含工作原理认知、安全性认知等维度)上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变量:自变量为二分类分组变量(如“是否拥有私家车”),因变量为连续型的认知接受度评分(基于李克特量表,1~5分量化)。
(2) 数据预处理
筛选有效样本:剔除漏答率超80%、重复作答、用时过短的无效问卷,最终保留500份有效数据。
变量标准化:确保因变量(认知接受度各维度评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报告隐含前提,因t检验需满足正态性假设)。
(3) 计算t统计量
核心公式:
、
:两组样本的因变量均值(如“拥有私家车组”vs“未拥有私家车组”的安全性认知均值);
、
:两组样本的因变量方差;
、
:两组样本的样本量。
报告中“拥有私家车与否”的t检验,计算两组在“安全性认知”维度的均值差,结合方差与样本量得到t值。
(4) 显著性判断
设定显著性水平
,通过统计软件SPSS计算t值对应的P值。
决策规则:若P < 0.05,拒绝原假设(两组均值无差异),认为两组认知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反之,接受原假设。
报告结果:如“拥有私家车与否”的t检验中,所有认知接受度维度的P值均<0.001,表明两组差异显著,详细阐述见下文。
2.2.2. 方差分析
ANOVA主要用于验证“年龄、职业、驾龄”等多分类变量对智驾认知接受度的差异,步骤如下:
(1) 确定分析目标与变量
目标:检验多组群体(如“18~29岁”、“30~39岁”、“40~49岁”等年龄组)在智驾认知接受度各维度上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变量:自变量为多分类分组变量(如“年龄”、“职业”、“驾龄”),因变量为连续型的认知接受度评分。
(2) 前提假设验证
正态性:隐含通过Shapiro-Wilk检验验证每组因变量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方差齐性:隐含通过Levene检验验证多组因变量方差相等;
独立性:通过随机抽样(线上 + 线下结合,覆盖浙江全省)确保样本独立,无重叠。
(3) 变异分解与F统计量计算
第一步:分解总变异(总平方和SST)为“组间变异(SSB,由分组引起)”和“组内变异(SSW,由随机误差引起)”:SST = SSB + SSW
组间平方和: (k为组数,
为第i组样本量,
为第i组均值,
为总均值);
组内平方和:;
为第i组第j个样本的评分。
第二步:计算组间均方(MSB)与组内均方(MSW):
,
(n为总样本量,k − 1为组间自由度,n − k为组内自由度)。
第三步:计算F统计量:
(F值越大,表明组间变异越显著)。
(4) 显著性判断与事后检验关联
设定
,通过统计软件计算F值对应的P值;
决策规则:若P < 0.05,拒绝原假设(所有组均值无差异),认为至少有两组认知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反之,接受原假设;
报告结果:如“职业”的ANOVA中,所有认知接受度维度的F值均>8,P值均<0.001,表明不同职业组差异显著;“年龄”的ANOVA中,“接受度”维度F = 3.55、P = 0.004,表明年龄组间差异显著,详细阐述见下文。
2.2.3. 基于TOPSIS方法优化的IPA模型
IPA模型,即重要性–绩效分析模型(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4],是一种用于分析顾客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的管理工具。在本次研究中,IPA模型将回答“用户真正在意什么?”以及“目前这些关键领域做得怎么样?”的问题,为智能驾驶技术的未来走向提供一些建议。
由于在对指标进行计算时,并不能充分考虑到潜在变量给十个功能的权重带来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确保数据更具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引入了TOPSIS法来修正和优化传统的IPA模型。
TOPSIS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可以在多个选项之间做出最佳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熵权法来确定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然后将这些加权的数据输入到TOPSIS算法中进行分析。
具体而言,本次研究利用熵权法后加权生成的数据进行了TOPSIS评估,针对两个关键指标——满意度和期望值。同时,选择了10个样本作为评价对象(即评价对象的数量)。接下来,TOPSIS法会先找出每个评价指标的正负理想解值(A+和A−),接着计算出各评价对象分别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值D+和D−。
根据D+和D−的值,可以最终得出每个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C值),并据此进行排序[14]。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哪些功能或特性最能满足用户的期望,从而帮助市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和服务。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 定对象与指标:以智驾10项功能为评价对象,“满意度”“期望度”为指标(数据来自李克特量表问卷)。
(2) 熵权法定权重:标准化数据后,算信息熵
,再得权重
(m为样本数,n为指标数,
为标准化后数据)。
(3) TOPSIS核心计算:
建加权矩阵
;
定正负理想解:
;
算欧氏距离:
;
算相对接近度:
。
排序与应用:按
排序功能,所有评价对象的
值从大到小排序,
最大的为最优方案,对应最能满足用户期望的智能驾驶功能,结合优化IPA象限图划分功能区域,指导优化。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人口特征对智能驾驶认知与接受度的差异分析
Table 3. Difference analysis of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表3. 不同人口特征差异性分析
变量 |
变量值 |
平均值 |
F/T |
P |
结论 |
性别 |
男 |
3.345 |
0.63275 |
0.49525 |
无显著差异 |
女 |
3.37 |
年龄 |
18周岁以下 |
2.35 |
2.26025 |
0.179 |
无显著差异 |
18~29周岁 |
3.2325 |
30~39周岁 |
3.525 |
40~49周岁 |
3.485 |
50~59周岁 |
3.2375 |
60周岁以上 |
3.545 |
学历 |
初中及以下 |
3.6925 |
0.8075 |
0.56575 |
无显著差异 |
高中或高职 |
3.3225 |
大专 |
3.2975 |
大学本科 |
3.395 |
硕士及以上 |
3.2825 |
月收入 |
4000元以下 |
3.1025 |
3.488 |
<0.001 |
存在显著差异 |
4000~5999元 |
3.4975 |
6000~7999元 |
3.56 |
8000~9999元 |
3.4875 |
10,000元及以上 |
3.5875 |
职业 |
学生 |
2.545 |
10.732 |
<0.001 |
存在显著差异 |
企业职员 |
3.6225 |
机关/事业单位 |
3.5025 |
个体经营者 |
3.2175 |
自由职业者 |
3.51 |
其他 |
3.5925 |
性别维度:表3数据显示男性平均值为3.345,女性为3.37,二者较为接近,表明不同性别对智能驾驶的综合认知与接受度差异小。
年龄维度:18周岁以下群体平均值2.35最低,60周岁以上群体3.545相对较高,中青年群体(如30~39周岁3.525、40~49周岁3.485)处于中间水平,反映出不同年龄间,对智能驾驶工作原理和安全性的认知 无显著差异。而年龄与对智能驾驶的接受度和系统认知则存在关联,中老年群体相对认知更充分。
职业维度:学生群体平均值2.545最低,其他职业(如企业职员3.6225、“其他”类别3.5925)较高,体现出职业差异对智能驾驶综合认知接受度的影响,接触相关场景多的职业群体认知更深入。
学历维度:初中及以下群体平均值3.6925最高,硕士及以上群体3.2825相对较低,说明学历并非影响智能驾驶综合认知接受度的关键因素,不同学历群体认知接受情况相似。
月收入维度:4000元以下群体平均值3.1025最低,10,000元及以上群体3.5875最高,随着月收入增加,综合认知接受度均值整体上升,反映出经济能力对接触和认知智能驾驶的影响,高收入群体认知更深入。
Table 4. Difference analysis of different driving characteristics
表4. 不同驾驶特征差异分析
变量 |
变量值 |
平均值 |
F/T |
P |
结论 |
有私家车与否 |
是 |
3.6125 |
88.04675 |
<0.001 |
存在显著差异 |
否 |
2.43 |
驾龄 |
<1年 |
2.9825 |
10.37575 |
<0.001 |
存在显著差异 |
[1, 3)年 |
3.6525 |
[3, 6)年 |
3.665 |
[6, 12)年 |
3.47 |
≥12年 |
3.8275 |
驾驶频率 |
从不 |
2.43 |
29.9005 |
<0.001 |
存在显著差异 |
偶尔 |
3.69 |
经常 |
3.6025 |
总是 |
3.565 |
私家车维度:表4数据显示拥有私家车群体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未拥有者,因前者更易通过实际驾驶场景接触、了解智驾技术,认知与信任度更强。
驾龄维度:≥12年驾龄群体评分最高,因丰富驾驶经验使其更认可智驾安全辅助价值;<1年驾龄群体评分最低,因新手更关注基础驾驶技能,对智驾关注度低。
驾驶频率维度:“从不”驾驶群体评分最低,因脱离驾驶场景,对智驾认知碎片化;“偶尔”“经常”“总是”驾驶群体评分较高,因频繁接触驾驶场景,对智驾需求与信任度更高。
3.2. 关于期望满意度基于TOPSIS模型优化的IPA分析
3.2.1. 计算结果
通过TOPSIS法计算各功能与“正理想解”(最优状态)、“负理想解”(最劣状态)的距离,并得出相对接近度(C值),C值越接近1表明功能表现越贴近用户理想需求[15],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Table 5. Calculation results
表5. 计算结果
评价功能 |
正理想解距离(D+) |
负理想解距离(D−) |
相对接近度(C) |
出行更高效 |
0.018 |
0.079 |
0.814 |
探测传感功能 |
0.022 |
0.063 |
0.741 |
自动紧急刹车 |
0.026 |
0.061 |
0.701 |
自动泊车系统 |
0.028 |
0.065 |
0.697 |
信息娱乐性更强 |
0.041 |
0.058 |
0.586 |
驾驶更安全 |
0.051 |
0.044 |
0.463 |
节能 |
0.056 |
0.029 |
0.346 |
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
0.056 |
0.029 |
0.346 |
驾驶更轻松 |
0.070 |
0.015 |
0.173 |
相关政策完善 |
0.082 |
0.007 |
0.081 |
由表5可知,“出行更高效”“探测传感功能”“自动紧急刹车”三项功能的相对接近度(C值)均高于0.7,位列前三位,表明其当前表现与用户理想需求的匹配度最高,是智能驾驶汽车的核心优势功能;而“相关政策完善”“驾驶更轻松”的C值低于0.2,与用户期望差距最大,需优先针对性改进。
3.2.2. 优化后的IPA象限分布
基于TOPSIS计算结果,以“用户期望度均值”为横轴、“用户满意度均值”为纵轴,结合各功能的C值排序,构建优化后的IPA象限图,将10项功能划分为四个策略区域,如图1所示:
Figure 1. Quadrant distribution
图1. 象限分布
第一象限(优势区):包含“出行更高效”“探测车辆周围的人或物的传感功能”“自动紧急刹车”。该区域功能的期望度与满意度双高,且C值居前,是用户感知价值最强的领域。其中,“出行更高效”(C = 0.814)凭借智能路线规划、拥堵规避等特性,成为用户最认可的功能;“传感功能”与“自动紧急刹车”则依托高精度传感器与快速响应算法,在安全性感知上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二象限(改进区):涵盖“信息娱乐性更强”“自动泊车系统”。两项功能的满意度表现较好(C值分别为0.586、0.697),但用户期望度相对偏低,反映出功能价值未被充分认知。例如,“自动泊车系统”虽能解决新手停车难题,但多数用户对其适用场景(如狭窄车位、复杂地形)的了解不足,导致期望度未充分释放。
第三象限(发展区):包含“驾驶更安全”“节能”“车道保持辅助系统”“驾驶更轻松”。该区域功能的期望度与满意度均处于中等水平,且C值在0.3~0.5区间,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中,“驾驶更安全”虽为用户核心关切,但受限于极端场景(如恶劣天气、突发障碍物)下的性能波动,满意度未达预期;“节能”功能则因当前智能驾驶能耗控制技术尚未成熟,与用户对“低碳出行”的期望存在差距。
第四象限(维持区):仅包含“相关政策完善”。该功能的期望度高(用户普遍关注法规保障、责任划分),但满意度与C值(0.081)均为最低,成为制约用户接受度的关键瓶颈。调研显示,82.3%的受访者担忧“事故责任界定”“数据隐私保护”等政策空白,反映出当前法规体系与技术发展的协同性不足。
4. 结果分析
4.1. 人口特征对智能驾驶认知与接受度的影响规律
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结合各人口特征维度的均值计算数据,可识别出智能驾驶认知与接受度的核心影响特征及差异化规律,具体表现为“三类特征分化”现象:职业与月收入的梯度效应,年龄的代际差异以及性别与学历的均衡性。
4.2. 基于TOPSIS模型优化的IPA分析
在智能驾驶领域,期望度与满意度是衡量用户对智能驾驶体验的关键指标。从整体来看,用户对智能驾驶的期望度普遍较高,尤其在安全辅助、高效出行等核心功能上,期望其能大幅提升驾驶的安全性与便捷性。然而,实际满意度却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功能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如复杂路况下的自动泊车、极端天气中的传感精度等,与用户期望存在偏差。
5. 建议
从人口特征差异规律来看,“安全性认知”是影响信任度与接受度的核心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r = 0.75,P < 0.001);从期望–满意度结果来看,“安全性能”是用户期望最高的维度(期望度均值3.734)。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建议围绕“安全”构建多层级信任体系:
(1) 分群体破认知差异
学生群体:建议校企合作开设“智能驾驶实训课程”,嵌入高校汽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配套模拟驾驶平台开展沉浸式教学,重点弥补“自动紧急刹车”“传感功能”等核心安全技术的认知空白,缩小与高认知群体的评分差距;老年群体:推“智能驾驶敬老包”,车载系统加“敬老模式”,降低语速,提高音量;低收入群体:地方政府 + 车企推“入门智驾车补贴”[16];低收入群体:建议地方政府联合车企推出“入门级智驾车型补贴政策”,对搭载基础智驾功能(如车道保持辅助、自动紧急刹车)的车型给予购车补贴,同时开展“智驾体验进社区”活动,让低收入群体通过试驾直观感受“出行更高效”等核心优势,提升认知信任度。
(2) 功能优化补期望差距
针对智能驾驶核心优势功能,从用户感知与价值量化维度提升体验。在安全类关键功能触发环节,优化多模态反馈机制,通过视觉、触觉与听觉的协同作用,增强用户对系统运行状态的感知;围绕用户期望与实际体验差距较大的功能,开展针对性优化[17]。完善用户使用指引材料,补充智能驾驶相关场景下的事件处理流程与责任界定说明,通过可视化工具提升信息获取便捷性,缓解用户顾虑。
(3) 建立安全信任
明确事故责任划分标准:建议由交通运输部牵头,联合车企、法律机构制定《智能驾驶事故责任认定指南》,明确责任划分,同时建立事故责任快速鉴定平台,通过调取车载日志、传感数据等证据,将责任认定时间缩短,降低用户顾虑;强化数据隐私保护机制:针对用户对数据泄露的担忧,建议出台《智能驾驶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明确数据收集范围、存储期限,同时要求车企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防止数据传输与存储过程中的泄露,定期向监管部门提交数据安全审计报告,接受公众监督;推进行业标准统一:建议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智能驾驶功能分级与技术标准》,统一各级智驾功能的核心指标,同时规范功能命名规则,禁止“全自动驾驶”等夸大宣传,避免用户认知混淆。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人工智能时代智驾汽车期望满意度及其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202513291030);嘉兴南湖学院2025年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人工智能时代智驾汽车期望满意度及其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851725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