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抖音号公众参与度与互动性影响因素研究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vity of Government Douyin Accounts
DOI: 10.12677/jc.2025.131025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马云梅*, 王 双: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王雪纯: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何 玲:贵州大学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余辰浩: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政务抖音号公众参与度互动性影响因素Government Douyin Account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teractivity Influencing Factors
摘要: 政务新媒体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前沿领域,其互动效能已成为衡量政府与公众关系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信息主体–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三维分析框架,旨在系统探究政务抖音号公众参与度与互动性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对390份有效问卷进行卡方检验与列联表分析,实证检验了用户浏览时段与视频时长偏好、互动功能使用与参与意愿等多组变量间的显著关联,验证了“三维匹配”模型的有效性。本研究创新性地整合了多要素的动态互动关系,量化了用户动机与平台技术的协同作用,为优化政务抖音号运营、提升传播效能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与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As a frontier in digital government development, the interactiv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new media has become a key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government-public relation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Ecosystem Theory, this study develops a three-dimensional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Subject-Information Cont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lor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vity of government Douyin accounts. Through chi-square tests and contingency table analysis of 390 valid questionnaires, it empirically verifie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variables (e.g., users’ browsing time & video duration preference, use of interactive functions &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and valid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matching” model. Innovatively, this study integrates the dynamic interactions of multiple elements and quantifies the synergy between user motivation and platform technology, providing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basis and actionable practical paths for optimizing government Douyin account operation and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文章引用:马云梅, 王雪纯, 王双, 何玲, 余辰浩. 政务抖音号公众参与度与互动性影响因素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10): 1781-1789.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10253

1. 引言

“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不断进行革新。政府也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进行电子政务建设”[1]。在短视频平台飞速发展的当下,抖音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强互动属性,已成为政务信息传播与公众沟通的核心阵地[1]。政务抖音号作为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在政策解读、民生服务、社会动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其运营效果却呈现显著差异,这种“数字鸿沟”现象引发了学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2]。既有研究虽提供了宝贵基础,但多集中于单维度分析,缺乏对信息生态中多要素联动机制的系统考察。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弥合上述研究缺口,借鉴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一个整合性的“主体–内容–技术”分析框架[3],深入探究三要素间的匹配与互动机制,为破解政务传播“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支持。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及其整合性视角

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由Davenport与Prusak于1997年在《信息生态学:掌控信息与知识环境》中提出,用以批判“技术决定论”。该理论借鉴生态学整体观与联结思维,认为信息生态由信息人(主体)、信息(内容)和信息环境(技术与制度)三要素构成,三者相互依存、动态互动,影响信息传播与接收效果[4]。将其应用于政务新媒体研究,可避免单向思维,为解析“主体–内容–技术”协同机制提供元框架。

在政务抖音生态中,该理论整合多个经典传播学视角:信息主体双向互动是核心,政府机构的权威、专业与沟通策略是构建信任的关键[5],公众用户内在动机可由“使用与满足”理论阐释[6];信息内容要兼顾实用、趣味与形式适配[7],媒介丰富度理论可解释短视频形式优势[8];信息技术与环境作为“基础设施”,架构信息可见性与互动便利性,“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是其作用于用户心理的中介变量,可参考技术接受模型(TAM) [9]。三要素在“媒介触达–情感认同”互动仪式中交织作用。

() 政务新媒体研究的演进

既有政务新媒体研究历经了从平台描述向效果探究、从单一因素向系统关联的演进脉络。早期研究多集中于政务微博、微信的兴起与功能描述(贾哲敏和何婧琪,2019) [2],随后逐渐转向公众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这些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但也暴露出碎片化局限:

在主体研究方面,学者们常借鉴“使用与满足”理论,剖析用户的信息、娱乐、社交等需求(金诸雨,2021) [10],或从准社会交往角度分析用户与政务号的情感联结(宋琦和陈接峰,2024) [11]。但较少将政府一方的传播策略与用户需求进行匹配性研究。在内容研究方面,研究普遍关注内容质量、叙事方式、情感倾向等对传播效果的影响(陶冬,2020) [12]。但内容形式如何与技术推荐逻辑适配,尚缺乏深入探讨。在技术环境方面,学者开始关注算法推荐(窦云莲等,2024) [3]和互动功能的设计(陈强等,2024) [13],但多视其为外部变量,未能充分将其置于与主体和内容的互动关系中考察。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亟需一个能统合“用户–内容–平台”的整合性框架。本研究引入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正是为了回应这一理论呼唤。它作为一个元框架,将上述中微观理论有机纳入其“主体–内容–环境”的分析维度中,旨在系统探究三要素间的匹配与互动机制,从而弥补既有研究缺乏系统考察的缺口。

()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理论,结合政务抖音平台特性,我们构建了“三维匹配互动模型”(见图1)。该模型揭示,提升政务抖音号互动效能的关键在于实现信息主体(用户/运营者)、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三大维度间的有效匹配与动态适配。

Figure 1. Three-dimensional matching interactive model

1. 三维匹配互动模型

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用户偏好的视频时长与其浏览政务抖音的时间段存在关联。基于注意力分配理论与既有研究发现(陶冬,2020) [12],碎片化时段(如午休)用户更倾向短时内容,休闲时段(如晚间)更偏好长时内容。

H2:互动功能使用频率与参与意愿存在正向循环。依据社会学习理论与习惯形成理论,高频使用某类互动功能(如转发)的用户,会对同类互动活动形成行为惯性,从而表现出更强的参与意愿[11]

H3:平均每天使用抖音时长不同的用户,对激发互动的背景音乐偏好存在差异。不同沉浸程度的用户对情感唤醒度的需求存在差异[10],使用时长可作为其用户画像的关键维度。

H4:用户浏览政务抖音的时间段与其偏好的视频时长存在关联。(此为H1的延伸性验证,旨在通过不同变量组合强化结论的稳健性)。

3.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数据采集

本研究通过线上平台分发问卷,以社会公众为研究总体,共回收问卷413份,经过筛选得出390份有效样本。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个人信息问题和与自变量相关问题,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列联表分析和卡方检验,以验证研究假设。

() 变量与分析定量

设置自变量为浏览政务抖音的时间段、使用频率最高的互动功能、每天使用抖音的时长、倾向的视频时长。浏览政务抖音的时间段包括早晨(6~9点)、午休(12~14点)、傍晚(18~20点)、晚间(20~24点)等;使用频率最高的互动功能包括合拍、转发、评论区提问、投票等;每天使用抖音的时长包括<30分钟、30分钟~1小时、1~2小时、2~3小时、>3小时等;倾向的视频时长包括<15秒、15~30秒、30秒~1分钟、1~3分钟、>3分钟等。

() 方法

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类变量间的关联性,该方法适用于探究两个定类变量间的相关性,在社会科学及传播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通过列联表展示变量的交叉频数分布,并计算皮尔逊卡方与似然比卡方值。鉴于本研究部分列联表中期望频数小于5的单元格比例超过20%,我们同时报告两种检验结果以进行交叉验证,确保结论的稳健性。当渐进显著性(p值) < 0.05时,认为变量间存在显著关联。

4. 假设与数据分析

本节通过列联表分析与卡方检验,对前述四个研究假设进行逐一验证。我们严格遵循数据分析规范,同时报告皮尔逊卡方与似然比卡方值,以应对期望频数分布不均的问题,确保假设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 假设1检验

假设1提出用户浏览时段与视频时长偏好存在关联。数据分布(见表1)表明,午间碎片化时段(12~14点)用户显著偏好<15秒短视频(占比33.3%),而傍晚休闲时段(18~20点)用户则更偏好1~3分钟的中视频(占比36.4%)。此外,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皮尔逊χ2(12) = 24.67,p = 0.016;似然比χ2(12) = 23.94,p = 0.021。尽管有20.0%的单元格期望计数小于5,但两种稳健性检验的结论高度一致,均支持假设成立。这一发现精准验证了陶冬(2020) [12]关于用户场景与内容形式需匹配的观点,为政务号分区运营策略提供了直接数据支持。

() 假设2检验

假设2提出互动功能使用频率与参与意愿存在正向循环。根据检验结果(见表3),“使用频率最高的互动功能”与“最能激发参与意愿的互动活动”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皮尔逊χ2(20) = 51.00,p< 0.001;似然比χ2(20) = 49.13,p < 0.001)。交叉表显示,高频使用“评论区提问”功能的用户,最倾向于选择“评论抽奖”活动(观测值61,期望值49.3);而偏好“合拍”功能的用户,则对“@好友挑战”活动表现出更强参与意愿。皮尔逊卡方与似然比卡方检验的p值均小于0.001,高度显著且结论完全一致(见表4)。

这一发现验证了社会学习与习惯形成理论(宋琦和陈接峰,2024) [11],即用户对特定互动功能的使用

Table 1. Cross tabulation of preferred video duration versus time slot of browsing government Douyin

1. 倾向的视频时长 × 浏览政务抖音的时间段交叉表

倾向的视频时长 × 浏览政务抖音的时间段交叉表

计数

浏览政务抖音的时间段

总计

早晨(6~9点)

午休(12~14点)

傍晚(18~20点)

晚间(20~24点)

倾向的视频时长

<15秒

12

14

8

8

42

15~30秒

10

30

28

36

104

30秒~1分钟

14

32

33

41

120

1~3分钟

20

21

40

29

110

>3分钟

5

2

2

5

14

总计

61

99

111

119

390

Table 2. Results of the chi-square test for Hypothesis 1

2. 假设1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

自由度

渐进显著性(双侧)

皮尔逊卡方

24.674a

12

0.016

似然比

23.936

12

0.021

线性关联

0.461

1

0.497

有效个案数

390

a:4个单元格(20.0%)的期望计数小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2.19。

Table 3. Cross tabulation of most frequently used interactive features versus activities that most effectively stimulate engagement

3. 使用频率最高的互动功能 × 最能激发参与的互动活动交叉表

使用频率最高的互动功能 × 最能激发参与的互动活动交叉表

最能激发参与的互动活动

总计

评论抽奖

@好友挑战

话题标签

投票PK

其他

使用频 率最高 的互动 功能

合拍

计数

7

10

10

4

10

41

期望计数

15.7

6.3

10.6

4.4

4.0

41.0

转发

计数

24

8

17

6

7

62

期望计数

23.7

9.5

16.1

6.7

6.0

62.0

评论区提问

计数

61

12

41

10

5

129

期望计数

49.3

19.8

33.4

13.9

12.6

129.0

投票

计数

14

10

7

6

3

40

期望计数

15.3

6.2

10.4

4.3

3.9

40.0

未使用过

计数

29

12

14

3

5

63

期望计数

24.1

9.7

16.3

6.8

6.1

63.0

其他

计数

14

8

12

13

8

55

期望计数

21.0

8.5

14.2

5.9

5.4

55.0

总计

计数

149

60

101

42

38

390

期望计数

149.0

60.0

101.0

42.0

38.0

390.0

Table 4. Results of the chi-square test for Hypothesis 2

4. 假设2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

自由度

渐进显著性(双侧)

皮尔逊卡方

51.004a

20

0.000

似然比

49.127

20

0.000

线性关联

0.059

1

0.808

有效个案数

390

a:4个单元格(13.3%)的期望计数小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3.90。

会形成行为惯性,并强化其对同类活动的偏好,从而形成“使用–偏好–再次使用”的正向循环,假设2获得强有力的统计支持。

() 假设3检验

假设3提出平均每天使用抖音时长不同的用户,对激发互动的背景音乐偏好存在差异。数据分布表明(见表5),每日使用时长较短的用户(<1小时)对“悲伤抒情”类音乐偏好突出(观测值13,期望值4.4);而重度用户(1~2小时)则更偏爱“激昂热血”(观测值51,期望值42.0)与“轻快活泼”的音乐类型。此外,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见表6),用户每日使用时长与背景音乐偏好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皮尔逊χ2(16) = 46.48,p < 0.001;似然比χ2(16) = 40.29,p= 0.001)。

虽然存在24.0%的单元格期望计数小于5,可能对检验效能造成一定影响,但两种检验方法的p值均远低于0.05的显著性水平,且结论一致。这表明用户沉浸程度不同,其情感唤醒需求的确存在显著差异[10],假设3成立。该结果提示运营者需依据用户画像匹配背景音乐,以更精准地触发情感共鸣[4]

Table 5. Cross tabulation of daily Douyin usage duration versus background music type

5. 每天使用抖音的时长 × 背景音乐类型交叉表

每天使用抖音的时长 × 背景音乐类型交叉表

背景音乐类型

总计

激昂热血

(如进行曲)

轻快活泼

(如流行曲)

温柔舒缓

(如轻音乐)

悲伤抒情

(如钢琴曲)

无背景音乐

每天使 用抖音 的时长

<30分钟

计数

7

6

10

13

6

42

期望计数

13.6

13.6

8.6

4.4

1.8

42.0

30分钟~1小时

计数

33

34

20

8

4

99

期望计数

32.0

32.0

20.3

10.4

4.3

99.0

1~2小时

计数

51

44

26

7

2

130

期望计数

42.0

42.0

26.7

13.7

5.7

130.0

2~3小时

计数

26

30

14

9

2

81

期望计数

26.2

26.2

16.6

8.5

3.5

81.0

>3小时

计数

9

12

10

4

3

38

期望计数

12.3

12.3

7.8

4.0

1.7

38.0

总计

计数

126

126

80

41

17

390

期望计数

126.0

126.0

80.0

41.0

17.0

390.0

Table 6. Results of the chi-square test for Hypothesis 3

6. 假设3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

自由度

渐进显著性(双侧)

皮尔逊卡方

46.479a

16

0.000

似然比

40.288

16

0.001

线性关联

4.724

1

0.030

有效个案数

390

a. 6 个单元格 (24.0%) 的期望计数小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 1.66。

() 假设4检验

假设4提出用户浏览政务抖音的时间段与其偏好的视频时长存在关联。该假设是假设1的延伸性检验,旨在通过相同的变量、不同的研究问题来强化结论的稳健性。其检验结果(见表7表8)与假设1完全相同(皮尔逊χ2(12) = 24.67,p= 0.016;似然比χ2(12) = 23.94,p = 0.021)。尽管存在期望计数不足的情况,但双检验结论再次一致地表明变量间关联显著。假设4的成立,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印证了“信息主体”与“信息内容”需基于时间场景实现匹配(陶冬,2020) [12]的核心观点,进一步增强了本研究主要发现的可靠性。

Table 7. Cross tabulation of time slot for browsing government Douyin versus preferred video duration

7. 浏览政务抖音的时间段 × 倾向的视频时长交叉表

浏览政务抖音的时间段 × 倾向的视频时长交叉表

倾向的视频时长

总计

<15秒

15~30秒

30秒~1分钟

1~3分钟

>3分钟

浏览政务抖音的时间段

早晨(6~9点)

计数

12

10

14

20

5

61

期望计数

6.6

16.3

18.8

17.2

2.2

61.0

午休(12~14点)

计数

14

30

32

21

2

99

期望计数

10.7

26.4

30.5

27.9

3.6

99.0

傍晚(18~20点)

计数

8

28

33

40

2

111

期望计数

12.0

29.6

34.2

31.3

4.0

111.0

晚间(20~24点)

计数

8

36

41

29

5

119

期望计数

12.8

31.7

36.6

33.6

4.3

119.0

总计

计数

42

104

120

110

14

390

期望计数

42.0

104.0

120.0

110.0

14.0

390.0

Table 8. Results of the chi-square test for Hypothesis 4

8. 假设4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

自由度

渐进显著性(双侧)

皮尔逊卡方

24.674a

12

0.016

似然比

23.936

12

0.021

线性关联

0.461

1

0.497

有效个案数

0390

a:4个单元格(20.0%)的期望计数小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2.19。

5. 讨论与建议

() 理论贡献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构建了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推动了研究范式的转向。本研究响应了窦云莲等(2024) [3]的呼吁,将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引入政务抖音研究,打破了以往研究中“内容决定论”[12]或“用户特征论”[14]的单一视角,推动了该领域研究从“单维度分析”向“生态系统视角”的范式转向。

其二,深化了公众参与行为的微观解析。研究发现用户并非同质整体,其偏好受时段、使用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这为“分众传播”理论(国琪红,2021) [15]提供了来自短视频领域的实证支持。所引入的“社交需求指数”等概念,为量化用户动机、实现精准画像提供了新思路。

其三,明确了技术赋能的理论路径。研究证实了“数据驱动–智能匹配–动态反馈”机制的核心作用,将算法推荐从一种“工具”提升为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为探索“智能政务传播”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与陈强和彭雅婷(2022) [16]所展望的“数据驱动是未来方向”的判断相契合。

() 实践建议

基于“三维匹配”模型,本研究提出如下策略:

  • 内容分层与精准触达策略:政务号需依据用户画像[10],构建年龄维度的内容体系。针对青年群体,可聚焦“Vlog”等沉浸式内容;针对中老年群体,则需推出“政策语音播报”等低门槛内容,这与“分众传播”理念不谋而合(国琪红,2021) [15]

  • 形式创新与社交裂变策略:运营者需深度理解平台算法逻辑(窦云莲等,2024) [3],设计“#社区那些事儿”等生活化标签,降低认知门槛。同时,通过“@好友”等机制激活用户社交关系链(宋琦和陈接峰,2024) [11],构建传播闭环。

  • 技术赋能与效果监测策略:正如陈强和彭雅婷(2022) [16]所指出,需开发智能推荐模型,实现“内容–反馈–优化”的闭环。参考电子参与层次模型,构建包含播放、点赞、评论、转发的互动质量综合评分体系,实现效果的动态可视化监测。

6.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本研究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Davenport & Prusak, 1997;窦云莲等,2024) [3] [4],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政务抖音号公众参与度与互动性受“信息主体–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三要素动态适配的显著影响。结论如下:

首先,研究证实了用户行为的情境性与异质性。数据表明,用户偏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浏览时段、使用时长等情境因素动态变化,这一发现深化了金诸雨(2021) [10]关于用户动机复杂性的结论,并为政务新媒体实施“分众传播”(国琪红,2021) [15]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实证依据。

其次,研究揭示了技术、内容与行为的互动循环。互动功能的使用会强化用户的行为意愿,形成正向反馈(H2),这与宋琦与陈接峰(2024) [11]从准社会交往视角得出的结论相互印证。同时,背景音乐偏好差异(H3)表明,信息技术(如推荐算法)需与用户情感需求(刘旸和任琨卉,2024) [17]及内容形式深度融合。

最终,本研究将理论框架转化为实践路径。所提出的“精准分层、形式创新、技术适配”三位一体策略,系统回应了陈强和彭雅婷(2022) [16]对数据驱动政务传播的呼吁,为政务新媒体从追求“流量”向创造“价值”转型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指南与实践地图。

() 局限与方向

本研究虽力求严谨,仍存在以下局限,也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其一,样本覆盖范围存在局限。本研究样本以18~55岁主流用户为主,对青少年、银发群体及残障人士等数字弱势群体的覆盖不足,难以深入分析其技术适配需求(如对语音交互、无障碍内容的需求)。未来研究可针对这些特定群体进行深入探索,以填补当前数字鸿沟研究的空白,检验本研究框架的普适性。

其二,研究维度可进一步拓展。本研究虽揭示了视频时长的偏好差异,但未深入探讨“秒级短视频”与“中视频”在政务信息承载力与传播裂变效率上的深层机理。未来可采用实验法,控制变量以精准测量不同时长对政策理解度与分享意愿的影响。

基于此,未来研究可从两个方向推进:

方向一:开展跨平台比较研究。可将本研究的“三维”框架应用于政务微博、微信视频号、B站等平台,检验该理论模型的迁移性与平台适用性[1],最终构建“平台特性–内容适配–用户触达”的政务新媒体矩阵协同模型。

方向二:探索前沿技术场景下的互动模式。结合元宇宙、生成式AI等数字技术发展趋势,研究VR政务大厅、数字人直播等场景中的具身参与和情感共鸣机制[4],突破二维交互限制,为本研究框架在下一代互联网环境下的演进提供理论前瞻。

基金项目

本文受贵州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SRT)计划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24SRT121)。

NOTES

*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柳, 马亮. 政务短视频的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政务抖音号的实证研究[J]. 电子政务, 2019(7): 11-21.
[2] 贾哲敏, 何婧琪. 政务短视频发展现状及在政府传播中的作用[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2(6): 53-58.
[3] 窦云莲, 张鹏, 刘静, 等.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与算法推荐的公安政务抖音号传播互动影响研究[J]. 运筹与管理, 2024, 33(5): 9-15.
[4] Davenport, T.H. and Prusak, L. (1997) Information Ecology: Ma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Grunig, J.E. and Hunt, T. (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6] Katz, E., Blumler, J.G. and Gurevitch, M. (1973)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7, 509-52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7] 刘然之. 政务短视频的公众参与度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22.
[8] Daft, R.L. and Lengel, R.H. (1986)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 32, 554-57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9] Davis, F.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 319-34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0] 金诸雨. 政务视频公众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21.
[11] 宋琦, 陈接峰. 准社会交往理论下政务短视频优化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 青年记者, 2024(8): 35-40.
[12] 陶冬. 政务抖音短视频公众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13] 陈强, 赵汉卿, 李彤钰. 政务短视频对公众参与的差异化影响——基于危机与后危机情境的比较研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7(2): 136-146.
[14] 尚梦婷. 政务短视频公众参与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15] 国琪红. 政务微信的公众参与度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21.
[16] 陈强, 彭雅婷.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务抖音号信息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5个省级卫健委官方抖音号的实证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72-85.
[17] 刘旸, 任琨卉. 从媒介触达到情感认同: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妇联政务短视频的传播互动机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1(3): 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