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脾胃病是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理论起源于《内经》,后世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对脾胃病的证法方药进行了论述[1],金元时期脾胃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张元素[2]、李东垣[3]对脾胃病脏腑理论及用药特点进行论述,脾胃学说逐步形成。
杨玉虎,副主任医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在中西医结合内科的临床实践与教学领域深耕四十余载,于本地享有极高的声誉。通过长期且丰富的临床验证,尤其在脾胃疾病的诊疗上展现出卓越才能,临床疗效显著。在秉承中医传统理论精髓的同时,杨玉虎老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临床实践经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理念与方法。为了传承这份宝贵的医学遗产,并进一步彰显中医药在脾胃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现对其丰富的医案及用药心得进行系统整理与总结。
2. 杨玉虎老师脾胃病治疗学术思想
2.1. 重视脾胃为本
杨玉虎老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4],强调“五脏六腑皆禀于胃”[5],治疗脾胃病时,重视脾胃的生理、诊断、治疗。脾胃为人体的“仓廪之官”[6],脾胃在人体中扮演核心角色,胃主受纳、脾胃协同腐熟食物,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以滋养全身,脾胃功能正常才能维持人体气血供应和生理活动有序进行。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杨玉虎老师始终将恢复和增强脾胃功能作为首要任务,以达到调和脏腑、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2.2. 升降有序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7],脾主升清,负责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目,以滋养全身;胃主降浊,使糟粕下行排出体外。这种升降协调是维持脏腑气机通畅的关键。若脾胃升降失常,会导致气机阻滞,引发各种脾胃疾病。因此,调治脾胃病的核心在于恢复其正常的气机升降功能。
2.3. 辨证施治
杨玉虎老师在治疗脾胃病时,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结合舌脉等四诊信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脾胃病的病因复杂,病机多样,常见的有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肝胃不和、寒邪犯胃等证型。杨玉虎老师通过详细地问诊、望诊、切诊等手段,准确把握患者的证候特点,如舌质、舌苔的变化,脉象的浮沉、迟数等,从而精准地辨证分型,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4. 中西医结合
杨玉虎老师在临床实践中,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与中医辨证相结合[8],提高诊治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现代医学检查能够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直观的依据,如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胃黏膜的病变情况,病理检查能够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杨玉虎老师将这些现代医学检查结果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避免误诊和漏诊,同时也能为中医治疗提供更精确的靶点,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杨玉虎老师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
3.1. 重视脾胃病的预防和调养
杨玉虎老师强调脾胃病的预防和日常调养,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强调情志调摄,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脾胃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生活不规律等因素密切相关。饮食过量或不洁,易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也会引起脾胃病。杨玉虎老师建议患者要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以维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3.2. 用药特点
(1) 用药上注重脾胃病的治法治则、用药特点,如温煦脾土[9]、苦寒清热[10]、寓清于补[11]等策略,同时强调个体化调整,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灵活应用。在治疗脾胃虚弱的患者时,常选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温补脾胃的药物,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对于湿热内蕴的患者,则选用黄连、黄芩、茵陈等苦寒泻热的药物,以清热燥湿;在补益脾胃的同时,也注重清热解毒,如在治疗胃热引起的胃痛时,会加入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蒲公英、黄连等,以达到寓清于补的效果。
(2) 巧用对药:在临床实践中,巧妙地配伍药物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黄连与吴茱萸配伍[12],取黄连苦降之性以清泻火热,借吴茱萸辛开之能以疏肝和胃。二者协同,既可清肝泻火,又能制酸和胃,对于肝火犯胃所致的胃痛、泛酸等症疗效显著。枳实配伍白术[13],消补并行,枳实破气消积以除食积气滞,白术健脾益气以助运化,共奏调理脾胃之功,适用于食积气滞、脾虚不运等病症的治疗。
(3) 调护胃气[14]: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循“病有伤胃者,不可蛮补、蛮攻”的原则。寒凉和温热药物的使用要适度,避免长时间使用峻猛之药,以免损伤胃气。常佐以炙甘草、大枣、山药等药物来护胃养胃,这些药物不仅能和中益气,还能调和药性,减少对胃的刺激。
此外,杨玉虎老师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灵活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3. 治疗策略
杨玉虎基层名老中医在治疗脾胃病时,常采用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清热燥湿等方法,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经方和时方。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如使用四君子汤加减,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对于肝胃不和的患者,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如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调和肝胃,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症状;对于湿热内蕴的患者,采用清热燥湿的方法,如使用三仁汤加减,以清热利湿,改善湿热内蕴的病机。同时,杨玉虎老师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经方和时方,如在治疗慢性胃炎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味等经方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 经典验案举隅
王某某,女,43岁,南部县定水镇人,于2021年8月13日以“胃脘胀满不适伴胸骨后烧灼痛2月余,加重1周”为主诉来门诊治疗。曾辅助检查胃镜提示:1) 慢性浅表性胃炎;2) 返流性食道炎。口服多潘立酮片、泮托拉唑等药物治疗半月余,疗效不佳。刻下症:胃脘部胀满不适,胸骨后烧灼痛,食少纳差,精神欠佳,身困乏力,时有嗳气,反酸烧心,大便每日两次,不成形,便而不爽,睡眠欠佳,月经基本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胃痞,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味,处方:半夏12 g,黄连9 g,黄芩15 g,干姜12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大枣15 g,吴茱萸1.5 g,炙甘草6 g。连续服药6剂后,症状明显缓解,后以上方为主化裁,共治疗4周症状基本消失。嘱其节饮食,畅情志,禁食生冷、辛辣,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杨玉虎基层名老中医认为:(1) 该患者中焦虚弱、气机闭塞不通,出现胃胀、食少纳差,兼有上热胸骨后烧灼痛、反酸烧心症状;下寒大便每日两次,不成形,便而不爽症状,结合舌脉,为典型的胃痞表现。(2) 本医案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剂,辛开苦降,补泻兼施,调和阴阳,加入吴茱萸与黄连相伍,合为左金丸,清肝泄火、降逆止呕;同时加用白术与党参、炙甘草补益中焦以达健脾止泻之功。(3) 痞证虽然表现为上有呕、中有痞、下肠鸣三焦俱病,但其病变症结在中焦。中气既痞,升降失常,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大枣、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
杨玉虎基层名老中医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重视脾胃为本,强调辨证施治,注重中西医结合,同时在用药上注重治法治则和个体化调整,采用多种治疗策略,灵活运用经方和时方,为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杨玉虎老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能够为基层中医师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中医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南充市社科规划项目“中外医学交流与发展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NC24ZW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