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籍是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修复与保护是文化传承的关键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修复已从单纯的技艺传承转向技术、人才、管理的系统工程。本文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三个维度,结合最新实践案例,系统审视古籍修复的现状与发展路径。
Abstract: Ancient books serve as vital carriers of civilization, and their restoration and preservation are crucial for cultural transmission.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ime, the field of ancient text restoration has evolved from a mere craft to a systematic engineering approach encompassing technology, talent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al pathways of ancient books restor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s, in conjunction with recent practical case studies.
1. 古籍修复技术: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演进
古籍修复技术的发展始终围绕“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等核心原则,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吸纳现代科技手段,形成多元化技术体系。
1.1. 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修复技术立足于手工操作,注重材料与工艺的有效融合,如天水市图书馆修复《楚辞评注》时,采用掏补法处理虫蛀孔洞,通过染纸匹配原书色泽,利用淀粉糨糊实现可逆性修复,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1]。徽州鱼鳞册的修复则展示了残片拼接与前人修复痕迹保留的技艺,通过“碰针法”齐书叶,确保修复后书册平整协调[2]。这些技术强调对古籍原貌的保留,通过手工技艺实现“补纸与原纸浑然一体”的效果。传统技艺的创新体现在工具与流程的优化,例如,潘美娣在《古籍修复与装帧》中记载的“飞托法”“细补法”,通过改良操作手法,提升了脆弱纸张的修复效率[3]。此外,针对不同破损类型(如虫蛀、霉变、撕裂),形成了差异化处理方案,如:虫蛀采用“掏补 + 加固”,水渍采用“水洇法”淡化,霉变则结合化学除斑与物理清洁[1] [4]。
1.2. 现代科技对古籍修复技术的赋能
现代科技为古籍修复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在材料检测方面,天水市图书馆与天水师范学院合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超景深显微镜等设备分析纸张纤维成分、pH值及厚度,为补纸选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安徽省图书馆在修复鱼鳞册时,通过纤维检测确定原纸为构皮纸,进而定制匹配的补纸,体现了“科技赋能材料适配”的思路[2]。数字化技术推动修复模式革新。天津图书馆采用3D扫描、数控雕刻技术对古籍雕版片进行数字化存储与复刻,实现了“物理修复与数字备份”的双重保护[5]。数字化修复还包括虚拟修复预案制定,如利用AI技术对敦煌遗书残卷进行图像修复,通过算法填补残缺文字[4],为物理修复提供参考模型。跨学科技术融合成为新趋势,纳米纤维素修复技术通过加固纸张纤维,提升古籍耐久性[4];等离子脱酸技术则实现了大规模古籍的批量脱酸处理[6]。这些技术既避免了传统修复对古籍的二次损伤,又突破了手工操作的效率瓶颈。
1.3. 技术应用的争议与挑战
技术融合中存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例如,化学试剂的使用可能影响古籍耐久性,故《古籍修复技术规范》明确要求优先采用物理方法[7]。数字化修复虽提升效率,但过度依赖虚拟修复可能忽视古籍的历史痕迹,因此需遵循“数字辅助而非替代”原则[5]。此外,材料选择需兼顾安全性与兼容性,如古籍修复中禁用化学胶水,优先采用淀粉糨糊或白及水糨糊[8]。
2.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与能力维度的拓展
古籍修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人才培养需兼顾技艺传承、学术素养与现代科技应用能力,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
2.1. 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师徒制作为传统培养模式,在技艺传承中仍具不可替代性。安徽省图书馆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为平台,采用“导师带徒”模式修复徽州鱼鳞册,通过“手把手”教学传递掏补、托裱等核心技艺[2]。这种模式强调“经验积累”,如通过观察纸张纤维走向、判断糨糊稀稠度等细节,培养修复师的“手感”与“眼力”。院校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专业化,天水市图书馆与天水师范学院共建实习基地,开展“理论 + 实践”教学[6];复旦大学图书馆与加拿大UBC图书馆合作,通过国际交流培训修复师的跨文化修复能力[9]。高校开设古籍修复专业课程,如南京艺术学院设立“古籍修复与保护”方向,系统传授文献学、材料学、修复技术等知识,弥补了传统师徒制在理论体系上的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丰富培养路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通过培训班吸纳民间修复师,提升行业整体水平[10];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推出“古籍修复师职业技能标准”,推动人才认证规范化[10]。此外,“修复项目制”培养模式通过实际项目(如《永乐大典》修复)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成为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6]。
2.2. 修复师的能力素养要求
修复师需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除掌握修复技艺外,需了解文献学(版本鉴定)、材料学(纸张纤维特性)、化学(脱酸试剂作用原理)等知识。例如,魏琪曼在修复《楚辞评注》时,通过版本学知识发现“乾隆”二字存在笔画变形,进而质疑版本真伪[1],体现了学术素养对修复工作的支撑作用。现代修复师需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如使用3D扫描仪记录古籍破损数据、通过色差仪校准补纸颜色[5] [7],甚至运用AI软件制定修复预案[11]。天津图书馆的修复师还需掌握数控雕刻技术,实现数字化版片的物理复刻[5],这些技能拓展了修复工作的边界。职业伦理与责任意识是核心素养,古籍修复强调“可逆性”、“最小干预”,要求修复师克制主观改造欲望[12]。正如“修合虽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行业准则所强调的,修复师需以“守护历史”为己任,避免因技术滥用破坏古籍的历史价值[1]。
2.3. 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与对策
当前人才培养面临三大困境:一是供需失衡,全国古籍修复师不足千人,难以应对数百万册待修复古籍[13];二是区域不均,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如甘肃省图书馆需通过馆校合作弥补人才缺口[6];三是技能单一,部分修复师仅掌握传统技艺,难以适应数字化修复需求[11]。
对策包括:扩大“订单式培养”,如国家图书馆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修复人才[9];建立“修复人才数据库”,实现跨区域人才调配[6];加强继续教育,通过“线上课程 + 线下工坊”提升在职人员技能[14]。此外,需完善职业晋升通道,提高岗位吸引力,避免人才流失[10]。
3. 古籍修复管理:制度构建与系统协同的完善
古籍修复管理需从流程规范、资源整合、评估监督等多方面入手,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保障修复工作的规范性与可持续性。
3.1. 修复流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修复档案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天水市图书馆为《楚辞评注》建立详细档案,记录修复前破损状况、材料参数、修复步骤及前后对比图[1];安徽省图书馆在修复鱼鳞册时,同步记录纤维检测数据与修复技法,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2]。完整的修复档案不仅是责任追溯的凭证,更是行业积累经验的重要载体。修复流程需遵循“预案–实施–验收”闭环,国家图书馆制定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要求,修复前需通过古籍破损定级(如四级破损、五级破损)制定针对性方案[1] [15];修复中严格控制材料使用(如pH值在6.5~9.0之间) [7];修复后由专家团队验收,确保符合“修旧如旧”标准[6],这种标准化流程避免了修复的随意性。
3.2. 资源整合与跨机构协作
馆际合作提升修复效能。山东省图书馆联合字节跳动基金会开展“古籍修复专项”,通过社会资金支持解决经费短缺问题[6];浙江省图书馆与企业合作,利用等离子脱酸技术处理批量古籍,突破了馆内设备限制[6]。跨区域协作方面,“学苑汲古”平台整合多校古籍资源,实现修复技术与数据的共享[13]。国际合作拓展管理视野。复旦大学图书馆与加拿大UBC图书馆合作修复海外中文古籍,建立“修复技术交流机制”[9];敦煌研究院与国际机构合作,引入纳米技术修复壁画与古籍,形成“跨国技术协同”模式[4]。国际合作不仅提升修复水平,更助力中国古籍修复标准的国际化[9]。
3.3. 评估监督与长效保障机制
评估体系引导修复工作提质,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评估标准涵盖“修复数量”“修复质量”“人才培养”等指标[6],如甘肃省图书馆通过“年均修复古籍页数”“修复档案完整性”等量化指标考核工作成效[6]。此外,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避免修复机构“自审自判”的弊端[6]。长效保障需政策与资金双重支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财政加大古籍修复投入[6];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设立“修复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珍贵古籍抢救[10]。同时,需建立“古籍修复保险制度”,应对修复过程中的意外风险[9]。
3.4. 传播推广与社会参与
管理工作需兼顾“保护”与“传播”。通过微信公众号(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普及修复知识[16];举办“古籍修复体验活动”吸引公众参与[17];开发“古籍修复”主题文创产品(如敦煌遗书复刻件),提升社会关注度[10]。这些措施既强化了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又为修复工作争取了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4. 结语
古籍修复是技术、人才与管理的系统工程,其发展需实现三方面突破:技术上,推动“传统技艺标准化”与“现代科技人性化”的融合,避免技术异化;人才上,完善“院校教育 + 师徒传承 + 国际交流”的培养体系,破解人才短缺瓶颈;管理上,建立“政府主导、机构协同、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确保资源高效配置。
基金项目
湛江市科技项目: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湛江地区应用研究(2024B01117)和湛江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基于大数据信息运行的湛江产业集聚与区域优势产业发展路径研究(ZJ24YB7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