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探究
Exploration of Assessment Methods and Approaches for Logistics Engineering Courses
DOI: 10.12677/ces.2025.131080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海燕: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张经纬:滁州学院科研处,安徽 滁州
关键词: 课程考核物流工程考核改革Course Assessment Logistics Engineering Assessment Reform
摘要: 在全球供应链深度整合与智慧物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作为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载体,其教学考核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多数高校该专业仍采用“期末笔试为主、实践考核为辅”的传统模式,存在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评价维度单一、评价主体单一、反馈机制缺失等问题。文章结合物流工程学科交叉性、实践性、应用性的核心特征,通过分析现有考核体系的短板,提出强化实践能力考核、引入多样化考核手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建立结果反馈机制等优化建议,旨在通过考核改革倒逼教学模式升级,培养符合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eep integration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rt logistics, logistics engineering, as a core carrier for cultivating composit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s,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rough the scientificity of its teaching assessment system. Currently, most universities still adopt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mainly relying on final written exams, supplemented by practical assessments” for this major, which has issues such as emphasizing theory over practice in assessment content, a single evaluation dimension, a single evaluation subject, and a lack of feedback mechanism.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such as interdisciplinarity,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assessment system, and proposes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ability assessment, introducing diversified assessment methods, constructing 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result feedback mechanism. The aim is to force the upgrading of teaching mode through assessment reform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that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文章引用:陈海燕, 张经纬. 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探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0): 366-37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0801

1. 引言

物流工程专业以“系统优化”为核心,融合工程力学、管理学、信息技术、运筹学等多学科知识,聚焦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自动化设备应用、供应链协同运营、物流数据分析等关键领域,是支撑现代物流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核心学科。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物流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物流相关岗位年度缺口超600万,其中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与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缺口占比达72%,而高校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适配率仅为58%,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显著差距。

教学考核作为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其功能已从单一的“成绩评定”转向“能力诊断”“教学改进”与“人才筛选”的多元协同。传统考核体系中“重理论记忆、轻实践应用”“重结果评价、轻过程管理”的弊端,导致学生出现“知识掌握与岗位需求错位”“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脱节”“数字化技能薄弱”等问题。因此,重构适配行业需求、契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考核体系,不仅是提升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我国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旨在打破传统考核模式束缚,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考核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还能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从宏观层面看,本文成果不仅为高校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益参考,推动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还对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考核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促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与创新实践。

2.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课程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提升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传统的依靠“一考定胜负”的成绩评价方式,考核方式单一,难以全面衡量学习成果。同时也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及时发现并迅速进行反馈改进,对于后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无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帮助。这些传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与现代主流教育理念相违背。因此,对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是迫切且必需的。

国外高校多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从项目规划、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项目的最终成果则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例如,美国的一些大学会与企业合作开展真实物流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优化仓库布局、改进运输路线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是国外物流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常会安排学生到知名物流企业进行为期数月甚至一年的实习,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物流运作流程,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在实习期间,企业导师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这部分评价往往占课程总成绩的较大比重。此外,校内还建有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物流设备和技术工具,供学生进行模拟操作训练。例如,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其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度过,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在国外的教学考核中,评价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一人,而是包括同学互评、自我评估以及企业专家点评等多种方式。同学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自我评估则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企业专家的参与能够使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因为他们最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英国的一些高校,小组作业的成绩不仅由教师评定,还会邀请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匿名评审,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得出最终分数。国外教育者非常重视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他们认为,只有当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时,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指出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除了口头反馈外,还会通过书面报告、电子邮件等方式给学生详细地书面反馈。此外,一些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学习支持中心,为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意识到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弊端,纷纷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除了常规的课程实验外,还增设了独立设置的实践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例如,一些学校的物流工程专业设置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配送中心运营实务”等实践性强的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了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国内高校逐渐增加了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通常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多个方面。陈刚、罗莉等人以电气专业为例,探讨了高校项目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方式,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增设进度汇报、结课答辩、小组互评等环节,但是最终成绩仍然需要教师通过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最终报告进行综合评分[1]。林强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需要教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讨论分享的情况,确保学生真正地准确掌握相关知识[2]。郭乐认为应用型高校有机化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强化过程性考核、优化实践考核等措施,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3]。谢毓湘等人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典型特征,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考核评价的思路、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原则以及具体的考核实施方案[4]。王禹霏以OBE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引导,对昭通学院英语本科专业学生第二外语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进行优化和改革,创建了任务驱动、体验教学、自主探究、个体作业、团队作业等多元化的教学考核体系[5]。潘章等人对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出了“大学物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案,如增加考核次数、创新过程考核方法、增设综合能力考核,以此通过增强过程考核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6]。李巧珍等人结合工业设计学情特点,基于OBE教育理念,对工程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教学创新改革,突破以往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一锤定音的传统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位一体的多角度全过程考核方式[7]。李登矗等人基于OBE理念,针对“机械原理”课程,构建了毕业要求、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了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建立了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并指出该方法可以推广至其他课程[8]。李亚明等人以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为例,构建了基于OBE理念课程产教融合教学体系,从课程目标、教学实施和课程考核三个维度展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底层逻辑,分别在课程目标设定、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重塑、教学方法创新及课程考核体系五个环节铺设产教融合路径[9]。姚丽丽等人基于OBE理念,在明确学生学习成果的目标导向下,反向设计过程化考核体系,并建立量化的考核评价模型。经过初步教学实施可以看出,相比于传统教学,过程化考核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知识学习效果的提升[10]

3. 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分析——以滁州学院为例

目前,大多数高校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考核主要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平时成绩通常包括考勤、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成绩的比例一般在30%左右;期末考试则以闭卷笔试为主,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成绩占比较大的权重,约为70%。这种考核方式在我国高校中较为普遍,操作简单易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滁州学院物流工程专业面向企业物流与供应链领域,依托国家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开放载体和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物流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战略需求,聚焦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采取“理论知识学习 + 模拟与实践训练 +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企业物流关键工程和智慧物流相关技术、物流大数据分析技术、系统分析与优化方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滁州学院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结构由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其中实践课程要求5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4.1%。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大类。考试课程采用“平时成绩 + 期末成绩”的传统方式,部分实践\实验课程增设实践\实验成绩,一般期末成绩占比50%~70%。考查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丰富,除了传统的“平时成绩 + 期末成绩”考核外,还有撰写报告、撰写论文、实地考察、小组汇报、参加学科竞赛等考核形式。总体来看,该专业课程考核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企业参与度低、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考核体系与行业需求的适配性仍需提升。

3.2. 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中的问题分析

3.2.1. 考核内容固化,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物流工程专业的考核内容多以教材知识点为主,侧重对理论概念、公式推导、模型原理的考查,如物流系统规划的理论方法、仓储管理的基本流程等,而对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占比极低。例如,在“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中,考核多集中于设备分类、工作原理等理论内容,忽视了学生对叉车、AGV等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缺乏对供应链优化案例的分析与设计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学生“纸上谈兵”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弱,难以快速适应岗位要求。

3.2.2. 考核方式单一,评价维度不全面

多数高校仍采用“期末闭卷考试 + 平时作业”的传统模式,形式单一,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教材范围内的知识点,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实际物流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灵活应变的能力。然而,当前的考核方式难以全面检验学生的这些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形式化现象严重,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的考核,多以提交报告为主,缺乏对实践过程的动态监管,部分学生通过抄袭完成考核,实践能力未得到真实检验。能力评价趋于片面化,仅侧重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考查。例如,《供应链管理》课程未涉及供应链应急方案设计等需要综合能力的考核内容,无法反映学生的系统规划能力。

3.2.3. 评价主体单一,协同机制较缺失

多数高校考核评价主体以授课教师为主,企业、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参与度极低,导致评价结果缺乏行业认可度。现有考核方式方法中企业参与不足,实习环节中,企业仅提供实习证明,未参与学生实践表现的量化评价;课程项目设计缺乏企业专家的指导,方案可行性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此外,考核过程中缺乏学生自评,学生在考核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缺乏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机会,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2.4. 反馈机制缺失,教学改进未落实

传统考核模式下,考核结果多在期末集中反馈,教师仅向学生告知成绩,缺乏对考核结果的深入分析和针对性指导,学生无法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短板;同时,考核结果也未与教学改革有效结合,教师难以根据考核中暴露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在“物流配送管理”课程考核后,教师未分析学生在配送路线优化、配送成本控制等知识点上的薄弱环节,导致后续教学仍沿用原有内容,无法针对性提升学生的能力。这种“考核–反馈–改进”闭环的缺失,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4. 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优化建议

4.1. 强化实践能力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并建立完善的实践考核机制。通过实验报告、实训项目成果展示、企业实习评价等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在物流配送中心运营实训课程中,要求学生亲自参与仓库布局设计、货物分拣打包、车辆调度等工作,并根据其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给予相应评分。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物流专业技能竞赛,将竞赛成绩纳入实践考核范畴,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和竞争意识,提升其实践技能水平。减少对纯理论概念的考查,增加“理论应用”和“案例分析”内容占比。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可包括:物流网络布局案例分析(占比30%)、物流节点选址模型应用(占比20%)、理论知识理解(占比30%)、课程论文(针对行业热点问题的分析,占比20%)。

4.2. 引入多样化考核手段

根据课程特点和考核内容,创新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打破传统笔试的局限,实现考核方式与能力培养目标的匹配。过程性考核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享等形式,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知识理解能力;此外针对理论课程,每章或每单元结束后进行阶段性测试,测试形式可采用“线上答题”(如使用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或“开卷案例分析”,重点考查学生对阶段性知识的应用能力;针对实践课程,过程性考核可以设置小型实践项目,如“仓储作业流程优化”“配送路线设计”等,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提交项目报告和操作视频,教师结合项目完成质量、团队协作表现进行评分。期末考核除了笔试外,还可以采用项目式考核、实操式考核、案例分析加论文考核等方式。

4.3.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企业专家、物流行业协会成员协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教师作为核心评价主体,负责理论知识考核、实践项目指导和综合评分。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互评,在小组项目、课堂讨论等环节,学生之间进行互评,重点评价团队协作能力、任务完成贡献度等。引入企业专家参与实习实训、项目考核等环节的评价,从岗位需求角度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邀请物流行业协会成员参与课程设计、技能竞赛等环节的评价,从行业标准角度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过程中针对不同课程和考核方式,要制定详细的量化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4.4. 建立结果反馈机制

考核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学生对考核内容、方式、评价标准的意见和建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及时调整考核方案,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教师层面要对考核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方面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学生在“物流成本控制”知识点上得分较低,教师可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建立校企协同反馈机制,定期与企业、行业协会沟通,了解考核结果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根据行业发展动态更新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同步。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创新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考核的现状,得出目前的考核方式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考核内容固化,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单一,评价维度不全面;评价主体单一,协同机制较缺失;反馈机制缺失,教学改进未落实等问题,并提出强化实践能力考核、引入多样化考核手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建立结果反馈机制等优化建议,有效解决了传统考核的弊端,为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路径。

5.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根据尽管本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深化:一是进行小范围的教学实验,通过前后对比分析,验证新考核模式的有效性;二是深入研究不同层次院校(如一本、二本、高职高专)物流工程专业的差异化考核体系建设;三是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的考核评价;四是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关注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轨迹,验证新型考核方式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效果。

基金项目

2024年校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滁州学院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2024jyc004)。

参考文献

[1] 陈刚, 罗莉, 宋普查, 等. 高校项目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探究——以电气专业为例[J]. 内江科技, 2025, 46(4): 94-96.
[2] 林强. 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科技视界, 2021(24): 25-27.
[3] 郭乐. 应用型高校有机化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创新研究[J]. 时代青年, 2025(14): 37-39.
[4] 谢毓湘, 栾悉道, 魏迎梅, 等.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考核方法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44): 10-13.
[5] 王禹霏. 基于OBE的第二外语(法语)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改革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 7(9): 156-159.
[6] 潘章, 陈静.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J]. 唐山学院学报, 2024, 37(2): 104-108.
[7] 李巧珍, 王晶, 唐友福, 等.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创新探索[J]. 高教学刊, 2023, 9(S1): 118-121.
[8] 李登矗, 杨振丹, 王国虎.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原理”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应用[J]. 时代汽车, 2025(18): 90-92.
[9] 李亚明, 崔彩云, 李会联, 等. 基于OBE理念的经管类课程产教融合改革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5, 11(20): 134-138.
[10] 姚丽丽, 曹阳, 李晓明, 等. 基于OBE理念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过程化考核评价模型[J]. 计算机教育, 2025(8): 23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