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探究
An Exploration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Public Finance”
摘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本文以行政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公共财政学》为例,从确立正确适当、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注重时效性和对错误思潮的批判,课程设计突出流程化,教学方法体现知识传授与朋辈学习相促进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urricula is a vital task for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aking Public Finance, an important course in the Administration major,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by establishing correct, appropriate, clear, and specific teaching objectives; emphasizing timeliness and the critique of misguided ideologies in teaching content; highlighting procedural flow in course design; and employing teaching methods that combine knowledge impartation with peer learning. Through these approaches,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s is embedded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reby realiz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s.
文章引用:车峰. 《公共财政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探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1081-108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940

1.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随后,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

“课程思政”提出之后,在中国教育领域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内涵与逻辑研究。学者们深入探讨了“课程思政”的本质,强调其并非增设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旨在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其理论根基深植于中国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二,实践路径与模式探索。大量文献聚焦于具体学科(如工学、医学、理学、人文学科)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并探索“隐性教育”的方法与技巧,以避免生硬说教,实现“盐溶于水”的效果。第三,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教师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因此研究多关注如何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与育人能力,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而在国际语境下,与“课程思政”功能相近的概念主要是“公民教育”和“价值导向教育”。首先,公民教育在西方国家具有悠久传统,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具备参与公共生活所需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合格公民。研究多关注如何通过学校课程(尤其是社会科学)传递民主、法治、人权、多元文化等价值观,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与社会实践。其次,价值导向教育则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超越政治范畴,强调通过学校整体氛围、课程和活动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与核心价值观,如诚实、尊重、责任感等。这一领域的研究(如借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注重教育的道德维度,认为所有教学都隐含价值判断,主张进行显性或隐性的价值引导。

《公共财政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也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应用性相当强的核心课程,因此,该门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平台。近几年来,任课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和创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确立正确适当、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并且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进行。而教学目标的适当与否,主要在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否与课程的具体内容相适配。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标准的指引下,结合《公共财政学》的课程内容,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确立了清晰的教学目标:一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理性爱国精神;二是培养审辨式思维,增强综合素质。

教学总目标确立之后,还需要将目标落实和细化到具体的课程章节中。《公共财政学》共有12章的内容,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每一章节内容都要体现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讲到“教育、医疗卫生开支”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近年来我国教育、医疗卫生政府支出的快速增加,以及许多教育、医疗问题的缓解和解决,让学生明确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讲到“投资性支出”时,通过讲解政府近年来对基础设施尤其是高速铁路的投资,描绘了我国高速铁路跨越式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讲到“税收原理”时,通过设计该不该向富人多增税这一辩题,采取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分组辩论的形式,既让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了税收原则这部分内容,也极大锻炼了学生搜寻、整理、提炼资料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 教学内容注重时效性和批判性

时效性主要体现教师能否紧跟时代步伐和需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要求“课程思政”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基于此,《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时效性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

  • 教学内容要囊括国内与国际的重要时事。比如,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企图重新唤起“单边主义”,拒绝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趋势。此类关系国际经济局势变革动荡的事件应当及时结合到课堂教学当中。当《公共财政学》课程讲到公共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时,教师可借国际收支平衡这一视角,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进行剖析。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明白美国为阻碍中国的发展进程,其所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损人不利己,更是对自由贸易原则的公然挑战。

第二,教学内容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体系是开放且不断演进的,它将伴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而持续丰富,不断形成新的理论结晶。因此,对于《公共财政学》的任课教师而言,将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及时纳入课程教学至关重要。比如在讲到公共财政具有公平分配这一职能时,任课教师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了财政手段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公共财政学》的教学中强调内容的即时性,具有双重积极作用。它既能激励学生关注时局、洞察社会变迁,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又能调节教材的滞后性,使得教学实践适应新时代发展,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入教学实践、深入学生思想。

随着我国步入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想领域也变得异常活跃,各类观点交锋,其中混杂着不少谬误与糟粕,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为此,“课程思政”致力于发挥其引导作用,将对错误思潮的批判融入日常教学。这意味着要揭示其欺骗性与破坏力,构筑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线,并有效阻止其扩散。历史虚无主义作为错误思潮的典型代表,以“解放思想”、“历史反思”掩盖以主观臆测代替客观事实、用孤立细节否定整体全貌、拿假设推翻信史的实质,对党的领袖、英雄形象进行恶意中伤,对党、国家与军队的历史进行歪曲解读,并极力渲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挫折与过失。在《公共财政学》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结合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变迁的内容,通过梳理其发展历程、总结其辉煌成就并剖析其改革动因,进而帮助学生明晰:历史虚无主义远非单纯的学术观点或研究倾向,而是一股具有强烈现实政治意图的思潮,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篡改历史来扰乱现实、制造思想混乱,进而否定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4. 课程设计突出流程化,做到问题结论呼应

为避免“思政”与专业内容“两张皮”,《公共财政学》把“问题”设为整条教学链的轴心:课前抛出真实财政问题→课堂共议→教师提炼理论→同步析出知识目标与价值目标→课后对照反思。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课前:教师结合时政财政热点(如希腊债务危机、医保并轨)设计2~3个递进式提问,提前上传平台,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

2、课中:分组讨论,教师即时板书关键词;随后用“学生观点 + 教师点评”方式回到理论主线,顺势导出本讲知识框架与思政落点,使专业点与价值点在同一个案例情境中自然“同框”。

3、课后:教师用思维导图总结“问题–理论–知识–价值”闭环,学生撰写“认知差”反思,确认课前疑问是否被解决或需重新定位,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问题链学习循环。

该流程把“教–学–评”嵌入同一情境,既保证财政学概念的严谨性,又在对比与追问中暗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积极认同,显著降低生硬灌输感。《公共财政学》课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在教学研究上探索设计出基于问题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流程,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如图1所示。

Figure 1. Problem-based teaching process fo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1. 基于问题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流程

以课程第八次课“公债的规模与管理”的课堂教学为例,一开始,任课老师向学生提问“希腊作为发达经济体,为什么2009年会爆发债务危机”。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了5分钟的热烈讨论和发言,随后任课老师引出课程的理论出发点:如何正确看待公债。在此基础上,引入本堂课程的三个专业知识点,包括公债负担、公债限额和公债的偿还,并且引导出本次课程的思政点:中国与希腊公债管理的区别。然后在讲授公债负担、公债限额和公债的偿还这三个知识点的过程中,一直贯穿中国与希腊公债情况的对比,并提出相应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随后,任课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得出本次课程的观点,要避免债务危机必须从公债的发行规模和公债的使用方向进行统筹考虑。正是因为中国的制度特点,确保能在公债发行规模和公债使用方向上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使得中国能够有效避免债务危机的发生,这样就与课程思政点进行了呼应和对比,让同学们坚定了对我国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得出课堂结论,在公债的管理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要优于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呼应课程的理论出发点:如何正确看待公债,其实公债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债务危机是否会爆发完全在于各个国家政府如何对公债规模进行管理,而这又与国家的制度、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对希腊债务危机的启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避免债务危机,必须要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着手,并与课程伊始导入的问题进行对比,希腊债务危机目前看似已经结束,但只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自身的问题无法解决,债务危机依然可能卷土重来。

5. 教学方法体现知识传授与朋辈学习相促进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是基础要求。为此,《公共财政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了知识传授与朋辈学习相促进的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课堂,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首先,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授,必须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公共财政学》作为一门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围绕核心知识点,适时引入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借助现实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增强了课程的现实感和时代感,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深度,使课程思政真正“入脑入心”。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积极营造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多元观点,开展观点碰撞与讨论。另一方面,课程还邀请已毕业并在财税系统工作的校友回校分享关于公共财政的实践经验,形成“朋辈引领、互助成长”的学习机制。比如在第十次课“社会保障支出”这一专题中,任课教师邀请了一位在北京市财政局工作的毕业生,结合北京市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一制度并轨实践,详细讲解了公共财政在发挥“兜底”作用上成功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束缚,有效增进医保制度公平性的情况,赢得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和赞扬。有学生这样评价:“通过对医保并轨这一政策的现身讲解,我既理解了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什么能发挥‘安全网’、‘稳定器’的重要作用,也更加充分认识到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了全体人民,这让我深受感动,也备受鼓舞。”因此,《公共财政学》课程通过将现实政策、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掌握了专业的基本知识点,也能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 结论

专业课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思政育人的过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在“和风细雨”的课堂中、在专业知识的教授中去引导学生,达到思政育人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非思政的专业课程经过知识点的梳理,总是会有思政元素可以进行融合的,因此,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都应该积极去挖掘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交汇切入点,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专业课教学[3]

参考文献

[1] 余江涛, 等.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 64-66.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5-09-09.
[3] 唐芳. 《管理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J]. 高教学刊, 2021, 7(12): 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