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平台建设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Student Internship Management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 Beij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I: 10.12677/ae.2025.1510194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海超, 陈兰芬, 张月娟: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教务处,北京;张 红, 陶 媛: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北京;马长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北京
关键词: 职院高校学生岗位实理平台信息化建设优化路径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 Internship Management Platform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Path
摘要: 本研究以北京市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围绕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平台的建设现状与优化路径展开探讨。通过问卷调查与文献分析,系统梳理了当前实习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系统功能不完善、校企数据互通不畅、用户参与度低、评价机制形式化等。在此基础上,从平台架构设计、功能模块优化、技术选型与用户体验提升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构建高效、协同、安全的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施策略。从制度对接、易用性提升、校企协同机制强化以及权益保障落实等方面,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优化路径,旨在为提升高职院校实习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vocational colleges in Beij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the student internship management platform.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it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promin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internship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including incomplete system functions, poor data in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low user participation, and formalized evaluation mechanisms. On this basis, it propose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an efficient, collaborative, and secure internship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platform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platform architecture design, functional module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selection, and user experience improvement. It also puts forward operational optimization paths from aspects such as system integration, usability improvement, strengthening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mechanisms, and implementation of rights protection,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enhancing the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internship manage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张海超, 张红, 陈兰芬, 张月娟, 陶媛, 马长路. 北京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平台建设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1086-109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941

1. 背景

1.1. 研究背景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时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1]。”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法律及政策文件,规范和指导岗位实习工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2],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持。随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权重持续提升,学生岗位实习作为连接理论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关键纽带,其规范化管理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议题。2021年12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提出,要将实习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实现全过程动态监管,实现实习登记备案与过程动态监督全覆盖,这一政策导向凸显了实习管理规范化与信息化的紧迫性。

当前高职院校岗位实习普遍面临多重挑战。由于思想观念、信息化程度、地区因素等多方面原因许多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岗位实习管理模式,岗位实习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实习报告、实习成果、实习总结等方式进行考核,这种评价方式虽然能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但是评价内容单一,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实习表现[3]。北京市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前沿地区,其高职院校在推进学生岗位实习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虽已开展积极探索,但仍存在各校平台建设参差不齐、功能不完善、校企协同不足等问题。因此,构建适配区域特点、具备可溯源机制的岗位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成为解决当前实习管理痛点、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必然路径,亦是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要求的重要举措。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从理论层面看,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逻辑与优化路径,有助于丰富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理论体系,为同类研究提供区域化样本参考,并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实习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新思路。从实践角度而言,能够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实习管理效率与质量,加强校企合作,保障学生实习权益,促进其职业能力精准培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呼应《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信息化建设要求。

1.3. 政策依据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办〔2025〕3号)着重强调以应用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整合发展,增强教育智能化水平。《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修订)》(教职成〔2021〕4号)要求加强对实习全过程的信息化监管,支持建设实习管理平台,同时强调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要强化学生实习管理;而《职业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教职成厅〔2022〕12号)则进一步明确要推动虚拟仿真实训、实习过程管理和校企协同平台建设,以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全过程。这些政策共同体现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实习管理规范化与校企协同数字化不断强化的战略导向。因此,职业院校搭建可溯源、全过程全方位的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平台,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提高实习质量,更好地解决实习前、中、后的监管难问题[4]

2. 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平台建设现状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对象

2024~2025年选取北京市26所高职院校,涵盖不同专业类型与办学规模,包括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等。调查对象涉及学校实习管理部门负责人、实习指导教师以及部分实习单位相关人员,详见图1

Figure 1. Nature of the main bod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Beijing

1. 北京高职院校办学主体性质

2.1.2. 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本研究设计了结构化的调查问卷,涵盖三个核心板块:第一板块为学校基本信息,涵盖学校名称、实习管理部门设置等基础要素;第二板块聚焦信息化平台建设及功能情况,系统梳理平台的核心模块与架构;第三板块围绕使用及管理情况,设置使用频率统计、现存问题反馈等相关问题。其中,针对平台建设模式设计单选题:“您所在学校的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是自主开发的,还是采用第三方平台?A. 自主开发;B. 第三方平台;C. 两者结合;D. 暂无平台”,通过多层级设问全面捕捉调研信息,旨在全面掌握各校实习管理平台的实际建设水平。

线上调查。采用线上问卷星平台发放的方式。线上问卷借助北京地区职业学校实习管理群推送至各校实习管理部门负责人手中,确保调研对象的针对性。本次调研累计发放问卷93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达100%。高回收率与精准的发放渠道,为全面分析北京地区高职学校岗位实习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实地调研。为获取更深入的一手资料,实地走访了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及首钢工学院等院校。通过与各校平台管理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平台的实际运行状况、功能落地情况及管理中的难点。调研过程中同步就平台功能优化方案进行沟通协商,收集到诸多贴合实际的改进建议,为后续规范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岗位平台功能改进和方案设计提供了实践依据。

2.2. 北京市高职学校基本情况

北京市高职教育体系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目前共有26所高职院校,详见图2。这些院校专业覆盖范围广泛,涵盖了理工信息、综合、财经、管理、农林、医药、政法、艺术以及体育等多个领域。其中,理工信息类院校数量最多,有8所;综合类6所;财经类4所;管理类2所;而农林类、医药类、政法类、艺术类、体育类则各有1所。这种以理工与综合为主导、多领域协同发展的院校类型分布格局,构建起了多元化的职业教育生态。院校布局紧密对接首都功能定位,突出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下文将结合院校分类数据与柱状图,对其岗位实习管理平台的建设现状展开深入分析。

Figure 2.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Beijing

2. 北京高职院校不同类型数量和占比

2.3. 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

2.3.1. 不同类别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平台建设

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的效率与透明度,解决实习分散、沟通不畅、数据反馈滞后等问题,并落实教育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信息化要求,本研究通过线上问卷与实地走访,对北京市26所高职院校开展了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已有17所学校建成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占比65.6%),实现了实习流程可视化、过程可追溯、数据实时提交与评价;其余9所(34.4%)虽暂未建设,但均处于规划或选型阶段,详见图3。其中,17所建成学校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发建设,分别是自主开发占6.38%,第三方平台占76.60%,两者结合占17.02%,详见图4。平台建设显著提升了实习管理效能,推动了学校数字化转型,体现了政策执行与实践创新的紧密结合。

Figure 3.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n-the-Job internship platforms in Beijing’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3. 北京高职院校岗位实习平台建设现状

Figure 4.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formation platform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Beijing

4. 北京高职院校信息化平台开发情况

2.3.2. 各校信息化平台主要功能

根据问卷结果分析显示,实习管理平台功能主要涵盖实习信息管理(87.5%)、实习过程监控(81.3%)、考勤管理(68.8%)、实习数据统计与分析(71.9%)以及实习指导与沟通(65.6%)等方面(见图5)。

Figure 5. Analysis of main functions of internship management platforms in Beij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5. 北京高职院校实习管理平台主要功能分析

2.3.3. 岗位实习平台使用时间

通过对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岗位实习平台使用时间的调研发现,平台使用时长在1年以内的仅占8.51%,1~3年的占比最高达48.94%,3~5年的占25.53%,5年以上的也达到17.02%,详见图6。数据表明,绝大多数院校的平台已持续运行超过一年,其中近九成院校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反映出北京高职院校岗位实习信息化建设已形成一定应用基础,整体建设水平呈稳步提升态势且日趋成熟,平台可持续运行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Figure 6. Usage duration of the internship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in Beij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6. 北京高职院校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使用时间

2.3.4. 平台使用频率

调研数据显示,北京地区高职院校教师使用岗位实习平台的频率较高:每日使用的教师占比41.94%,每周超过5次的占29.79%,每月达15次以上的为18.86%,仅偶尔使用的教师占9.41%。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能够频繁使用实习平台,日常应用已形成一定规模,反映出该地区高职院校岗位实习信息化平台已深度融入教师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实际渗透率和活跃度较好,体现出信息化平台在实习过程中的有效支撑作用。

2.3.5. 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对您所在学校岗位实习管理的促进作用

为全面评估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实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在岗位实习管理中已产生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受访的院校教师及管理人员中,34.79%认为平台显著提升管理效率,使实习管理流程更规范高效;43.48%认为平台对管理有一定提升,但在功能适配、操作便捷性等方面仍需改进;仅5.43%认为平台与传统管理方式无明显差异,未产生实质改变;另有16.30%表示对平台作用无明显感受,暂不明确其价值。从数据分布可见,超78%的受访对象认可平台对实习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这表明信息化手段在优化实习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平台的管理赋能价值初步显现,详见表1。然而,也应注意到,平台功能与一线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适配差距,部分应用场景尚未全面覆盖,提示今后应进一步聚焦精细化开发与深度应用推广,以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对实习管理的系统支撑作用。

Table 1.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the internship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on school internship management in Beij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1. 北京高职院校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学校岗位实习管理的促进作用

序号

项目

所占比例

1

显著提升,实习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34.79%

2

有一定提升,但仍有改进空间

43.48%

3

没有明显变化,与传统方式类似%

5.43%

4

不太清楚,没有明显感受

16.30

3. 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3.1. 平台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3.1.1. 系统协同性与数据互通机制薄弱

根据调研数据发现,当前平台普遍面临校企数据互通率低、协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数据显示,65.6%的院校虽已建成实习管理平台,但仅34.4%的院校实现了校企间实习数据的有效共享,约68%的院校无法完成实时数据交互,导致学校难以掌握学生在岗表现,企业亦无法及时了解学校要求与反馈,形成管理隔阂。企业对学校实习目标、学生表现掌握不足,导致“双主体”育人模式落地困难,严重制约了协同管理效能与人才培养质量。

3.1.2. 功能缺失与系统封闭性制约管理效能

多数平台在功能完整性与开放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近65%的平台缺乏实习过程跟踪、多角色协同及动态评价等核心功能;超过70%的系统因架构封闭、接口不兼容,形成信息孤岛。全过程监管功能覆盖率不足30%,仅29%的院校可实现有效过程监督。此外,48%的平台依赖人工录入数据,增加了管理负担,并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区域层面难以形成统一质量监测视图。

3.1.3. 用户参与度低与企业端使用意愿不足

平台用户参与度不均衡,企业端用户使用意愿尤为低下。每日使用平台的教师仅占21.9%,而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的比例合计达34.4%。超过65%的企业导师因系统操作复杂、与日常工作融合度低而拒绝或消极使用,导致评价信息滞后、互动受阻,平台未能有效支撑校企双向沟通。

3.1.4. 考核评价机制形式化与专业适配性不足

平台评价体系普遍流于形式,未能真实反映实习成效或适配专业差异。约78%的院校考核评价形同虚设,仅32%的学生材料能体现实习成果。81%的院校仍依赖纸质材料,68%无法实现评价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分析。评价模块缺乏与专业目标、岗位技能及考核标准的差异化设计,无法支撑个性化培养,削弱了实习质量保障效果。

3.2. 问题产生的根源剖析

3.2.1. 架构设计与协同机制缺陷

系统开发多基于校内管理逻辑,缺乏对企业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未能建立有效的校企协同机制。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规范缺失导致系统间无法衔接,形成数据壁垒,割裂了管理流程,阻碍了信息共享与协同育人落地。

3.2.2. 功能设计与实践脱节

平台功能开发未能充分调研职业院校实习管理的特殊性,导致功能设置流于表面,无法满足过程化、精细化要求。关键业务环节的功能缺失造成管理链断裂,且系统灵活性不足,难以适应不同专业与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应用价值受限。

3.2.3. 用户体验与推广不足

平台界面复杂、操作繁琐,未考虑企业导师等非专业用户习惯。同时,缺乏有效的推广培训与持续优化机制,导致用户难以形成稳定使用习惯,不仅降低管理效率,更造成资源浪费与协同效能下降。

3.2.4. 评价体系与培养目标脱节

评价机制设计单一形式化、形式化,未能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关联。缺乏过程性评价与多维度考核功能,无法体现专业差异化要求。评价结果与质量改进之间缺乏反馈调节机制,使考核评价沦为形式程序,未能发挥质量保障作用。

4. 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平台建设优化思路

学生岗位实习是职业教育的关键实践环节,其管理成效直接关系到实习质量与学生安全。顶岗实习的质量监控、管理是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难点,但又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点[5]。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可以建立大数据实习管理平台,由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实习单位三方常态化操作,借助打卡、定位、自动预警等信息化手段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过程中的问题[6]。从而实现对学生实习全过程的有效监管,确保实习任务顺利完成。该平台应覆盖计划制定、任务分配、过程跟踪、督导评价等关键环节,形成闭环式管理模式,实现从入岗到考核的全程精细化管控,详见图7。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校企联动与管理流程优化,不仅可提升实习管理的可操作性与持续性,也为破解当前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实习管理难题、推动实习工作健康高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平台的建设与优化对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为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实习系统建设提供可行路径。

4.1. 构建目标与原则

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平台建设优化方案围绕提升实习管理效能展开,平台建设以构建集实习信息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校企协同与权益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系统为核心目标,致力于实现管理流程规范化、数据共享实时化与决策支持智能化。构建过程应遵循需求导向、易用性、安全性及开放扩展四大原则,确保平台功能契合用户实际需要、操作简洁直观、数据安全可靠,并具备良好的后续兼容与拓展能力。

Figure 7. Overall process of the student internship management platform

7. 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平台整体流程

4.2. 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功能上分PC端功能和移动APP端功能。其中PC端功能包括6个应用模块(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企业管理、过程管理、考核评价)和2个后台管理(基础数据、系统管理),涉及通知公告、表格模板、实习计划、实习过程、问题咨询、数据汇总、角色权限、系统管理等功能项目;移动APP端功能包括学生手机端和教师手机端功能模块,有代表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实习主体学生和实习单位三大用户角色,可实现岗位实习的实时跟踪和指导。

4.3. 技术架构与实现路径

平台推荐采用Vue.js + Spring Boot + MySQL技术栈,基于微服务架构进行开发,实现系统的高内聚、低耦合。架构设计应明确区分表现层、业务逻辑层与数据持久层,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校企系统互联与数据实时共享,确保平台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稳定性与安全性,从技术层面支撑“双主体”育人机制的有效落地。

4.4. 岗位实习管理示范构架图

学生岗位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各式各样,本文采用分层与模块化构建,整体基于微服务架构构建,涵盖表现层、业务逻辑层与数据持久层,表现为“仪表盘式岗位实习管理示范构架图”。详见图8。表现层借助Vue.js框架开发,面向学生、教师及企业等多类用户提供直观高效的交互界面;业务逻辑层以Spring Boot为核心,实现实习流程管理、权限控制与数据分析等核心服务,支撑实习任务分配、过程监控与多维度评价等关键业务环节;数据持久层采用MySQL数据库,确保实习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访问。该平台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与校内校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有效促进校企间实时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此架构不仅契合系统集成与开放性的建设需求,也为实现动态监管与智能决策等高级功能奠定了技术基础,整体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原则,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与适应性,适用于职业院校实习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场景。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

Figure 8. Demonstration architecture diagram of internship management

8. 岗位实习管理示范构架图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高职院校岗位实习管理平台的系统调研,揭示出当前平台在协同机制、功能完善度、企业参与及评价科学性等方面仍存在显著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融合模块化功能设计、微服务架构与多维评价体系的综合优化路径,强调通过技术赋能促进校企数据互通与过程协同。平台建设不仅关乎管理效率,更是推动“双主体”育人和实习质量提升的核心举措。展望未来,应进一步结合北京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特征,推动平台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增强数据智能支持能力,为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习管理新模式,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基金项目

2022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EG2022001);2025年北京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数字化新基建:技术路径与实施策略(BDEC2025619087)。

参考文献

[1] 蒋洪平, 刘海鹏. 信息化支持下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探索[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3(12): 1-4.
[2]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21] 4号) [Z]. 2021-12-3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2201/t20220121_595529.html, 2025-09-19.
[3] 张典.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信息化管理实践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5, 28(11): 203-206.
[4] 孟凡秋, 王西霞. 基于可溯源机制的职业学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平台搭建的研究[J]. 科学咨询, 2023(19): 13-15.
[5] 陈毓佳.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监控机制研究[J]. 亚太教育, 2021(21): 125-126.
[6] 高玉花.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职业院校岗位实习质量测评体系探析[J]. 中国培训, 2023(12): 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