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师范生从事老年教育的可能性
The Possi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Engaging in Elderly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5.1510194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黄俊莲: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地方高校师范生老年教育可能性协同培养Normal Students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The Elderly Education Possibility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摘要: 在“就业难”“少子”“双减”各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地方高校师范生的传统就业领域呈现日益被压缩的状态,就业选择较为单一;同时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群体人数不断上升,社会对于老年教育的需求明显增加、对于老年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实际情况,我们尝试性将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与老年教育结合起来,探究其未来的发展前景。首先,从老年教育现状、老年教育职业特性以及地方高校师范生竞争优势三方面探讨地方高校师范生从事老年教育的可能性;其次,不可否认这一新领域具有的不确定性,因此探究地方高校师范生从事老年教育可能遭遇的问题;最后,根据面临的困难从个人、地方高校、社会及国家四个层面出发提出不同主体的应对措施。
Abstract: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low birth rates” and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traditional employment fields for normal students at local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ly constrained, resulting in relatively limited career choi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degree of social aging and the number of elderly individuals continue to rise. Society’s demand for elderly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ccompanied by higher expect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lderly education. In light of this reality, we tentatively integrate the employment of local university normal students with elderly education and explore the prospects of this. First, we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engaging in elderly education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current state of elderly education,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educ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local university normal students. Second,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is new field carries uncertainties; therefore, we explore the potential challenges these students might encounter in elderly educ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identified difficulties, we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for different stakeholders—individuals, local universities, society, and the national level.
文章引用:黄俊莲. 地方高校师范生从事老年教育的可能性[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1116-112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945

1. 引言

在当前状况下,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形势普遍较为严峻。其一,在“就业难”大潮下,地方高校师范生竞争优势不明显。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毕业生短期内的过量供给与结构失衡问题,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及不同院校层次毕业生之间较为紧张的竞争关系[1]。而相较于知名的“双一流”师范院校毕业生,地方高校师范生获得就业机会尤其是较理想的就业机会的可能性较小,更甚者,部分地方高校师范生会遭遇学历歧视的窘境。其二,在“少子”困境下,教师岗位竞争加剧。近年来,我国生育率下降问题逐渐严重,2022年,我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2024年常住人口出生人数仅为954万人,“生源减少”给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带来了挑战。其三,在“双减”政策下,地方高校师范生就职培训机构机会减少。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是地方高校师范生重要的就业去向之一,“双减”政策的落地促使大量教育培训机构的大规模裁员,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面临竞争强度增加、市场需求萎缩、供给结构失衡等挑战[2]。以上种种情况对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寻找新的就业出路迫在眉睫。

2. 地方高校师范生从事老年教育的可能性

美国学者E. S. Lee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理论主要强调迁移行为的发生受到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双向影响,即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领域由传统教育行业向老年教育行业逐渐拓展,这一现象可被看为一种特殊的人口迁移,同样具有内在的“推拉”动力机制。

传统教育行业的“推力”大致表现为(引言中陈述的三个方面):其一,“就业难”现状。在传统中小学教育领域,原来中小学教师大多由师范院校毕业生担任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地方高校师范生面临来自重点师范大学与其他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竞争[3];其二,出生人口数量持续走低。这一趋势在当前及未来发生显著变化的可能性较小,中小学教育行业受此冲击较为明显;其三,国家“双减”政策的限制。就业机会大量削减,就业压力不断加剧。

与此相应,老年教育行业的“拉力”同样不容忽视。互联网上已报道过关于年轻人涌入老年大学担任兼职教师的实际案例,且经过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这一新的就业方向的确具有现实可能性。老年教育行业的“拉力”也可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当前老年教育领域对教师的需求;其二,老年教育领域本身具有独特魅力;其三,地方高校师范生与老年教育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适切性。老年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同属教育行业,地方高校师范生可依托原有的师范专业学习基础,结合自身优势与老年教育独有特征,培养担任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开辟新的就业途径。

2.1. 老年教育教师缺口带来就业新选择

于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按国际有关标准,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4]

受教育的适龄人口规模逐渐萎缩,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老龄化社会需要一批素质较高的老年人再次发挥作用弥补空缺,老年人需要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并且部分老年人本身具有较高的求知欲,对老年教育需求日益迫切[5]。但在目前,老年教育的发展存在供给资源不足,供给水平较低的问题。以上海为例,上海作为在全国率先推动终身教育的城市,老年教育行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领先地位,但是在老年教育师资方面仍然有较大缺口。还有不少城市老年教育的发展水平与上海存在明显差距。并且在资源分配不均衡的背景下,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缓慢,老年教育教师数量更为稀少,素质普遍偏低。

老年教育巨大的师资缺口为地方高校师范生提供了许多可能的工作机会。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并不局限于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老年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年教育的潜力也会被不断激发出来,能够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就业选择。

2.2. 老年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职业吸引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6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指出:“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老年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等同属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老年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教育性,目的是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提升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帮助老年人实现个人发展、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的提升”[6]。但是,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老年教育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的独有特征,老年教育的教学工作也不同于中小学教育等的教学工作。而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某些独有特征对于地方高校师范生具有适切性,能产生一定的职业吸引力。

首先,老年教育的教学任务较为轻松,教师负担小。据“90后”河北老年大学舞蹈课兼职教师左晓慧介绍,与少年培训班不同,老年大学的课程没有严格的测评和教学任务要求,因此授课时的自由度、创造力都会更高。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分享在老年大学兼职时感觉“这里没有压力没有焦虑,只有享受学习的快乐”[7]。老年群体无升学与求职压力,老年教育领域的教师不易被类似于中小教育中严格的教师考核制度所束缚,工作强度小,心理负担较轻。老年群体的学习精力与学习时间有限,难以消化繁重的课程内容,教师的备课压力与授课压力小。老年大学的氛围较好,有利于减轻被“内卷”深度裹挟的青年群体的心理压力与焦虑。

其次,老年教育的课程涉猎范围广泛,且具有较高的趣味性,为地方高校师范生提供了多方面的授课选择。老年教育的目的是使老年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增强体质。老年教育在当下与未来的课程设置上,需要关注到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注重实用性与应用性。

举例来说,考虑到老年群体的娱乐与审美需求,设置艺术类课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考虑到老年群体在生理与心理层面容易患有健康问题,不仅需要设置体育、养生、医疗等生理健康课程,还需要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帮助老年群体处理因社会角色调整产生的心理压力;考虑到老年群体普遍面临由年龄代沟与技术鸿沟造成的信息接收不足与生活不便,设置实用技能课程,如电子设备使用、家用电器操作、信息检索等课程;考虑到由于现代社会年轻父母难以完全承担育儿压力,所以老年群体往往需要帮忙照料子女后代的情况[8],开设简单的幼儿教育课程,传授老年群体更为科学与全面的幼儿知识,缩小代际之间的育儿分歧。除此之外,还可开设园艺、摄影、电影欣赏等课程。多元的课程使得地方高校师范生除了根据原有专业以外,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特定课程授课。

最后,老年教育的授课时间灵活、弹性大,迎合青年群体就业需求。以江苏省徐州市老年大学为例,老年大学的教师没有固定办公室,教师有课程安排时就直接到达学校授课,授课完毕即自行离开,上下课的时间也并不严格要求,比较宽松。弹性工作制度是当代青年群体在求职时评估就业机会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教育在这一方面具有优势。灵活的工作时间使得从业人员免受太多束缚,有余裕从事其他感兴趣的事情或有偿的事业。

2.3. 地方高校师范生从事老年教育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目前,老年教育的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数量占绝大多数。一些兼职教师另外从事青少年校外培训或成人教育,也有部分兼职教师主要从事的职业与教育不大相关。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偏大,教师的学历水平与专业能力总体偏低,在农村地区更甚,年轻的地方高校师范生具有从事老年教育的独特优势。

首先,相比于传统的中老年教师,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具有一定创新思维,接受与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将各种处于时代前沿的事物带入老年教育,为老年教育注入更多活力。地方高校师范生比较善于运用人工智能等其他数字工具,将其运用于老年教育的授课一方面能够丰富授课形式,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老年群体的数字素养,让老年教育更快与时代接轨。

其次,地方高校师范生接受过较为系统的高等教育,与当前部分学历水平偏低的老年教育兼职教师相比,拥有更加全面与扎实的学识基础。且相较于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师范生在学校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有一定教育基础,在从事教育事业时专业更为对口,专业能力更强。

最后,相较于重点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与“双一流”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要求更低,进入老年教育的心理落差更小,对职业的专注度更高。老年教育的求职要求与待遇较低,对于知名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小。地方高校师范生从事老年教育面临的竞争压力与学历歧视程度较轻,愿意致力于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可能性更大。

3. 地方高校师范生进入老年教育面临的问题

老年教育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但是目前社会对于老年教育的重视与发展还不够充分。对于大量地方高校师范生而言,老年教育是一个全新的就业选择,实际经验短缺。老年教育未来的发展可能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充满许多未知的风险。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心态有待转变、就业能力有待发展,真正投身于老年教育无疑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阻碍与困难。

3.1. 地方高校师范生亟需转变就业心态与就业视野

地方高校师范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仍是传统的中小学教育领域,对于老年教育的接触不足。地方高校师范生在选择师范专业时目的性比较明确,初步的职业规划一般为前往中小学任教,工作地点一般是公立或私立中小学以及校外培训机构。在大学教育中基本上只接触到中小学教育阶段的相关信息并培养担任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校实习期间,高校对于师范专业学生做出的实习安排也基本上都是在中小学校中担任实习老师。部分师范生在校期间会参与一些与老年群体相关的实践活动,一般为在养老院通过做志愿活动陪老人聊天或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以此关爱、照顾老年人,比较专业的关于老年教育的实践活动比较少见。临近毕业时,地方高校师范生主要在考研与直接就业中进行选择,直接就业的去向又主要为在中小学或培训机构任教、考公考编或者前往其他单位,老年教育还没有成为地方高校师范生较为常见的就业选择。

与“积极老龄化”相比,“老年歧视”具有更加长久的历史。社会仍然存在“畏老”现象,以及对老年教育的认知错位和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部分人群对于老年产业具有排斥心理[9]。这样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舆论对于老年教育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利影响,容易使得部分地方高校师范生对于老年教育敬而远之、知之甚少,这样又容易导致对于老年教育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加强,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降低地方高校师范生就职老年教育教师岗位的就业意愿。

3.2. 地方高校师范生目前缺乏老年教育所需的部分专业技能与知识

老年群体属于社会边缘群体,老年群体的多方需求容易被忽视,地方高校师范生通过社会渠道获悉老年群体具体的教育需求具有较大难度。而在地方院校师范教育中,少有开设专门针对老年教育的课程,目前的地方高校师范生对老年教育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深入了解。

例如:首先,老年群体学习接受能力较弱,行动较为迟缓。老年教育的教师需要有较强的耐心与同理心,在心理上正视老年群体的教育需求,不对老年人抱有偏见与歧视,平等对待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其次,老年群体生理机能下降,维护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师范生需要拥有基本的老年医疗知识,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具有一定应对能力。地方高校师范生若选择教授老年体育、老年养生等课程,还需对老年群体的身体情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达到授课要求。再次,老年群体社会融入度总体较低,许多退休人员容易因社会身份的变化产生心理落差与内心空虚感,这就要求老年教育要兼顾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需求。地方高校师范生涉足老年教育的话,需要接受专业的老年心理知识,了解老年群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帮助老年群体逐渐消除失落感,从心理问题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最后,老年群体的交往需求比较强烈,但与老年群体打交道又不同于与青少年群体打交道。地方高校师范生最好具有与老年群体深入沟通的经验与技巧,在授课与交流时使用老年群体喜爱的方式与老年人接触,做到简洁、通俗易懂与生活化。

另外,对老年教育有迫切需要,主动接受老年教育的老年群体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并且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部分老年学生在接受老年教育之前,对于所学习的课程就有所涉猎。老年学生对于授课教师而言,既是学生,又是长辈,还可能是前辈。老年学生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授课内容有一定判断能力。老年教育的教师要摆正心态,适应新型师生关系,懂得虚心求教,切忌自以为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开拓眼界。

3.3. 地方高校师范生参与老年教育所获待遇有待提高

与初等、中等或高等教育获得的财政投入相比,国家对老年教育的财政投入较少,并且老年教育的市场覆盖率低[9],能够为教师提供的薪资待遇不甚理想。老年大学的专职教师数量较少,老师多为兼职教师。以上海为例,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指出:“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上海老年教育专职教师的数量总体低于5%,而兼职教师数量高于95%;截至2023年底,各街镇乡社区(成人)学校对志愿者的依赖度更是高达总教师数的89.84%。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数量少,全市仅有1600名左右专职教师,在全市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极少;目前工作大量依靠的是兼职教师队伍。”[10]

对于年轻的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而言,通过老年教育获得的薪资报酬难以完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如果师范毕业生选择在老年大学全职工作,在目前看来不太具有现实性。包括地方高校师范生在内的毕业生群体对于稳定性偏强的编制工作较为青睐,但在老年教育中,带有编制的教师岗位设置不足,这对于地方高校师范生主动选择老年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消极影响。

4. 地方高校师范生从事老年教育的协同培养机制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力资本具有高于物质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在老龄化逐渐常态化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口的人力资本价值日益显现,作为提高老年人口人力资本价值主要途径的老年教育理应受到更多关注与投入,加强师范生从事老年教育的专业培养与技能培训是提高老年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这一行为不仅对于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也有助于转变社会对老年事业的旧有观点,彰显人文关怀。

为使地方高校师范生顺利进入老年教育领域就业,需要多方共同付出努力,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针对目前与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尝试性提出不同主体的部分应对措施。

4.1. 个人:转变就业观念,发展所需能力

地方高校师范生要从传统就业理念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克服就业焦虑情绪,塑造就业信心与就业积极性,主动寻求就业新途径,看到老年教育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与可能性。尝试了解老年群体的受教育需求,走进老年大学课堂,打破对老年教育的刻板印象,平等看待老年群体。通过各个渠道深入了解老年教育并根据老年教育的教育特征培养适切能力,将基本专业知识与实际职业需要结合起来,培养竞争优势,提高就业竞争力。

4.2. 地方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应用型人才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0月5日印发并实施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规定:“鼓励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院校、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教育相关专业……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老年教育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老年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地方高校要把握时代脉搏、主动对接政策方向,面向新环境下的就业形势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师范生培养方案,培育与老年教育无缝对接的优秀师资。

首先,设置独立的老年教育师范专业。地方高校根据特定职业需求划分所需师范专业,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面向社会全面宣传,吸引有就读意向的学生。其次,设定专属师范课程,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地方高校要根据专业所对应的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核心能力,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设置相应的基础课和专业课[11]。地方高校设定专属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如老年心理、老年体育等课程,传授本专业学生老年教育的核心知识,学生凭此更加深入地认识老年教育并培育独特竞争优势,建立专业信心。另外在筛选授课教师时,倾向于选择对老年教育有一定了解与工作经验的授课教师,也可以邀请老年教育前沿领域的研究学者与专家开展不定期讲座。最后,完善教学体系建设,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开设与老年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为相关社团活动提供综测认证等方式鼓励学生实地探索老年教育具体情况。加强产教融合,地方高校可与老年大学等老年教育机构或相关产业合作,安排老年教育师范专业的学生在老年大学等机构实习以此积累实践经验并提供对口岗位,既提高学生就业率,也为老年教育机构提供兼容的师资力量,实现双赢。

4.3. 社会:改善舆论与经济环境,激发就业积极性

社会要为地方高校师范生进入老年教育提供舆论支持。老年教育机构与相关单位要通过各种新型数字化媒体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老年教育在师资力量上的迫切需求,促使地方高校师范生了解到老年教育的发展潜力与就业机遇。同时通过正规渠道打破大众对老年教育的传统认知,扭转对老年教育从业人员的刻板印象,让老年教育真正走入公众视野,使得地方高校师范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尽量免受社会偏见与歧视的困扰。

老年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更有力的财力支持,社会投资对于提高老年教育教师的薪资待遇具有积极影响。顺应积极老龄观的现代老年教育既属于不可或缺的社会公共事务,被认定为民生事业,又是发展银发经济的重要内容,能够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12]。老年教育机构与相关单位可以凭借老年教育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潜力,积极寻求与民间组织、社会机构的合作,增加对老年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老年教育市场参与度。从而使得老年教育事业能够为从业教师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工作环境以及更高的收入水平。

老年教育机构与相关单位也可整合数字媒体的应用资源,与线上平台合作开设老年教育线上平台。教师通过网络授课,工作地点与时间灵活性增强,授课范围扩大、授课途径增加,报酬在一定程度上随之增长。无需实地到达条件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也能实现对农村老年群体的授课,有益于提高农村老年教育发展质量以及农村老年群体受教育水平,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4.4. 国家:做好顶层设计,颁发相关政策文件

在老年教育方面,国家出台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文件,涉及提高老年教育发展质量、加强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基本没有提及地方高校师范生对接老年教育的问题。

与师范生就业方面相关的,已颁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优秀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涉及提高教师待遇与素质、鼓励师范生前往基层和乡村任教的问题,其中提及的一般为“师范生”,不大专门强调“地方高校师范生”。在师范生就业领域,免费师范生、定向师范生的就业问题是关注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22年4月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指出“完善部属师范大学示范、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农村教师培养支持服务体系,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

综上,在国家政策层面,较少直接突出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问题,地方高校免费师范生培养定位在中小学阶段,对地方高校非公费师范生的师范生群体就业问题着墨更少。政策文件在鼓励地方高校师范生参与老年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真空地带有待探索,政府要结合实际需要增加对此问题的关注。

当然,除颁布相关政策外,政府还需考虑政策后续的实际操作与落地,做好统筹规划工作。适当增加对老年教育的财政投入,鼓励私人企业对老年教育投资,提高老年教育的就业吸引力。明确各主体责任,提高实施效率,推进地方高校师范生从事老年教育的工作进度。根据农村地区老年教育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促进资源合理分配。

5. 结语

将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与老年教育结合起来具有多重效益。一方面,为缓解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压力提供新路径。由于一些现实原因,部分地方高校师范生从事教育薄弱地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意愿较低,但在教育较发达地区又苦于竞争优势不明显、传统教育行业明显萎缩等问题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老年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扬长避短,迎合其就业需要。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弥补老年教育教师队伍的短缺,提高老年教育的发展水平,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就业问题与老龄化问题是当前社会不可忽视的热点,对于社会稳定、国家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探索地方高校师范生从事老年教育的可能性既可能为应对大学生就业困境提供一种新思路,也能体现国家社会对老年事业的关注与重视,顺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其中的不确定性同样不容忽视,还需要更加全面、深入、持久的探究,尤其对于农村地区的关注明显不足,其中的许多问题还没有被提及。要求各层面各主体共同付出努力,做好准备应对各种可见的与潜在的风险挑战。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省级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2410320057Y。

参考文献

[1] 王以梁. 人本导向: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未来走向[J]. 思想理论教育, 2025(2): 106-111.
[2] 李燕兴. “双减”背景下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问题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3(2): 163-166.
[3] 伍光辉. 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对策[J]. 高教探索, 2010(5): 128-130.
[4] 王萍萍. 人口总量降幅收窄 人口素质持续提升[EB/OL]. 国家统计局.
https://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501/t20250117_1958337.Html, 2025-01-17.
[5] 吴瑞君, 尹星星. 人口出生率变化趋势对高教改革发展提出的挑战与对策[J]. 中国高等教育, 2024(Z1): 65-69.
[6] 操太圣. 老年教育的社会价值及高质量发展方向[J]. 人民论坛, 2024(13): 32-35.
[7] 华卓玛. 当年轻人涌入老年大学, “双向治愈”就这样发生了! [EB/OL]. 光明网.
https://m.gmw.cn/2024-02/16/content_1303661817.htm, 2024-02-16.
[8] 杨雪, 尹豆豆. 隔代照料经历对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J]. 人口学刊, 2023, 45(2): 67-79.
[9] 吴遵民. 新时代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2): 73-82.
[10] 邹佳雯. 两会之声|社区教育大量依靠兼职教师, 代表关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EB/OL]. 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955282, 2025-01-18.
[11] 张秋菊, 王忠. 地方师范院校推进转型发展的行动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5): 82-85.
[12] 吴结, 刘文清. 老年教育赋能银发经济的生成逻辑、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J]. 学术研究, 2025(2): 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