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字源流及相关字形
The Origin of the Character “Tai” and Its Related Forms
DOI: 10.12677/ml.2025.13101099, PDF, HTML, XML,   
作者: 肖 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台”字“如台”汉字字形The Character “Tai” “Ru Tai” The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摘要: “台”字在简化字推行过程中合并了“臺”“檯”和“颱”三字,形音义复杂。“台”的本义为喜悦,后另作“怡”表示。“臺”的本义是用土建成四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檯”和“颱”是后起字,“檯”字释义简单,为桌子或类似桌子的器物;“颱”指台风,本读“tāi”,受汉字简化后“读半边字”的影响,从阴平变为了阳平。“如台”一词的“台”字在出土文献中不作“台”,而是两声字“��”,为“怠”或“怡”字异体,通假为“台”。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simplifying characters, the character “Tai” (台) merged the three characters “Tai” (臺), “Tai” (檯), and “Tai” (颱), resulting in complex shapes, sounds, and meaning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ai” (台) is joy, and it is later expressed as “Yi” (怡).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ai” (臺) is to build a square, tall, and flat building with soil. “Tai” (檯) and “Tai” (颱) are the starting characters, with the word “Tai” (檯) referring to a table or similar object; “Tai” (颱) refers to a typhoon. The character “Tai” (台) in the word “Ru Tai” (如台) is not used as “Tai” (台) in unearthed documents, but as a two tone character “Tai” (��), which is a variant of the characters “Dai” (怠) or “Yi” (怡), and commonly used as “Tai” (台).
文章引用:肖琳. “台”字源流及相关字形[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629-63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99

1. 引言

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形体上不断简化,但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化,内涵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行简化字,出现了不少简化同形字与简化合并字,“台”字在简化字推行过程中合并了“臺”“檯”和“颱”三字,属于简化合并字,其字形多样,字音多变,字义复杂。下面将从字源梳理和字形辨析两方面展开对“台”字的研究。(说明:为满足研究需求,涉及字形分析部分采用繁体字,其余表述均使用简化字。)

2. “台”字源流梳理

2.1. 字形

“台”字最早在春秋金文中就已经出现,字形作(叔尸钟),上下结构。到战国时,“台”上部的构件“㠯”产生讹变,或作形,“㠯”分为两笔,向外曳出[1];“台”下部的构件“口”产生讹变,或将横笔贯穿,作形,像字形“廿”,如(鄂君启舟节)、(楚王酓肯釶鼎)等;或在文字本体上增加装饰性符号,使其更加美观,如(楚王酓璋戈)、(越王者旨于赐钟)等。《说文》小篆继承了春秋战国时的字形特征,上部构件“㠯”笔划拉长,横平竖直,下部构件“口”维持不变,作形。隶书则简省上部构件“㠯”为,呈三角的封闭形状,如(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简112)、(郭店简《老子甲种》简57)。楷书字形变得方正,“台”字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模样。

2.2. 字音与字义

第一个读音为“yí”,《广韵》与之切,共四个义项。《说文》:“台,悦也。从口㠯声。”段玉裁注:“台,悦者。今之怡悦字。”[2]《字源》一书中陈英杰沿用此说,认为此字为形声字,从口㠯声。说为悦之古字,故“台”的本义为喜悦,后另作“怡”表示。如《尚书》:“舜让于德不台。”以及《史记·太史公自序》:“惠之早陨,诸吕不台”等皆为此义。从出土文献的用例上看,“台”字是在“㠯”下加构件“口”分化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少用来表示本义,而多用作“以”。如:邾公牼钟:“台(以)乐其身,台(以)匽大夫。”[3]《上博简·用日》:“㠯(以)难成视之,台(以)康乐慝之。”此用法辞书字典中没有明确收录。《说文解字注》:“《释诂》:‘台予同训我。’此皆以双声为用。”“台”字可以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来使用,见于《诗》《书》等传世文献中,如《尚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另外,《汤誓》《高宗彤日》《西伯戡黎》等传世文献中可见“如台”一词,《殷本纪》皆作奈何。近年来的出土文献清华简《尹至》《厚父》等篇亦见此词,意为“奈何、怎么办”[4]。故“台”字有“何、什么”之义。最后,读作“yí”的“台”可做姓氏,《通志·氏族四》:“台氏,亦作怡,本墨台氏,避事改焉。”

第二个读音为“tái”,《广韵》土来切,有三个义项。最初用为星名“三台”。赵子廉《台字探源》指出:台宿的“台”,本应是“能”字。《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裴骃注:“能音台。”此“三能”即为《晋书·天文志》中的“三台六星,两两而居。”[5]赵子廉认为“能”字变为“台”是省笔简化导致的混同,此说有待商榷。“能”字在春秋时期甚至战国晚期仍继承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写法,作(哀成叔鼎)等形,未见省去肢体、尾巴,仅留头部的字形,难以与“台”混同。但“能”与“台”读音相近,音近则易通假,“三能”变为“三台”或因两字读音相近,而非字形混同。古代用“三台”喻指“三公”,“三公”乃朝廷重臣。如:《后汉书·孝安帝纪论》:“遂复计金授官,移民逃寇,推咎台衡,以答天眚。”李贤注:“台谓三台,三公象也。”引申出“台斗”“台司”“台臣”等词,指宰辅大臣或宰辅之位。宰辅位高权重,因此又可引申出尊敬、敬重相关的意义,“兄台”“表台”等皆为敬称,“台”可作为敬辞使用。另有“台背”一词,“台”通“鲐”,《诗·大雅·行苇》:“黄耉台背,以引以翼。”朱熹集传:“台,鲐也。六老则背有鲐文。”[6]

第三个读音为“tāi”,多用于地名或人名,比如“天台山”“台州”等。此读音的“台”还同“胎”,明汤显祖《牡丹亭·婚走》:“不是俺鬼奴台妆妖作乖。”徐朔方等校注:“鬼奴台,鬼奴胎,犹言小鬼头。”“胎”字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作形,右边比“台”字多一个构件“㠯”,二字音同,或可视为同源分化字。《说文》:“胎,妇孕三月也,从肉,台声。”本义指胎儿;引申为凡胚胎之称;怀胎意味着生命之始,故引申为初始之称;怀于母体,又引申为孕育之义。

第四个读音为“sì”,《集韵》祥吏切,两个义项皆为通假字。通“嗣”,为继承之义;又通“始”,表开始,起头。这两个通假或皆与“台”同“胎”有关,胎儿为子嗣,可引申出继承之义,“胎”字有“始”义,故“台”亦可通“始”,此为意义相关。

2.3. “台”“怡”“怠”

上面提到,“台”字有“何、什么”之义,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都有词例“如台”的出现。然而,出土文献中表示“如台”的“台”字形体与“台”字并不完全相同。

清华简《厚父》简4中有“惟如台”一句,“台”原简字形作,较之同为楚简的“台”字(郭店简《缁衣》简21)形,上下构件均有较大差异。整理者将其字形隶定为“𫹸()”,左右结构,直接释为“台”。[7]邬可晶将此字隶定为“”,上下结构,下部的构件释为“心”,上部构件释为“”,将其异体字定为怠或怡,与“台”通假。施谢捷《说()及相关诸字(上)》对构件“”做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他在总结归纳前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将“𫩞()”字定义为“由都是声符的两个偏旁组成的‘两声字’”并指出其或从“台”从“”,或从“㠯”从“”,或从“㠯”从“司”,结构形式与“啎”等相类。他通过大量的词例,总结出了“”的不同写法,其中最常见的是写得近似“牙”字的“”构形。他强调“”即“𫩞”之异构,是一个从“㠯(台)”从“司()”的两声字,严格讲不能简单等同“司”字或“台”字,就像“啎”不能等同于“午”字或“吾”字;他根据“”及从“”的相关诸字的各种形体,总结了“()”字及从这一偏旁的十种写法并梳理了其变化过程。[8]《厚父》简4中“”的写法属于其中的H类,故我们认为“”字不可简单地等同于“台”字,邬可晶对此字的解释更为严谨细致,源流清楚。

“怠”字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中山王壶)、(郭店简《老子甲种简36》)等字形,楚简中更多的是作从“”构形的“”形体;小篆字形上“台”、下“心”,作,为后世继承。《说文》:“怠,慢也。”《字源》中郭小武、叶青认为,“怠”字本义为懒惰、松懈,与“惰”有同源关系,音“dài”,如《书·大禹谟》:“汝惟不怠,总朕师。”孔传:“汝不懈怠于位。”由此引申出轻慢,怠慢等义;又引申为疲惫、困惫,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又通假为“殆”,表疑惑或危险义。另有一读音“yí”,通“怡”。安乐义。《管子·侈靡》:“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郭沫若等集校:“怠与怡古本一字。此‘怠生’当读为‘怡生’,谓安居乐业也。”故“怠”和“怡”为通假字,“怠”字心在下,“怡”字心在左。前文提到,“台”的本义为喜悦,后另作“怡”表示,故“台”和“怡”是古今字。

3. “臺”“檯”“颱”

3.1. “臺”

“臺”字最早在甲骨文中便已经出现,有(《花东》502)(《合》18258)(《合》576)(《合》3232反)等多种形体。字形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繁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上部仍为“之”,如(货系2479)、(郭店简《老子甲种》简26)等;一类上部发生讹变,“之”下增繁构件“口”,如(珍秦170)、(陶汇5.38)等,这类字形一直沿用到推行简化字前。姚萱最先释出甲骨文中的为“臺”字,从宀,之声。她还指出,战国竹简中的上述第一类“臺”字,如等字形,是原甲骨文义符“宀”增繁后变为“室”演变而来的[9]。“室”字从宀至声,意义与“臺”相近,或可视为变形义化。李春桃释出了金文中的“臺”字,弥补了其演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他指出金文中的(《集成》427)和(《集成》5987)都应释为“臺”,并揭示了“臺”字从甲骨文到战国文字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10]。蒋玉斌在肯定前两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甲骨文中另外两种“臺”字的异体进行了补充说明。他指出:《合》23704“贞:惠()”中的“”字当分析为从執、臺声,颇疑为古书中表示最下一级奴隶的“儓”字,本辞所贞问的,也许就是是否要选用儓这种奴隶;第二种异形是“”字,此字形在“”字下加了一个方形,实际上方形表示高台,是对高台建筑的反映[11]

《说文》:“臺,观,四方而高者。从至,从之,从高省。”“臺”字本义是用土建成四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从上述字形分析看来,《说文》中对“臺”字意义的总结十分精到。由本义的特殊建筑物向一般延伸,可以引申出“凡高于地面而上平的物体均可称台”之义,如“舞台”“月台”等;由“平”这一特征可以引申出指作底座用的物体之义,如“砚台”“烛台”等。古代官署往往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故“臺”可以引申为中央政府的官署;进一步引申为朝廷,禁中。《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僚臣仆,仆臣臺。”奴仆需匍匐于底座之上,故“臺”可指古代地位低下的奴隶,由此可引申,泛指奴仆。《诗·小雅》:“南山有臺,北山有莱。”故“臺”还可以指植物“莎草”。

3.2. “檯”

“檯”字不见于甲骨金文,为后起字,内涵并不丰富。《汉语大词典》中,“檯”字释义简单,为“桌子或类似桌子的器物。”当为形声字,从木台声。词义与木相关,“写字台”“戏台”等皆由此“檯”简化而来。

3.3. “颱”

“颱”不见于字书,是后起的形声字。《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台风”。“颱”的本字很早便有人研究,李荣《颱風的本字(上、中、下)》引用大量的文献史料和现代方言语料,将“颱”字的来历和读音揭示得一清二楚,专业性极强。冯爱珍对其内容进行了摘编,使内容通俗易懂,载于《科技术语研究》,为普罗大众所接受。“台风”在方言中有多种说法,闽语叫“风颱(tāi)”,上海叫“飓风”,温州、台州到象山都说“风痴”。“飓风”是“台风”的最早说法,始见于刘宋沈怀远《南越志》。唐宋以来,书面上通用“飓风”;现代闽方言通行的“风颱”始见于1566年刻本《荔镜记》所附内容《颜臣》;“颱风”一词最早见于1688年《台湾府志》。“颱”字本读“tāi”,受汉字简化后“读半边字”的影响,才从阴平变为了阳平[12]

4. 结语

“台”字字形复杂,字义丰富,字音多变。“台”字字形发展总体上变化不大,仅是随着汉字字体的变化笔画拉长,横平竖直,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文字异形的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出现了讹变的字形和增繁的字形,还在出土文献的实际用例中写作两声字“𫩞”,令人难以捉摸。“台”字自身承载了四个音义,本义为“怡”,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献中多被借用为“以”。剩下的三个义项基本上都是在汉字发展过程中与他字通假后发展固定下来的。用作本义的“如台”这一词语广见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但其字形与“台”字本身的形体略有差异,多以从“”从“心”的“怠”字展现,“怠”通假“怡”,“怡”与“台”为古今字。简化字合并后,“台”字兼纳了“臺”“檯”“颱”三个字的意义,自身的语义范畴不断扩大,便成了如今字义丰富的模样。普通话中简化字的合并对方言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福州方言大词典的“台”字条下大多数词语和义项都与普通话相同。如“台面”一词,指“戏剧舞台的前台,又指戏剧艺人的扮相。”源于“檯”字的义项;地名“台江区”,得名于“登南城翘望,有台临江。”[13]此义则源于“臺”字。或许“台”字在其他的方言中还有特殊用法,这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如今汉字探源不断火热,我们不该仅仅停留在本义和本字的阶段,更应该多多关注其实际用例中字形变化的支流。梳理字形发展和语义变化的同时关注其在出土文献中的实际用例,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汉字发展脉络,更好地掌握汉字的真实面貌,对其有更加完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曾宪通, 陈伟武. 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卷2) [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9: 593.
[2] (汉)许慎. 说文解字注[M]. (清)段玉裁, 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42.
[3] 李学勤, 赵平安. 字源[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2: 86.
[4]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 中[M]. 上海: 中西书局, 2024.
[5] 赵子廉. 台字探源[J]. 东南文化, 1994(2): 176-177.
[6]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79-80.
[7]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黄德宽.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5 [M]. 上海: 中西书局, 2015: 113.
[8]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 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9] 姚萱. 殷墟花园庄东地卜辞的初步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05.
[10] 李春桃. “台”字补释[J]. 出土文献研究, 2014(30): 318-324.
[11] 蒋玉斌. 甲骨文“台”字异体及“鼜”字释说[J]. 古文字研究, 2016(38): 42-45.
[12] 李荣, 冯爱珍. 台风的本字[J]. 科技术语研究, 2006(4): 59-60.
[13] 陈泽平, 林勤, 编. 福州方言大词典[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