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视角下“她综艺”节目的女性形象构建分析——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 Construction in “She” Variety Sho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vity System—A Case Study of Sisters Who Make Waves
DOI: 10.12677/ml.2025.1310110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卢双双: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杭州市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杭州语言服务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关键词: 及物性话语分析女性形象她综艺 Transitivity System Discourse Analysis Gender Image “She” Variety Show
摘要: 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对《乘风破浪的姐姐》六季节目片头文案进行话语分析,从语言学视角探究该现象级“她综艺”节目的受欢迎动因。研究显示,节目片头文案主要使用了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来塑造女性形象:通过物质过程塑造了女性作为突破者、实践者与互助者的行动主体形象,通过关系过程构建出从自我觉醒到集体共生的女性身份认同,并借助心理过程展现出内省力、共情力、承载力、赋能力与内生力等多维正向的女性心理力量。这些身份建构策略不仅突破了传统女性刻板印象,更有助于积极引导观众参与对性别秩序的文化重构。
Abstract: Guided by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with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study conducts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opening narratives across all six seasons of the reality show Sisters Who Make Waves. It aims to explore, from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why this iconic “She” variety show 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popularity.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opening texts employ material processes to construct images of women as proactive agents: breakthrough achievers, action-takers, and mutual supporters. Relational processes are utilized to build femal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from self-awakening to collective symbiosis, while mental processes help portray multidimensional positive strengths such as introspection, empathy, resilience, empowerment, and inner drive. These identity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not only challenge traditional gender stereotypes but also help actively engage the audience in the cultural reconfiguration of gender norms.
文章引用:卢双双. 及物性系统视角下“她综艺”节目的女性形象构建分析——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634-64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100

1. 引言

“她综艺”是以女性作为主要叙事对象,通过讲述女性的生活状态、情感历程和社会贡献,从个人成长、家庭关系、社会参与深入展现女性的生存现实与发展需求的综艺样态[1]。近年来,随着女性社会参与度、学识素养与经济独立性的显著提升,“她综艺”逐渐成为社会与舆论层面的焦点议题,在文化消费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内容生产范式。这类节目借助多元叙事与价值取向的隐微表达,不仅在观众对女性的认知格局上发挥作用,更在深层次介入社会性别秩序的形成过程,其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以及传达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重塑公众性别认知的关键文化范畴[2]

在综艺市场陷入同质化竞争的背景下,《乘风破浪的姐姐》以其对30岁以上女性群体个性与职业发展的深度聚焦,突破传统女团节目的审美定式,成功实现市场突围,成为“她综艺”领域彰显标志性意义的代表作品。节目在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引发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印证了其显著的内容影响力与跨文化潜能。

为了从微观的语言符号层面解构这一文化现象的生成机制,本研究选取《乘风破浪的姐姐》的片头文案作为分析对象,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为分析框架,系统考察文案中过程类型的选择、参与者角色的配置以及环境成分的语义功能,从而揭示节目如何通过特定的话语策略建构并传播新时代女性形象,并剖析其话语建构与广泛社会共鸣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功能语法和及物性系统

功能语法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M. A. K.韩礼德(M. A. K. Halliday)创立,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核心在于揭示语言作为社会交往工具的本质属性,阐明语言如何通过系统化的结构选择实现多元语义功能。Halliday [3]指出,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功能作用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经验和逻辑关系的表达,人际功能用于构建社会关系与表达交际意图,语篇功能用于组织话语结构并实现信息连贯。这三大功能在成人语言使用中呈现系统性整合——说话者通过连贯的话语组织(语篇功能)与他人互动(人际功能)的同时,必然同步反映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内心体验(概念功能) [4]

功能语法凭借解析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为探究文本的深层意义提供了系统性工具。功能语法现已成为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关键方法论之一,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构建的分析框架能够系统地揭示特定语篇的意识形态立场、权力关系和交际用途[5]

概念功能的本质在于对人类现实世界(含内心体验)的经验进行系统 性编码与意义建构[6]。这一功能的实现机制集中体现于及物性系统——该系统通过小句层面过程动词与参与者的语义布置,把语言使用者的经验世界转化成交际的符号结构。Fairclough [7]指出,语篇对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不仅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政治与意识形态意义,也隐含了作者对事件的根本立场与价值取向。朱永生[8]指出,及物性系统的择取与施用,与人类对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认知深度和认知范式之间,存在着直接且显著的关联性。Halliday [3]所构建的系统功能语法框架明确指出,及物性系统囊括六种基本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个过程皆由三个成分共同组成:过程本体、参与者和环境组成部分,三者对于小句的实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9]。物质过程把焦点放在对客观世界的干预行为上,采用“动作者–目标”二元结构描述具体动作的施行与承受;心理过程转而聚焦于个体内在体验,经由“感知者–现象”的互动呈现情感和认知活动;关系过程承担着概念界定的职责,分为“属性–载体”与“被识别者–识别者”等参与者的配置样式;行为过程说明生理性动作,仅牵扯单一行为者;言语过程含有“言说者、言语内容、受话者 ”三个要素;存在过程涉及“存在者 ”一个参与者[10]。这些过程类型借助语义角色的不同配置,共同搭建出语言的经验意义体系,其中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构成及物性系统中的主要过程类别[11]

3. 及物性系统视角下《乘风破浪的姐姐》片头文案构建的女性形象分析

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框架,对《乘风破浪的姐姐》六季节目的片头文案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文案主要通过物质过程、心理过程与关系过程,实现对女性群体经验的编码与意义的建构。

3.1. 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作为及物性系统中最具动态性的过程类型,通过“施动者–目标”的二元结构直接呈现主体对现实的干预行为。《乘风破浪的姐姐》片头文案通过物质过程的动词选择、参与者配置及环境成分修饰,将女性塑造为突破个体与群体束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互助互爱的主动行动者形象。

3.1.1. 自我突破的行动者

《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片头文案通过大量物质过程,将女性定位为突破内在与外在束缚的个体主体,强化其个体觉醒的叙事维度。

例1:越过时间,越过自己(第一季)

例2:依然赤着脚,昂着头,奔跑在烈风中(第三季)

例3:惊蛰时,不甘沉睡的愿望破土而出(第五季)

例4:手持萤火闯入黑夜(第六季)

在例1中,隐含的施动者“我们”(女性群体)通过物质过程“越过”,目标分别指向“时间”与“自我”;“越过时间”隐喻对社会规训、历史性枷锁的主动突破;而“越过自己”则凭借肢体动作象征对内在心理边界的跨越,暗示着女性主体觉醒与自我的超越。在例2中,隐匿的女性群体(“我们”)作为“奔跑”的施动主体,“赤着脚”呈现出其回归自然与本真的模样,“昂着头”借助身体姿态传达出抵抗的意志,环境呈现“烈风中”展现出外部环境的恶劣,一起塑造出女性于逆境中顽强前行的形象。例3虽把“愿望”当作直接施动者,但其深层次的主体依旧是女性群体;“破土而出”在“惊蛰时”这样的时间环境烘托里,隐喻社会观念转好带来的历史机缘,突出女性愿望冲破束缚、迈向新生的主体发展进程。在例4中,实施动作的“她”(女性个体)“闯入”寓意未知与压迫的“黑夜”,且把“萤火”作为工具方面的成分——指微弱的光的力量,也象征着希望之光——这一物质过程形象地打造出女性以微弱且笃定的力量主动挑战外部阻力的积极形象。

这些例句凭借物质过程动作、参与者及环境成分的有效组合,一起塑造出突破时空和内在阻碍、彰显力量与自主性的新时代女性模样,生动反映了节目借话语重构女性主体性的策略意图。

3.1.2. 集体实践的行动者

节目片头文案进一步通过物质过程将女性从个体叙事推向社会场域,凸显其作为社会参与者的行动力,突破传统性别分工中“女性被局限于家庭领域”的刻板印象。

例5:三十而励,在时光的洗炼、时代的铿锵中,我们不断更新对世界、对生命提问的能力(第一季)

例6:家国天下,个人命运,在乘风破浪中砥砺前行(第二季)

例7:她在陌生的路上,一次次用步伐雕刻世界的形状,世界也回赠她汗水、年轮与笑脸(第四季)

在例5中,施动者“我们”(女性群体)通过物质过程“更新”,目标直接指向“对世界、对生命提问的能力”;环境成分“在时光的洗炼、时代的铿锵中”不仅标识时空背景,更凸显女性对时代命题的持续回应;“不断”作为频率修饰,强化了这一认知实践行为的延续性,这个物质过程建构出女性主动自省、不断更新自我、与世界建联的主动者形象。例6中,“砥砺前行”的施动者同样为“我们”(女性群体),其过程发生于环境成分“在乘风破浪中”,暗示处于挑战与变革的语境;该物质过程将女性同时关联至“个人命运”与“家国天下”两大目标域,体现出从个体到家国的多层参与意识,突显其在社会进程中积极的能动性。例7包含两个相互呼应的物质过程:“雕刻”的施动者为“她”(女性个体),目标为“世界的形状”,空间环境“在陌生的路上”喻指探索与挑战,“一次次用步伐”则作为方式成分,强调其持续、具身的实践方式;“回赠”的施动者转为“世界”,对象仍为“她”,回赠内容“汗水、年轮与笑脸”分别隐喻付出、时间与情感结果。两者构成“行动–反馈”的意义闭环,塑造出女性与世界间双向赋能、共同塑造的动态关系,突出其作为具有行动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参与主体。

整体来看,这些语言资源协同运作,系统构建出女性作为集体实践的行动者形象——她们以群体性的方式主动介入时空、突破限制,并在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持续推动自我与社会的共同更新。

3.1.3. 互助铺路的行动者

片头文案还通过物质过程,构建女性之间的互助关系,塑造“互助铺路的行动者”形象。

例8:赶路的人,一定能遇见同行的人吗?但铺路的人,一定会照耀迷路的人(第二季)

例9:当你我在更大的舞台中相遇、拥抱、缠绕、支撑,便有了你我相乘的力量,乘出朋友、团队、师徒,乘出燃点、沸点与下一个起点(第四季)

例10:天下女子掌管着自己的宇宙,带着各自不同的境遇,在同一个舞台相遇,穿越语言与身份,从多元走向共生;东边的日出,会照亮西边的落雨;一个人的冷暖,将被一群人穿越(第五季)

例11:也可能是因为她要去花路上,等一个同行的人,而那人也正满心期待地等着她(第六季)

在例8中,“铺路的人”作为施动者,通过物质过程“照耀”为“迷路的人”提供指引,塑造了女性作为精神引领者与支持者的形象,强调其在社群中承担社会责任、推动互助共进的伦理价值。例9中,“你我”(女性群体)作为共同施动者,通过一系列物质过程“相遇”“拥抱”“缠绕”“支撑”,生成“相乘的力量”,具体化为“朋友、团队、师徒”等多维互助关系,体现情感支持、职业协作与知识传承的复合形态;结果成分“燃点、沸点与下一个起点”以隐喻方式表明,女性互助不仅激发潜能,更持续推动集体成长与突破。例10中,“天下女子”作为施动者,凭借“掌管”“穿越”“相遇”等物质过程,在承认个体差异(“带着各自不同的境遇”)的基础上,突破语言、身份与个体冷暖的限制,展现女性集体克服社会与心理障碍的能动性;“东边的日出照亮西边的落雨”以自然意象隐喻女性跨越时空的互助联结,最终实现“从多元走向共生”,强调互助行为促成个体与集体在差异中共同成长。例11中,“她”(女性个体)通过物质过程“要去”“等”,主动构建以“花路”为象征目标的合作关系;“满心期待”作为情感成分,凸显女性合作不仅基于利益共识,更根植于情感认同与信任,强化了互助关系中内在的情感维度。

这些例句通过密集的互助语义与集体性过程配置,系统构建出女性作为情感与行动共同体的形象——她们在差异中建立联结,在互助中生成超越个体总和的乘数力量,体现出从“自我实现”走向“共同成就”的伦理转向。

3.2. 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通过归属类与识别类过程的协同作用,展现女性多元身份的动态图景。借助“是”、“有”、“成为”、“变成”等动词,关系过程促成实体与属性的关联构建,认定实体间的等同或转变关系,着重体现女性对特定属性的承担,凸显女性对自我身份的积极重构。

3.2.1. 自我觉醒与主体性建构者

通过对六季节目片头文案的分析,我们发现文案中的关系过程通过归属类与识别类过程的编码,将女性从传统规训的附属性定位中抽离,突出女性的自我觉醒与主体性建构。

例12:女人,从母亲开始,就是我们一生中最早记得和最后忘却的名字(第一季)

例13:《乘风破浪的姐姐》,不是选秀,而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第二季)

例14:而后大雪忽至,封住了路封不住脚步鹅毛落尽,留下的不是六边形的雪花,是六边形的她(第五季)

例12通过“是”这一动词,将“女人”与“一生中最早记得和最后忘却的名字”建立归属关系。这一属性赋予突破了女性“被遗忘”的刻板印象,将其定位为个体生命记忆的起点与终点,构建了女性作为“生命根基”的形象。在例13中,“不是……而是……”结构消除了女性“选秀”的被动标签,重新界定为“女性选择的故事”。这一过程强调女性从“被选择对象”转变为“主动定义人生”的主体,凸显“选择”作为自我建构的核心能力。同样地,在例14中,“不是……是”结构将女性重新定义为“六边形的她”。“六边形的雪花”作为被否定的对象,隐喻传统叙事中女性被视为自然产物(如雪花)的附属性定位——脆弱、短暂、缺乏主体性,这一否定过程突破了“女性 = 自然附属品”的刻板框架,将女性从被动存在的定位中抽离。“六边形的她”作为被肯定的对象,通过符号的隐喻意义(全面、稳固、多元)重构女性身份,暗示其个体与社会层面的多维卓越,在复杂环境中的坚韧与平衡能力,强调女性作为主动建构者的主体性。这一表述既突破了传统性别叙事中女性的附属性定位,又呼应了当代社会对女性多元能力的期待,为女性综艺节目的性别叙事提供了关系过程的典型编码范例。

这些关系过程借助策略性的归属与识别架构,有效打破了女性作为“他者”或自然附属物的传统界定,树立起凸显自主性、多种能力与生命韧性的积极主体形象。

3.2.2. 集体联结与多元共生者

节目中的关系过程进一步通过属性赋予与身份重构,构建了女性作为“集体联结者”与“多元共生者”的形象。这一形象的核心在于女性通过差异包容、协作共生,将个体特质转化为集体价值。

例15:我们是星尘,更是命运共同体(第二季)

例16:让姐姐们迥异的性格,成为美感丛生的气候(第五季)

例17:她走过的地方,将成为不可磨灭的路标;她走过的地方,不是归途,而是世界的入口(第六季)

例15借助“是”与“更是”构成的递进式关系过程,将“我们”(女性群体)同时归属为“星尘”与“命运共同体”。前者以宇宙基本物质的隐喻强调女性存在的普遍性与根本性,后者则通过社会性概念突出女性在命运层面的紧密联结。这一双重归属从自然存在与社会结构两个维度,强化了女性作为集体主体的身份认同。例16通过“成为”这一关系过程,将“迥异的性格”识别为“美感丛生的气候”,完成从个体差异到集体美感的语义转换。该过程否定了传统社会对女性应统一柔顺的规训,转而将多元个性构建为集体审美与气候般的生态资源,强调女性在差异中共生的能力。例17则通过“成为”构建归属关系,将“她走过的地方”识别为“不可磨灭的路标”,以“不可磨灭”否定传统认知中女性贡献易被忽视的特征,突显其行动对集体记忆的塑造作用。同时,“不是归途,而是世界的入口”这一识别结构,否定女性行动应囿于传统归宿的叙事,将其重新定义为探索与开启新可能的起点。女性从而由“回归者”转变为“开拓者”,其行动被赋予指引方向、打开新世界的象征功能。

这些关系过程通过隐喻性认同与集体归属的策略,将女性从孤立的个体重新定义为在差异中联结、在共生中发展的集体性主体,凸显了节目对女性社群价值与文化领导力的深层重构。

3.3.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以“感知者–现象”的二元结构,编码女性对内在体验(情感、认知、感知)的细腻表达。通过对节目片头文案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节目构建了一个情感丰富、认知自省、行动坚定且具有集体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3.3.1. 自省者与共情者

节目片头文案通过一系列认知类心理过程,构建了女性作为“自省者与共情者”的形象。这类心理过程主要刻画女性对自我内心与他人世界的深刻洞察与主动探索,塑造了一种既能向内剖析自我、又能向外理解他人、具有人文关怀的现代女性形象。

例18:我们从每一寓言里辨认自己,也认识他人的内心、他人的真理(第一季)

例19:我们关心成功,也关心失败,更关心每个人要面对的那座山;我们关心美好,关心热爱,更关心日新月异的未来(第一季)

例20:因为她相信,只要走夜路的人足够多,就会成为守望彼此的灯塔(第六季)

在例18中,动词“辨认”和“认识”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感觉者是“我们”(女性群体),现象是“自己”和“他人的内心、真理”。通过这类心理过程女性被塑造为不仅是自我的剖析者,更是他人世界的理解者。在例19中,心理过程动词“关心”的表层是“成功”与“失败”,表达女性对外在欲望的坦诚;而她们同样也“关心”深层的“每个人要面对的那座山”,隐喻个体独特的挣扎、挑战和压力等,表明她的关怀指向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功利性结果,更是“人”本身的价值和历程,女性能穿透“成功/失败”的简单二元标签,看到背后复杂的、个人的“山”——即每个人的独特性和生命重量。这需要极高的自省(反思成功的定义)和认知能力。在例20中,心理过程动词“相信”是一种基于认知的判断和信念。感觉者是“她”(个体女性),现象是“只要走夜路的人足够多,就会成为守望彼此的灯塔”这一集体主义愿景。这不仅体现了女性个体的认知深度和坚定的信念感,更将其共情的范围从理解个体扩展至强大的集体力量与互助逻辑。她不仅是他人的理解者,更是共同体信念的秉持者和传播者,将自省与共情提升至对群体命运的乐观期待与哲学思考层面,构建了心怀远见、信念坚定的女性形象。

这些认知类心理过程将女性塑造为兼具自我反思与深度共情的现代主体,既向内探求自我价值,也向外构建对他人的理解与关怀,从而突破传统性别角色,彰显出深厚的人文精神与集体意识。

3.3.2. 情感管理者与积极赋能者

节目文案中还通过情感和意愿相关的心理过程构建女性作为情绪的主宰者与能量的赋予者形象。

例21:三十而悦,平凡而后勇(第二季)

例22:请你别担心,请你别放弃,清风拂明月,山海有相逢(第三季)

例23:跳一支悦目的舞吧,就像从来不曾伤心过一样(第三季)

例21以“悦”与“勇”这两个隐含心理属性的关系过程为核心,将“三十”这一年龄阶段与“喜悦”的心理状态相联结,将“平凡”的生存境遇与“勇气”的心理品质相绑定,从而塑造了一位能主动重构认知、管理情绪,从内在精神中汲取力量的豁达女性;她不再被年龄焦虑所束缚,反而在平凡中生发出直面生活的勇毅。例22则直接调用情感类心理过程(“担心”)与意愿类心理过程(“放弃”),并通过否定指令“别”实施情感干预与心理动员——此举不仅体现说话者自身已克服这些消极心态,更将她升华为一位能敏锐体察他人情绪、并以坚定话语传递信念、疗愈同伴的赋能者;她成为动荡环境中的情绪压舱石,彰显出女性共同体中相互扶持的力量。例23同样通过对过去情感心理过程“伤心”的否定式表达,展现出一种彻底超越创伤、主动选择豁达的强大心理机制——它并非遗忘,而是以一种近乎宣言式的心理姿态,将过去的伤痛转化为当下舞姿的轻盈,刻画出一位能够主宰情感记忆、不被悲伤定义、坚决守护内心喜悦的刚韧性女性。

这些情感与意愿类心理过程协同作用,共同构建出女性作为情绪自主管理与积极能量传递的双重主体,彰显其从内在认知重构到群体心理赋能的精神领导力。

3.3.3. 内生型强者

节目文案还通过一系列表征强烈意愿、坚定情感与宏大认知的心理过程,构建了女性作为“内生型强者”的核心形象。

例24:我们真心渴望乘风破浪的帆船(第二季)

例25:落子无悔,乘风破浪,爱无反顾(第二季)

例26:身披千年星辰,感知万里中国(第六季)

在例24中“渴望”一词是典型的情感类心理过程动词,其感觉者“我们”(女性群体)并非被动等待机遇,而是主动生发出对目标(“现象”)——“乘风破浪的帆船”——的强烈向往。这一“渴望”不是浅层的喜好,而是经由副词“真心”修饰的、赤诚而坚定的内在驱动力。“乘风破浪的帆船”作为被渴望的“现象”,是一个关键的隐喻:帆船象征着通往自由、挑战与远方的工具,而“乘风破浪”本身即是强者精神的具象化。因此,这一心理过程构建的并非被动等待拯救的“公主”,而是一位清醒的“寻梦者”与主动的“远征者”——她明确知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命状态,并发自内心地呼唤和奔赴这种状态。该句子从而生动构建了“内生型女性强者”特质:力量、目标与勇气均源于女性心理世界的深处,她们首先在精神上成为强者,继而才能在现实世界中破浪而行。例25中“无悔”是一种决策后高度稳定的情感状态,它描述的并非行动本身,而是行动后内在的确认感、坦然感与坚定感。它构建了一个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全部责任、绝不内耗、心智极其强大的女性形象。“爱无反顾”描述了一种坚决的心理意愿和意志取向,即心志如一、绝不回头张望的心理定力,它构建了一位目标坚定、意志专注、内心没有丝毫犹豫与退缩的女性形象。例26中心理过程“感知”的感觉者是隐含的女性主体,现象是“万里中国”,“感知”是一个极为高级且主动的心理过程,它远不止于“看见”或“听到”,而是包含了觉察、理解、体悟和共情等一系列复杂的内心活动,而她心理活动的对象,不再是个人情感或身边琐事,而是整个国家的脉络与呼吸。这表明她的内心世界宽广到足以容纳“万里”山河,其“内生性力量”体现为一种主动将自我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博大深沉的共情能力。

这些高度自觉、坚定且宏阔的心理过程,共同构建出女性作为内生性强者的形象——她们的力量源自深刻的内在驱动与广阔的精神视野,彻底颠覆了被动、柔弱的传统性别期待。

4. 结语

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为分析框架,对《乘风破浪的姐姐》六季节目片头文案中的物质、关系与心理过程展开分析,探寻该节目借助语言选择打造新时代女性形象的途径,研究发现节目通过物质过程塑造了女性作为突破者、实践者与互助者的行动主体身份;通过关系过程揭示了女性从自我觉醒到集体共生的身份认同;通过心理过程展现出女性的内省力、共情力、承载力、赋能力和内生力。这三种过程协同作用勾勒出一幅“内生外烁、多元共融”的现代女性群体形象:她们既敢于自我突破、介入社会事务,同样善于自我内省、情绪把控,更情牵家国、联系世界。

节目通过片头文案构建的女性形象不仅有助于打破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更通过语言符号的隐性权力,有助于推动观众和粉丝参与对性别秩序的文化重构。这些语言符号彰显了女性从“被言说”到“自我言说”、从“被定义”到“自我定义”的主体性飞跃,可能为“她综艺”乃至大众媒介中的性别表征提供话语基础与积极范式。未来综艺创作还能进一步发掘及物性系统的话语潜能,把性别平等意识嵌入到语言结构里,后续也可通过受众研究来检验本文的话语分析结论,驱动更具反思性与包容性的性别叙事开展,使媒介真正成为为女性赋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文化力量。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大城市学院“女性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FY-2023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泽鹏. 断裂·冲突·剥削·游离: “她综艺”持续发力的四重困境[J]. 青年记者, 2022(22): 65-67.
[2] 张陆园, 许宝丹. “她文化”视角下女性综艺节目的性别叙事研究[J]. 当代电视, 2024(3): 50-55.
[3] Halliday, M.A.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1st Edition, Arnold.
[4] 朱永生, 严世清.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 黄国文.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5): 1-4.
[6]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7]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gman Publishing.
[8] 朱永生. 语境动态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9] Halliday, M.A.K. & Matthiessen, C.M.I.M.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 Arnold.
[10]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1] 马伟林, 崔彦杰.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及物性视角[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5): 114-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