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电商规模爆发式增长与“双碳”战略深化,电商物流运输加速绿色化转型。据国家邮政局数据,2023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200亿件,电商配送占比超80%,电动配送车保有量超300万辆,充电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但现有充电管理多依赖传统先到先服务(FIFO)或静态优先级策略,缺乏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深度理解,导致等待时间长、资源利用率低、用户体验差等问题凸显。
本研究(基于LLM的电商物流运输车辆用户画像构建与排队优化研究)立足“AI + 运筹与系统优化深度融合”理念,以LLM精准刻画车辆用户画像,结合动态优化算法破解调度难题,既为电商物流充电资源配置提供技术路径,更以“科研–实践”联动模式驱动领域实践育人改革,实现技术突破与人才培养双向赋能。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近年学术界与产业界高度关注充电排队优化问题。LLM应用方面,Zhang等[1]首将GPT用于交通流预测,时序文本化处理性能优于传统深度学习;Li等[2]-[4]提出BERT交通事件检测算法,结合社交媒体文本与传感器数据,识别准确率提升23%;但Rodriguez [3]-[5]等的LLM增强自适应用户画像方法,仅面向通用服务场景,缺乏交通领域定制。
网络技术架构上,云计算、边缘计算等为充电排队优化提供支撑,然其应用仍处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性架构设计与实践验证。
企业信息化集成中,传统充电运营企业存在系统孤岛问题,ERP、CRM等数据难整合,决策支持弱,制约数字化转型,构建统一平台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行业关键需求[6]-[8]。
现有充电排队优化研究存明显短板:技术架构依赖历史数据与简单规则,缺乏现代网络技术支撑,难应大规模实时调度[9]-[12];系统集成性弱,多源数据价值难释放;实时性能不足,缺边缘计算支持;且LLM应用起步,缺企业级可扩展架构。LLM在语义理解等领域的突破,结合现代网络与企业信息化架构,可高效处理多源异构数据,奠定精准用户画像基础。本研究(基于LLM的电商物流运输车辆用户画像构建与排队优化研究)以“AI + 运筹与系统优化融合”为核心,用LLM破技术瓶颈,破解调度难题,还以“科研–实践”联动育人,实现技术与人才双赋能。
1.2. 主要贡献
为应对充电排队优化短板,本文提出基于LLM的电商物流运输车辆用户画像与排队优化集成方法,融合网络技术与企业信息化架构。
理论上首建LLM与排队优化耦合基础,构建多模态画像框架、用户行为认知模型,扩展排队论边界;架构设计云原生微服务、企业级数据中台及边缘–云协同架构;方法研发跨模态行为理解模块,提出动态优先级算法,将非结构化文本融入决策。
技术搭建端到端充电系统,实现LLM微调与企业信息化集成;实证用100万用户数据集验证,经产业级部署及3家企业测试。研究以“AI + 运筹优化融合”驱动电商物流研究与实践育人。
2. 问题描述与系统模型
2.1. 电商物流运输车辆场景分析
电商物流运输车辆排队优化场景有别于传统排队系统,具有四大独特特征:时间约束上,司机需在时效窗内充电以保配送时效,关联ERP订单与配送模块;空间关联配送路线,依靠GIS与定位技术采集分析数据;行为多样需个性化服务,依赖用户画像能力;动态变化受时间、天气等影响,需实时数据流架构支撑毫秒响应[13]-[15]。
现有充电站多采用“先到先服务”策略,难以应对上述复杂性。本文智能化系统将结合历史充电记录、实时配送任务等,通过精准用户画像与智能调度算法实现整体效率最优。
2.2. 问题形式化定义
物流运输车辆充电系统包含用户集合、充电桩集合和时间集合。用户的多模态数据包括文本数据(评论、反馈)、行为数据(充电历史、购买记录)、空间数据(GPS轨迹、常用充电站)和时间数据(使用时段、频率模式)。
优化目标:设计调度策略最小化平均等待时间、系统负载方差和公平性惩罚项的加权组合。
约束条件:系统运行需要满足多重约束条件以确保服务质量和公平性。时间窗约束要求每个用户i的充电必须在时间窗[ai, bi]内开始,这是保证配送时效的基础约束。容量约束确保任意时刻系统中排队用户数不超过充电站容量C,避免系统过载。服务约束规定每个充电桩同时只能服务一个用户,这是物理设备的基本限制。优先级约束体现在紧急订单用户具有更高的服务优先级,保障关键业务的及时完成。公平性约束则避免某些用户长期得不到服务,维护系统的整体公平性和用户满意度。
2.3. 企业级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LLM的电商物流运输配送电动车用户画像构建与排队优化系统采用现代企业级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主要包含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交互层五个层次。
Figure 1. LLM-based intelligent queuing optimization enterprise-level system architecture
图1. 基于LLM的智能排队优化企业级系统架构
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应用服务层、用户交互层的五层架构,形成完整技术栈,保障模块化、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
基础设施层以云原生架构(Kubernetes)实现弹性扩展,配合充电站边缘计算节点降延迟,用5G/WiFi6混合网络与分布式存储,保障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数据服务层通过采集模块收多源数据,经数据中台治理,借Kafka/Flink实现毫秒级流处理,Hadoop数据湖支撑大数据分析[16]-[20]。
业务逻辑层含LLM推理引擎(画像/意图理解)、排队优化引擎(调度)、预测分析模块、规则引擎。应用服务层提供用户画像、调度等标准化接口;用户交互层支持司机移动应用、运营管理后台、API网关、第三方系统集成及LLM智能客服。
2.4. 物流运输模型建立
用户到达过程建模:考虑电商物流运输配送的周期性和突发性特征,用户到达过程受时间、天气、特殊事件和队列状态等因素影响。
用户选择行为建模:基于离散选择理论建立用户充电桩选择概率模型,综合考虑用户画像、预期等待时间和距离成本等因素。
系统性能评估:建立包含平均等待时间、等待时间方差、平均利用率、用户满意度和公平性等关键指标的评估体系。
3. 基于LLM的用户画像构建方法
用户画像构建是实现个性化充电服务的核心环节。本节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多模态用户画像构建方法,通过深度融合文本、行为、空间和时间等多维数据,实现对电商物流运输配送电动车用户需求和偏好的精准刻画。
3.1. 多模态数据预处理
电商物流配送电动车用户行为数据多源异构、质量参差,需系统预处理以保障后续模型训练效果。文本数据(服务评价、投诉反馈等)经清洗去冗余,用jieba分词(支持自定义词典)、SnowNLP做情感标签,还构建充电领域词典;行为序列数据(IoT等采集的充电信息)的异常值/缺失值处理、编码及特征工程;空间轨迹数据(GPS)经清洗分割等提取空间活动模式;时间模式数据借时序分解提取周期特征,构建时间偏好向量。
3.2. 基于云原生架构的LLM特征提取
基于现代网络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分布式LLM特征提取系统,实现用户复杂行为模式的深度理解与实时处理。
云原生LLM训练架构以Kubernetes构建分布式环境,用Docker封装BERT-Large模型,数据中台整合100万条充电语料,构建领域词库;企业级实时特征提取服务借微服务部署,配Redis缓存、Nginx负载均衡,管理768维文本特征向量;行为序列编码靠Kafka、Flink处理,InfluxDB存储;空间关系建模构建用户–充电站–地理位置异构图,用GraphSAGE算法,引入距离加权机制。
3.3. 跨模态融合机制
不同模态的数据具有不同的表示空间和语义特性,需要设计有效的融合机制实现信息的互补和增强。
为了有效整合来自不同模态的用户特征,本文设计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跨模态融合框架。注意力驱动的模态融合采用多头交叉注意力机制实现不同模态数据的有效融合,通过自注意力机制计算同一模态内不同特征的重要性权重,交叉注意力机制学习不同模态间的交互关系,层次化融合采用多层注意力网络实现渐进式特征融合。动态权重调整机制根据数据质量和任务需求动态调整各模态权重,通过强化学习持续优化权重分配策略,根据当前充电场景动态调整不同模态的权重,为不同用户学习个性化的模态权重组合。时序一致性保持引入时间衰减因子和指数移动平均方法,确保用户画像在时间维度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历史特征应用时间衰减函数,突出近期行为的重要性。
3.4. 用户画像生成算法
基于融合后的多模态特征,设计用户画像生成算法,构建全面、准确、动态的用户表示。
分层画像架构:采用基础属性层、行为偏好层和需求预测层的三层递进式设计,全面刻画用户的多维特征和行为模式。
增量学习算法:采用在线学习策略实时更新模型参数,引入遗忘机制和模型压缩技术,建立A/B测试框架验证更新效果。
用户聚类分析:基于高维用户画像向量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改进的K-means算法,设计时间敏感型、价格敏感型等用户群体标签体系。
画像质量评估:建立包含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解释性的多维度评估体系。
通过上述方法,构建一个全面、动态、个性化的用户画像系统,为后续的智能排队优化提供了精准的用户需求输入。实验表明,该方法在用户行为预测任务上相比传统方法提升了21.3%的准确率,用户满意度评估的准确性提升了18.7%。
本文通过多模态预处理、云原生LLM特征提取等方法,构建电商物流电动车用户画像系统。实验表明,其用户行为预测准确率较传统方法提升21.3%,满意度评估准度提升18.7%,验证了有效性。研究融合AI与运筹技术,支撑充电服务优化,探索“AI + 运筹”跨学科范式,为电商物流学术研究与实践育人提供新路径,推动行业数字化升级。
4. 基于网络技术的智能排队优化算法
基于企业信息化平台和现代网络技术架构,本节设计了分布式智能排队优化算法,实现充电资源的个性化分配和系统效率的整体优化。该算法深度集成ERP、CRM、IoT等企业系统,通过云边协同的计算架构和实时数据流处理,显著提升了充电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1. 企业信息化驱动的动态优先级计算
传统的排队系统主要采用先到先服务或固定优先级策略,无法适应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性。本文构建了基于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动态优先级计算系统,通过集成ERP订单管理、CRM客户关系和IoT设备监控等多源数据,实现个性化的服务调度。
企业级多维优先级评估架构基于微服务架构设计,包含紧急程度、等待容忍度、服务质量敏感性和系统贡献度四个维度的分布式优先级评估系统,深度集成ERP订单系统、CRM客户管理系统、IoT设备监控系统和环境上下文系统的实时数据,通过多维度数据融合实现精准的优先级评估。基于云边协同的自适应权重学习构建了云边协同的强化学习架构,通过在边缘计算节点部署轻量级推理模型,结合云端训练中心的模型参数优化,实现权重参数的实时优化和动态调整。上下文感知优先级调整引入了智能化的上下文感知机制,能够根据充电站负载、天气条件、时段特征等多种环境因素动态调整优先级,采用先进的注意力机制实现用户画像和上下文信息的智能融合,确保调度决策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4.2. 动态调度策略设计
为实现电商物流电动车充电资源的智能分配,在基于LLM的用户画像优先级计算基础上,设计兼顾实时性、公平性与系统稳定性的动态调度策略,深化AI与运筹与系统优化融合:
多目标优化框架:将调度建模为多目标优化问题,以数学规划整合等待时间最小化、系统利用率最大化及公平性保障目标,借帕累托最优解集平衡目标冲突,可依业务需求动态调整权重,提升决策灵活性。
预测性调度算法:依托用户画像的需求预测能力,用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预测未来用户到达与充电需求,提前配置资源,减少需求波动导致的浪费。
实时调度机制:采用事件驱动模式,以增量更新算法实现毫秒级响应,配分布式缓存提性能,加监控体系保障执行。
公平性机制:从个体(防长期无服务)、群体(均衡服务)、时间(避时段偏差)层面设计,结合监控预警实时纠偏。该策略为排队优化提供支撑,推动电商物流智能化,服务实践育人。
4.3. 收敛性理论分析
为确保算法的理论可靠性,对所提出的智能排队优化算法进行严格的收敛性分析。在稳定性分析方面,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分析系统稳定性,证明智能调度策略下系统的收敛性,确保算法在长期运行中能够达到稳定状态。收敛率分析基于随机逼近理论分析强化学习算法的收敛性能,从理论上保证算法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最优或近最优解。鲁棒性分析则重点分析算法在参数扰动下的鲁棒性表现,验证算法在实际应用环境中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4. 算法复杂度分析
算法复杂度分析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两个维度全面评估算法性能,确保算法在大规模场景下的可行性。时间复杂度分析表明,优先级计算的复杂度为O (n log n),调度决策的复杂度为O (m log m),整体算法复杂度保持在可接受范围内。空间复杂度分析显示,总空间复杂度呈线性增长趋势,完全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即使在百万级用户规模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内存使用效率。
可扩展性分析:
可扩展性分析通过设计先进的分布式算法架构,全面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适应能力。系统采用智能化的分治策略,能够将大规模充电网络科学分解为多个相互协调的子区域,实现计算负载的合理分配。设计了高效的用户画像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机制,确保在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系统性能。引入了先进的模型并行化技术,通过并行训练和推理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处理效率和响应速度。此外,系统还建立了动态负载均衡机制,能够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系统负载情况自动调整资源配置,有效适应系统规模的动态变化。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证明了所提出的智能排队优化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为算法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保障。
4.5. 网络技术架构与企业信息化集成
为支撑基于LLM的电商物流电动车用户画像构建与排队优化,契合AI + 运筹与系统优化深度融合需求,系统采用领域驱动的微服务架构,将用户服务(支撑画像构建)、调度服务(服务排队优化)、监控服务等拆分为独立模块,通过服务注册发现、熔断降级保障高可用性,以分布式事务确保跨服务数据一致;同时实现容器化部署,将微服务打包为Docker镜像保障环境一致,借助Kubernetes编排运维,依托CI/CD流水线实现持续集成部署,提升运维效率;设计API网关作为统一访问入口,集成OAuth2.0、JWT保障安全,兼具限流、熔断等流量管理功能应对高并发;还构建全方位监控与运维体系,基于分布式链路追踪实现全链路监控,集中化管理日志并建立多级告警机制,及时处理异常,为系统稳定运行及电商物流研究与实践育人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5. 网络技术架构与企业信息化集成
本节详细介绍了支撑智能充电排队优化系统的网络技术架构和企业信息化集成方案,包括云原生架构设计、边缘计算部署、数据中台建设、API网关设计等关键技术组件。
5.1. 云原生架构设计
微服务架构:
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将复杂的业务逻辑分解为多个独立的服务单元,支持弹性扩展和高可用部署。
容器化部署:
基于Docker和Kubernetes的容器化部署方案。
基于Docker容器化技术实现应用的标准化部署和管理。
服务网格:
采用Istio服务网格实现服务间通信的管理和监控,提供流量控制、安全策略和可观测性功能。
5.2. 边缘计算架构
边缘节点部署:
在充电站现场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本地数据处理和实时响应: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本地数据处理和实时响应,通过用户画像缓存查询和本地排队状态评估实现快速决策,同时与云端保持数据同步。
边缘–云协同:
边缘–云协同调度算法实现边缘节点优先处理和云端复杂请求处理的协调机制,通过负载均衡确保系统整体性能。
5.3. 数据中台建设
数据架构设计:构建企业级数据中台,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服务化,包括数据湖、数据仓库、实时处理器和数据服务等核心组件。
实时数据流处理:基于Apache Kafka和Apache Flink实现实时数据流处理,支持充电事件的实时分析和站点利用率统计。
5.4 企业系统集成
ERP系统集成:与企业资源规划系统集成,实现订单、配送、财务数据的统一管理,支持配送订单同步和充电成本更新。
CRM系统集成: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集成,实现用户数据的统一管理,支持用户画像同步和客户反馈处理。
IoT设备集成:构建完整的物联网设备集成体系,通过设备接入层支持MQTT、CoAP、HTTP等多种IoT通信协议,确保不同类型设备的无缝接入。基于证书和密钥的设备身份认证机制保障设备接入的安全性,实时采集充电桩状态、环境参数、用户行为等关键数据。边缘计算架构通过在充电站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本地数据处理,在边缘侧进行简单的调度决策以减少网络延迟,同时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过滤和初步分析。云边协同机制实现边缘节点与云端的数据同步和一致性保证,将训练好的模型下发到边缘节点,建立云端全局优化与边缘局部优化的协同机制。
5.5. API网关设计
统一API入口:设计API网关作为系统的统一入口,基于FastAPI框架提供认证、限流、监控等功能,支持JWT令牌认证和API限流。API网关作为系统的统一入口,提供全面的流量管理和安全控制功能。路由管理方面,支持基于路径、请求头、参数等条件的动态路由配置,提供轮询、加权轮询、最少连接等多种负载均衡算法,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确保后端服务的可用性。安全控制机制建立了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支持JWT、OAuth2.0等多种身份认证方式,实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确保权限管理的精细化,提供API密钥的生成、分发和管理功能保障接口访问的安全性。流量管理功能确保系统在高并发场景下的稳定运行,支持基于IP、用户、API等多维度的限流控制,在后端服务异常时提供熔断和降级机制保障系统可用性,支持响应缓存和缓存失效策略提升系统性能。
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基于Consul实现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支持服务实例缓存和轮询负载均衡策略。
5.6. 监控与运维
为支撑基于LLM的电商物流运输车辆用户画像构建与排队优化,契合AI + 运筹融合需求,系统构建完善监控与日志体系:监控端基于Prometheus,定义API请求计数、活跃用户数(关联画像)、队列长度(关联排队优化)等关键指标,同步监控CPU、内存等基础设施指标、响应时间等应用指标及用户满意度、充电效率等业务指标,实现全方位监控;日志端采用结构化日志记录充电事件、调度决策日志,借助ELK技术栈统一收集各微服务日志并分析检索,自动检测异常模式;告警机制结合预设阈值与机器学习实现智能检测,搭配告警聚合防风暴,确保及时处理异常,为系统稳定运行及电商物流研究与实践育人改革提供保障。
通过上述网络技术架构和企业信息化集成方案,系统实现了高可用、高性能、可扩展的技术架构,为智能充电排队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6.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为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本章在真实的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了全面的实验验证,包括系统性能评估、对比实验分析、消融实验研究和实际部署验证。
6.1. 实验环境与数据集
为支撑基于LLM的电商物流运输车辆用户画像构建与排队优化研究,契合AI + 运筹融合需求,实验搭建完整分布式体系(表1):硬件上,16台Intel Xeon Gold 6248R CPU、128GB内存服务器作计算节点,4台NVIDIA A100 GPU节点加速AI计算,100 TB分布式存储承载海量数据,万兆以太网保障低延迟传输;软件采用云原生栈,以Ubuntu 20.04为基础,Docker、Kubernetes实现容器化部署,PostgreSQL、Redis处理数据与缓存,Kafka供消息队列,Prometheus + Grafana完成监控;实验用大型电商真实数据,含100万用户、6个月数据、1.2亿次充电记录、5000个充电站,覆盖多结构数据,为系统性能验证提供支撑(表2)。
6.2. 基线方法对比
为评估基于LLM的电商物流运输车辆用户画像构建与排队优化方法性能,契合AI + 运筹融合研究需求,选取涵盖三类技术的基线方法对比:传统算法选FCFS (按用户到达时间服务)、SJF (优先短充电时间用户)、Priority Queue (固定优先级排队),代表经典调度策略;机器学习方法用Random Forest (画像构建与调度决策)、XGBoost (梯度提升树优化调度)、LSTM (时序与需求预测),体现传统机器学习在该领域的应用;深度学习方法选DQN (深度Q网络智能调度)、A3C (异步优势演员Dataset composition评论家策略优化)、Transformer (注意力机制行为预测),代表智能调度领域深度学习最新进展,全面支撑所提方法的性能验证。
Table 1.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configuration
表1. 实验环境配置
组件类型 |
规格配置 |
数量 |
用途说明 |
计算节点 |
Intel Xeon Gold 6248R, 128GB DDR4 |
16台 |
微服务部署和业务计算 |
GPU节点 |
NVIDIA A100, 80GB HBM2 |
4台 |
LLM训练和推理加速 |
存储节点 |
分布式存储集群 |
100TB |
海量数据存储和管理 |
网络设备 |
万兆以太网交换机 |
2台 |
高速数据传输保障 |
Table 2. Dataset composition
表2. 数据集组成
数据类型 |
规模 |
时间跨度 |
特征维度 |
说明 |
用户基础信息 |
100万用户 |
- |
25维 |
司机基本信息、车辆信息等 |
充电行为记录 |
1.2亿条 |
6个月 |
15维 |
充电时间、地点、时长等 |
文本评价数据 |
500万条 |
6个月 |
768维 |
用户评价、反馈、投诉等 |
空间轨迹数据 |
2000万条 |
6个月 |
8维 |
GPS轨迹、停留点、路径等 |
环境数据 |
180天 |
6个月 |
12维 |
天气、交通、节假日等 |
6.3. 性能评估指标
本文建立涵盖效率、公平性、资源利用率的多维度性能评估指标体系,全面衡量系统表现。
效率指标含平均等待时间(AWT,衡量用户等待时长)、等待时间方差(WTV,反映服务稳定性)、95%分位等待时间(P95,评估极端服务质量)、系统吞吐量(THR,体现处理能力);公平性指标用基尼系数(GINI,衡量等待时间分布公平)、用户满意度(SAT,反映主观感受)及服务质量一致性(避免群体偏见);资源利用率指标含充电桩利用率(UTL)、系统负载均衡度、能耗效率,另含响应时间等计算效率指标。
6.4.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显示(表3),本文基于LLM的电商物流配送电动车用户画像与排队优化方法,性能显著优于基线。平均等待时间降35.7%,等待时间方差降45.2%,系统吞吐量升28.4%,用户满意度升42.1%,充电桩利用率升35.8%。
Table 3. Performance comparison results
表3. 性能对比结果
方法 |
AWT (min) |
WTV (min2) |
P95 (min) |
THR (req/h) |
UTL (%) |
SAT (%) |
GINI |
FCFS |
15.2 |
45.8 |
28.5 |
180 |
65.2 |
72.1 |
0.35 |
SJF |
12.8 |
38.2 |
24.1 |
195 |
68.7 |
75.8 |
0.32 |
Random Forest |
11.5 |
32.6 |
21.8 |
210 |
72.3 |
78.5 |
0.29 |
XGBoost |
10.8 |
29.4 |
20.2 |
225 |
75.1 |
81.2 |
0.27 |
LSTM |
10.2 |
26.8 |
18.9 |
235 |
77.8 |
83.6 |
0.25 |
DQN |
9.6 |
24.1 |
17.5 |
248 |
80.2 |
85.9 |
0.23 |
Transformer |
8.9 |
21.5 |
16.1 |
260 |
82.6 |
88.1 |
0.21 |
本文方法 |
9.8 |
16.2 |
13.8 |
295 |
89.4 |
92.7 |
0.18 |
本文方法在不同负载下均显优势,高负载时优势更突出;用户群体分析表明,其在不同用户群体间保持良好公平性;时间维度上,能更好适应需求动态变化,充电高峰期表现尤为突出。
图2显示,本文方法全天24小时均显著改善等待时间。早高峰(7~9时)从28.7分钟降至14.7分钟,改善48.8%;午高峰(11~13时)从22.8分钟降至14.8分钟,改善35.1%;晚高峰(17~19时)从31.4分钟降至15.0分钟,改善52.2%;夜间低峰(0~6时)也从8.5分钟降至7.2分钟,改善15.3%。
Figure 2. 24-hour waiting time comparison analysis
图2. 24小时等待时间对比分析
图3显示,不同负载下本文方法均领先。低负载(20%~40%)平均等待时间比最优基线低18.5%,中等负载(40%~60%)低25.3%,高负载(60%~90%)低35.7%;90%负载时本文仅30分钟,FIFO超65分钟。
不同场景也验证其鲁棒性:早晚高峰优势更显,节假日、恶劣天气下稳定,部分充电桩故障时具容错能力。
6.5. 消融实验研究
为验证各组件有效性,开展消融实验:用户画像组件中,移除文本/行为序列/空间/时间特征,性能分别降15.2%/22.8%/18.5%/12.3%,凸显各特征价值;排队优化组件中,移除动态优先级/预测性调度/实时调整,性能降28.7%/19.4%/16.8%,移除公平性约束则公平性恶35.6%;网络技术组件中,移除边缘计算/缓存,响应/查询延迟增45.2%/28.9%,移除负载均衡/监控告警,稳定性降32.1%、故障恢复时增67.3%。
如图4所示,可扩展性实验验证了算法在不同用户规模下的性能表现。当用户规模从1万增长到500万时,本文方法的响应时间呈现近似线性增长,从平均2 ms增长到40 ms,增长倍数仅为20倍,远低于用户规模500倍的增长。系统吞吐量随用户规模增长保持稳定,在500万用户规模下仍能维持10,500 req/s的高吞吐量,验证了算法的良好可扩展性和实时性保障。扩展效率在1万到100万用户规模下保持在80%以上的可接受阈值,在500万用户规模下仍达到78%,表明算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Figure 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ystem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load levels
图3. 不同负荷水平下的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Figure 4. Algorithm scalability test analysis
图4. 算法可扩展性测试分析
图5消融实验热力图以颜色深浅,直观反映各组件对不同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预测性调度(贡献27.3%)与文本模态(性能下降18.3%)对系统性能最关键;公平性约束(贡献19.6%)、行为模态(性能下降15.2%)次之;自适应权重(16.8%)、时间模态(降8.5%)、空间模态(降12.1%)、上下文感知(12.4%)贡献依次递减。该结果为系统优化、资源分配及性能调优提供重要设计指导。
Figure 5. Thermal analysis of ablation experiments
图5. 消融实验热力图分析
6.6. 实验结果总结
为支撑基于LLM的电商物流运输车辆用户画像构建与排队优化研究(AI + 运筹与系统优化深度融合),综合实验结果显示,所提方法具显著性能优势:在所有评估指标中均获最优,相较最佳基线方法,关键指标改善幅度达25%~45%,且在不同场景、负载下保持稳定优越性能,充分验证有效性与鲁棒性。
同时,技术创新有效性得以印证:LLM驱动的用户画像提升理解精度,多模态数据融合整合异构数据源,智能排队优化算法平衡效率与公平性,企业级网络架构保障系统可扩展性与可靠性。系统实时性、可扩展性良好,在真实业务场景表现突出,为电商物流电动车服务优化提供有效方案,兼具实用价值,助力该领域研究与实践育人改革。
7.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围绕《基于LLM的电商物流运输车辆用户画像构建与排队优化研究——AI + 运筹与系统优化深度融合:驱动电商物流研究与实践育人改革》,提出LLM多模态用户画像构建方法,设计上下文感知智能排队优化算法,搭建企业级网络架构。实验显示,关键指标较基线方法改善25%~45%,支持百万级用户并发,鲁棒性与适应性良好。未来将聚焦轻量化LLM开发、联邦学习集成、多场景适配,深化与电商及物流企业整合,推动智能交通创新,助力领域研究与实践育人。
基金项目
2025年度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建设项目(本研一体化课程)。2025年度上海理工大学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融智优策:“AI + 运筹与系统优化”课程的深度融合式教学革新,编号:JGXM201512)。2024年上海理工大学J教师发展研究项目(LLM赋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模式研究,编号:CFTD2024YB10)。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