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如何善用网络“圈层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基于T市R大学的案例研究
How Can Private Universities Make Good Use of Online “Encapsulation”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A Case Study Based on R University in T City
摘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通过厘清网络圈层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趣味化便于解读,知识碎片化便于传播,知识反刍化增强实效等积极影响,与发布频次不稳定,传播性受限,发布内容泛娱乐化,价值引导受限,内容同质化严重,降低教育实效等消极影响,提出精准投放、内容优化、强化互动等相关建议,以加强网络“圈层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must align closely with the pulse of the times. By clarifying the positive impacts of online “encapsulation”—such as mak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more engaging and easier to interpret, fragmenting knowledge for wider dissemination, and enhancing effectiveness through knowledge rumination, as well as addressing its negative effects, including unstable release frequency, limited dissemination, overly entertainment-focused content that restricts value guidance, severe content homogenization, and reduced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is study proposes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targeted delivery, content optimization, and strengthened interaction. These measures aim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encapsul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高雪迎, 张敬娴. 民办高校如何善用网络“圈层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基于T市R大学的案例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1193-119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956

1. 研究背景

在互联网重塑信息传播格局和社会舆论生态的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对现实生活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保持双重观照,主动回应网络发展的新变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从1997年我国的网民规模自62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互联网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实现我国富强的强大助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主体往往只通过行业、地域、兴趣等标签寻找自己的情感归属地,并在网络空间中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看法,形成“网络共同体”与信息的“圈层传播”特质[2]。其中,在校大学生占据相当一部分。由此,本文旨在通过案例研究,指明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利与弊,并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经验与建议。

2.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厘清网络“圈层化”的本质内涵概念是开展研究的逻辑前提。目前学界关于网络“圈层化”内涵的讨论大致包括青年亚文化群体聚合状态、网络交往生态和网络信息传播形式这三个切入点。一是青年亚文化群体聚合状态说。从青年亚文化群体聚合状态切入尤为强调网络“圈层化”之“隔”和“趣”。二是网络社交生态说。从网络社交生态切入尤为强调网络“圈层化”之“聚”。三是信息传播特性说。从信息传播特性切入尤为强调网络“圈层化”之“出入”。以上三类观点代表着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网络“圈层化”的剖析与界定,可谓说是见仁见智,但也体现了一些不适应和不全面的问题。从一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尚缺乏对网络“圈层化”内涵的自主、深入研究;从另一方面来看,部分研究成果存在对“圈”或“层”的忽视与漏失,将网络“圈层化”形而上地等同于“圈子化”或“层级化”[3]。如何“因地制宜”又全面系统地剖析、概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关联的网络“圈层化”内涵,是目前研究中较为突出的难点。

2. 关于网络“圈层化”的表现特点研究网络“圈层化”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探析其表现特点。整合现有研究来看,对于网络“圈层化”表征的研究既存在共识也存在分歧,主要从个体在圈层内的交流表达以及信息传播渠道这两个维度展开。其一,从个体在圈层内的交流表达维度分析其特点。交流表达的自由化是网络“圈层化”最显著的特点[4]。其二,从信息传播维度分析其特点。一方面,有学者从传播速度方面来探究网络“圈层化”表征。另一方面,有学者从受众角度来说明传播渠道的窄化与特定性。

3. 关于网络“圈层化”的形成原因,研究网络“圈层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学界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学界主要从社会、技术和个人三方面来探讨网络“圈层化”的形成原因。其一,社会因素。有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加剧引发了网络“圈层化”[5]。其二,技术因素。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不少学者都肯定了网络“圈层化”本然具有的技术依赖性。其三,个体因素。因涉及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当前学界对个体因素的探究大多是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特点来展开。

4. 关于网络“圈层化”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研究网络“圈层化”本质上是中性的,关键要看如何呈现。“呈现”意味着要利用其积极因素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跨越困境与挑战。网络“圈层化”影响下如何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归宿性问题,总体来看,关于这一归宿性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略显单薄,但时下学界己有不少学者提出了颇具特点和价值的解题思路。虽然论述内容各异,但诸学者总体上是从“融圈、出圈、扩圈”的递进逻辑和“转换理念、优化内容、创新方法、加强管理”的并行逻辑这两条思路展开论述的。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国外关于“圈层化”的研究

相较国内而言,国外对“圈层化”的研究开始较早,主要集中于城市学、社会学等领域,并逐渐发展应用于经济学、生态学和文化学方面[6],最早可追溯至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的研究[7]。他以圈层结构来形容区域经济发展,认为城市就是区域经济向外扩展的圈层核心。19世纪末期,文化传播学派开始使用“文化层”与“文化圈”的概念进行地域文化研究。弗里茨·格雷布内尔是首位提出将“文化圈”和“文化层”作为分析文化传播单位的学者,他认为文化圈包含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基质,并呈向外扩展之态,同时因文化基质的时间顺序不同,继而产生了文化层。同时,同国内学界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将“圈层化”与青年大学生群体紧密联系一样,国外学界也开始将“圈层化”引入青年研究中。

2. 国外关于网络趣缘群体的研究

除了从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方面对“圈层化”进行解读,国外关于圈层形态的研究也比较成熟,尤以与大学生联系较密的网络趣缘群体为代表。网络趣缘群体是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网络社群,国外关于网络趣缘群体的研究存在诸多亮点和有价值之处。从网络趣缘群体的“聚”性来看。一些学者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从反思现代化的角度指出网络趣缘群体是一种“复兴”和“回顾”。霍华德·莱茵戈德于1993年首次提出“虚拟社区”的概念,他认为失落的传统社区将有望通过网络得以重建。巴里·威尔曼进一步指出这种“复兴”和“回顾”可使网络趣缘群体中的虚拟关系转变为真实,“基于各自真实的兴趣爱好加入到网络社群中的网络用户,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持续互动而形成的在线关系,为这些用户个人提供了实质上和情感上的互惠与支持,进而会形塑出真实意义上的社群关系。”以上观点认为网络趣缘群体的产生实则是在社会分化时期产生的再聚。从网络趣缘群体的“网”性来看,凯斯·桑斯坦将真实世界互动的差异性和虚拟世界互动的同质性作对比,阐明了为何青年趣缘群体多发生于网络世界。也有学者致力于研究现实趣缘群体在网络空间的生存状况,亨利·詹金斯指出,网络参与式文化中的媒介迷是典型的“交互式受众”。“交互式受众意味着并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趣缘圈子,而是根据个体自身的兴趣从一个社区转移到另一个社区,通过共同的知识生产和互惠交换形成集体智慧”。此外,国外学者着眼于圈层之内部整合和国内学者着眼于圈层之外部隔阂是双向互补的,国外学者对网络“圈层化”内在关联和互动机理的重视与国内学者对网络“圈层化”对外影响的重视也是双向互补的,汲取国外优秀研究成果有助于观网络“圈层化”之全貌,借“圈层化”之力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与访谈法,通过案例研究探索特定个人或群体的特定行为或问题,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8] [9]和从受试者那里收集第一手信息[10]。本研究主要采用半开放型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通过访谈普法对象了解利用网络圈层化普法的实效性以及优缺点。

4. 研究内容

网络“圈层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部分将从积极影响和阻碍因素两个维度展开分析,并结合T市R大学的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网络圈层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网络“圈层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 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趣味化便于解读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往往因专业性强、晦涩难懂,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网络“圈层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化解读提供了新契机。

网络圈层内流行的短视频、动漫、表情包等多样化形式,能够将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内容。以短视频平台为例,博主会根据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创作情景短剧,将日常生活场景里蕴含的理论知识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怎么做进行演绎。在演绎过程中,通过生动的表演、幽默的台词,让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此外,网络圈层还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博主可以根据圈层成员的反馈,及时调整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内容。通过与群体在评论区互动,了解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疑问和关注点,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后续的趣味化创作中。

2. 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碎片化便于传播

网络“圈层化”使得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特点,这一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节奏较快,难以抽出大量时间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碎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信息恰好契合了他们的时间特点和阅读习惯。

在社交软件、资讯平台等网络圈层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短文、海报、小视频片段等碎片化形式广泛传播。这些碎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能够通过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课间、午休间隙等,随时随地进行传播和接收。例如,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简短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推文,用几百字阐述一个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小常识,并配以简洁明了的图片或案例,方便学生快速阅读和理解。又如,在微博上,思政类热点话题常常以简短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剪辑的形式呈现,吸引大量网友关注和转发。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播效率和覆盖面。

同时,网络圈层的社交属性使得思政类信息能够在熟人、兴趣相投的群体中快速传播。当一个人在圈层内分享了一条有趣且实用的信息后,其圈层内的好友基于信任和共同兴趣,更愿意点击查看和二次传播。例如,在积极分子交流群中,分享党的理论知识或政治热点话题,积极分子们会积极转发到其他群,使这些信息在短时间内扩散到多个圈层,形成裂变式传播。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模式,让思政类信息更广泛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开展。

3. 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反刍化增强实效

网络“圈层化”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反复学习和深化理解提供了条件,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反刍化。大学生群体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时,往往难以一次性深刻理解和掌握,而网络圈层的便捷性和可重复性,使得他们能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多次学习和思考。

在网络圈层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多种形式反复出现。思政类视频可以随时点赞、收藏和回放,思政类文章可以多次阅读,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讲座也有录播可供随时观看。这种可重复性让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理解程度,对感兴趣或难以理解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反复学习。

此外,网络圈层的交流互动也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反刍。圈层成员在学习法律知识后,可以在评论区、交流群中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与他人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相互碰撞,能够帮助成员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同时,理论工作者也可以参与到交流中,对大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补充,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社群中,针对为什么说中国阅兵是为了和平,大学生群体们各抒己见,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解读,使大家对这一议题有了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通过这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反刍化过程,大学生能够真正将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 网络“圈层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阻碍因素

1. 发布频次不稳定,传播性受限

在网络“圈层化”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容发布频次不稳定成为制约其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与商业性、娱乐性内容背后成熟的运营团队和稳定的更新机制不同,思政教育类内容的创作和发布往往依赖有限的人力和资源,缺乏系统化的运营规划。此外,网络圈层的信息传播具有时效性特点,热点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关注。若思政教育类账号不能及时结合热点事件发布相关解读,错过最佳传播时机,就难以在圈层中引发讨论和传播。

2. 发布内容泛娱乐化,价值引导受限

网络“圈层化”追求流量和关注度的特性,容易导致思政教育类内容出现泛娱乐化倾向,进而影响其价值引导功能。在流量至上的网络环境中,为了吸引更多圈层成员的关注,部分思政教育类创作者过度追求内容的娱乐性,忽视了思政教育类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此外,泛娱乐化的思政教育类内容还容易引发圈层内的不良风气。当娱乐化的思政教育类内容获得高流量和关注度后,会吸引更多创作者跟风模仿,导致整个思政教育类内容的质量持续下降。

3. 内容同质化严重,降低教育实效

网络“圈层化”的信息传播特点使得思政教育类内容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在网络圈层中,热门的思政教育选题和形式容易被快速复制和模仿,导致大量相似的普法内容充斥其中,使得内容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

(三) 优化路径:运用算法推荐加强网络“圈层化”对思想政治教育

1. 精准投放:增强圈层渗透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精准投放需要基于对不同圈层特征的深入调研与分析。网络圈层具有明显的群体属性差异,如年龄、职业、地域等因素会形成不同的兴趣和需求圈层,只有精准定位,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在圈层中的渗透力。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分析机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包括浏览记录、搜索关键词、互动评论等,精准识别不同圈层的思想政治理论需求,通过数据挖掘了解到他们更关心的问题,就推送与之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其次,利用圈层内的“意见领袖”助力传播。每个圈层中都存在具有影响力的个体,他们的观点和推荐容易被圈层成员接受。理论工作者可以与这些“意见领袖”联合,邀请他们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创作和推广,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更易被圈层成员接纳,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在圈层内的传播范围和渗透深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2. 内容优化:平衡专业性与趣味性

内容优化应立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际需求,在保证理论知识专业性的前提下,融入趣味性元素,实现两者的平衡。

一方面,组建专业的思政教育内容创作团队。团队成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解读当今政策,还要有一定的新媒体运营和内容创作能力。例如,邀请专家、高校学者对内容进行审核把关,确保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吸纳新媒体运营人员、文案策划人员参与,根据网络传播规律和群众喜好,设计有趣的呈现形式。

另一方面,创新内容表现形式。除了常见的短视频、图文外,还可以尝试互动式、小游戏等形式。比如开发“思政知识大闯关”小游戏,将思政知识融入到关卡设计中,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需要回答理论问题才能通关,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思政知识。同时,在内容创作中注重挖掘真实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呈现,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接受专业的理论知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3. 强化互动:提升用户粘性

强化互动需以满足大学生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多种方式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提升用户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粘性。

首先,构建多元化的互动渠道。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网络渠道开通专门的互动板块,如留言区、问答社区、直播连麦等。例如,在微信公众号设置“思政问题在线解答”栏目,大学生可以随时留言提问,普法工作者定期收集整理问题并进行专业解答;在短视频平台开展直播活动,与观众实时互动,针对观众提出的疑问进行现场解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其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用户参与互动。设立积分奖励、达人评选等活动,对积极参与互动、提出有价值问题或分享优质学习心得的学生给予奖励。比如,用户每参与一次互动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红色书籍、红色文创产品等;定期评选“理论达人”,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宣传,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创作,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升学生粘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持续的互动中更深入地影响大学生群体。

5. 结论

网络“圈层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挑战。本研究基于T市R大学的调研,提出精准投放:增强圈层渗透;内容优化:平衡专业性与趣味性;强化互动:提升用户粘性等相关建议,以加强网络“圈层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1-07-13(01).
[2] 唐云锋, 刘涛, 王艳艳. 网络圈层化、微博舆情传播与虚拟场域群体极化[J]. 浙江社会科学, 2022(7): 78-84, 159.
[3] 孙雅文. 网络“圈层化”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21.
[4] 谢玉进, 郑永廷. 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中的主体性困境[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6(2): 49-52.
[5] 陈志勇. “圈层化”困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5): 70-74.
[6] 张力一翔, 沈子茹. 圈层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1, 26(3): 88-92.
[7] 赵艳. 圈层化: 高校网络思政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速读(上旬), 2022(21): 226-228.
[8] Yin, R. and Thousand, S. (200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4th Edition, Blackwell Science Ltd.
[9] 罗伯特∙K∙殷. 案例研究: 设计与方法[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19, 67, 127-142, 136.
[10]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6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