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指导行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与协同效应研究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Synergistic Effects of Supervisor Guidance on Graduat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而导师指导行为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因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影响,导师指导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学术支持单一、心理关怀不足等问题,致使研究生创新能力难以全面提升。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规律与需求,本文以研究生及导师为对象,结合“理论溯源–现状调研–机制解析–策略构建”的系统研究框架,探究导师在科研指导与心理支持方面各要素的交互机制。研究发现,导师的学术方向引导与跨学科资源整合能力显著促进创新思维,而高频次的心理关怀与团队支持能有效缓解科研压力,增强创新信心。
Abstract: In the era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ability to innovate among graduate students serves as a central factor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development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The guidance provided by faculty advisors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is process. Due to demand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responsibilities, the quality of guidance varies, with issues such as limited academic support and insufficient psychological care, which restric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and need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study adopts a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theoretical review - current status investigation - mechanism analysis - strategy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both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faculty advisor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among various elements in faculty advisor guidance for research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The findings show that academic direction-setting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ource integration by faculty advisors significantly foster innovative thinking, while frequent psychological support and team-based assistance help relieve research-related stress and boost confidence in innovation.
文章引用:李文凯, 李强. 导师指导行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与协同效应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1257-126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965

1. 引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是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培养其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也契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高校研究生数量快速增长,教育质量与培养成效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研究生教育[1]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问题直接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厘清导师指导质量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联机制,探索优化导师指导模式与提升指导实效的路径,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2. 历史演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已有研究的多视角分析

国内学者对导师指导行为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给予了广泛关注,研究重点逐步从宏观层面的指导理念转向对具体指导角度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总体来看,导师指导行为主要涵盖学术指导、科研支持与心理关怀三个视角。

2.1. 学术指导:从课程规划到跨学科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

早期研究多关注导师对研究生基础课程学习的指导,导师依据教学大纲为研究生规划课程,确保其掌握专业知识。如刘献君在[2]中提到,合理的课程设置与导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但未深入探讨其与创新能力的关联。研究逐渐开始关注论文选题与研究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如导师在论文选题阶段的指导对研究生研究方向的确定及创新思维的启发至关重要。近年来,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导师联合指导等多种指导方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如易梦春等人[3]认为导师联合指导学术方式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当今学术指导研究呈现出多维度、跨学科融合的趋势。苏荟等人[4]认为导师通过其丰富的学术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向研究生传授更多的学术理论和实践技巧,导师的指导和支持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创新研究的能力。

2.2. 科研支持:从物质资源到团队合作的多方位助力

在科研支持方面研究初期,研究者们主要关注导师所提供的物质资源支持,普遍认为精良的实验设备和充足的研究经费在研究生科研项目的启动与推进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王洪才等人在[5]中提及,物质资源基础在早期研究生科研推进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本保障,虽未直接阐述科研支持,但侧面反映出当时科研资源的关键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支持的内涵也逐步扩展,不再局限于物质资源的提供,开始涵盖更多的支持形式。其中,导师在科研项目申请阶段的引导作用尤为关键。潘炳如等人[6]的研究指出,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导师的指导不仅体现在帮助研究生识别研究热点与学术空白、明确研究方向,还体现在项目团队的组建与组织上。导师通过选拔具备多元学术背景的成员构建科研团队,不仅增强了研究工作的协同性,也为研究生营造了一个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科研环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潜力。

2.3. 心理关怀:从简单干预到系统性支持的情绪管理

研究生教育研究早期虽涉及心理关怀但重视不足,多聚焦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简单干预。导师常在研究生有心理压力时给予安慰支持,如考试或论文撰写困难时鼓励坚持。潘悦[7]表明导师支持有助于降低学生抑郁和焦虑。然而,这些研究都未深入挖掘心理关怀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在联系,未意识到其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潜在意义。随着创新能力培养受重视,学者开始探究导师心理关怀对其的影响机制。崔小雨等人[8]进一步强调了其重要性,但在构建系统心理支持体系方面仍缺乏深入探讨,尚未形成完善的构建方案。当前,心理关怀研究的重点聚焦于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支持体系。高耀等人[9]的研究发现,导师与硕士生之间高频次的面对面交流能够有效降低硕士生的焦虑情绪发生率,这一研究成果为构建心理支持体系提供富有启发性的参考依据。

3. 价值指向:导师指导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中的核心驱动作用

导师的指导行为[10]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驱动力,其作用贯穿于学术能力提升、科研思维塑造、心理韧性培养和综合素养发展的全过程。在学术能力提升方面,导师通过前沿课题的引入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拓宽学术视野,从而激发创新灵感。科研资源的支持则为创新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验平台、数据资源和项目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构想转化为实际成果,增强科研实践能力。此外,导师的心理关怀在高压的学术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适时地鼓励和情绪疏导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其抗压能力,帮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持久的创新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导师的指导行为在实践中通常并非孤立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多种机制的相互嵌套与联动,表现出协同效应。以指导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研竞赛为例,导师不仅在学术方向上提供引导,还在资源配置与心理支持方面积极介入,有助于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激发与团队协作的环境氛围。各类指导行为之间的互补与互动,推动研究生在认知、行为与情绪等层面协同发展,进而提升其整体创新能力。导师指导行为通过知识引导、资源赋能与情感支持等多维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总体来看,导师在激发潜能、整合资源与引导方向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构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核心驱动作用。

4. 问题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导师指导困境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深化与转型,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导师指导方式与研究生个体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最为突出,成为限制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障碍。目前,导师指导行为普遍存在单一化、方式片面化的问题,且忽视了对研究生个体差异与心理支持的关注,反映出现行导师指导机制在实践层面的不足。导师指导方式与学生个体发展之间的错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导师的指导与培养角度来看,受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的影响,导师往往难以在有限时间内为研究生提供充分关注和个性化指导。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不同类型导师在指导路径上的行为偏好与投入程度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部分导师过于聚焦于学术产出,如论文写作、实验数据处理等,忽视了对研究生如实验设计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科研辅助技能的提升等。这种单一维度的指导方式,使得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支持不够全面,影响了其创新思维的整体提升。

另一方面,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心理状态表现来看,个体在科研能力、心理素质与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是制约创新能力有效培养的重要因素。一些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表现出创新思维不足、方法运用不够灵活等问题,尤其在面对复杂课题时,容易局限于已有知识框架,缺乏发散性思维,难以提出突破性的科研思路。同时,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科研成果压力以及复杂的学术环境,使得研究生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压力巨大。由于缺乏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11]和导师的及时疏导,这种压力容易导致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进而导致科研效率低下与创新信心不足。

综上所述,导师指导方式的单一性与研究生个体能力和心理状态的差异,共同构成了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要障碍,不仅削弱了指导的有效性,也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充分发展。

5. 实践推进:从“理论溯源”到“策略构建”的创新能力促进架构

基于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剖析,本节以西北工业大学光电与智能研究院研究生与导师群体为样本,围绕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展开系统研究,重点聚焦二者之间的关系逻辑、作用机制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优化策略。整体内容结构遵循“理论溯源–现状探察–机制解析–策略构建”的逻辑路径层层推进,具体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Figure 1. Research content and framework

1. 研究内容与框架思路

5.1. 理论溯源:梳理导师指导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基本理论内容

为系统揭示导师指导行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本节将从理论层面对“导师指导”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初步构建两者之间的关系逻辑与理论框架。

导师指导并不仅限于知识传授这一单一维度,更体现为涵盖学术指导、科研训练、心理引导与价值观引领等内容的多维支持系统。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机制,导师的指导行为在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具体而言,结合智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特点,综合考虑导师–学生互动模式、多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的参与程度等实际学术环境,研究引入学术引导的深度与方向、科研资源支持的类型与覆盖范围,以及心理关怀的频率与方式等变量,作为影响机制分析的重要维度。

同时,研究生创新能力可被视为由认知能力、科研能力、心理素质、技术整合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复合型能力结构,其发展不仅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导师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指导行为可能通过提升科研自我效能、增强学术动机与自主性、促进认知调控能力与心理韧性等内部机制,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这一影响过程通常具有阶段性与递进性。通过梳理导师指导对创新思维激发、科研方法掌握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具体影响路径,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其作用机制与相互关系,为优化导师指导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5.2. 现状探察:揭示导师指导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实际情况

为全面了解导师指导行为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本文设计了一套科学合理、贴近实际的现状调查方案。调查内容主要涵盖两个核心层面:一是导师的指导理念、指导方式、行为特征与资源支持等具体培养行为;二是研究生在创新意识、科研方法掌握、成果转化、学术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表现与发展状态。通过对这两个层面的系统调查,本文力求全面采集与导师指导行为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相关的多维度数据,确保调研结果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与多样性,为后续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建构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同时,调查设计充分考虑不同学科背景、导师类型和研究生年级差异,增强了数据样本的广泛性与分析结果的解释力。

(1) 在导师培养方式层面,调研内容结合教学实际与指导特征,设置多项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反映导师在教学安排与指导过程中的行为倾向与工作重点。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过“是否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等题项,评估导师的教学理念;在指导频次方面,覆盖不同年级与专业背景的研究生,记录导师每周平均指导时长,以描绘其指导行为的动态特征;在例会组织方面,重点采集例会的召开频率、交流形式(如线上/线下、小组讨论/一对一指导)及其对学术进展的实际影响,从多个维度刻画导师的引导实践。

(2) 在研究生层面,调研采用量化指标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学术积累与实践经验进行综合评估。学术积累主要通过研究生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会议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进行量化;实践经验则以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以及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竞赛中的参与深度与成果表现为衡量标准。此外,为评估导师在心理支持方面的实际贡献,设置了“导师是否定期关注你的心理状态及学术困惑,并提供及时有效支持”等题项,用以反映导师在缓解学业压力、激发创新潜能方面的关怀程度。

为确保数据的代表性与可靠性,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覆盖不同年级、专业方向与学科领域的导师和研究生作为样本,确保样本结构的广泛性与均衡性。在数据收集方面,结合访谈与问卷调查,以弥补单一方法的局限。访谈环节聚焦典型师生组合,重点选取在高水平赛事中表现突出的案例,通过深入交流获取导师指导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之间的个性化信息与真实反馈;问卷调查则面向更大范围群体,采集标准化数据用于量化分析。在数据处理阶段,运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导师指导行为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

5.3. 机制解析:深入剖析科研与心理等各因素间交互机制

在现状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以学术引导、科研支持和心理关怀这三个导师指导行为的核心维度作为自变量,以研究生科研方法掌握程度、成果转化能力和科研论文产出等创新能力指标作为因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量化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重点在于分析不同类型的导师指导行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差异化影响,包括具体的作用机制、影响程度及其背后的内在逻辑。分析结果表明,学术引导对提升研究生创新思维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而心理关怀则主要通过缓解压力、增强心理韧性,间接促进科研效率与成果质量。为进一步考察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引入导师专业背景、实验室设备条件、学术资源获取便利性以及教学组织模式(如定期周例会、科研竞赛辅导等)等一系列情境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化或削弱导师指导行为的实际成效,呈现出明显的情境适应性特征,揭示了导师指导机制在不同实践语境中的动态演化规律。基于此,本文进一步展开具体分析,以深入呈现各情境变量在调节作用中的表现与影响路径,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受职称层级、年龄结构和个人风格影响,导师在学术引导、资源配置和情感支持方面呈现不同倾向。青年导师倾向于高频率的交流互动,能够提供及时反馈,激发研究生的思维活力;而资深导师则更善于从整体把控研究方向,并整合资源拓展科研平台。此外,导师指导行为在实际中往往缺乏系统整合,不同功能之间未能形成有效协同。一些导师侧重科研产出导向,忽视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另一些则虽有良好的人文关怀意识,却缺乏资源保障与学术指导的深度。这种“单向用力”现象削弱了指导效能,使得研究生在面对复杂科研任务或压力时,难以获得全面支持,进而出现创新信心不足、学术参与感下降、动力减弱等问题。

部分研究生进入课题组后,因缺乏系统科研训练、问题意识不足或逻辑思维薄弱,难以胜任独立性较强的创新性研究任务。在缺乏个性化指导与方法训练的情况下,这些能力短板往往进一步放大,使研究生在科研初期便陷入被动与低效的状态。同时,科研成果压力与学术竞争加剧,也使研究生承受较大心理负荷,若导师缺乏情绪疏导意识或支持机制,容易引发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进而削弱其科研投入度与创新信心。造成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是导师指导过程中的“统一化输入”与学生“个体差异”的错配。一些导师未能准确识别研究生的能力基础与心理状态,仍采取灌输式、标准化的指导策略,忽视学生在认知风格、学习节奏和适应能力上的个体化需求,导致“高指导密度–低吸收效率”的失衡现象。这种交互失配削弱了指导行为的有效性,也压制了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困境,既源于导师指导路径在行为偏好、资源投入和功能整合上的结构性差异,也体现于研究生个体能力基础与心理状态的复杂性。若缺乏系统性协调与差异化匹配,不仅影响研究生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也削弱其在高强度学术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与持续动力。因此,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协同高效、因材施教的导师指导机制,实现导师指导行为与研究生个体特征之间的精准对接,推动其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5.4. 策略构建:提出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综合策略

基于机制解析阶段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导师与研究生两个层面出发,系统构建并提出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综合性策略。在导师层面,强调需优化指导理念,丰富指导方式,增强个性化支持与心理关怀,构建更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科研指导环境;在研究生层面,倡导主动学习与积极探索,强化科研方法训练,提升心理韧性与自我驱动能力。

(1) 在导师层面,应针对不同指导风格与行为特征的教师提供差异化培养建议。前文分析到,资深导师更善于从整体把控研究方向,所以对于学术经验丰富的资深导师,应强化其在研究方向把控与资源整合方面的引领作用,如引导学生对接高水平科研平台与企业合作项目;而青年导师能够提供及时反馈,激发研究生的思维活力,则应鼓励其通过高频次组会和深入交流,可结合实验室日常安排设置“小课题冲刺周”或“问题集中攻关日”,促进学生在短期内集中突破科研难点,增强对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支持。同时,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导师存在“单向用力”的现象,即科研产出导向和心理关怀难以兼顾,所以需全面提升导师的综合指导能力,包括学术引导的深度、科研支持的精准性与心理关怀的敏感度。具体而言,高校可通过定期培训,帮助导师了解前沿技术动态及基本心理疏导技巧。为提升指导效果,还应建立导师自评与学生反馈相结合的双向评估机制,通过匿名问卷或定期面谈收集学生反馈,促使导师根据学生需求动态优化指导策略,提升个性化支持的有效性。

(2) 在研究生层面,应多措并举激发其创新潜力。鉴于已有分析发现,部分研究生在科研方法掌握不足、个性化指导缺乏以及学业压力较大时,容易出现创新信心不足与学术参与度下降。一方面,学校应提供竞赛指导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水平科研竞赛,通过实践训练提升其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现状调研已说明导师采用“统一化输入”而忽视个体差异,往往会导致“高指导密度–低吸收效率”的失衡,因此导师应依据学生的个体特质,提供差异化发展建议:为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任务,并配备阶段性成果验收机制;为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创造更多项目合作机会,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此外研究结果表明,缺乏主动沟通往往导致研究生科研目标不明晰、发展路径模糊,所以应强化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主动与导师沟通科研目标和发展规划,如每月提交一次“科研进展与困难清单”,并在组会上主动汇报与讨论,形成困难共克、问题共议的科研氛围。同时心理关怀在缓解学业压力、增强心理韧性方面对科研效率和成果质量有间接促进作用,可以通过定期汇报研究进展、主动寻求学术指导与情绪支持,逐步构建起良性的师生协同机制,增强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创新力。

总体而言,通过优化导师指导模式与激发研究生主观能动性,既可提升导师指导效能,也能释放研究生的创新潜力,构建更高效的师生协同机制,推动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在此基础上,应结合高校实际,注重指导方式的差异化、资源配置的精准化与互动机制的有效化。

5.5. 研究局限性

本文基于西北工业大学光电与智能研究院的研究生与导师群体进行实证研究,并据此构建了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的机制与策略。然而,本研究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进行推论时需保持谨慎。由于研究样本主要来自一个工科院系,其科研文化、指导模式和学生特质可能与人文社科、医学等其他学科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提出的策略建议在推广至其他学科或更广泛的高校群体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调整。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纳入不同学科、不同层次院校的师生群体,以构建更具普遍适用性的导师指导模型,并探究学科差异背景下指导模式的特殊性与有效性。

6. 结束语

本文围绕导师指导行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展开系统探讨,依托理论溯源、现状探察、机制解析与策略构建四个层面,揭示了学术引导、科研支持与心理关怀等多维指导行为的协同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指导模式、完善心理支持与强化师生互动等策略,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学科差异背景下的指导效应,并结合智能技术构建动态反馈机制,以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助力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优化。

基金项目

等级:校级;项目名称:导师指导行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与协同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025HZ027。本研究获西北工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基金项目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艳梅, 张智.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5, 32(2): 100-106.
[2] 刘献君. 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教书育人, 2011(6): 8-11.
[3] 易梦春, 沈文钦, 徐浩天. 导师联合指导如何促进博士生创新能力——基于师生互动的中介效应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 44(19): 10-20.
[4] 苏荟, 白玲, 张继伟. 导师家长式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6): 57-66.
[5] 王洪才, 孙佳鹏.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现状与前瞻[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6): 1-7.
[6] 潘炳如, 顾建民. 导师指导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基于不同学科类别的差异性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4): 52-60.
[7] 潘悦. 高等院校研究生导师支持与心理健康: 同伴支持的调节作用[J]. 校园心理, 2023, 21(2): 113-117.
[8] 崔小雨, 李辉, 苏涛. 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项元分析检验[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5): 92-99.
[9] 高耀, 许丹东, 陈洪捷. 导生互动与硕士生心理焦虑的缓解——基于2021年全国硕士毕业生反馈调查的实证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4): 52-61.
[10] 吴立保, 黄丹. 导师指导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4(3): 84-92.
[11] 樊毓美. 大学生创业就业心理支持体系构建与发展[J]. 四川劳动保障, 2025(3): 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