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商科背景下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场景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内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张,2025届预计达1222万人[1],同比增加43万人,“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社会对具备跨学科素养、数字化能力、实践创新意识的新商科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激增[2],但传统模式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核心、以课堂灌输为主要形式”依然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如普本与专升本学生的职业诉求差异;学习场景局限导致教学过程中互动缺失、学习效果闭环缺失,重过程轻成果、重考核轻应用等。在应对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时,会发现适配性不足,难以指导学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因此,探讨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特征、原则及实施路径,显得尤为重要[3]。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理论课程体系,以期服务于大学生就业[4]。2017年,《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将“新三中心”(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理念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深度融合,突破传统“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的局限,丰富新商科背景下高校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5]。以重庆移通学院为案例,通过大班、小班差异教学,普本、专升本不同学生类型等多场景实践,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直接助力学生提升职业规划能力与就业竞争力[6],同时契合学校“新商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新商科的内涵与人才培养要求
新商科的定义:首先,新商科不同于传统侧重单一学科知识传授的商科,是以“数字化、跨界化、实战化”为核心特征,融合信息技术、人文社科与商科基础,强调解决实际商业问题的能力与适应行业变革的动态学习能力。新商科对人才的核心要求:须具备“三维素养”,其中包括扎实的专业素养,跨领域知识整合能力的复合素养以及职业定位清晰的职业素养。
(二) “新三中心”理念的核心定义
“新三中心”理念的核心定义,详情见图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发展作为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打破“统一化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职业发展阶段为导向——如普本学生侧重长期职业规划与升学与创业引导,专升本学生侧重学历衔接后的职业定位修正与短期就业竞争力提升,实现“一人一策”的规划指导。
Figure 1.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new center
图1. 新三中心理论架构图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将学生学习作为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模式。重构教学场景与方法,从“教师灌输”转向“学生主动参与”——结合新商科特点,引入“项目式学习”“企业真实案例研讨”“数字化学习平台”,并根据班额差异设计互动形式,如大班用“线上分组 + 线下展示”,小班用“一对一访谈 + 小组共创”。
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将学习效果作为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成效。建立“过程 + 结果”“校内 + 校外”的双维度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是否掌握职业测评报告质量、规划书完整性等规划方法,更关注实习offer获取率、职业目标达成度是否落地,通过学生就业数据、企业导师评价、毕业跟踪调研验。
(三) “新三中心”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适配性
新商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目标,与新三中心的个性化、实践性、成果导向高度契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连接学校与职场的桥梁,需通过“学生发展中心”匹配人才需求、通过学生学习中心提升规划能力、通过“学习效果中心”验证培养质量,三者形成闭环,确保课程服务于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3. 基于“新三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场景教学实践——以重庆移通学院为例
(一) 实践设计核心原则
始终围绕 “新三中心”:以“学生发展”定目标(分场景设定个性化培养方向)、以“学生学习”定方法(分场景设计教学形式)、以“学习效果”定评价(分场景构建考核体系),确保每个场景的实践均服务于新商科人才培养。
(二) 场景一:班额差异场景(大班VS小班)
班额差异场景(大班VS小班),如表1所示。
Table 1.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between large and small classes under the “new three centers”
表1. “新三中心”下大小班教学差异
维度 |
大班教学(120~150人/班) |
小班教学(30~40人/班) |
学生发展导向 |
目标:覆盖普适性规划需求,培养职业测评解读、简历撰写等基础规划能力 适配学生:大一新生(无明确职业方向,需统一引导) |
目标:聚焦个性化规划,培养行业调研、职业路径设计深度规划能力 适配学生:有初步职业方向的学生(如明确想进入电商、金融领域) |
学生学习导向 |
教学方法: 1. 混合式教学:线上(超星平台推送新商科职业趋势微课) + 线下(教师讲授核心理论 + 线上分组研讨) 2. 案例教学:引入字节跳动、京东等企业职业路径案例,组织大班集体分析 3. 数字化工具:统一使用北森职业测评系统,线上生成报告并分组解读 |
教学方法: 1. 项目式学习:以新商科行业职业规划为项目,小组完成行业调研 + 目标岗位分析 +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2. 一对一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测评报告、职业困惑进行个性化访谈(每生1次/学期) 3. 企业互动:邀请1~2名新商科企业HR进班,开展小班模拟面试 + 职业咨询 |
学习效果导向 |
评价体系: 1. 过程性评价(60%):线上微课学习进度、分组研讨报告、简历初稿 2. 结果性评价(40%):基础规划书(含职业测评解读、短期目标) 3. 反馈渠道:大班匿名问卷(评价教学满意度) |
评价体系: 1. 过程性评价(70%):项目阶段性成果(行业调研报告、小组展示)、一对一访谈记录 2. 结果性评价(30%):深度规划书(含行业数据支撑、3年职业路径) + 企业HR点评分数 3. 反馈渠道:小班座谈会(收集个性化改进建议) |
(三) 场景二:学生类型差异场景(普本VS专升本)
学生类型差异场景(普本VS专升本),如表2所示。
Table 2. Teaching differences between undergraduate and college upgrading under the “new three centers”
表2. “新三中心”下普本与专升本教学差异
维度 |
普本学生教学 |
专升本学生教学 |
学生发展导向 |
目标:构建长期职业规划体系,兼顾升学、创业、就业等多元方向 核心需求:探索新商科细分领域,提升长期竞争力 |
目标:聚焦学历衔接后的职业定位修正,强化短期就业竞争力 核心需求:解决专升本学历认可度与普本学生就业差距等困惑,快速适配职场 |
学生学习导向 |
教学内容重点: 1. 新商科行业深度解析(如“AI + 营销”“跨境电商合规”等细分领域) 2. 长期规划方法(SMART原则 + 职业路径迭代) 3. 拓展环节:组织就业创业沙龙、考研经验分享会 |
教学内容重点: 1. 学历价值转化:简历指导、面试训练中突出专升本阶段的实践成果 2. 短期求职技巧:笔试(行测 + 专业知识) + 面试(结构化 + 无领导小组)专项训练 3. 资源对接:有针对性推送专升本中小企业招聘信息 |
学习效果导向 |
评价体系: 1. 规划书(40%):需包含细分行业调研数据 + 3~5年职业路径 2. 实践成果(30%):创业计划书或考研备考计划或实习offer (任选其一) 3. 跟踪评价(30%):大二学年职业目标调整情况 |
评价体系: 1. 规划书(30%):需包含学历优势转化方案 + 1年就业目标 2. 求职成果(40%):简历质量 + 模拟面试分数 + 实习或就业offer获取情况 3. 企业评价(30%):实习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岗位适配度的评分 |
4. 多场景教学实践的实施过程与对比分析
(一) 实施过程(2023~2024学年)
试点阶段(2023年9~12月):选取重庆移通学院新商科专业(数字经济、通信工程)的2个大班(120人/班)、远景学院2个小班(35人/班),以及2个普本班(130人)、2个专升本班(120人)开展试点,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小组,明确各场景的教学流程与评价标准。
推广阶段(2024年3~6月):根据试点反馈优化方案,将多场景教学实践推广至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覆盖学生约8000人。
数据收集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满意度,访谈学生、企业导师并统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数量及offer获取率收集数据,对比不同场景的教学效果。
(二) 多场景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多场景教学效果对比分析,详情见表3、表4。
Table 3. Comparison of class size differences (based on pilot data of 2023~2024 academic year)
表3. 班额差异场景对比(基于2023~2024学年试点数据)
指标(%) |
大班教学(n = 120) |
小班教学(n = 35) |
差异分析 |
学生满意度(%) |
82.15 |
95.73 |
小班因个性化指导 + 企业互动,满意度显著更高 |
深度规划书通过率(%) |
68.92 |
92.95 |
小班学生的行业调研深度 + 路径设计合理性更优 |
新商科企业实习offer获取率(%) |
23.62 |
45.70 |
小班因企业HR直接指导,实习对接效率更高 |
改革前后整体效果对比:与2022~2023学年(传统教学模式)相比,2023~2024学年新商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评分”提升32.6%,“新商科岗位就业率”提升15.3%,“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满意度”提升28.9%,验证了多场景实践的有效性。
Table 4.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cenarios of student types (based on pilot data of 2023~2024 academic year)
表4. 学生类型差异场景对比(基于2023~2024学年试点数据)
指标(%) |
普本学生(n = 130) |
专升本学生(n = 120) |
差异分析 |
职业定位清晰度(%) |
88.30 |
91.53 |
专升本学生因短期目标聚焦,定位更清晰 |
新商科岗位offer获取率(%) |
31.75 |
38.55 |
专升本学生因求职技巧专项训练,就业适配性更强 |
长期职业目标调整率(%) |
42.52 |
28.30 |
普本学生因多元方向探索,目标调整更频繁(属合理现象) |
5. 多场景教学实践成效与存在问题
本文通过多场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既解决了职业规划迷茫问题,普本学生明确了新商科细分领域的发展路径,专升本学生实现了学历优势转化,整体就业竞争力与职业适应力显著提升。又构建了“新三中心 + 多场景”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形成了班额适配、类型适配的差异化教学模式,为同类课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还契合了“新商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课程改革成果被纳入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案例集”。
但本次实践过程也发现,试点规模较小,存在案例单一,不具有全面性。一方面,试点往往集中在少数院系或年级,未覆盖所有专业;另一方面,多场景教学中传统行业案例或者单一岗位案例较多,缺乏对新商科领域的覆盖。
短期效果,不具备长效性。短期效果多体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即时反馈,效果是不错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在1~3个月可能会淡化,因此实践缺乏对学生长期有效的跟踪和定位,特别是对已毕业3~5年的学生职业发展跟踪不足,无法完全验证规划的长期有效性。
资源支持,本身存在局限性。小班教学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财力等资源,人力方面就需要教务处、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各学院的多方协同;财力投入,实践本身就大规模推广时就需要成本压力。
6. 多场景教学实践优化具体路径
根据重庆移通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际情况,首先需要降低推广成本,针对多场景教学需平衡“个性化”与“规模化”,因此就需要探索“大班基础教学 + 小班专项突破”的混合模式。大班基础教学可依托标准化课程体系,通过专业核心知识,课程模板设置,师资备课,线上和线下教学融合等,降低基础教学成本;而小班专项突破则是需要进一步聚焦学生个性化需求,按照专业不同、兴趣不同、能力不同、职业选择方案不同等组织20~35人的小班,通过开展案例研讨、一对一指导、分组实践等多样化实践教学,以释放每位学生个性化培养价值。
其次,为进一步降低学校在小班教学中的资源压力,通过构建“校企协同”支撑体系,各学院可以通过校企走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方案与行内优质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比如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订单班培养等。如由企业选派具备一线实战经验的技术骨干、项目经理或高管,开展双师型授课,由企业承担部分小班专项课程的教学,还可以由企业承接实习对接任务,降低学校资源压力。
再次,为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引入“新商科行业动态数据库”显得尤为重要,实时更新教学案例,将行业动态与教学优秀实践案例更多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行业的动态了解更加有前瞻性,从而调整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接着,保障教学质量持续优化的关键,则是通过学习效果评价时间维度延伸,建立起5年内已毕业的校友的职业发展跟踪数据库,收集其岗位变动、薪资增长、技能应用、职业晋升等数据,同时结合行业趋势分析,反向评估现有课程体系的适配性,结合行业趋势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形成“教学–评价–迭代”的长效闭环;同时增加“校友评价”维度,提升评价的客观性。
7. 未来展望
未来将进一步推广“新三中心 + 多场景”模式,形成全校覆盖、专业适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助力学校中小型管理类人才培养。同时,通过进一步实践改革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可复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方案,从而推动重庆乃至全国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传统三中心”向“新三中心”理念转型。
基金项目
重庆移通学院202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商科背景下基于‘新三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创新性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4JG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