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提出,学习任务群教学理念的兴起对于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学习任务过于随意,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法、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重点探讨了学习任务群的含义及其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实施任务群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优化策略,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tandards, the emergence of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task group lear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However, many deficiencies still exist in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s, such as arbitrary design of learning tasks, lack of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nd simplistic evaluation methods. In response, this study employs literature review,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cas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ask group learn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he main challenges in its implementation, and potential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1. 学习任务群的含义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细致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语文学习任务群应聚焦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任务情境为导向,以具体的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通过引导学生在习得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1]。具体而言,从内容角度看,学习任务群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孤立解析知识点与逐项训练技能点的模式,强调内容的整合性与综合性,促进了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发展。从学习方式角度看,学习任务群突出实践性与情境性。它以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为依托,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在“做中学”的模式将语文的学习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教育目标看,学习任务群指向“素养导向”下的育人目标。它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记忆与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系列化任务的完成,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着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考的能力,这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深远意义。
2. 学习任务群与相关理论的对比分析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任务群常与项目式学习,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教育理念产生关联。这三者都以任务或项目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化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然而在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特定语境下学习任务群体现出独特的地位,相较于项目式学习更侧重于跨学科的、周期长的探究并生成可视化的学习成果,学习任务群虽也鼓励跨学科联系,但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任务设计的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更具有方向性、指导性、科学性。而与源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聚焦于语言交际功能实现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相比,学习任务群的范围更广,内容更深,它不仅仅关注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深度融合了文化传承、思维发展与审美鉴赏等多维度的育人目标,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内容组织与实施形态。因此,学习任务群并非对国外教学模式的简单移植,而是在汲取其“学生中心”、“做中学”等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与现实需求所进行的本土化创新与体系化建构。
3. 学习任务群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3.1.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学习任务群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学生在参与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能推动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创造以及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以“校园植物观察笔记”任务群为例,学生以语言运用为依托,深入查阅资料,精准掌握植物的名称、特性、作用等关键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低年级学生进行讲解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通过口头表达与交流,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资料收集阶段,学生通过对不同植物生长特性、形态特征等多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等一系列认知活动,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勇于探索以及积极思考的宝贵品质。此外,若能巧妙地将《诗经》中有关植物的意象赏析以及校园文化标牌设计等内容融入该任务群,引导学生在深入的探究实践中体会草木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审美创造能力,那么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将会收获更多。这种“用语言做事”的实践方式,使知识的获取、能力的迁移运用以及情感的培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实现了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落地与发展。
3.2.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任务群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以真实的情境、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3]。比如,老师在创设“校园读书节策划”,“家庭故事分享会”等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设计撰写邀请函、编排节目单、录制故事音频等任务,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感兴趣且愿意主动探索的实践活动。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他们会积极查阅资料、与同伴交流讨论、尝试不同的表达方法。此外,任务群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例如在“创意写作”任务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确定文体,这种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需求,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成果带来的积极反馈时,便会形成持续学习的动力,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3. 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任务群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从教师主导地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单纯地讲解课文,而是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并分享观点。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身份出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点拨,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频繁,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其次是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的转变。学习任务群打破了学科界限,推动跨学科教学的形成[4]。比如在开展“环境保护”主题学习任务群时,会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学生需要从地理学科了解环境现状,从生物学科探究生态平衡原理,从化学学科分析污染物成分及处理方法,从语文学科撰写倡议书等。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视野,也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此外,教学方式的变革还体现在从封闭课堂到开放学习空间的转变。传统课堂相对封闭,学生学习主要在教室里完成。学习任务群鼓励将学习空间拓展到教室之外。像在“家乡文化探究”学习任务群中,学生会走出校园,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古建筑、民俗村落等,实地考察、采访居民,收集资料。这种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真实感,也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4.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学习任务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学习任务过于随意
在课堂实施学习任务群时,学习任务过于随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一,任务目标模糊,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使得学习任务缺乏针对性,学生难以把握学习的方向,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其二,任务内容繁杂,任务范围过广,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感,学生面对众多复杂内容时容易感到困惑、无从下手,这既增加了学习负担,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其三,任务形式单一,主要多以传统的阅读、写作练习为主,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长此以往,这种单一的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亟待教师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上做出改进,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4.2. 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任务群的评价体系存在诸多不足。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与语言技能的考查,这种评价方式难以适应学习任务群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要求。在学习任务群实施过程中,评价内容应包含学生的学习过程、合作能力、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维度,但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缺乏对这些方面的全面考量。例如,在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成果时,只关注最终作品的质量,而忽视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度、思考过程与成长变化。同时,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机制不健全,学生缺乏参与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此外,评价标准不明确、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使得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难以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表现,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无法为教学改进与学生发展提供有效的反馈。
4.3. 学生差异兼顾不足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5]。例如,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可能会出现任务难度过高,导致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完成,从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任务难度过低时,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可能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导致小组内部分工不合理,一些学生承担过多任务,而另一些学生则无所事事。这种学生差异兼顾不足的情况,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还可能阻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不利于营造一个公平、有效的语文学习环境。
5.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5.1. 明确学习目标,优化学习任务
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6]。学习目标需紧扣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实现从单一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的转变。首先,老师需深度解读课标与教材,厘清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此来确立教学总目标。在此基础上,将总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学习任务,并确保这些目标贯穿整个任务群活动的始终。此外,学习任务的优化设计必须紧密围绕这些目标,任务内容应循序渐进,从简单过渡到复杂、从基础性到发展性的过度。同时,应避免任务设计的随意性与碎片化,确保每个任务都是实现整体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例如,在“革命文化”主题单元中,目标不仅定位在理解课文内容,更应指向体会革命精神、学习表达方法、进行思辨性讨论等,相应设计“搜集英雄故事”“撰写颁奖词”“模拟访谈”等环环相扣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创意表达的能力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5.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任务设计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风格不相同,因此,教师需采用分层任务设计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首先,教师应通过前期诊断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化任务,基础层任务侧重于巩固基础知识,如字词认读和简单句段练习。发展层任务强调应用能力如文本分析和创意表达,挑战层任务则聚焦高阶思维如批判性讨论和项目式探究。这种设计不仅能避免“一刀切”的教学弊端,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例如,在“民间故事”单元中,基础层学生可完成“故事复述”任务,发展层学生进行“故事角色扮演”,挑战层学生则组织“民间故事创编与展示”,通过梯度任务促进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同时,分层任务需动态调整,结合形成性评价,如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确保任务设计的灵活性和适切性。
5.3. 嵌入多元评价体系,促进素养发展
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它突破了传统单一评价的局限,全面体现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成长情况[7]。教师应融合多种评价方式,其中包括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主体性评价等,以确保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过程。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任务完成的进度,并鼓励学生定期反思自身学习过程;结果性评价则考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主体性评价能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协作能力,如设置小组互评表,让学生依据标准相互打分并提供改进建议。这种多维度评价不仅能及时诊断学习问题、调整教学策略,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其在语言建构、文化理解、思维发展等素养层面的协调发展。以“古诗词赏析”任务群为例,过程性评价可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主动发言次数以及他们在诗词朗诵练习中的表现提升;结果性评价则通过学生提交的诗词赏析报告、创作的诗词作品来衡量其对诗词意境、修辞手法等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主体性评价中,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从用词、意象运用等角度给出建议,同时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与不足,教师根据这些多元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精准指导,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之,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通过真实的情境和挑战性的任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及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教学方式从传统讲授向学生主体、跨学科融合及开放空间的转变。然而,当前实施中仍面临任务随意性、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学生差异兼顾不足等挑战。为此,通过明确学习目标以优化任务设计、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任务、嵌入多元评价体系等优化策略,能够系统性地克服这些问题。这些策略确保了任务群活动紧扣核心素养发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并通过动态评价反馈持续提升教学实效。今后教师需进一步深化实践探索,将学习任务群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从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