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在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2]。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示高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我院教师在学校支持下面向全校各专业、全体本科生,先后开设了以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和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启蒙及实训》、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基础实训》等系列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阐明了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工作核心、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就是要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3]-[5]。
2.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痛点”
然而,以往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仅仅只包含了“双创”精神或思维(如:讲授和分析案例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分组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合作精神、个人主题演讲和自由辩论的批判性思维等),十分缺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缺乏家国情怀、理想道德、人文修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上,完全以专业授课教师为主体,彻底忽视了学生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中重要价值和意义,导致课程思政元素的质量和种类严重依赖于专业教师个人认知程度和经验水平,极大限制了课程思政教学的生机活力。
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上,教师通常进行直截了当地说教,学生和课程思政元素之间缺乏密切联系,也无法亲身体会课程思政元素所带来的益处和兴趣,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思政育人效果。而且,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外界的不同观念进入思想意识体系,人们的意识受到“侵犯”时,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具有“自身免疫效应”,而这种“灌输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显性教育,也容易激起学生抵触学习的心理[6]。
大部分创新创业课程仍然以知识和技能培训为核心,课程考核评价指标单一,不能反映学生在情感素养、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上的表现,无法评估创新创业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也不能为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反馈性意见。课程思政育人强调“润物无声”,因此对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评价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定性为主的特点,需要建立定量与定性、静态与动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图1)。
Figure 1. Teaching issues existing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图1.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下存在的教学问题
综上可知,以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尚有差距,无法全方位响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并且,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具有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过度商业化思想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存在强烈冲击。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警惕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搭便车”等不良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腐蚀已刻不容缓。
3. 解决“痛点”问题的理论依据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中形成协同效应。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菲利普·杰克逊在他的《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7]。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最终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6] [8]。这与我国提出的课程思政隐性育人理念不谋而合,为我国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指导[9]。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深入挖掘与学生自身密切关联的课程思政元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10] [11]。学习者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并将原有知识经验进行调整、转变自身认知结构的途径主要包括“同化”和“顺应”[12]。“同化”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将外部世界的事物纳入现有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是指当现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部信息产生冲突时,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13]。
课程思政隐性育人成效的评价体系应结合第四代评价理论,体现“共同建构”、“全面参与”和“多元价值”的评价思想和特点[12]。美国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首次提出以“协商”为核心的第四代评价理论[14],标志着评估理论进入了第四阶段——建构阶段[15]。这一评价理论指出“评价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评价描述的并不是事物真正的、客观的状态,而是参与评价的人或团体关于评价对象的一种主观性认识,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建构”[14] [16]。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和结果相结合、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的精神和思想升华、在评价方法上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12]。
4. 基于学生自选项目的渗透式教学模式
4.1. 基于自主选题项目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往往围绕着大学生自主立题的创新创业项目展开,而有着不同专业背景、成长经历、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的青年大学生经常会从多角度提出许多新奇有趣的创新创业项目,这不仅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也为课程思政教学内涵不断注入新活力(如图2)。例如:往年创新创业课程中大学生自主立题的《改良型流浪猫窝》项目,反映了大学生爱护动物、关心弱者的人文主义情怀;《上海理工大学校园碳排放调研分析与管理平台》的创新项目,反映了大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老年人生活健康状况监测系统》的创新项目,反映了大学生崇尚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华创亦诗——国内乡村旅游品牌IP化策略服务供应商》的创业项目,是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Figure 2.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mbedded in college students’ self-selecte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projects
图2. 大学生自主选题的创新创业项目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
教师根据每组学生自主选择的创新创业项目特点,从理想信念、情感道德、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等角度出发,以项目为载体凝练出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如图3),并建立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这种从学生自主选题中凝练课程思政元素的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能极大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又能启发和拓宽以后上课的同学进行创新创业项目选题思路。
Figure 3. “Student-Teacher” interaction session: teachers extract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college students’ self-selected projects
图3. “学生–教师”互动环节:教师从大学生自主选题项目中凝练隐性思政元素
4.2. 基于项目指导的渗透式课程思政教学
教师在指导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从项目中所凝练的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渗透式课程思政教学中达到隐性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流程如图4所示:(1) 在学生自主选定项目题目后,教师从中凝练出对应的思政元素,并通过直接讲授充分肯定和升华学生自主选题项目的思政价值,激发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学习热情,使其达到自我教育。(2) 在项目实施计划制定阶段,学生主要面临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和如何计划分工的问题,教师要通过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发现和分析问题的思维。(3) 在项目活动探究阶段,学生身临其境地按预定计划实施、并通过分析和思考不断对项目实施路径进行调整,教师通过情境式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选题项目中的课程思政,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项目蕴含的课程思政价值。(4) 在制作项目作品阶段,学生主要面临着如何依据前期收集的信息和分析的结论、归纳总结并形成最终成果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在成果交流阶段,学生对自己组共同完成的项目从商业价值、社会效益、创新意义、思政价值等多方面进行展示和交流,不仅能加深对自己所参与项目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强化自我价值观的塑造,同时也能学习其他组所完成的项目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价值,学生于无形中进一步丰富了自我价值观塑造的维度。(6) 在项目评价阶段,学生不仅对本组完成的项目进行反思和总结,而且对其他组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价和建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客观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项目成果及完成情况,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
Figure 4.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ve session: teachers carry out penetrativ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uiding projects, both explicit and implicit
图4. “教师–学生”互动环节:教师在指导项目中开展渗透式课程思政显/隐性教育
纵观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可知,其由三个循环作用的部分:学生、项目和教师构成(如图5所示)。首先,学生基于自身知识经验等个性化特点,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创新创业项目。然后,教师从学生自主选题的项目中凝练对应的思政元素。最后,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项目中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升华和强化学生自主选题项目中蕴含的课程思政价值,并达到使学生自我强化价值观塑造的目的。这种围绕学生自选项目开展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教师”互动和“教师–学生”互动开展渗透式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课程思政隐性育人的目的。
Figure 5. Schematic diagram of project-based interactive teaching
图5. 基于项目的互动式教学示意图
4.3. 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体系
建立合理有效的创新创业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对评估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持续改进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第四代评价理论,提出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进行评价,采用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建立多元化、过程化、互动化的创新创业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如图6)。
Figure 6.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diversified, process oriented, and interacti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图6. 多元化、过程化和互动化的创新创业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中每个方面包含若干关键指标。教师教学态度的评估主要对教师是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指导项目过程是否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实施是否耐心负责、授课过程和项目指导过程中是否精神饱满这4个关键指标进行。教师教学目标的评估主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是否深入贯彻了思政育人意识、教师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项目指导中是否体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是否重点突出这4个关键指标进行。教师教学内容的评估主要对所讲授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是否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是否包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人文道德素养、课程思政元素是否足够丰富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3个关键指标进行。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估主要对教学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专思融合”、是否充分利用隐性教育、是否充分引导学生强化自我教育和价值观的塑造、是否有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这4个关键指标进行。对教师评价的具体方式包括以督导、同行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听课、学生在结课后评教的量化评价,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访谈的质性评价。
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成效的评价主要包括4个关键指标: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首先,在开课前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摸排每位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之前在以上4个关键指标上已有的认识和态度。然后,在课程学习中通过学生在出勤、课堂表现和小组分工中的“主观努力度”和“行为实践度”情况给出每位学生在以上4个关键指标中的形成性评估结果。最后,在结课后根据每位学生的课程感悟、组内组员互评和项目成果评价得到每位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后在以上4个关键指标中的总结性评估结果。将学生在开课前的诊断性评估结果与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中的形成性评估结果、结课后的总结性评估结果进行参照和对比之后,最终得到学生在本门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学习效果评价结果。
5. 基于学生自选项目的渗透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应用
以2021~2022学年第2学期《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实训》课程中第5小组同学开展的项目——改良型流浪猫窝为样例,阐述基于学生自选项目的渗透式教学在课程思政元素凝练、课程思政隐性育人、学生自我教育和价值观自我强化方面的实践过程。
5.1. 学生根据自身经验、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个性化项目题目
组成第5组的学生整体平均年级较低(4人为大一学生、3人为大二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烈,时代特色鲜明。男女比例适中,4人为男生、3人为女生,兴趣广泛多样;专业背景文、理兼容,2人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1人为材料与化学专业、1人为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专业、3人为外语专业,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具备创意外形设计、思想情感价值挖掘和体验的优势。学生们基于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提出了对流浪猫窝改良的创新创业项目。
5.2. 教师从学生自主选题的项目中凝练课程思政元素
野生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保护野生动物,构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就是维护生态平衡,就是保障生态安全,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和关心野生动物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对流浪猫窝改良的创新创业项目,反映了学生们热爱自然、热爱动物、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
5.3. 教师在指导项目实施中升华课程思政元素、学生深入体验课程思政内涵
在项目选题确定后,教师通过参与小组讨论鼓励、支持学生热爱自然和动物的品质精神及其行为,在项目计划制定阶段,帮助学生分析流浪猫窝改良的主要方面、与现有流浪猫窝的创新之处、如何进行市场推广和盈利模式、需要查阅的相关技术资料和需要准备的制作材料等项目开展中的关键问题。在项目探索阶段,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流浪猫的生活习性、了解流浪猫的性情、记录流浪猫的喜好,有针对性地思考和设计满足流浪猫健康、快乐生活的猫窝,在作品制作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和归纳在项目探索阶段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反思和总结,不断解决在作品制作时遇到的设计问题、技术问题、成本问题和营销问题,最终完成流浪猫窝的改良设计制作和相应创业计划书的撰写。
5.4. 学生在项目成果交流中实现自我教育和价值观自我塑造
在项目成果交流阶段,学生自主归纳并总结改良型流浪猫窝项目对应的项目意义并向其他小组同学讲解。同学们通过总结和表达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以自我教育的形式,使自身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其他小组成员也在交流中得到学习。
5.5. 多元化、过程化和互动化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
在课程小组确立项目课题前,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记录每位同学对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和双创精神的认同程度,以获得诊断性评估结果。在小组确定项目课题和开展项目实践活动中,记录每位同学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课堂出勤率、言行实践与思政内涵的相关度、对项目课题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以获得形成性评估结果。最后,结合每位同学提交的课程感悟、组内互评和项目成果答辩得分,获得总结性评估结果。结合诊断性评估结果、形成性评估结果和总结性评估结果,可以获得该课程对学生的思政育人成效结果。
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通过督导、同行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听课,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予量化评估。同时,在课程不同阶段,通过师生访谈及时了解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堵点”和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感受,形成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质性评估。最后,通过结课后的学生评教打分,获得对教师授课质量的量化评估结果。结合量化评估结果和质性评估结果,最终得到教师的课程思政授课质量评价结果。
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后,课程结课后学生对该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较高。9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工作认真负责;76%的学生认为教学要求明确,内容充实,与理论教学知识契合良好;80%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讲解清晰,指导与交流主动。此外,教学实践中也涌现出蕴含其他思政元素的优秀项目。如:“Eco-friendly自洁拖把”,该项目不同于传统拖把使用不可降解的拖把头布料,而是采用可降解的拖把头材料,具有环保绿色的突出优势。体现了“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
6. 模式的局限性与推广建议
但该教学模式下若完全由学生自选项目可能恰好缺乏某些重要的思政元素(如国家战略、文化自信等),导致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不完整。另外,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领域知识,还需具备敏锐的价值洞察力,帮助引导学生凝练项目中的思政元素。教学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思政渗透环节、全程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会显著增加工作负荷。这对广大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和投入的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避免学生自选项目过于宽泛带来的问题,可以采用“限定性自选”与“主题引导”方式。教师提供一批经过精心设计、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备选项目主题,让学生在既定框架内选择,兼顾自主性与教育性。另外,可以不定期举办优秀项目展演或思政沙龙,挑选有代表性的优秀项目进行公开展示和研讨,重点分享项目中的价值思考与成长体会,形成示范效应,营造“三全育人”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在提升教师能力方面,组建“专业 + 思政”混合导师团队,鼓励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结对子,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定期组织跨学科的工作坊和培训,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备课。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教学评价、评奖评优和职称晋升体系,提高教师积极性。
总结而言,基于学生自选项目的渗透式课程思政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其成功推广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从体系支撑、教师发展、过程管理、评价改革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才能克服其局限性,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7. 教学总结
(1) 本文提出从学生自主选题的项目中挖掘丰富鲜活、与学生密切关联的课程思政元素。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元素不再拘泥于“双创”精神和思维,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不再完全依赖于授课教师基于个人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进行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再是与学生毫无关系、高高在上的空洞说辞。从学生自主选题的项目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既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也和学生自身存在密切关联。这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方式不仅拓宽了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元素种类,而且思政元素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吸收。
(2) 渗透式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大学生自我强化价值观塑造的效果。在教师指导项目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显性教育鼓励和肯定学生项目选题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要素,并且深入凝练和升华课程思政内涵层次,强化学生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通过隐性教育在项目探索实践阶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并领悟对应项目的课程思政内涵,在项目成果交流阶段让学生总结、梳理和表现项目蕴含的课程思政要点,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达到强化价值观塑造的效果。
(3) 建立多元化、过程化和互动化的创新创业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体系。评价对象多元化:既评价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效,也评价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成效。评价指标多元化:对教师的评价从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大部分全面覆盖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评价从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四大部分考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育人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方法多元化、过程化:既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有基于学生“主观努力度”和“行为实践度”的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互动化: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评价既包含由督导、同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学生群体组成的单向量化评价,也包含由教师–学生访谈组成的互动的质性评价。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成效的评价既包含由授课教师给出的评价结果,也包含由组内成员互相评价的互动式评价结果。
基金项目
2023年度上海理工大学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项目的互动式教学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思政隐性育人成效的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