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的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1] [2]。2025年1月,教育部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等要求,鼓励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探索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环境化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强、应用实践性突出的专业基础课程,亟需探索AI技术与教学模式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以响应“新工科”建设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环境化学》课程为多数高校中环境工程专业、化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综合性强,包含了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控制化学以及环境生态化学等学科内容,存在多学科的交叉[3]。主要讲授有害化学物质在不同环境介质(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体内等)内部或多介质间的迁移、转化规律,环境效应,污染修复手段的原理与应用等,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化学知识,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环境污染的全过程管控。因课程知识体系复杂抽象,学生表示学习吃力,课上表现积极性差,参与度低,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迫切需要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点的交叉融合。
BOPPPS教学模式对于推进有效教学、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可操作性很强,目前已被多所国内外高校采用[4]。教学过程中发现AI工具如DeepSeek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体系的逻辑连接,并构建学术思维[5]。因此,作者将传统的、被动听讲的PPT式讲授方式升级为“BOPPPS + AI”的教学模式,破除传统“灌输式”教学痛点,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实现“教学模式–智能工具–学科知识”的三维融合,推动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2. BOPPPS模式和AI技术简介
BOPPPS理念以有效教学设计著称,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与反馈,通过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形成六环节的闭环设计。以学生全方位的参与式学习代替听讲式学习,增加学生知识获取率的同时,也可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后续教学活动调整提供参考,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但只基于该理念,仍无法解决《环境化学》内容多、涉及广、可视化难等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AI已成为教师的强大助手,也是学生获取复杂知识、建立学术思维的帮手。其主要功能可分为三个方面(表1):生成式AI内容增强、及时反馈与互动、知识可视化,这些均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将现代AI技术——DeepSeek、思维导图等作为辅助工具,可实现《环境化学》中繁冗复杂知识体系的简单化和可视化[6]。
Table 1. AI tool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functions
表1. AI工具–功能对应表
通用功能 |
本研究使用的具体工具示例 |
可替代工具举例 |
生成式AI内容增强 |
DeepSeek |
ChatGPT、
文心一言、即梦AI |
及时反馈与互动 |
雨课堂 |
学习通、课堂派 |
知识可视化 |
MindMaster |
XMind、MindNode |
3. “BOPPPS + AI”模式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3.1. 导入–增强学生兴趣
根据不同章节所授内容,以前沿知识、热点问题、社会事件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作为知识点的切入口,弥补教材前沿性不足的缺陷,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好奇心。
(1) 授课教师利用DeepSeek对与环境化学相关的前沿文章作总结归纳,并引入到教学中,展示相关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拓展教学知识,提高课程内容的科技性、时代性和丰富性。例如利用DeepSeek预测模型模拟高危污染物扩散场景,丰富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具象化,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知识的应用过程,并且AI技术的应用也突破了实验安全限制。
(2) 以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为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知识,可利用生成式AI内容增强工具(本研究中使用DeepSeek实现)快速生成多视角、多案例的背景材料,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性思考,实现对知识的补充拓展。如针对课程中涉及的“如何修复土壤中重金属Cd污染”的问题,教材以科普的方式,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给出了不同的修复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案例性,就某个修复方法有什么前提条件、具体如何实施、效果如何均未详细展开,知识的展示缺乏应用性。针对此情况即可利用DeepSeek庞大的知识体系,对课程内容作进一步扩展,图1即为其反馈的部分解决方案,不仅对课程内容所涉及的修复方法作了补充(包括适用场景,优缺点等),还拓展了其他方法(如农艺调控),并对所给出的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及修复方案选择建议和注意事项。
(3) 以上节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与本节课程知识点的关联性为导入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连接性,让学生对已学知识有获得感。
3.2. 目标–成果可检测
以学生获得为目标导向,将课程目标、教学重点具象化,不再只是使用“学习”、“掌握”、“理解”等抽象概括性词语,而是选择一些行为动词,如“列举”、“复述”、“比较”、“设计”等。以可检测、易判断的方式设定目标和重点,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可帮助学生自行判断。对此,学生也表示利用行为动词更能对获取知识的情况进行自测。
Figure 1. Result display of DeepSeek’s input instruction: “How to remediate the pollution of heavy metal Cd in soil”
图1. DeepSeek搜索“如何修复土壤中重金属Cd的污染”结果展示
3.3. 前测–精准学情诊断
学情精准诊断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开课之前,需要对本课程的先修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诊断,二是每次课程开始,要对上节课程重点内容做测试。主要以提问应答、匿名投票、“雨课堂”随堂练习(图2)和任务布置等方式开展。通过对学生前测,了解其先备知识或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和遗忘程度,并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课程的讲解内容及教学进度。
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应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其可能不了解的知识点,以文档或视频的方式分享给学生,让学生提前自学,并在“雨课堂”中通过布置任务、设定问题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增强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跟上教学节奏。
Figure 2. “Rain Classroom” in-class quizzes
图2. “雨课堂”随堂测验
3.4. 参与式学习–高阶能力培养
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参与式学习极为重要。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符合“学习金字塔”中“小组讨论”、“实际操练”、“教别人”的模式,学习效果分别可达到50%、75%、90%,远高于“听讲”学习的10%,学生获得知识也更牢固。
(1)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分享和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或热点问题,可以是课堂上某个知识点的拓展,例如前沿期刊论文、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最新进展等,以PPT的模式,将所学分享给大家,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有效讨论,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在此过程鼓励学生利用AI工具,对已完成体系进行补充。两学期的教学对比发现,DeepSeek的使用让学生的思维逻辑更加全面,以往未使用DeepSeek的学生只是在陈述某方面的知识,各知识之间缺乏连接,展示内容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体系中(图3(a)),并无拓展;将汇报内容利用DeepSeek辅助完成之后,整体逻辑明显更为全面,除了包括污染现状、危害等基础内容外,还增加了解决措施和实际案例(图3(b)),学生表示DeepSeek的使用打开了其知识盲区,帮助其建立了更完整的思维逻辑。
(a) 未使用DeepSeek (b) 使用DeepSeek
Figure 3. The impact of using DeepSeek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a) without using DeepSeek (b) using DeepSeek
图3. (a) 未使用DeepSeek与(b) 使用DeepSeek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
(2) 教学过程增加互动环节。以课程相关问题为题(如就某个污染事件哪种修复技术最为有效),组织学生讨论。利用DeepSeek生成环境化学谜语:“我是无色无味,但能致癌,我是谁?——苯并芘”。也可利用AI技术生成随堂测验,如在DeepSeek输入指令:请生成5道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随堂测验题,难度适中,并附带解析(图4)。可以看到,DeepSeek给出的题目存在很多特点,① 设计思路覆盖了有关POPs的核心知识点,如定义、典型物质、国际公约、迁移机制、与同类污染物的区别;② 增强对比记忆,给出了干扰项易混淆的概念(如其他公约、非POPs污染物);③ 解析侧重逻辑关联,强化对“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全球迁移性”三大特征的理解。
Figure 4. Result display of DeepSeek’s input instruction: “Please generate 5 in-class test questions about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with moderate difficulty, and provide explanations.”
图4. 向DeepSeek输入指令:“请生成5道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随堂测验题,难度适中,并附带解析”的结果展示
(3) 鼓励学生对课程复杂内容建立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全局性掌握,例如课程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中涉及多种吸光物质的光解反应的条件、路径,各种自由基之间也存在一定关联,这部分知识极易产生混淆,对此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制作思维导图(图5),加深学生对知识点对比记忆的同时,还可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5. 后测–及时反馈调整
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回答问题、互动讨论等方式,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明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还是“创造”。通过即时反馈互动系统(如雨课堂平台)发布前测/后测题目,实时收集学情数据对比情况,实现精准教学干预,并结合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时上课方式调整下节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在DeepSeek生成的多种土壤修复方案的案例(图1)任务中,学生首先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构建初步方案(即为应用层次);继而分析利用AI生成的多种方案的优缺点、适用条件和潜在副作用(即为分析层次);最后小组讨论并评价出最优方案,并且陈述理由(即为评价层次)。AI工具的高效信息整合能力,使得课堂时间得以从低阶的“记忆”和“理解”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投入到高阶的“分析”、“评价”乃至“创造”活动中,实现认知目标的爬升。
Figure 5. Mind map of photolysis of important absorbing substances in the atmosphere
图5. 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光解的思维导图
也可利用生成式AI内容增强工具(如DeepSeek)生成错题本,将学生作业整理成册,向DeepSeek输入指令:“请批改这份文件中的50份《环境化学》作业(含计算题和简答题),统计错误率最高的3个知识点,并为每位学生生成个性化复习建议”(图6)。教师由此可掌握学生的易错点,实现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分析”和“评估”,提升教学效率。
Figure 6. Result display of DeepSeek’s input instruction: “Please review 50 assignments of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in this document (including calculation questions and short-answer questions). Identify the three most error-prone knowledge points, and generate personalized review suggestions for each student.”
图6. DeepSeek输入指令:“请批改这份文件中的50份《环境化学》作业(含计算题和简答题),统计错误率最高的3个知识点,并为每位学生生成个性化复习建议”的结果展示
3.6. 总结–学习成果可视 + 课后延伸
以思维导图、随堂测验、课后作业等模式对当节课程作总结。更多地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并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掌握程度检验。以“教别人”模式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利用思维导图(图5、图7)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增强学生的逻辑性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利用DeepSeek结合Neo4J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污染物–介质–生物效应”的多维关系的可视化,解决抽象知识理解障碍的问题;利用“雨课堂”实现随堂测验(图2),有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获得程度,并总结本次课程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课后作业可利用DeepSeek布置和总结(图6),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并自行批改,对于自行批改的作业要求其保留修改痕迹,防止学生为想获得高分,直接抄袭教材或互相抄袭的情况,也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易错点,并加强相关知识点的复习。
Figure 7. Use mind maps to summarize the key knowledge of the chapter on atmospheric pollutant migration
图7. 利用思维导图完成大气污染物迁移章节的重点知识汇总
4. “BOPPPS + AI”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
4.1. 不同教学班对比结果
在同一学期开设的两个教学班中分别采取“传统”和“BOPPPS + AI”的教学模式,两个教学班的师资、学生专业、课程基础、教材、课时无显著差异。课程开始时,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统一的“基础知识概念测试”,以此作为基线数据。在一章学习或者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如章节测试、课堂表现、雨课堂过程数据、期末考试成绩等)进行收集并分析。并在学生群体中采用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学生学习日志等方法,收集学生关于学习体验、参与积极性、思维方式变化的数据。
在课堂活跃度上能明显发现,采用“BOPPPS + AI”教学模式的班级上,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参与度更强。课间在与学生交流时,学生表示“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AI使用,可以让自己减少走神、跟上节奏,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清晰,在思维上也感受到了一些变化”、“AI工具帮助其多角度地思考”、“相似知识点的甄别具有挑战性”等等。对期末成绩(图8)分析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期末成绩的优良率并不高,在教学模式改革之后,不及格人数清零,高分成绩段人数明显增多,尤其是70~80分段的人数显著增加,最高分由传统模式的77分涨至92分。由此可知,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在理论知识的应用上,即在利用相关知识分析、计算、解决环境问题上,也更加灵活。
Figure 8. Statistics of students’ final exam results
图8. 学生期末成绩统计
4.2. AI工具在教学应用中的反思
在学生使用AI工具获得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1) AI工具提供的信息准确性问题,DeepSeek提供的信息中可能存在一些虚假或过时信息,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环境化学领域。(2) 思维惰性与学术诚信问题,有些学生跳过思考,直接抄袭AI生成的答案,导致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的退化。(3) 技术依赖问题,学生发现AI工具提供的结果比起自主思考更加全面,一有问题就想利用AI解决,产生了较强的信赖和依赖心理。对此,我们也在使用AI的过程中不断改进。(1) 针对信息准确性,我们在任务设计中融入了“交叉验证”环节。例如,要求学生对AI生成的修复方案,必须通过查阅教科书、权威数据库或者SCI论文进行核实和佐证。(2) 针对思维惰性和学术诚信,向学生明确表达“过程重于结果”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提交与AI对话的历史记录、修改迭代过程的草稿、以及最终的学习反思,重点评估其思维过程而非最终答案的完美程度。(3) 针对批判性思维培养,设计“AI挑错”或“方案优化”任务。给学生一段有瑕疵的AI生成文本,让其找出错误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将AI的初步方案作为批判性分析和优化的对象。(4) 明确AI工具使用规范,在课程开始时就与学生共同制定《AI工具使用公约》,明确何时可用、如何运用、何为滥用,并将其纳入课程评价体系。这种改进措施也可实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高阶的“分析”、“评价”和“创造”的目标。
5. 结论
《环境化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学生获得如此庞杂且抽象的知识是很吃力的,由此导致课堂不活跃、学习积极性差的情况。依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重塑教育形态这一契机,笔者采用“BOPPPS + AI”的教育模式,实现对教材缺乏的实时前沿内容的更新、传统教学过程的改进、考核机制的创新,降低学生对复杂知识的掌握难题,增强繁冗庞杂知识点的关联性和可视化。应用之后发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该模式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要求,对知识的获取方式、传授方式以及教与学关系的革新有所助力。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