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2015)中,“本来”分为形容词和副词,前者的意思为原来的,只修饰名词,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后者又分为两类,前者是时间副词,表示原先,先前,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后者是语气副词(即评注性副词),又表示两个意思,① 表示事实上,实际上,强调事实的真实性,② 理所当然,按道理就该这样。“原来”也分为形容词和副词,作为形容词性的开始时候的意思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作为副词分为时间副词和评注性副词,时间副词指以前的某一时期、当初的意思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评注性副词指发现了以前不知道的真实情况,含有恍然大悟之意。
2. “本来”和“原来”在“行知言”三域的主观性程度分析
“行知言”的概念是沈家煊先生在Sweetser的基础上区分并界定的,分别表示行域、知域、言域。“行”是指现实的行为和行状,针对某种既定的事态;“知”是指主观的知觉和认识,跟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知识状态有关;“言”是指用以实现某种意图的言语行为,如请求、命令等,是“言语主体”我对事态的影响的一种言语状态[1]。这三个概念不仅在复句上有反映,还存在许多的语言现象中,比如名词、动词、副词等,区分这三个域又有利于弄清复杂的语义关系。
2.1. “本来”和“原来”在行域上的比较
“本来”的行域意义为事实上,实际上,强调事实的真实性,通常用于描述事物的初始状态、原有特征或既定事实。
1) 杨长子住在小石川茗荷谷町一个日本人家里。这日本人家姓高冈,本来是个陆军大尉,辽阳之战,被俄国人打死了。(向恺然《留东外史》)
2) 断捷说,曹立泉吃下这剂药去,泄痢倒是好了,心里起急发热,简直的要疯。一夜没睡,竟想冰吃,瞪着眼睛竟说胡话。越到晚晌越闹的厉害,一会儿跪在坑上叫老师,说:“富老师,我屈心了,我对不起您。”急的自己抽嘴吧。本来他一肚子热,一吃这类热药,焉能不说胡话?(蔡友梅《新鲜滋味》)
例(1)主要强调的是他过去的身份这个事实,并没有明显流露出自己对该身份的某种情感和态度。(2)解释了曹立泉病情加重的原因,强调了他身体状况的事实。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在行域中,评注性副词“本来”有可能不影响前后成分,相对客观。
虽然评注性副词“本来”在行域中主要关注的是行为或事态本身,但在特定语境下,它可以隐含说话者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反应,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如:他本来只有七岁,可看个头却像个十几岁的孩子。如果去掉“本来”,就只是在陈述事实,但加上就会更加明显地展现出说话人惊讶的态度。
“原来”的行域意义为揭示之前未被知晓的行为真相或事实,带有某种意外发现的感觉。
3) 宝玉见黛玉独自一人坐在潇湘馆的窗前,似乎若有所思。他轻轻走近,却听到黛玉低声吟诵诗句,神情哀婉。原来黛玉是因为思念远在他乡的母亲而黯然神伤。(曹雪芹《红楼梦》)
4) 谭功达将那张地图折叠起来,这才发现,原来一直在磕碰他小腿肚子的并不是姚秘书的腿,而是当年他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一只公文包。(格非《江南三部曲》)
例(3)的事件是黛玉独自坐在窗前吟诵诗句,宝玉意外发现她是在思念母亲。(4)他意外发现磕碰他小腿肚子的是一只公文包,揭示了他之前不知道的真相。这两例都是揭示某件真实事件,并没有融入说话人的主观意愿。
2.2. “本来”和“原来”在知域上的比较
“本来”的知域意义为说话人表达自己对某个事件的理所当然的认知,认为按理来说就该这样,有明显的认知判断。
5) 但说不定许多没有经验的人,要妄笑它是无味的诗句呢。文艺的真赏鉴,本来就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又何必咄咄见怪?(钟敬文《西湖的雪景》)
6) 这开烟馆本来就不是正经买卖,外带着还给贼窝赃,这苗狸子弟兄们不成材料,可也真算到了家了。(金国璞《华言问答》)
知域跟说话人的认知状态有关,主观性比强调事实的行域要强。例(5)“本来”强调了文艺鉴赏的难度,表达了说话者认为这一认知是理所当然的。(6)表达了说话者对开烟馆的不赞同态度,增强了语句的主观性和情感色彩。
在知域,评注性副词“本来”的语用功能主要是传达说话人对已知的事件主观态度。它不仅陈述事实,还隐含了说话者的认知判断和情感反应,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如:你本来就该听他的话!它的语境可能是:他没听另一个人的话,以至于事情完成得不好,向说话人提起,说话人听完就说了这句话。说话人用“本来”强调了这件事的真实性且直接表露出自己的态度。
“原来”的知域意义为表达一种恍然大悟的状态,即突然明白了某个道理或事实。
7) 天哪!我懂了:弃婴!我一下子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墙外的那个男人!和墙里的那个女人!那男人原来一直是望着他的孩子,他在墙外走来走去远远地望着他的孩子,也望着那个车站,看看有谁来把他的孩子抱走。(史铁生《第一人称》)
8) 他把萤火虫从毛地黄叶子上抖擞下来,用哆嗦着的手把它们在石头上摆成了一个圆圈。在中间留了一个空地方,预备放骰子盒儿,就在那上面,这十三盏小灯笼,发出一种磷火一般的淡光。他们两个重新干起来。原来一年之中在那一季里,萤火虫的亮光正是最强的时候,所以当时它们射出来的亮光,给他们用,可以说十分有余。(托马斯·哈代《还乡》)
例(7)是说话人突然明白那个男人的行为是什么意思。(8)是说话人对他们行为的新认识——这个季节的萤火虫最亮。这两例都是突然明白了某个事实,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知域中,说话人的观点的主观性程度比行域要强,更强调的是对事实的认识而非事件本身。
2.3. “本来”和“原来”在言域上的比较
“本来”的言域意义为说话人强调某种原有的状态或意愿,与当前情况形成对比,修饰某种言语行为,直接表达对当前情况的态度和情感。
9) “可不是,失迎失迎。本来我没打算出门就是怕有人来,我们舍亲上这儿来咯,再三再四的约我出去,又不好固辞,那儿想到才走您就来了呢,真获罪不少。”(金国璞《虎头蛇尾》)
10) 刁和曹说:“掌柜的,不怪雷先生生气,本来没你那么说话的。你想一想,二百银要了这么大的事,那不是梦话么?”(金国璞《虎头蛇尾》)
在言域中,其主观性程度及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例(9)“本来没打算出门”是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最初意图,试图让对方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而减轻对方可能产生的不满情绪。(10)“本来”用来强调正常的沟通方式或常规的行为模式,即“本来没你那么说话的”,这反映了说话者对常规交流的认知,是说话者试图向听话者传达一种解释性和说明性的语气。它不仅陈述事实,还隐含了说话者对对方行为的批评和不满。
“原来”的言域意义为表示说话人根据新获得的信息更新了自己之前的理解,往往带有一种恍然醒悟的语气。
11) 祥子站在车厂门口,听着刘四爷和虎妞激烈的争吵。虎妞突然转向祥子,大声说:“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想什么吗?我告诉你,原来我爹早就同意了咱们俩的事儿!”这句话让祥子愣住了,他一直以为刘四爷反对他们的婚事,没想到事实竟是这样。(老舍《骆驼祥子》)
12) 翠翠坐在溪边,心中满是疑惑。爷爷回来后,轻声说道:“翠翠啊,原来傩送二老那天晚上是在渡口等你,不是因为别的。”翠翠听了这话,心中五味杂陈,既感到惊喜又有些羞涩,她终于明白了那天夜晚傩送二老的行为背后的意义。(沈从文《边城》)
例(11)“原来”出现在虎妞的话语中,她根据她爹提供的信息揭示了一个之前未知的事实——刘四爷早已同意她与祥子的关系。(12)“原来”出现在爷爷向翠翠解释的话语中,爷爷通过已知的信息澄清了之前翠翠对于傩送二老行为的误解。这两例都带有恍然大悟的意思。
在“行、知、言”三域的语料选择上,“本来”和“原来”分别任意选择了200例。“本来”在行域上有25例,占12.5%;在知域上有172例,占86%;在言域上仅3例,占1.5%。“原来”在行域上有121例,占60.5%;在知域上有59例,占29.5%;在言域上有20例,占10%。
3. “本来”和“原来”在词汇上的主观性程度分析
3.1. 强调词汇
在原句的基础上添加表示强调性的词语如“就”“完全”可以加强说话者的感,或是用来突出某个事实的重要性。
(一) “就”
13) 董爷本来就很佩服他,如今一听还有比他胜强万倍的人,自然羡慕的了不得。(蔡友梅《新鲜滋味》)
14)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咳,呸!”(鲁迅《呐喊》)
这两例中都是“X来就……”,进一步凸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例(13)如果去掉“就”那就是“董爷本来很佩服他”,能体现说话人主观上的情感,但是加上“就”就会让人觉得董爷是真的佩服了他很长时间且一直佩服,情感表露得更加明显。(14)去掉“就”那就是“原来因为见了你”,虽然能感受到阿Q对小尼姑的厌恶,但是加上“就”就是只指小尼姑,晦气来源都是她一个人,让人感受到阿Q的厌恶呈现猛增的趋势。
(二) “完全”
15) 奇才队在近来的比赛中非常有士气,主教练埃迪.乔丹赛后没有责怪球员。“以这样的士气比赛,本来完全可以赢下比赛的,但他们的三分球投得太好了。”乔丹说。(新华社)
16) 可笑的是我在这两年内,还一直以大情人自居,满以为在家还有一个痴心的女孩子在等我,哭哭啼啼地盼我回去,原来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原来她早在我走前一个月就结婚了。(亦舒《莫失莫忘》)
这两例中都是“X来完全……”,用绝对的语气表现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例(15)“本来可以……”是一种很平常的表露惋惜的句子,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在“本来完全可以……”的对比下,显得主观性不是很强。用“完全”能更明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16)该例中当事人得知女孩子并没有像他一样在等待对方时,用“原来不是……”能显现当事人的一点震惊,但用了“完全”后,震惊程度直线飙升,甚至能体会到当事人的无奈和自欺欺人的情感。
查找相关语料,发现“本来 + 就/完全”有295例,“原来 + 就/完全”有206例。
3.2. 语气词
语气词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虚词,主要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气,如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它们不具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可以显著改变句子的情感色彩和交际功能[2]。查找语料发现评注性副词“本来”和“原来”后往往跟着“啊、吧、嘛、呢”这些语气词,因此本文通过这几个语气词来探讨它们主观性的程度。
17) 我的妈妈是反对党,我的太太就是执政党,在我家里,我十九岁认识她,非常的漂亮,本来啊!今天也在现场,不过藏在哪里了,我搞不清楚喔!(BCC)
18)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原来啊,戒备森严,那个老百姓连个城墙边都不能挨,现在能够打开进去。(《故宫》解说词)
例(17)的“本来”表示的是实际上,强调“在现场”这个事实。当后附语气词“啊”时,加了一点调侃的意味,主观性增强。(18)不管是“原来”还是“原来啊”都表示的是之前的意思,并不属于评注性副词,往往强调的是之前实际存在的现象,加上语气词起到一个提顿的作用。在语料系统中,带“啊”的评注性副词“本来”“原来”不多,“本来”仅8例,“原来”仅4例。
19) 最近,她的遗骸被在那儿里四处找乐子的科学家发现。本来吧,在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挖出个啥都没啥奇怪的,这次吓死了。(CCL)
20) 我有个,本质倒是不坏,但是水平、档次真的很差,不是我瞧不起人,有时候你说的东西他不懂,他说的话听起来满刺耳(比方说有的没的话题就往下三路走)。原来吧都是半大小子的时候都不成熟,水平差不多,也就没意识到这问题,如今差距(我自己觉得)有点大,说交朋友交心,跟他有3/5的时候说不到一块儿去,有点怀疑是不是该适可而止,不必进一步深入交往了?(CCL)
例(19)的“本来”强调一种主观的确认,即说话人认为在这个地方挖出什么都不奇怪,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加上语气词“吧”传达了一种开放的态度,似乎在说:“按理说是这样的,但也不一定。”,增加了一些灵活性和不确定性,主观性增强。(20)“原来”就是时间副词,强调过去,“原来吧”用于表达对过去情况的一种回顾和解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情感色彩,但重点还是在之前的情况或事实,客观性程度相对较强。在语料系统中,带“吧”的评注性副词“本来”有35例,“原来”仅4例。
21) 人嘴两张皮,这两天说什么话的都有。本来嘛,人的胃口不一样,眼光也不一样,一样的事儿,十样的看法。(浩然《新媳妇》)
22) “小小的一片云呀慢慢地走过来,请你们歇歇脚呀暂时停下来,山上的山花儿开呀我才到山上来,原来嘛你也是上山看那山花儿开……”(CCL)
例(21)强调的是说话人主观上的确认,理所当然的态度,他认为不一样的人就有不一样的看法。加上“嘛”,语气有所缓和,主观性程度不变。(22)强调说话人对对方行为的新认识,带有一点的恍然之意。加上“嘛”带有一种轻松和随和的态度,增加了一些灵活性和亲和力,主观性程度不变。在语料系统中,带“嘛”的评注性副词“本来”有282例,“原来”仅2例。
23) 本来呢,一个有智慧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偶尔遭遇到几件不如意的事,也很难学到忍耐的功夫;而现在,经过了这场空前的浩劫,显然连最没有教养的人,对一切事情也都处之泰然了。(方平、王科一《十日谈》)
24) 至于这个,外观上看是一个刮胡刀,原来呢,它是一个吹风机。(CCL)
例(23)使用“本来”时,说话者用来引出对常规情况的描述,并通过对比当前的情况来强调变化,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加上“呢”,语气增强,主观性增强。(24)使用“原来”时,说话者传达了一种从不知到知的认知变化,隐含着一种轻微的惊讶或确认的情感。它反映了说话者的认知发生了转变。加上“呢”,增加一点俏皮的意味,重点还是在“吹风机”上,客观性程度相对较高。在语料系统中,带“呢”的评注性副词“本来”有55例,“原来”仅3例。
从以上几组语气词的对比发现:“本来”后的语气词都可以删去,依旧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当“原来”后的语气词删去时,强调之前的情况或事件的真实性增强,客观性增强,主观性程度减弱。
4. “本来”和“原来”在词汇上的主观性程度分析
评注性副词在语义上的主观性程度我们可以通过语境的依赖程度来体现。
25) 但说不定许多没有经验的人,要妄笑它是无味的诗句呢。文艺的真赏鉴,本来就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又何必咄咄见怪?(钟敬文《西湖的雪景》)
26) 这开烟馆本来就不是正经买卖,外带着还给贼窝赃,这苗狸子弟兄们不成材料,可也真算到了家了。(金国璞《华言问答》)
27) 他踏进书室,觉得脚下有些异样。地面好像饿空的肚子给石块压得要陷下去,还在鼓气挣扎着掀上来。原来书架上自己的著作太多了,地载不起这分量。(钱钟书《灵感》)
28) 这事李太太已看不入眼了——半开书房门,把淘气扔出去,赶快带上门,只听得淘气连一接二的尖叫,锐利得把听觉神经刺个对穿,原来门关得太快,夹住了它的尾巴尖儿。(钱钟书《猫》)
张伯江(2000)指出“把”字宾语的自立性是事物先于行为而存在,不能是行为的结果或者随着行为的进程而成为事实的东西[3]。在这里,将自立性确认为必须要依赖其他条件可以自己独立存在。所以,从自立性的角度来看,“本来”句并不能离开后一小句表达完整语义。(25)“本来是件不容易的事”不能删除或是移到“又何必咄咄见怪呢”前,是因为“本来”一词提供了前提,后面才是更进一步表述。(26)也是如此,“外带着还给贼窝赃……”的“外带着”和“本来”句并不能互换位置,“本来”为后续对苗狸子兄弟们的批评提供了依据,所以,“本来”后内容的自立性减弱,对语境有高度的依赖性,需要与其他句子共同表达完整语义,主观性程度相对较高。(27)如果是“地载不起这分量,原来书架上自己的著作太多了”语句通顺语义流畅。(28)如果是“夹住了它的尾巴尖儿,原来门关得太快。”也是一样语句通顺。“原来”句的自立性较强,可以变换位置,对语境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主观性强度弱。
5. 结论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发现评注性副词“本来”和“原来”的主观性的程度存在差异,可通过表1明显看出:
Table 1.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ubjective differences of the commentative adverbs “benlai” and “yuanlai” in the three domains of action, cognition, and speech, as well as in lexical aspects
表1. 评注性副词“本来”和“原来”在“行知言”三域及词汇方面的主观性差异比
|
行域 |
知域 |
言域 |
强调词汇 |
语气词“啊” |
语气词“吧” |
语气词“嘛” |
语气词“呢” |
本来 |
12.5% |
86% |
1.5% |
58.9% |
66.7% |
89.7% |
99.3% |
94.8% |
原来 |
60.5% |
29.5% |
10.5% |
41.1% |
33.3% |
10.3% |
0.7% |
5.2% |
由表1可以看出:评注性副词“本来”和“原来”的三域分布与主观性逻辑链相整合,副词“本来”在行域占比12.5%,虽低于“原来”的60.5%,但其与强调词汇(58.9%)及高频语气词(如“嘛”达99.3%)的搭配,凸显了说话者对行为理所当然性的主观判断;而“原来”在行域的高比例更多体现对客观事实的陈述。“本来”在知域占比86%,远高于“原来”的29.5%。这源于其高频使用与表达认知态度(如“理所当然”),并通过与“啊”“吧”等语气词的结合强化情感色彩,形成“认知–情感”双驱动的主观性表达。“本来”在言域占比1.5%,虽低但通过与强调词汇的紧密关联,形成对前文内容的修正或补充,体现说话者的主观介入;而“原来”在言域的使用更多依赖语境揭示真相,主观性较弱。三域分布的差异共同指向“本来”在认知和情感表达上的主观性优势,尤其在知域的高比例和语气词的强化作用,使其主观性程度显著高于“原来”。
本研究基于特定语料库,样本规模、来源及时间范围可能影响结果普适性,未充分探讨汉语方言对评注性副词主观性的影响以及语境依赖性的分析需更细致区分不同场景。在未来需要扩展语料库至多方言、多语种对比,结合语用因素深化分析,探索其他评注性副词(的主观性差异,构建更全面的理论框架。
综上,文章聚焦于“本来”和“原来”这两个高频且易混淆的词语,通过对三域分布、词汇搭配及语境依赖性的多维分析,系统论证了“本来”主观性程度高于“原来”的结论,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性建议,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