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冰与火之歌》汉译本赏析
Appreciat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 Song of Ice and Fi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DOI: 10.12677/ml.2025.13101104, PDF, HTML, XML,   
作者: 吕星文: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冰与火之歌》文学作品关联理论语用学A Song of Ice and Fire Literary Works Relevance Theory Pragmatics
摘要: 《冰与火之歌》是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George R. R. Martin)创作的长篇史诗奇幻小说。故事围绕着维斯特洛大陆上各个家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展开。各个家族为了争夺王位、领土和财富,不断进行战争和政治阴谋。本文借助斯珀波与威尔逊于1867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谭光磊、屈畅汉译本进行赏析。从文本层面看,通过分析语言表达与语境的关联,揭示了作者如何巧妙运用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段来传达信息和塑造人物形象。在叙事结构方面,探讨了故事线索的交织、情节的转折与读者认知语境的互动,展现了作品的复杂性和吸引力。同时,还研究了文化元素在作品中的呈现与传递,以及读者如何通过关联推理来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和事件,为跨文化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Abstract: A Song of Ice and Fire is a long-form epic fantasy novel created by the American writer George R. R. Martin. 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the power struggles among various noble families on the continent of Westeros, where these families incessantly engage in wars and political intrigues to compete for the throne, territories, and wealth. Guided by the Relevance Theory proposed by Dan Sperber and Deirdre Wilson in their 1986 work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and this paper offers an appreciat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Tan Guanglei and Qu Chang. From the textual level, by analyz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expressions and context, this paper reveals how the translator skillfully employs lexical choices, grammatical structur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to convey information and shape character images. In terms of narrative structure, it explores the interweaving of storylin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ot twists and the reader’s cognitive context, thereby demonstrating the complexity and appeal of the work. Additionally, the paper examines the present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novel, as well as how readers understand and perceive characters and events rooted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rough relevance-based reasoning. This study provides a valuable perspective for cross-cultural literary research.
文章引用:吕星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冰与火之歌》汉译本赏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665-67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104

1. 引言

《冰与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是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George R. R. Martin)所著[1]。这部作品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维斯特洛大陆,其中充满了七大王国、不同家族、各种势力之间的纷争与权力斗争。故事中有众多性格鲜明且复杂的人物形象,其情节跌宕起伏,涵盖了战争、阴谋、魔法、爱情、背叛等丰富元素,打破了传统奇幻作品中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模式,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与世事的无常。同时《冰与火之歌》获得许多奖项,其中包括:第一卷《权力的游戏》在1997年获得轨迹奖最佳奇幻长篇;第二卷《列王的纷争》在1999年获得轨迹奖最佳奇幻长篇;第三卷《冰雪的风暴》在2001年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提名及轨迹奖最佳奇幻长篇;第四卷《群鸦的盛宴》在2006年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提名及轨迹奖最佳奇幻长篇提名;第五卷《魔龙的狂舞》在2012年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提名及轨迹奖最佳奇幻长篇提名。因此本文通过语用学关联理论为指导,通过不同的翻译技巧对《冰与火之歌》这部著作谭光磊、屈畅的汉译本进行赏析。

2. 理论介绍

关联理论是词汇语用学的理论基础之一。1986年,斯珀波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首次在其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 [2]。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者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者传递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听话者则依据认知语境进行推理以获取意义。在语言理解中,人们会本能地寻求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联,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翻译也是一样,译者进行翻译时,往往会选择最具关联性的信息,一般来说,听话人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越少,语境效果就越好,关联性就越强[3]。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感知机制会自发选择与语境假设具有关联性的潜在信息和假设,通过对这些信息和假设的有效处理,力图形成与译文读者最相关联的认知语境,从而使读者花费最小认知努力而获得最大语境效果[4]

3. 案例赏析

3.1. 句子的拆分与合并

案例一

原文:Arya: “Im not a lady. I dont want to be a lady.”

Sansa: “But you have to be, Arya. Its our duty. Father would want us to be proper ladies.”

Arya: “Father would want us to be true to ourselves first. And being a lady means sitting around all day, doing needlework and waiting for some lord to marry me. Thats not me.”

译文:艾莉亚:“我不是什么淑女,我也不想当淑女。”

珊莎:“但你必须得这样啊,艾莉亚。这是我们的责任。父亲会希望我们成为得体的淑女的。”

艾莉亚:“父亲会希望我们首先做真实的自己。而且做淑女就意味着整天闲坐着,做针线活,然后等着某个领主来娶我。那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分析:在这段对话中,艾莉亚(Arya)和珊莎(Sansa)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对自身角色的认知。艾莉亚强调自己不想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淑女,她的话语反映出对那种拘束、乏味的淑女生活方式的抵触情绪,更看重做真实的自己。而珊莎则秉持着遵循家族期望、履行身为贵族女性责任的观念,认为她们应当成为符合规范的淑女,这是父亲所期望的。两人的对话基于史塔克家族的教育背景、维斯特洛大陆贵族的传统观念以及她们不同的个人志向等语境因素,通过这样的话语交流表达出彼此在生活理念上的分歧。为了使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达逻辑和阅读习惯,对一些句子进行了适当的拆分与合并。例如珊莎说的“But you have to be, Arya. It’s our duty. Father would want us to be proper ladies.”,翻译时将其整合为“但你必须得这样啊,艾莉亚。这是我们的责任。父亲会希望我们成为得体的淑女的。”通过合理的拆分和合并,让译文读起来更连贯,也更能体现出话语之间的逻辑关联。

艾莉亚的话语意图:当艾莉亚说“I’m not a lady. I don’t want to be a lady.”时,字面意思很明确表示她对“淑女”身份的拒绝。但结合上述语境进一步分析其隐含意义,能看出她其实是在反抗那种限制自身个性发展、压抑自由的传统贵族女性生活模式,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去追求更符合自己天性的事物,比如像男孩子一样去经历冒险、掌握技能等,而不是被框定在社会所定义的“淑女”框架内。

珊莎的话语意图:珊莎回应“But you have to be, Arya. It’s our duty. Father would want us to be proper ladies.”,表面上是在强调家族责任,认为遵循父亲的期望,成为淑女是她们应尽的义务。但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想让艾莉亚顺应贵族社会的规则,融入那种她认为正确且美好的淑女生活轨道,同时也反映出她自身对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认可与维护,希望妹妹能和自己一样遵循传统观念去生活。

整个对话体现了姐妹俩在生活理念上的碰撞与交流,她们都试图通过自己的话语去说服对方,或者至少表达出自己坚定的立场。艾莉亚用直白的拒绝来表明自己与传统淑女形象的割裂,而珊莎则借助家族责任和父亲期望这些点来规劝艾莉亚接受淑女的身份,这种话语互动背后的意图只有关联到两人的性格、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才能清晰地被解读出来。

案例二

原文:Jon Snow: “The wildlings are not our enemies, not all of them at least. Theyre just people trying to survive, like us.”

Samwell Tarly: “But theyve raided our lands, killed our people. How can we see them as anything but enemies?”

Jon Snow: “Because we dont know their whole story. Theyve been pushed north by forces we cant imagine, forced to live in harsh conditions. Maybe if we understood them better, we could find a way to live in peace.”

译文:琼恩·雪诺:“野人并非我们的敌人,至少不全是。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努力求生的人罢了。”

山姆威尔·塔利:“可他们劫掠了我们的土地,杀害了我们的同胞。除了把他们当作敌人,还能怎么看呢?”

琼恩·雪诺:“因为我们并不了解他们的全部故事。他们是被我们难以想象的力量往北驱赶,被迫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许如果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就能找到和平共处的办法了。”

分析:为了使这段话更符合中文的表达逻辑,让读者更清晰地关联到话语的内在逻辑和意图,对一些句子进行了拆分或合并处理。如山姆威尔·塔利说的“But they’ve raided our lands, killed our people. How can we see them as anything but enemies?”翻译为“可他们劫掠了我们的土地,杀害了我们的同胞。除了把他们当作敌人,还能怎么看呢?”把前面描述野人的行为和后面表达对野人的看法这两部分内容拆分开来,更突出了山姆是基于野人的那些负面行为才持有把他们当作敌人的观点,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更容易关联到两人对话中观点冲突的关键所在,即对野人的行为解读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立场。

整个对话发生在小说,守夜人军团守护着维斯特洛大陆的北境,防止异鬼以及野人的入侵,长期以来,野人与守夜人及维斯特洛大陆南方的人们处于一种对立冲突的状态。琼恩·雪诺因为与野人有过近距离接触,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背后的无奈有了更多了解,开始转变对野人的看法。而山姆威尔·塔利还是秉持着传统的观念,基于野人的劫掠行为而视他们为敌人。两人所在的守夜人军团职责背景以及野人与维斯特洛大陆的复杂关系,构成了这段对话的重要语境因素。

案例二的中文译文通过合理的句子拆分合并的翻译技巧,清晰地展现了人物说话的意图。琼恩·雪诺试图说服山姆改变对野人的看法,译文通过“也许如果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就能找到和平共处的办法了”这样带有推测、期望语气的表述,让读者很容易关联到琼恩希望山姆能站在野人的角度去思考,打破传统认知,寻求和平相处方式的意图。同样,山姆反驳琼恩观点时的强硬态度也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像反问句的使用就强化了他坚守原有立场、不认同琼恩说法的意图,使读者能准确把握两人对话交流背后各自想要传达的想法。同时译文还通过对句子的拆分与合并等处理方式,译文清晰地展现了对话中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琼恩·雪诺先是提出观点,然后解释原因,山姆威尔·塔利接着进行反驳等逻辑脉络,快速把握两人对话的层次和思路,高效地理解整个对话所传达的信息,就像理解英文原文在其自身语境下的逻辑一样,借助译文更好地通过关联语境去解读小说中这段人物对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3.2. 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案例三

原文:Cersei: “I am the queen. I will not be made a fool of by anyone, especially not by that little imp!”

Jaime: “Sister, your pride may cloud your judgment. Tyrion is clever, and he has his own ways of getting back at those who wrong him.”

Cersei: “I dont care how clever he is. Hes still a dwarf, and he will never be a match for me in power or in status.”

译文:瑟曦:“我是女王。我绝不容许任何人愚弄我,尤其是那个小恶魔!”

詹姆:“姐姐,你的骄傲可能会蒙蔽你的判断力。提利昂很聪明,而且他有自己报复那些伤害他的人的手段。”

瑟曦:“我才不管他有多足智多谋。他终究是个侏儒,在权力和地位上永远也比不上我。”

分析:首先文中“Lannister”(兰尼斯特)家族名称以及“the queen”(女王)这样的词汇,属于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和表示特定身份的专有名词,直接采用了约定俗成的中文译名进行翻译。这样做能让熟悉《冰与火之歌》小说背景的读者迅速关联到相应的人物群体及其在故事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保持了原文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关联性,有助于读者理解对话发生的情境以及人物之间基于家族和身份所产生的复杂关系。其次,“dwarf”一词翻译为“侏儒”,这个词汇在中文语境中能够体现出提利昂身体上的特征,且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与原文中瑟曦轻蔑地称呼提利昂的语气相契合,让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瑟曦对提利昂的歧视态度,从而更好地关联到两人之间紧张敌对的人物关系以及对话背后的情感氛围。

最后瑟曦说“I am the queen. I will not be made a fool of by anyone, especially not by that little imp!”,强调自己的女王身份,表明绝不容许任何人,尤其是提利昂这个她看不起的“小恶魔”来愚弄自己,其隐含意图是表达对提利昂的极度愤恨以及捍卫自己权威的强硬态度。詹姆回应“Sister, your pride may cloud your judgment. Tyrion is clever, and he has his own ways of getting back at those who wrong him.”,他先是指出瑟曦的骄傲可能会影响她的判断,接着强调提利昂很聪明且有自己报复伤害他的人的手段,意在提醒瑟曦不要小瞧提利昂,要理智对待与他的矛盾,避免因冲动而陷入不利局面。瑟曦后续的话“I don’t care how clever he is. He’s still a dwarf, and he will never be a match for me in power or in status.”则体现出她根本听不进詹姆的劝告,依然凭借提利昂的生理缺陷以及自认为在权力和地位上的绝对优势而轻视他,进一步强化了她对提利昂不屑一顾且绝不妥协的态度。

3.3. 隐喻性表达的转化

案例四

原文:Tyrion Lannister: “When you play the game of thrones, you win or you die. There is no middle ground.”

译文:提利昂·兰尼斯特:“在权力的游戏中,要么赢,要么死,没有中间地带。”

分析:“the game of thrones”是《冰与火之歌》核心隐喻表达,其本质是将维斯特洛大陆贵族争夺王权的行为比作“游戏”,但该“游戏”具有“高风险、无退路”的特殊属性,与日常认知中“游戏可重来、有平局”的属性形成反差。译者将其译为“权力的游戏”,并非简单的字面对应,而是基于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了隐喻转化——“权力”一词直接点明隐喻的核心指向,“游戏”则保留了原文中“竞争、策略”的内涵,使读者无需额外付出认知努力,就能快速关联到“贵族围绕王权展开生死竞争”的核心语义,实现了“最小认知努力获取最大语境效果”的关联原则。

其次,在西方文化中,“thrones”(王座)是王权的核心象征,具有“神圣性、唯一性”的文化内涵;而中文语境中,“权力”是对“王权、统治权”的更普适性表达,且“权力的游戏”这一搭配经过长期文化传播已形成固定认知(如同名电视剧译名)。译者选择“权力”而非“王座”,本质是在文化差异中寻找“最佳关联”:既保留了“争夺核心资源(王权)”的隐喻内核,又避免了因“王座”的文化特指性可能带来的认知障碍,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通过译文构建与原文一致的隐喻认知,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语义保全。

3.4. 文化习俗表述的本土化适配

案例五

原文:Ned Stark: “Winter is coming.”

译文:奈德·史塔克:“凛冬将至。”

分析:“Winter is coming”是史塔克家族的族语,其文化内涵远超“冬天即将到来”的字面意义 —在维斯特洛大陆的设定中,“冬天”不仅是气候现象,更是“灾难、战乱、异鬼入侵”的象征,承载着家族对危机的警惕与敬畏。译者将其译为“凛冬将至”,通过“凛”字的语义强化(“凛”含“寒冷、威严、危险”之意),在中文语境中重构了原文的文化关联:“凛冬”既保留了“冬天”的字面语义,又通过汉字的情感色彩传递出“危机逼近”的隐含信息,使目标语读者无需额外查阅背景资料,就能从“凛”字的认知联想中感知到族语的警示意味,符合关联理论“语境效果最大化”的要求[5]

其次,若直译“冬天要来了”,虽符合字面语义,但会丢失“危机象征”的核心内涵,读者需付出额外认知努力(如结合剧情推测“冬天”的特殊含义)才能理解族语的深层意义。而“凛冬将至”通过词汇的选择(“凛冬”而非“冬天”),将原文隐含的文化信息直接融入译文的明示内容中,减少了读者的推理成本。从关联理论的“认知努力–语境效果”平衡来看,“凛冬将至”以最小的语言形式变化,实现了“字面语义 + 文化内涵”的双重传递,使读者在读取文字时,能同步关联到“气候”与“危机”两层语义,优化了认知资源的分配。

4. 结语

在语用学关联理论的视域下,对《冰与火之歌》的汉译本赏析无疑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收获的跨文化交际。通过关联理论的指导,读者在赏析译文中作者在处理这部复杂而宏大的作品时,得以深入挖掘原文的内涵,准确把握原作者的意图,并在译文中巧妙地构建起与目标语读者的关联,使读者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沉浸于原作者笔下的奇幻世界中。通过赏析这些翻译案例,也发现一些缺陷。比如,对于某些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隐喻和象征的翻译,可能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如何在目标语中找到更精准的表达方式,以确保读者能够完全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对于译文的更新和完善也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总体来说,运用关联理论赏析《冰与火之歌》这部小说,让我们了解到了如何在跨文化翻译中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也让这部伟大的作品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焕发出同样耀眼的光芒。它不仅为《冰与火之歌》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激励着我们在跨文化交流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让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参考文献

[1] Battis, J. and Johnston, S. (2015) Mastering the Game of Thrones: Essays on George R.R. Martin’s a Song of Ice and Fire. McFarland & Company.
[2] Hickey, L.E. (1998)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In: Topics in Translation, Vol. 12,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Sperber, D. and Wilson, D.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asil Blackwell.
[4] 何自然, 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 现代外语, 1998, 21(3): 95-10994.
[5] 林克难. 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 中国翻译, 1994(4):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