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建新闻语料库的隐喻研究:女性更年期的概念映射与社会文化建构
Metaphor Research Based on Self-Built News Corpus: Conceptual Mapping and Socio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Menopause
摘要: 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无法绕过的一个阶段,媒体怎么讲述这个话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看法。本文用MIPVU隐喻识别程序分析了2021到2025年间44篇更年期相关新闻,梳理出了六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媒体将更年期形容成一段“旅程”,把女性这个时期的经历当作人生路上必须走过的一段。像“筑牢根基”这样的建筑隐喻,把健康管理当成盖房子,把身体的基础打好。自然隐喻的“断崖式下降”,会让人感觉到激素变化特别激烈。还有把女性身体比作机器的,需要定期保养维修的机器隐喻。战争隐喻则透着对抗的意思。最有趣的是拟人化表达,如月经“出走”了、身体开始“作妖”,这些生活化的词让原本很抽象的生理变化变得很生动和形象。这六种表达方式刻画出了更年期的不同层面。它既是女性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也是需要医学关注的身体变化。媒体的隐喻方式不仅会影响人们怎么女性正在经历的事情,也会改变整个社会对更年期女性的认知和看法。
Abstract: Menopause is an inevitable stage that all women must face, and the way media discusses this subject directly influences how people view it. This research used the MIPVU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method to analyze 44 news articles about menopause published between 2021 and 2025, identifying six common ways of describing this topic. Media outlets describe menopause as a “旅程” (journey), viewing women’s experiences during this time as a path they must walk through in life. Building metaphors like “筑牢根基” (laying solid groundwork) treat health management like constructing a house, focusing on creating strong bodily foundations. Natural metaphors such as “断崖式下降” (steep cliff-like drop) make hormonal changes seem particularly intense and sudden. There are also comparisons between women’s bodies and machines that need regular care and fixing. Military metaphors suggest ideas of fighting and conflict. The most interesting are human-like descriptions, where menstruation “出走” (runs away) or the body starts “作妖” (misbehaving). These everyday expressions make complex body changes easier to picture and understand. These six description methods show different sides of menopause. It is both a normal part of women’s lives and a physical change that doctor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ay media uses these comparisons not only affects how people think about what women are going through, but it also changes how society sees and treats women during menopause.
文章引用:黄日柳, 赵红叶. 基于自建新闻语料库的隐喻研究:女性更年期的概念映射与社会文化建构[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682-68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107

1. 引言

更年期是女性人生无法绕过的关口,在大众的常识中,更年期被定义为女性身体发生激素变化的一个生理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体针对更年期的报道中呈现了不同的语言方式。一方面,主流的媒体更倾向于医学科普类的报道形式,女性更年期的简介、症状分析、治疗方案的报道频有提及。少部分媒体报道更年期的方式会使用隐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女性更年期的复杂心情。另一方面,媒体的语言报道会无形中影响大众对一个人生阶段的认知态度。已有研究解释了疾病和健康传播的隐喻现象,但针对更年期的隐喻却鲜见专门的讨论。由此可知,新闻报道内容选择怎样的语言往往折射了社会对女性身体变化的态度。本研究将聚焦新闻报道中涉及更年期的文本,分析涉更年期的相关报道隐喻的使用,并且探索表达方式所承载的文化意蕴。

2. 文献综述

Susan Sontag的《疾病作为隐喻》为疾病隐喻研究建立了重要根基[1]。她发现癌症相关的话语里充满了负面色彩,并且她还指出病人不光要忍受身体上的痛苦,还得承受语言带来的心理压力。Sontag反对在癌症的叙述中使用大量的战争隐喻。她还指出从解释病因到描述治疗的语言表达里,都包含了非常多的战争隐喻的运用。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角度解释了隐喻现象[2]。在他们看来,隐喻绝不仅仅是修辞手段,更像是人类大脑用来理解复杂事物的方式。当面对疾病这类难以直接解析的状况时,人们会倾向于借助熟悉的东西来理解,如把疾病理解成战争、旅程或者机器。这些隐喻形成了人们谈论疾病的方式,也重新构建了人们对疾病的认知。

Steen等人设计的MIPVU程序给如何隐喻识别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操作方法[3]。程序要求逐词检查文本,比较词汇的日常含义和它在文中的实际用法。当一个词偏离了常规意思,又能通过概念映射来解释时,就算作隐喻。MIPVU还把隐喻分成不同类型,用“更具体、更明确、更人性化”的标准来判断词汇的基本含义。

隐喻在健康传播中的效果并不统一。Sopory发现合适的隐喻确实能帮助普通人理解专业内容,但如果隐喻与读者的知识背景不搭配,反而有可能会造成困惑[4]。Hanne和Hawken分析《纽约时报》的报道后发现,不同疾病会搭配不同的隐喻套路,媒体态度和隐喻选择的关系也很复杂[5]。Climent和Coll-Florit研究抑郁症隐喻时发现,即使在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表达方式仍有相似之处[6]。Ten Have和Gordijn提出,医学隐喻实际参与了文化意义的生产和传播[7]

在中文的语言环境当中,有不少学者都对疾病隐喻给予了关注,孙伟琼以艾滋病作为具体例子,来研究传染性疾病所呈现出的隐喻现象[8],她经过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患者所表现出的畏惧、同情以及谴责等情绪,大多时候会借助隐喻的方式呈现出来,患者在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之时,还需要承受身份受损所导致的心理压力。她还提及了“懒癌”这样一种说法,即将严重疾病的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里,用以形容一种“无可救药”的懒惰状态,这充分反映出在中文环境里疾病隐喻所有的生活化特性,李蓉是从性别这一角度入手,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隐喻现象展开了分析[9],她明确指出,在男性作家的书写中,女性疾病大多时候会以象征符号的形式出现,从中可体现出特定的性别文化思维模式,与之不同的是,女性作家进行自我书写时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她们对于疾病体验的叙述更多是依据自身真实的感受以及经历。

周辰在对新冠疫情报道展开分析时[10],察觉到媒体在表达疫情方面大量借助隐喻,他于主流媒体语料里识别出三十类隐喻,其中战争隐喻频率最高,像“一线”、“阻击战”、“战士”这类词汇,将疫情描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战斗,除战争隐喻外,他还发现了竞赛、气象、建筑、拟人化等多种表述方式。这些隐喻推动了新闻叙事,还对公众的情绪和理解产生影响,吴小英对更年期话语的建构过程进行了探讨[11],她发现医学界在治疗更年期女性妇科疾病时,大多时候会选择切除子宫的方案,原因是反正女性不再生育,大众文化把更年期描绘成女性的“问题时期”,且带有诸多负面色彩。女性自身对此也有不同反应,一些人为此焦虑不安,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则相对淡然,吴小英觉得更年期话语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文化对女性身体的建构。

在健康传播这一领域当中,孙尔鸿等对隐喻于患者教育里的应用情况做了梳理[12],他们经研究发现,隐喻可成为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可加以利用的工具,如用战争、旅程、机器等类似的说法,对于解释复杂的医学概念是有帮助的,同时还可缓解患者内心的心理压力,促使患者形成更为积极的健康行为。他们也提醒道,在使用隐喻的时候,需要结合疾病的具体类型以及患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只有选择恰当合适的方式,才可真正地提高沟通所达成的效果。

当前已有的研究呈现出了疾病隐喻的多样形态,部分人将关注点置于战争隐喻给患者心理负担带来的加重情况,部分人探讨疾病隐喻在道德化语境里对患者身份所产生的影响,也有部分人指明其在性别书写以及疫情报道中的广泛存在状况,另外有学者从临床角度考量,觉得隐喻可帮助患者理解医学知识并减轻焦虑。这些研究成果使我们认识到疾病隐喻在认知、文化以及传播层面有意义,然而在更年期的新闻报道中,隐喻是怎样被挑选的,又是如何塑造公众对更年期的认知的,却几乎未曾有过系统的探讨,本研究将结合中文新闻语料,对更年期隐喻展开识别与分析,以此弥补现有研究的欠缺之处。

3. 研究问题

1) 这些隐喻在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层面上可以归纳为哪些类别?

2) 不同隐喻类别如何共同构建媒体对更年期的社会文化形象?

4. 研究方法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分析框架,运用MIPVU隐喻识别程序分析新闻语料。语料来源于中国知网新闻资讯数据库,检索词为“更年期”,时间跨度是2021年至2025年。初步检索到49篇新闻报道,经过筛选后排除了主要讨论男性更年期或动物更年期的文章,也去掉了仅在边缘语境中提及“更年期”的报道。最终语料库包含44篇以女性更年期为主题的新闻报道。

隐喻识别需要对文本进行逐词检查。研究者将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13]来确定词汇的基础含义,然后对比语境中的实际用法。当词汇在语境中的含义跟基础含义出现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可以通过概念映射来解释时,该词汇就被标记为隐喻相关词(MRWs)。标注工作由两名研究者共同承担。开始时在少量语料上进行试标注,讨论后确定统一的标准。进入正式分析阶段时会逐个词汇进行检查,碰到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就进行深入讨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识别工作结束后,研究者根据源域跟目标域之间的对应关系,总结出战争隐喻、建筑隐喻、旅程隐喻、自然现象隐喻、机器隐喻跟拟人化隐喻这六个主要类别。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深入分析语料中的隐喻表达,探讨这些隐喻在新闻话语中如何构建更年期形象,以及它们在更年期社会文化意义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5. 讨论

在新闻报道中,除了使用医学术语外,也会运用隐喻来表述更年期相关的信息。语料分析发现,这些隐喻大致分为六类,见表1

Table 1. Metaphor categories in news reports on menopause and their source-target domain mappings

1. 更年期相关新闻报道语料中的隐喻类别及其源域和目标域映射

隐喻类别

语料例子

隐喻相关词

(MRWs)

源域目标域

旅程隐喻

缓缓流动的河流,影响着漫长的后半生

缓缓流动、河流

旅程地理→更年期过程

开启一场科学管理、温柔以待的生命迁徙

迁徙

旅程迁移→更年期过程

更年期女性的“闭经之路”

旅程道路→更年期过程

帮女性迈过更年期这道坎

旅程障碍→经历更年期

机器隐喻

卵巢功能逐渐衰退

功能

机器系统→身体运作

使得全身各个器官系统的运行不再游刃有余

系统、运行

机器系统→身体运作

家庭是治愈更年期综合征的润滑剂

润滑剂

机器润滑→治疗作用

战争隐喻

潮热如潮水般侵袭

侵袭

军事攻击→症状影响

被更年期综合征打倒了

打倒

战斗击败→疾病影响

与更年期和平相处

和平相处

战争和平→适应更年期

建筑隐喻

筑牢根基

筑牢、根基

建筑基础→健康基础

构建成为一个充满爱、理解和支持的港湾

构建、港湾

建筑空间→家庭环境

新构词/拟人化隐喻

往往是老朋友月经“出走”了; “姨妈”无故出走

出走

行为离开→月经停止

烦躁易怒月经不调或是 更年期综合征在“作妖”

作妖

行为捣乱→疾病症状表现

自然现象隐喻

雌激素断崖式下降诱发了更年期的相关症状

断崖式

地形悬崖→激素变化

在更年期相关的新闻报道里,隐喻并非仅仅是一种语言方面的修辞方式,而是会在不知不觉间参与到社会意义的塑造当中[14]。借助语料分析可发现,媒体大多时候会交叉运用多种隐喻,以此为读者打造出多维度的认知体验,就拿“闭经之路”、“迈过更年期这道坎”等旅程隐喻来说,这类表达将更年期放置在人生旅程的脉络里,强调它属于生命自然阶段中的一个,并非是突然出现的疾病。这样的表述淡化了更年期一般被赋予的“危机”色彩,把它描绘成女性成长以及转变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营造出相对平和的情感氛围,机器隐喻给出了另外一种视角,比如“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系统运行不再游刃有余”、“润滑剂”等表述,将女性身体比作需要定期进行保养维护的设备,符合现代医学的逻辑,突出了医学干预以及保健的意义,也让更年期被刻画成一种可依靠调整得到改善的生理状态。这样的描述意味着只要精心“检修”并调养,女性就能更加从容地度过这一阶段,减少对更年期的恐慌与无力之感。

另外部分报道倾向于把更年期当作需要努力去克服的难题,营造出与之斗争的氛围,像有文章写“潮热如潮水般侵袭”、“被更年期综合征打倒了”,此类表述带有浓厚的战争色彩,好似女性的身体正经历一场激烈战斗,与之不同的是,“与更年期和平相处”这种说法口吻全然不同,更侧重于女性以接受和适应的态度面对生理变化。前者凸显紧张的冲突感,后者倡导平和的共处,这两种隐喻反映出人们对更年期差异十分突出的认知与心态,前一种隐喻把女性定位成与自身生理变化作战的斗士,后一种则给予女性包容体谅、和平共处的形象,除此之外,以及一些报道借助建筑隐喻来呈现更年期,“筑牢根基”、“构建港湾”这样的表达听起来稳妥有序,透着一种未雨绸缪的意味。这类隐喻将应对更年期描述成一项可提前规划的“工程”,意味着女性应尽早夯实健康基础,同时营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港湾,如此视角让更年期不再被看作突如其来的生理冲击,而更像是一个可预先筹划、精心照料的人生阶段。

另外有部分新闻运用拟人化隐喻以及新创词语,给更年期增添了一层幽默且生动的色彩,像是“月经出走”,把月经拟作一个可自行离开的角色,使得原本抽象的生理变化瞬间变得具体起来,又如将更年期综合征描述成在“作妖”,带有几分调侃之意,把症状当作一个会闹情绪的角色。如此表述让“更年期”不再是冷冰冰的医学名词,而是如同日常生活中能随口提及的话题那般亲切,相较而言,“雌激素断崖式下降”运用了自然景观的意象,生动地呈现出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的剧烈程度,提示人们这个过程或许突然且难以把控,不同类型的隐喻各有特点,有的语调轻松诙谐,有的氛围紧张严肃,有的突出有条不紊的规划特性,有的则凸显变化的不可预测特性。更年期在媒体话语里呈现出一种让人不安又充满变数的形象,虽说新闻报道依旧以医学术语为主,但这些贴近日常生活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更年期话题的陌生感与禁忌感,大众在熟悉的语境中更易理解这一生理阶段的意义,并且对其中的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也就更愿意坦然地谈论这个原本敏感的话题。

6. 结论

本文用MIPVU隐喻识别方法分析了2021到2025年新闻报道中更年期的隐喻表达。研究发现了旅程、机器、战争、建筑、拟人化与新构词以及自然现象几种隐喻类型。旅程和建筑隐喻突出更年期的阶段特征和可规划性,机器隐喻关注身体管理,战争隐喻反映对抗情绪,拟人化表达则用贴近生活的方式描述身体变化。

将这些发现置于已有理论的框架之中,可更为有效地理解它们与前人研究之间的关联,Lakoff和Johnson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说明,人们时常借助熟悉的经验去理解复杂的现象,本文所识别出的旅程、机器、战争、建筑等隐喻恰好契合这一观点,它们将抽象的生理变化融入日常经验之中,使更年期更易于被理解。Sontag曾提醒,疾病隐喻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含义,战争隐喻便是一个例证,它把更年期描绘成一场冲突,容易引发焦虑和压力,相比之下,拟人化和新构词的表达则呈现出另一种方式,借助“姨妈出走”、“作妖”等词汇,将医学化的表述转化为日常表达,使得女性更便于开口谈论自身经历,也让这个话题更易于进入公共讨论。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与已有的理论建立了联系,还在具体的语料中增添了新的观察内容。

这些隐喻在社会层面所有的意义同样较为明晰,旅程隐喻将更年期置于生命的进程当中,使其看上去是一段属于自然的阶段,机器以及建筑隐喻着重强调身体管理与健康安排,传达出一种可借助调养以及规划来给予应对的观念,战争隐喻突显对抗与挑战,致使更年期带有了紧张与压力。拟人化以及新构词使得话题更具生活气息,削弱了医学语言所带来的距离感,自然现象隐喻促使公众留意变化的突然性以及不可控性,多种隐喻相互叠加,让更年期是生理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文化里的一个关键议题。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MIPVU方法尽管给出了相对系统的步骤,然而研究者的判断依旧会对识别结果产生影响,本文仅仅分析了新闻报道,并未涉及读者的理解方式以及更年期女性的个人感受,要是未来可结合问卷调查或者访谈,便可更清晰地了解公众对于这些隐喻的理解与使用情况。另外更年期的话语并不局限于新闻报道,在广告、影视作品以及网络空间中也极为丰富,这些领域都值得开展的研究。

综合来看,本文呈现出媒体借助多种隐喻对更年期进行描绘与建构的情况,不同隐喻产生了各异的理解方式,使得更年期是医学领域所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新闻报道以及社会讨论持续为其赋予新的意义,更年期并非单纯的生理转折点,而是一个在公共话语当中被不断描述且重新加以理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Sontag, S. (1991)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Penguin.
[2]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Steen, G.J., Dorst, A.G., Herrmann, J.B., Kaal, A.A., Krennmayr, T. and Pasma, T. (2010) A Method for Linguistic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From MIP to MIPVU.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 Sopory, P. (2017) Metaphor in Health and Risk Communication.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5] Hanne, M. and Hawken, S.J. (2007) Metaphors for Illness in Contemporary Media. Medical Humanities, 33, 93-99.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6] Climent, S. and Coll-Florit, M. (2023) Metaphor in Health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In: Crawford, P. and Kadetz P., Eds., Palgrave Encyclopedia of the Health Humanities, Springer, 1-9.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7] ten Have, H. and Gordijn, B. (2022) Metaphors in Medicine. Medicine, Health Care and Philosophy, 25, 577-57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8] 孙伟琼. 道德化视角下的传染性疾病隐喻研究[J]. 心理学进展, 2020, 10(9): 1375-1380.
[9] 李蓉. 性别视角下的疾病隐喻[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9-15.
[10] 周辰. 隐喻视角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语料库[J]. 科技传播, 2021, 13(4): 86-89.
[11] 吴小英. 更年期话语的建构——从医界、大众文化到女性自身的叙述[J]. 妇女研究论丛, 2013(4): 87-94.
[12] Sun, E.H., Song, Y.Q. and Ye, X.C. (2023) Research Advances of Metaphors in Patient Health Education. Medicine & Philosophy, 44, 53-56, 62.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4] 林瑞芳. 隐喻及其社会功能[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04.